第82章 李嚴,眾郡
梓潼郡,一處頗為氣派的宅邸中,李嚴大擺筵席,宴請各方賓客。
府邸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絲竹之聲不絕於耳。
這些受邀而來的賓客,大都是梓潼郡當地有頭有臉的世家大族之人以及官吏。
眾人坐於大堂之中,推杯換盞間,談論的話題自然離不開大漢當下的局勢。
眾賓客中,有文、景、雍、鄧、李等世家俊傑的身影穿梭其中。
他們身著華麗的錦衣,臉上堆滿了笑容,彼此之間相互吹捧,極盡諂媚之能事。
「想當年,先帝白帝城託孤,設立兩位輔政大臣,李公可是肩負統內外軍事的重任啊!」一位身著錦袍的中年男子率先開口,他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滿是討好地看向李嚴。
「是啊是啊!如今諸葛亮已然故去,天子想要收回丞相府的權力,那必定要扶持一位無論是聲望還是功績,都能與諸葛亮相媲美的人物。
放眼整個大漢,除了李公,還能有誰呢?」
旁邊一位白面無須的年輕後生趕忙附和,語氣中帶著十足的肯定。
李嚴坐在主位上,臉上掛著一抹冷笑,眼中卻閃過一絲怨毒,緩緩說道:「哼,那丞相諸葛亮,表面上看似偉光正,一副為了大漢鞠躬盡瘁的模樣,實則陰險狡詐至極!
按照先帝的安排,但凡涉及戰事,本就該是我李嚴的職責所在。
而且先帝的遺願,那可是要興兵攻打東吳,奪回荊州,以雪夷陵之恥!
可先帝萬萬沒有想到,那諸葛亮為了獨攬兵權,竟能隱忍不發。
還勸說那些荊州人放棄攻打荊州,反而轉頭去平定南中,又去發動北伐。」
李嚴端起酒杯,猛灌了一口,繼續憤憤不平地說道:「接著,他又施展奸詐的手段,大肆擴建丞相府,其野心昭然若揭,簡直就像當年的曹操一樣,妄圖霸府。
慢慢地,將大漢諸多重要官職,都納入他的丞相府管轄之中。
如此一來,軍政大權便漸漸都落入他一人之手。
唉,只可惜我當初心地善良,一心為了顧全大局,所以才一再退讓。
結果呢?
竟被貶官至此,過著這等清苦的日子。
不過,幸好蒼天有眼,如今諸葛亮已死,而我作為僅剩下的託孤大臣,起復之日想必就在旦夕之間了!」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哈腰,一陣阿諛奉承之聲此起彼伏。
「李公大才,實乃大漢之棟樑,此次起復,必定能重振朝綱,輔佐陛下成就大業!」
「是啊,李公的遭遇,實在令人惋惜,如今苦盡甘來,大漢中興有望啊!」
「哈哈哈哈哈,諸位,請滿飲此爵,幸酒!」
李嚴舉起了酒爵,一臉志得意滿的表情。
「幸酒!」
「為李公賀!」
「幸酒!」
眾賓客無不舉起酒爵,歡慶起來。
而李嚴陶醉在眾人的吹捧之中,臉色潮紅。
略顯迷離的眼神中,似乎已經看到自己獨掌朝綱之後的揮斥方遒。
就在這時,一名僕人悄悄走進大廳。
他快步來到李嚴身旁,附在耳邊,低聲說了一個消息。
聞聲,方才還志得意滿的李嚴頓時目瞪口呆。
整個人仿佛被一道驚雷劈中,手中的酒爵不由自主地滑落,「哐當」一聲掉落在地上,酒水灑了一地。
眾人見狀,皆是驚疑不定,紛紛投來詫異的目光,不知發生了何事。
李嚴很快回過神來,強壓下心中的震驚與慌亂,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一些,說道:「今日便到此為止吧,大家都散了吧。」
眾人中,有個好奇心特別重的年輕公子,忍不住出口詢問:「李公,究竟發生了何事?為何如此突然……」
李嚴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緩緩說道:「年初的時候,陛下以用鞋子打妻子臉這般荒唐的理由,處死了車騎將軍劉琰,這事情大家都知道吧?」
眾人紛紛點頭,其中一位年長的老者捋了捋鬍鬚,說道:「這不就是天子在試探丞相府嗎?
陛下這是想看看丞相府的反應,以此來試探丞相的態度。」
李嚴微微點頭,接著說道:「當時,孔明因為北伐戰事正緊,並沒有對此事做出回應。」
眾人再次點頭表示認同,另一位賓客接過話茬說道:「這也很正常,畢竟大軍都在前線,戰事吃緊,諸葛亮又有病在身,自然分身乏術。
而且劉琰雖說屬於荊州派,但並非核心人物,說他是宗室成員也勉強說得過去。
這種皇室內部的矛盾,諸葛亮即便心裡清楚丞相府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但為了大局著想,也不好輕易與天子撕破臉。」
「是啊,諸葛亮都沒有回應。
這不,天子再進一步,直接下詔,所有人都不允許去給諸葛亮奔喪。
到現在,無有一人敢忤逆君命。」
聞言,李嚴冷冷的瞥了那人一眼,深吸一口氣,最後緩緩說道:「就在方才,胡濟和魏延以誣陷劉琰的罪名,處死了吳懿。」
說完之後,他再也不願多做停留,直接拂袖而去。
「什麼?!」
「這怎麼可能?」
「天要塌了!!」
聞言,眾人頓時大驚失色,面面相覷。
私底下,有人小聲議論道:「這皇權和相權相爭,如今看來已經到了圖窮匕見的地步。
天子為了打壓相權,照理說不更應該拉攏李公嗎?
怎麼李公的臉色卻如此難看。」
身旁的夥伴趕忙伸手示意他噤聲。
如此一來,眾人再也沒有心情喝酒,一個個紛紛離去。
直到出了李府,那夥伴才壓低聲音說道:「你有所不知,陛下要打壓相權,前提是手中得有兵權。
如今兵權大多掌握在相權手中,而外戚吳家的兩萬士卒,便是決定相權與皇權相爭誰勝誰負的關鍵所在。
丞相府既然敢處死吳懿,那麼必定順勢吞併了吳懿和吳班的兵權。
如此一來,天子也就徹底失去了制衡相權的手段。
你想想,胡濟和魏延行事如此剛烈,下一步肯定是率領大軍從漢中浩浩蕩蕩前往成都,以此來震懾天子。
甚至可能直接廢掉天子,再立新君!
而他們順路經過梓潼郡的時候,又怎麼可能留下李公這個還活著的託孤大臣呢?
李公恐怕是意識到了自己處境危險,所以才如此驚慌啊!」
......
似乎有人故意放風,吳懿被丞相府處死這一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傳遍了大漢的每一個郡縣。
無論是高居廟堂之上的官員,還是紮根地方的世家大族,聽聞此訊,無不驚得瞠目結舌,內心充滿了莫名的恐慌。
在很多人眼中,丞相府此舉簡直膽大包天,處死吳懿這等手握兵權的外戚,無疑等同於一場公然的叛亂。
要知道,吳懿在大漢朝堂上,可不是無足輕重的人物。
他背後牽扯著錯綜複雜的勢力,以及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
當然,最關鍵的,吳懿可是外戚!!
自大漢以來,殺死外戚的行動,哪一次不是天子親自出手的。
如今丞相府竟敢如此行事,在大漢不算穩定的局勢中,又硬生生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接下來大漢必定會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內亂。
而這場內亂的級別,很可能遠超以往任何一次。
甚至比當初劉璋在位時,重臣趙韙發動的那場叛亂還要大的多。
當然,他們最發愁的事情,還是站隊問題......要站在誰哪邊?
一旦選錯,這可是誅家滅族的災難。
府邸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絲竹之聲不絕於耳。
這些受邀而來的賓客,大都是梓潼郡當地有頭有臉的世家大族之人以及官吏。
眾人坐於大堂之中,推杯換盞間,談論的話題自然離不開大漢當下的局勢。
眾賓客中,有文、景、雍、鄧、李等世家俊傑的身影穿梭其中。
他們身著華麗的錦衣,臉上堆滿了笑容,彼此之間相互吹捧,極盡諂媚之能事。
「想當年,先帝白帝城託孤,設立兩位輔政大臣,李公可是肩負統內外軍事的重任啊!」一位身著錦袍的中年男子率先開口,他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滿是討好地看向李嚴。
「是啊是啊!如今諸葛亮已然故去,天子想要收回丞相府的權力,那必定要扶持一位無論是聲望還是功績,都能與諸葛亮相媲美的人物。
放眼整個大漢,除了李公,還能有誰呢?」
旁邊一位白面無須的年輕後生趕忙附和,語氣中帶著十足的肯定。
李嚴坐在主位上,臉上掛著一抹冷笑,眼中卻閃過一絲怨毒,緩緩說道:「哼,那丞相諸葛亮,表面上看似偉光正,一副為了大漢鞠躬盡瘁的模樣,實則陰險狡詐至極!
按照先帝的安排,但凡涉及戰事,本就該是我李嚴的職責所在。
而且先帝的遺願,那可是要興兵攻打東吳,奪回荊州,以雪夷陵之恥!
可先帝萬萬沒有想到,那諸葛亮為了獨攬兵權,竟能隱忍不發。
還勸說那些荊州人放棄攻打荊州,反而轉頭去平定南中,又去發動北伐。」
李嚴端起酒杯,猛灌了一口,繼續憤憤不平地說道:「接著,他又施展奸詐的手段,大肆擴建丞相府,其野心昭然若揭,簡直就像當年的曹操一樣,妄圖霸府。
慢慢地,將大漢諸多重要官職,都納入他的丞相府管轄之中。
如此一來,軍政大權便漸漸都落入他一人之手。
唉,只可惜我當初心地善良,一心為了顧全大局,所以才一再退讓。
結果呢?
竟被貶官至此,過著這等清苦的日子。
不過,幸好蒼天有眼,如今諸葛亮已死,而我作為僅剩下的託孤大臣,起復之日想必就在旦夕之間了!」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哈腰,一陣阿諛奉承之聲此起彼伏。
「李公大才,實乃大漢之棟樑,此次起復,必定能重振朝綱,輔佐陛下成就大業!」
「是啊,李公的遭遇,實在令人惋惜,如今苦盡甘來,大漢中興有望啊!」
「哈哈哈哈哈,諸位,請滿飲此爵,幸酒!」
李嚴舉起了酒爵,一臉志得意滿的表情。
「幸酒!」
「為李公賀!」
「幸酒!」
眾賓客無不舉起酒爵,歡慶起來。
而李嚴陶醉在眾人的吹捧之中,臉色潮紅。
略顯迷離的眼神中,似乎已經看到自己獨掌朝綱之後的揮斥方遒。
就在這時,一名僕人悄悄走進大廳。
他快步來到李嚴身旁,附在耳邊,低聲說了一個消息。
聞聲,方才還志得意滿的李嚴頓時目瞪口呆。
整個人仿佛被一道驚雷劈中,手中的酒爵不由自主地滑落,「哐當」一聲掉落在地上,酒水灑了一地。
眾人見狀,皆是驚疑不定,紛紛投來詫異的目光,不知發生了何事。
李嚴很快回過神來,強壓下心中的震驚與慌亂,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一些,說道:「今日便到此為止吧,大家都散了吧。」
眾人中,有個好奇心特別重的年輕公子,忍不住出口詢問:「李公,究竟發生了何事?為何如此突然……」
李嚴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緩緩說道:「年初的時候,陛下以用鞋子打妻子臉這般荒唐的理由,處死了車騎將軍劉琰,這事情大家都知道吧?」
眾人紛紛點頭,其中一位年長的老者捋了捋鬍鬚,說道:「這不就是天子在試探丞相府嗎?
陛下這是想看看丞相府的反應,以此來試探丞相的態度。」
李嚴微微點頭,接著說道:「當時,孔明因為北伐戰事正緊,並沒有對此事做出回應。」
眾人再次點頭表示認同,另一位賓客接過話茬說道:「這也很正常,畢竟大軍都在前線,戰事吃緊,諸葛亮又有病在身,自然分身乏術。
而且劉琰雖說屬於荊州派,但並非核心人物,說他是宗室成員也勉強說得過去。
這種皇室內部的矛盾,諸葛亮即便心裡清楚丞相府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但為了大局著想,也不好輕易與天子撕破臉。」
「是啊,諸葛亮都沒有回應。
這不,天子再進一步,直接下詔,所有人都不允許去給諸葛亮奔喪。
到現在,無有一人敢忤逆君命。」
聞言,李嚴冷冷的瞥了那人一眼,深吸一口氣,最後緩緩說道:「就在方才,胡濟和魏延以誣陷劉琰的罪名,處死了吳懿。」
說完之後,他再也不願多做停留,直接拂袖而去。
「什麼?!」
「這怎麼可能?」
「天要塌了!!」
聞言,眾人頓時大驚失色,面面相覷。
私底下,有人小聲議論道:「這皇權和相權相爭,如今看來已經到了圖窮匕見的地步。
天子為了打壓相權,照理說不更應該拉攏李公嗎?
怎麼李公的臉色卻如此難看。」
身旁的夥伴趕忙伸手示意他噤聲。
如此一來,眾人再也沒有心情喝酒,一個個紛紛離去。
直到出了李府,那夥伴才壓低聲音說道:「你有所不知,陛下要打壓相權,前提是手中得有兵權。
如今兵權大多掌握在相權手中,而外戚吳家的兩萬士卒,便是決定相權與皇權相爭誰勝誰負的關鍵所在。
丞相府既然敢處死吳懿,那麼必定順勢吞併了吳懿和吳班的兵權。
如此一來,天子也就徹底失去了制衡相權的手段。
你想想,胡濟和魏延行事如此剛烈,下一步肯定是率領大軍從漢中浩浩蕩蕩前往成都,以此來震懾天子。
甚至可能直接廢掉天子,再立新君!
而他們順路經過梓潼郡的時候,又怎麼可能留下李公這個還活著的託孤大臣呢?
李公恐怕是意識到了自己處境危險,所以才如此驚慌啊!」
......
似乎有人故意放風,吳懿被丞相府處死這一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傳遍了大漢的每一個郡縣。
無論是高居廟堂之上的官員,還是紮根地方的世家大族,聽聞此訊,無不驚得瞠目結舌,內心充滿了莫名的恐慌。
在很多人眼中,丞相府此舉簡直膽大包天,處死吳懿這等手握兵權的外戚,無疑等同於一場公然的叛亂。
要知道,吳懿在大漢朝堂上,可不是無足輕重的人物。
他背後牽扯著錯綜複雜的勢力,以及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
當然,最關鍵的,吳懿可是外戚!!
自大漢以來,殺死外戚的行動,哪一次不是天子親自出手的。
如今丞相府竟敢如此行事,在大漢不算穩定的局勢中,又硬生生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接下來大漢必定會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內亂。
而這場內亂的級別,很可能遠超以往任何一次。
甚至比當初劉璋在位時,重臣趙韙發動的那場叛亂還要大的多。
當然,他們最發愁的事情,還是站隊問題......要站在誰哪邊?
一旦選錯,這可是誅家滅族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