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定策,董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禪精心籌備、滿心期許的朝會。

  本想著藉此機會重振朝綱,樹立皇帝的權威。

  卻在看到吳懿那顆鮮血淋漓的頭顱時,如同被迎頭澆下一盆冷水,瞬間沒了底氣。

  最終只能虎頭蛇尾般地草草結束。

  原本那些經過一段時間的安撫,已經勉強恢復如常的百官,此刻再次被恐懼籠罩,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

  劉禪像一具行屍走肉般,失魂落魄地返回後宮。

  然而,即便內心恐懼到了極點,他還是強打起精神,第一時間邁著沉重的步伐,前往永樂宮去拜見吳太后。

  回首顛沛流離的半生,劉禪並非沒見過大風大浪。

  想當年,他甚至還與趙雲一同,在曹魏那如狼似虎的虎豹騎中奮勇拼殺,浴血突圍......

  他的嫡母也換了好幾個。

  最初是親母甘氏,溫柔慈愛卻早早離世。

  後來又有江東孫氏,那段日子充滿了變數與危機,甚至差點被她帶回江東,成為人質。

  一直到了成都,局勢方才稍稍安定下來,嫡母也換成了吳氏。

  但這並不是一帆風順。

  阿翁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鄭重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後,諸葛亮就成為他頭頂的大山。

  但自始至終,劉禪面對各種重大的局面,應對一直都是沉穩得當,沒有絲毫的失措。

  可這次,他之所以如此驚慌失措,關鍵在於丞相府的這次回應,實在是太過霸道,完全超出了他和身邊眾人的預期。

  而且,在那份遞上來的奏疏之中,毫不隱晦地間接表明。

  是因為什麼事情,才痛下殺手,斬殺了吳懿。

  而這一切,居然是因為劉琰的事情。

  可劉琰分明是他劉禪下令處死的啊!

  這就好比丞相府直直地朝著他的肺管子插了一刀,讓他又驚又怒,卻又無計可施。

  因為若吳懿只是一般的朝臣和外戚倒也罷了。

  吳懿和吳班可是握有兵權,在軍中威望頗高。

  很顯然,經過這次事件,丞相府必然以雷霆之勢拿下了吳懿和吳班的兵權。

  使得劉禪徹底失去可以談判的籌碼。

  「兒啊,認輸吧!」

  良久,太后吳氏幽幽開口道。「北伐軍可是整個大漢軍隊中的精銳之師。

  他們配備著最好的刀兵鎧甲,士卒皆是千挑萬選的精銳,而且常年與曹魏的精銳部隊廝殺,歷經無數戰火的淬鍊,戰鬥力之強。

  絕非成都的宿衛諸營可以與之抗衡。

  而且,最關鍵的問題,丞相府敢這麼做,說明楊儀和魏延的勢同水火,恐怕就是故意表現出來的。

  即便不是,他們現在也已經緊緊抱團。

  在這種情況下,北伐大軍若是來成都,成都的宿衛諸營,還會聽從你的命令麼?

  恐怕,蔣琬此刻都已經拋棄你了。」

  劉禪聽聞,面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嘴唇緊緊抿著,眼中滿是不甘與憤懣:「長此以往,我豈不成了山陽公!

  阿翁拼下的這偌大基業,難道就要被這些亂臣賊子肆意篡奪嗎?」

  吳氏輕輕搖了搖頭,緩緩說道:「活著,就還有機會。

  你要明白,丞相府中,如今並沒有能真正比肩孔明的人物。

  他們雖說暫時執掌大權,但人心各異,待權力的誘惑逐漸顯現,肯定會因為利益而分裂。

  你現在雖然看似只是個傀儡,但畢竟身為天子,地位超然。

  只要你能忍下這一時之辱,暗中積蓄力量,總有再次出手奪回大權的機會。」

  「謹唯母后之命!」劉禪咬了咬牙,再次恭敬地行禮。

  當他緩緩起身時,神色中仍難掩哀傷,囁嚅著說道:「只是,只是可惜伯舅......」

  想到吳懿的死,他心中既有對失去助力的惋惜,又有對丞相府手段的恐懼。


  吳氏聽聞,手指微微顫抖了一下。

  但她很快便恢復了神色平靜,聲音中帶著一絲淡淡的無奈,說道:「投石問路,便是如此。

  有些犧牲,在這權力的博弈中,或許是難以避免的。」

  ......

  在拜別吳太后之後,劉禪的神色相較之前安然了許多。

  此刻,劉禪端坐在天子乘輿之中,車輦緩緩前行,車內靜謐得只能聽見車輪滾動聲。

  他微微轉頭,看向一側恭敬侍奉著的黃皓,眼神中透著一絲探尋,緩緩問道:「昔年劉二牧在成都時,就曾數次大敗叛軍。

  若我據城而守,並下詔各個州郡勤王事,你覺得能有多少勝算?」

  黃皓聽聞,心中猛地一緊,神色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他本就屏住呼吸,誰知道還是被問詢。

  但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當即不敢有絲毫懈怠,趕忙低頭認真思考起來。

  過了片刻,黃皓方才微微抬起頭,道:「陛下,今日不同往昔。

  如今朝中主政者,大多都是荊州人。

  荊州勢力在朝中盤根錯節,各個州郡的官員任免也多與他們相關。

  陛下下詔詔令不得奔喪,一是名正言順,二則無需變化。

  但此時丞相府強勢,各地官員必然不敢明面反對。

  若陛下此時下詔勤王,不說與荊州勢力關聯緊密的州郡。

  就連益州本地人,難恐怕會真心響應陛下的號召。」

  黃皓的聲音有些發顫,額頭上也隱隱冒出了汗珠,生怕自己的回答不能讓劉禪滿意。

  聞言,劉禪沉默不語,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

  他問黃皓,其實要的並非是一個確切的答案。

  黃皓說的話,他又何嘗不知道。

  他真正想要的,是黃皓的態度。

  在這孤家寡人的困境裡,身邊人的態度,有時比局勢本身更為重要。

  若是連他身邊最親近、最信任的人,都認為毫無勝算。

  那這場與丞相府的博弈,又談何勝利?

  只是,該怎麼安撫丞相府呢?

  他坐在乘輿中,眉頭緊鎖,苦苦思索應對之策。

  思來想去,心中依舊沒有主意,他不禁有些煩躁。

  於是面色一凜,果斷下令道:「令侍中董允到宣室。」

  車輦一路疾馳,不多時,劉禪便返回到了宣室。

  踏入殿門,一眼便瞧見侍中董允已在殿內靜靜等待。

  董允身姿挺拔,神色恭敬,見到劉禪進來,立刻躬身行禮。

  劉禪在十三歲被立為太子的時候,董允就做了太子舍人。

  也就是太子的侍中,後來又做太子洗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劉禪繼位之後,他又升為黃門侍郎,侍中。

  如今一晃十五年。

  可以說,董允雖然投靠了丞相,但一直和劉禪在一起,本身與劉禪的關係也很親近。

  比蔣琬要親的多。

  劉禪此時無心寒暄,也沒有多說廢話,徑直走到主位坐下,目光直直地看向董允,單刀直入道:「侍中,如今局勢緊迫,丞相府氣勢洶洶,寡人實感棘手。

  你素有智謀,且對朝中諸事洞若觀火,依你之見,如今之計,有何教寡人?」

  董允聞言眉頭深深皺起。

  對於丞相府如此剛烈犯上的做法,他是有些看不透兼看不慣的。

  董允與胡濟的關係並不差,數次請教過對方,並經常一起游宴。

  按照他的印象,胡濟不是能做出這樣剛烈大事的人。

  其更偏清談之類。

  之所以丞相覺得他是諍友,不過兩人關係密切,丞相做的很多事情,別人不好說不敢說,他因為彼此友情,好說敢說罷了。

  陡然,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人的身影。

  若是此人為謀,丞相府還真的可能做出這樣的大事。

  只是,費禕,你所求為何呢!

  不是南陽人和南郡人下去,我們才更有機會麼?

  如是想著,他開口道:「陛下,既然吳公懿已死,便可把之前的事情,都推到他身上。

  並下罪己詔以安撫丞相府。

  如此天下人皆以為丞相府跋扈,而同情陛下也。

  並下詔,丞相連年北伐,勞民傷財,各個郡縣民生凋敝,大漢休養生息,以待關中有變。

  丞相府同意陛下之觀點,則大政出自陛下,官民必然感念陛下仁厚。

  且既然不要北伐,各郡縣的士卒就可逐漸遣返,則丞相府所統兵員自然削弱。

  若丞相府不同意陛下之觀點,則必得罪天下也。

  因為各郡縣苦北伐久矣!」

  「妙計,妙計。」

  劉禪有些擔憂的問道:「如此,丞相府豈會看不出其中關竅?」

  聞言,董允道:「無妨,讓丞相府推舉新的丞相,還有一應官職如何調整和安排即可。

  接下來,丞相府眾人的心思,都在丞相府的權力上面。

  既然要分權力,必定有人滿意,而有人不滿意。

  只要有人不滿意,就會私底下靠攏陛下。

  而當這些人足夠多,陛下就可以趁機制衡,並收回權力。」

  劉禪聽聞此言,眼前一亮,緊皺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來,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不禁拍手稱讚道:「董卿真寡人之肱骨也!」

  這一番話,既點明了當前局勢下的應對之策,又為劉禪規劃了長遠的布局。

  劉禪心中不禁大喜過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