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要的,不多
面對爭執得面紅耳赤的眾人,魏正靜靜坐在軍議大帳的末尾,神色平和,不動聲色。
他看似漫不經心,只是隨意地垂眸看著地面。
可實際上,雙耳卻敏銳地捕捉著每一絲聲響,各方拋出來的話語信息,精準無誤地鑽進他的腦海,一絲不漏。
這特殊的「技能」,得益於他後世做會議紀要的經歷。
在那個信息紛雜、節奏緊湊的現代職場裡,練就了這麼一副能在嘈雜中迅速提煉關鍵內容的本事。
一場熱熱鬧鬧的軍議,乍一看,不過是諸位將領各抒己見,為戰事、為後勤、為獎懲爭個高低長短,一時半會兒很難瞧出什麼門道。
可這背後隱藏的,實則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利益瓜分。
每一位將領身後都拉扯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團隊。
身為將領,首當其衝的責任,自然是要為自家團隊爭取福利,多撈戰功、多爭物資,好讓麾下的將領和士卒忠心耿耿。
前途也是錢途。
然而,到了他們這個層面,又絕非單打獨鬥就能成事的。
局勢複雜多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單打獨鬥只會落得個孤立無援的下場,所以抱團取暖才是生存之道。
至於該怎麼抱團,其中的趨向性可是大有講究,關鍵就在於看彼此之間有沒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出身背景,或是理念志向這些能將人心拉攏在一起的「黏合劑」。
魏正默默觀察著,一邊聽著眾人的爭論,一邊在心底把這些人對利益的訴求逐一梳理,再參照自己從前在史書典籍里、後世職場中學到的一些觀點,細緻入微地進行區分和驗證。
試圖從這紛繁複雜的局面里,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看清這軍中勢力的暗流涌動,也好為自己往後的行事,謀一個周全之策。
這其中,最大的勢力就是荊州派系,其他派系在它面前,相形見絀。
如外戚吳懿、吳班來說,雖身份尊貴,在軍中也頗有威望,可真要論起根基與實力,比起荊州派還是差了一大截。
而益州本土派系,像是張翼、孟琰和楊戲這些將領,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正常的對峙局面下,他們根本不具備和荊州派掰手腕、叫板的實力,唯有盼著荊州派內部出現分裂,鬧得不可開交,他們或許才能瞅準時機,渾水摸魚,從中謀取些許利益。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以楊儀為代表的南郡系,也就是荊州派的重要分支,行事風格卻大為不同,表現得極為克制。
在各種關鍵議題的討論上,並未像以往那般激進爭取,反倒平和許多。
如此一來,外戚和益州派滿心期待的「鷸蚌相爭」局面並未出現,只能暗暗咂舌,無奈按捺下心底的盤算。
好在主持軍議的胡濟,為人處世還算公道,深知平衡各方勢力的重要性。
在這場關乎利益瓜分的討論里,不管是戰功評定、物資分配,還是後續的防務安排,他都儘可能一碗水端平,讓各派都能從中有所分潤。
所以,眼下眾人看似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實則大多圍繞些細枝末節的蠅頭小利,並未觸及深層的核心利益,不至於引發大的矛盾。
至於降將派的馬岱和姜維,他倆在這場喧鬧的軍議里顯得格外安靜,甚少參與爭吵。
個中緣由其實不難理解,他們本就是帶著特殊身份投身大漢陣營的降將。
根基淺薄,人脈與勢力遠不及其他派系。
即便爭得口乾舌燥,也不會有人把他們的訴求當回事兒。
說白了,以他們目前的實力,連上桌爭吵的資格都沒有。
能有機會參加這個會,而不是回去等通知,已然是難得。
所以他倆默契十足,秉持著「給多少,要多少,只要不過分就行」的態度,默默等待著最終的安排。
很快,這場關乎眾人命運與前程的功勞評定便塵埃落定。
最終確定的首功歸屬魏延,他在斷後的時候斬獲頗豐。
箕谷之戰里又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威懾敵軍,本就戰功赫赫,獲此殊榮,眾人也心服口服。
緊隨其後的是胡濟,作為主事者,他統籌調度,穩定軍心,讓蜀軍得以全身而退,功勞同樣不可小覷。
接著是吳班,戰場上他勇猛無畏,為諸多戰役的勝利添磚加瓦。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外戚......
再之後便是楊儀,親自斷後欺騙司馬懿,後勤安排,樁樁件件處理得妥妥噹噹,也當之無愧在功勞簿上占據一席之地……
魏正也憑藉著識破司馬懿伏兵之計,成功阻攔大軍陷入絕境,名列其上。
而到了利益瓜分環節,更是一場精打細算的權衡。
魏延憑藉首功,理所當然占了大頭,獲得了此次總繳獲的一成半,僅僅次於要上繳給天子劉禪的兩成。
在封侯一事上,魏延早已經是縣侯,爵位再往上晉升,便是公了。
這一步跨度極大,而且有其他意思,所以當下不能企及。
所以,斟酌再三,他把這份功勳分潤到了三個兒子身上。
其中,胡濟擬定上表,要為魏正奏一個南鄉縣侯的爵位,另外,官職對應的是南鄉縣的相。
這一安排,實則是魏正與胡濟私下商量後確定下來的。
按常理來講,在自己的封地擔任長官,是不合規矩的。
可魏正心裡藏著自己的盤算,他一心想要打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
只要當上自家封地的一把手,往後行事,就能避開諸多外在因素的無端干擾,而且封地內的產出,也無需再交稅給旁人,自主權大大增加。
對於魏正這點小心思,胡濟心裡跟明鏡一般,卻並沒有戳破。
在他看來,不過是區區一個山區小縣,又地處與魏地接壤的邊境,荒涼偏遠,沒什麼大不了的。
況且,這場勝仗里,魏正幫了大忙,於情於理,自己都占了魏正很大的便宜,所以他略作思忖,便直接拍板定下此事。
如今大漢的權力重心在丞相府,這套封侯授官的流程,所謂上表,只是走個形式。
基本只要拿到丞相府的任命文書,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去赴任了。
與之相反,天子劉禪即便有心任命某個官職,還得費一番周折,先爭取到丞相府首肯,待丞相府點頭同意,才能蓋上大印,詔令正式下達。
......
把司馬懿圍困於箕谷之後,奏報是第一時間就傳到成都的。
劉禪在思忖後,最終做出決斷,令蔣琬率領宿衛諸營即刻北上,意圖為前線提供支援,穩固戰局。
一時間,成都城內兵馬嘶鳴,糧草輜重被緊急徵調、整頓,到處是一派忙碌又緊張的景象。
誰承想,這邊兵馬糧草才剛剛整頓好,前線大捷的奏報就如旋風般接踵而至。
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朝堂眾人的反應精彩各異,大多是滿臉的不可置信,仿佛聽聞了天方夜譚。
蔣琬更是坐不住了,當下親身入宮奏報。
然而,眾人還沒等從這突如其來的驚喜中回過神,商量出個子丑寅卯,表功的奏報就又到了。
劉禪接過表功奏報,展卷一看,頓時龍顏大悅,朝堂之上,對前方將士好一番誇讚,言語間滿是欣慰與自豪。
可誰能料到,一回宮,踏入寢宮門檻,他便怒從心頭起,抬手狠狠摔了一個杯子,驚得侍奉的太監宮女們紛紛跪地,大氣都不敢出。
緊接著,劉禪先是前往永樂宮。
隨後宣召蔣琬、董允、李福、向寵四人進宮。
當四下里無人的時候,他面色陰沉,在殿內來回踱步。
他看似漫不經心,只是隨意地垂眸看著地面。
可實際上,雙耳卻敏銳地捕捉著每一絲聲響,各方拋出來的話語信息,精準無誤地鑽進他的腦海,一絲不漏。
這特殊的「技能」,得益於他後世做會議紀要的經歷。
在那個信息紛雜、節奏緊湊的現代職場裡,練就了這麼一副能在嘈雜中迅速提煉關鍵內容的本事。
一場熱熱鬧鬧的軍議,乍一看,不過是諸位將領各抒己見,為戰事、為後勤、為獎懲爭個高低長短,一時半會兒很難瞧出什麼門道。
可這背後隱藏的,實則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利益瓜分。
每一位將領身後都拉扯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團隊。
身為將領,首當其衝的責任,自然是要為自家團隊爭取福利,多撈戰功、多爭物資,好讓麾下的將領和士卒忠心耿耿。
前途也是錢途。
然而,到了他們這個層面,又絕非單打獨鬥就能成事的。
局勢複雜多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單打獨鬥只會落得個孤立無援的下場,所以抱團取暖才是生存之道。
至於該怎麼抱團,其中的趨向性可是大有講究,關鍵就在於看彼此之間有沒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出身背景,或是理念志向這些能將人心拉攏在一起的「黏合劑」。
魏正默默觀察著,一邊聽著眾人的爭論,一邊在心底把這些人對利益的訴求逐一梳理,再參照自己從前在史書典籍里、後世職場中學到的一些觀點,細緻入微地進行區分和驗證。
試圖從這紛繁複雜的局面里,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看清這軍中勢力的暗流涌動,也好為自己往後的行事,謀一個周全之策。
這其中,最大的勢力就是荊州派系,其他派系在它面前,相形見絀。
如外戚吳懿、吳班來說,雖身份尊貴,在軍中也頗有威望,可真要論起根基與實力,比起荊州派還是差了一大截。
而益州本土派系,像是張翼、孟琰和楊戲這些將領,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正常的對峙局面下,他們根本不具備和荊州派掰手腕、叫板的實力,唯有盼著荊州派內部出現分裂,鬧得不可開交,他們或許才能瞅準時機,渾水摸魚,從中謀取些許利益。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以楊儀為代表的南郡系,也就是荊州派的重要分支,行事風格卻大為不同,表現得極為克制。
在各種關鍵議題的討論上,並未像以往那般激進爭取,反倒平和許多。
如此一來,外戚和益州派滿心期待的「鷸蚌相爭」局面並未出現,只能暗暗咂舌,無奈按捺下心底的盤算。
好在主持軍議的胡濟,為人處世還算公道,深知平衡各方勢力的重要性。
在這場關乎利益瓜分的討論里,不管是戰功評定、物資分配,還是後續的防務安排,他都儘可能一碗水端平,讓各派都能從中有所分潤。
所以,眼下眾人看似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實則大多圍繞些細枝末節的蠅頭小利,並未觸及深層的核心利益,不至於引發大的矛盾。
至於降將派的馬岱和姜維,他倆在這場喧鬧的軍議里顯得格外安靜,甚少參與爭吵。
個中緣由其實不難理解,他們本就是帶著特殊身份投身大漢陣營的降將。
根基淺薄,人脈與勢力遠不及其他派系。
即便爭得口乾舌燥,也不會有人把他們的訴求當回事兒。
說白了,以他們目前的實力,連上桌爭吵的資格都沒有。
能有機會參加這個會,而不是回去等通知,已然是難得。
所以他倆默契十足,秉持著「給多少,要多少,只要不過分就行」的態度,默默等待著最終的安排。
很快,這場關乎眾人命運與前程的功勞評定便塵埃落定。
最終確定的首功歸屬魏延,他在斷後的時候斬獲頗豐。
箕谷之戰里又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威懾敵軍,本就戰功赫赫,獲此殊榮,眾人也心服口服。
緊隨其後的是胡濟,作為主事者,他統籌調度,穩定軍心,讓蜀軍得以全身而退,功勞同樣不可小覷。
接著是吳班,戰場上他勇猛無畏,為諸多戰役的勝利添磚加瓦。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外戚......
再之後便是楊儀,親自斷後欺騙司馬懿,後勤安排,樁樁件件處理得妥妥噹噹,也當之無愧在功勞簿上占據一席之地……
魏正也憑藉著識破司馬懿伏兵之計,成功阻攔大軍陷入絕境,名列其上。
而到了利益瓜分環節,更是一場精打細算的權衡。
魏延憑藉首功,理所當然占了大頭,獲得了此次總繳獲的一成半,僅僅次於要上繳給天子劉禪的兩成。
在封侯一事上,魏延早已經是縣侯,爵位再往上晉升,便是公了。
這一步跨度極大,而且有其他意思,所以當下不能企及。
所以,斟酌再三,他把這份功勳分潤到了三個兒子身上。
其中,胡濟擬定上表,要為魏正奏一個南鄉縣侯的爵位,另外,官職對應的是南鄉縣的相。
這一安排,實則是魏正與胡濟私下商量後確定下來的。
按常理來講,在自己的封地擔任長官,是不合規矩的。
可魏正心裡藏著自己的盤算,他一心想要打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
只要當上自家封地的一把手,往後行事,就能避開諸多外在因素的無端干擾,而且封地內的產出,也無需再交稅給旁人,自主權大大增加。
對於魏正這點小心思,胡濟心裡跟明鏡一般,卻並沒有戳破。
在他看來,不過是區區一個山區小縣,又地處與魏地接壤的邊境,荒涼偏遠,沒什麼大不了的。
況且,這場勝仗里,魏正幫了大忙,於情於理,自己都占了魏正很大的便宜,所以他略作思忖,便直接拍板定下此事。
如今大漢的權力重心在丞相府,這套封侯授官的流程,所謂上表,只是走個形式。
基本只要拿到丞相府的任命文書,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去赴任了。
與之相反,天子劉禪即便有心任命某個官職,還得費一番周折,先爭取到丞相府首肯,待丞相府點頭同意,才能蓋上大印,詔令正式下達。
......
把司馬懿圍困於箕谷之後,奏報是第一時間就傳到成都的。
劉禪在思忖後,最終做出決斷,令蔣琬率領宿衛諸營即刻北上,意圖為前線提供支援,穩固戰局。
一時間,成都城內兵馬嘶鳴,糧草輜重被緊急徵調、整頓,到處是一派忙碌又緊張的景象。
誰承想,這邊兵馬糧草才剛剛整頓好,前線大捷的奏報就如旋風般接踵而至。
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朝堂眾人的反應精彩各異,大多是滿臉的不可置信,仿佛聽聞了天方夜譚。
蔣琬更是坐不住了,當下親身入宮奏報。
然而,眾人還沒等從這突如其來的驚喜中回過神,商量出個子丑寅卯,表功的奏報就又到了。
劉禪接過表功奏報,展卷一看,頓時龍顏大悅,朝堂之上,對前方將士好一番誇讚,言語間滿是欣慰與自豪。
可誰能料到,一回宮,踏入寢宮門檻,他便怒從心頭起,抬手狠狠摔了一個杯子,驚得侍奉的太監宮女們紛紛跪地,大氣都不敢出。
緊接著,劉禪先是前往永樂宮。
隨後宣召蔣琬、董允、李福、向寵四人進宮。
當四下里無人的時候,他面色陰沉,在殿內來回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