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陛下,成年
「陛下!」
黃門丞黃皓瞧著劉禪愈發陰沉的神情,心裡發慌。
他小心翼翼地往前挪了幾步,隨後「撲通」一聲跪伏在地上。
整個身子都伏得極低,額頭緊緊貼地,屁股不自覺地高高撅起,活像只受驚的鵪鶉。
這副模樣,倒是讓來回踱步、滿心怒火的劉禪停了下來。
可還沒等黃皓鬆口氣,下一刻,劉禪就像是壓抑許久的火山猛然噴發,咆哮起來:「丞相是阿翁,是先帝安排的託孤重臣!
朕自幼便尊他如父,事事依從,他要開府治事,朕允了;
他緊握朝中權勢,朕也認了;
就連朕的一應起居、朝堂諸事,他都事無巨細地管著,朕也從未有過二話!」
說到這兒,劉禪狠狠喘了幾口氣,眼中的怒火幾欲噴出,手指著殿門方向,怒吼道:「可胡濟是什麼東西?
他不過打了一場勝仗,竟也想效仿相父,把控朝堂,拿捏朕的旨意,他配麼!」
黃皓把身子伏得更低了,大氣都不敢出。
「還有魏延,他本是先帝部曲,居然聯合胡濟上書!」
劉禪氣得胸膛劇烈起伏,在殿內來回疾走,袍袖帶起呼呼風聲,「先帝在時,對他委以重任,指望他忠心耿耿護衛漢室,可如今呢?
仗著幾分軍功,就跟著胡濟一道,妄圖把手伸到朕的跟前。
干預朕的決策,莫不是以為朕好欺負!」
說到此處,劉禪腳步一頓,又想起什麼似的,咬牙切齒道:「還有霍弋......」
這時,黃皓悄悄抬頭,瞅了瞅劉禪陰晴不定的臉色,才壯著膽子小聲道:「陛下,霍舍人這是身不由己。
他身處軍中,上頭有將令壓著,哪敢不從?
就算心裡不情願,也只能跟著署名,實在怨不得他。」
「朕不知道嗎?」劉禪猛地轉頭,怒視黃皓,吼得聲嘶力竭,「朕不知道嗎!
這些彎彎繞繞朕心裡清楚得很!可那又怎樣?
一個個的,都拿朕當傀儡,平日裡諸事不與朕通氣,如今打了勝仗,功勞簿上都寫滿了他們的大名,朝堂之上、軍國大事,處處都是他們的聲音,朕反倒成了局外人!」
劉禪用力捶打著御案,震得案上的筆墨紙硯都晃了幾晃,「朕已經二十八,二十八,不是十七!
朕早該親政,早該將這朝堂大權握在手中,而不是像現在,被他們這般糊弄!」
黃皓見狀,不慌不忙地繼續說道:「陛下,你瞧這胡濟,先前不過是個職位不顯的將領,湊巧趕上一場大勝,借著丞相遺命,這才冒了頭。
至於楊儀,身為軍中長史,以往處理諸多繁雜事務,勞苦功高,可這次論功行賞,卻只排到第四,可見他們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有各的心思,各懷各的算計。」
他頓了頓,又壓低聲音,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而且,陛下,除了漢中那支大軍,各個郡縣對北伐之事早有微詞。
前些日子,丞相調兵調糧的時候,不少地方官員皆是陽奉陰違,私底下怨言頗多。
就連丞相他老人家,手握重兵,相權滔天,不也沒能把這事兒辦得順遂無虞嘛,更何況是胡濟呢?」
劉禪聽著,微微皺眉,心中已然有所觸動,不禁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是好?」
黃皓嘴角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湊近一步說道:「陛下不妨發一張詔書試試。
如今丞相已然仙逝,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哀傷之中,治喪之事自然是頭等大事。
陛下大可下詔書一封,言說相父新喪,當下國內人心浮動,逆魏與東吳又在邊境虎視眈眈,局勢極為不穩。
況且丞相臨終遺命喪禮從簡,為防生出變故,擾亂軍心民心,所以禁止大臣前往奔喪。」
聞言,劉禪目光一凝。
略作思忖後,有些遲疑道:「這法子雖說巧妙,可尚書台那邊能順遂發下這詔書麼?
畢竟他們向來與丞相府走得近。」
黃皓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道:「陛下,這詔書一下,首先試探的就是尚書台。
看他們是謹遵陛下旨意,還是依舊唯丞相府馬首是瞻。
只要把住了尚書台這一關,各地大臣的態度,也就一目了然,也更好處置了。」
「妙,妙,妙啊!小皓子,你這腦袋瓜轉得夠快,想出的計策妙妙妙。」
劉禪興奮得來回踱步,臉上陰霾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志得意滿的神情,邊誇讚邊拍著手。
「朕不光要下這道禁止奔喪的詔書,還要再下一道詔書。
著重表明相父在我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他為大漢鞠躬盡瘁,別人又哪能輕易企及?
其他人都不配做丞相,然後順勢就把丞相府給裁撤掉,看他們還怎麼借著丞相的名頭拿捏朕!」
劉禪越說越激動,仿佛已經看到皇權在握,朝堂之上無人敢忤逆的威風場面。
聞言,黃皓卻驚出一身冷汗,他沒想到劉禪這一下步子邁得如此之大。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萬一觸怒了那些仍尊崇丞相的勢力,恐怕會惹出大亂子。
當下,他連忙跪地磕頭,苦勸道:「陛下,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萬不可莽撞!
丞相威望極高,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咱們這會貿然裁撤丞相府,定會激起千層浪。
如今之計,咱還是一步步的來,先試探清楚各方態度,再徐徐圖之,方為穩妥之策。」
「嗯,你說的有道理。」
劉禪被黃皓這一番話點醒,也意識到剛才確實衝動了。
便深以為然地點點頭,納諫如流道:「還是小皓子想得周全。
就先依你之計,下道禁止奔喪的詔書,看看各方反應再說。」
......
不一時,留營長史蔣琬、侍中董允、尚書僕射李福、中領軍向寵匆匆步入殿中。
四人先是齊齊躬身,向劉禪行了大禮,而後面帶喜色,恭賀這場來之不易的大勝。
蔣琬朗聲道:「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此番大捷,實乃天佑大漢,臣等欣喜不已。」
其餘四人也在旁連聲附和。
劉禪微微頷首,臉上笑意卻是轉瞬即逝,繼而神色哀傷。
四人皆是一怔,面面相覷,誰也沒料到劉禪的情緒會陡然轉變。
侍中董允徑直問道:「陛下,如今前線傳來這般大捷,實乃振奮人心之事,為何反倒哀傷?」
「朕想相父了!」
劉禪抿著嘴唇,聲音已然帶上了幾分哽咽,眼眶也微微泛紅,「相父操勞半生,為興復漢室費盡心力,可直至油盡燈枯,也未能親眼見到大業功成。
這場勝仗固然可喜,可若能讓相父還在朕身邊,繼續為朕出謀劃策,哪怕不要這場大勝,朕也心甘情願吶!」
說著,劉禪抬起衣袖,輕輕拭去眼角滲出的淚花。
聞言,四人也都感慨不已。
一時間,殿內被濃濃的追思氛圍籠罩。
劉禪續而緩緩開口表達對諸葛亮的哀思:「丞相這一生,於朕而言,意義非凡。
自朕幼年起,丞相便悉心輔佐,操持大小國事,事無巨細,從未有過懈怠。
他的地位,在朕心目中無人能比,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丞相傾盡心血,為的就是興復漢室,我們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命,切不可因私廢公,讓國事荒廢,如此才對得起丞相的辛勞付出。」
眾人聽了,忙不迭點頭附和,口中說著些銘記聖諭的話。
李福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最是機敏,聞弦而知雅意。
他上前一步,趁機稟報導:「陛下聖明,當下局勢著實嚴峻。
逆魏聽聞丞相仙逝,已然有所動作,荊州、雍州和涼州等地都有兵馬頻繁調動,似在謀劃不軌;
東吳那邊,向來心思難測,此刻態度曖昧不明;
南中各郡也因這一變故,出現了些許躁動不安的跡象。」
劉禪聽後,佯裝沉思片刻,而後緩緩道:「丞相喪禮,朕本想著大操大辦,以全君臣恩義。
可如今國家正值動盪之際,若大興喪葬之事,耗費人力物力不說,還恐引得外敵趁機生事,這絕非丞相想看到的局面。
朕思量再三,咱們就遵從丞相遺命,喪禮從簡治理吧。」
說到這兒,劉禪抬眼看向李福,「尚書台下詔,曉諭所有大臣,此刻需堅守崗位,各司其職,嚴禁大臣前往奔喪。」
話音剛落,蔣琬眉梢一挑,以往朝堂諸事,但凡涉及丞相,陛下鮮少這般自作主張。
董允也是睜大眼睛,面露驚訝之色。
向寵更是下意識地摸向腰間。
似乎這個時刻,他們才意識到,劉禪,陛下終究已經成年了。
黃門丞黃皓瞧著劉禪愈發陰沉的神情,心裡發慌。
他小心翼翼地往前挪了幾步,隨後「撲通」一聲跪伏在地上。
整個身子都伏得極低,額頭緊緊貼地,屁股不自覺地高高撅起,活像只受驚的鵪鶉。
這副模樣,倒是讓來回踱步、滿心怒火的劉禪停了下來。
可還沒等黃皓鬆口氣,下一刻,劉禪就像是壓抑許久的火山猛然噴發,咆哮起來:「丞相是阿翁,是先帝安排的託孤重臣!
朕自幼便尊他如父,事事依從,他要開府治事,朕允了;
他緊握朝中權勢,朕也認了;
就連朕的一應起居、朝堂諸事,他都事無巨細地管著,朕也從未有過二話!」
說到這兒,劉禪狠狠喘了幾口氣,眼中的怒火幾欲噴出,手指著殿門方向,怒吼道:「可胡濟是什麼東西?
他不過打了一場勝仗,竟也想效仿相父,把控朝堂,拿捏朕的旨意,他配麼!」
黃皓把身子伏得更低了,大氣都不敢出。
「還有魏延,他本是先帝部曲,居然聯合胡濟上書!」
劉禪氣得胸膛劇烈起伏,在殿內來回疾走,袍袖帶起呼呼風聲,「先帝在時,對他委以重任,指望他忠心耿耿護衛漢室,可如今呢?
仗著幾分軍功,就跟著胡濟一道,妄圖把手伸到朕的跟前。
干預朕的決策,莫不是以為朕好欺負!」
說到此處,劉禪腳步一頓,又想起什麼似的,咬牙切齒道:「還有霍弋......」
這時,黃皓悄悄抬頭,瞅了瞅劉禪陰晴不定的臉色,才壯著膽子小聲道:「陛下,霍舍人這是身不由己。
他身處軍中,上頭有將令壓著,哪敢不從?
就算心裡不情願,也只能跟著署名,實在怨不得他。」
「朕不知道嗎?」劉禪猛地轉頭,怒視黃皓,吼得聲嘶力竭,「朕不知道嗎!
這些彎彎繞繞朕心裡清楚得很!可那又怎樣?
一個個的,都拿朕當傀儡,平日裡諸事不與朕通氣,如今打了勝仗,功勞簿上都寫滿了他們的大名,朝堂之上、軍國大事,處處都是他們的聲音,朕反倒成了局外人!」
劉禪用力捶打著御案,震得案上的筆墨紙硯都晃了幾晃,「朕已經二十八,二十八,不是十七!
朕早該親政,早該將這朝堂大權握在手中,而不是像現在,被他們這般糊弄!」
黃皓見狀,不慌不忙地繼續說道:「陛下,你瞧這胡濟,先前不過是個職位不顯的將領,湊巧趕上一場大勝,借著丞相遺命,這才冒了頭。
至於楊儀,身為軍中長史,以往處理諸多繁雜事務,勞苦功高,可這次論功行賞,卻只排到第四,可見他們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各有各的心思,各懷各的算計。」
他頓了頓,又壓低聲音,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而且,陛下,除了漢中那支大軍,各個郡縣對北伐之事早有微詞。
前些日子,丞相調兵調糧的時候,不少地方官員皆是陽奉陰違,私底下怨言頗多。
就連丞相他老人家,手握重兵,相權滔天,不也沒能把這事兒辦得順遂無虞嘛,更何況是胡濟呢?」
劉禪聽著,微微皺眉,心中已然有所觸動,不禁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是好?」
黃皓嘴角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湊近一步說道:「陛下不妨發一張詔書試試。
如今丞相已然仙逝,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哀傷之中,治喪之事自然是頭等大事。
陛下大可下詔書一封,言說相父新喪,當下國內人心浮動,逆魏與東吳又在邊境虎視眈眈,局勢極為不穩。
況且丞相臨終遺命喪禮從簡,為防生出變故,擾亂軍心民心,所以禁止大臣前往奔喪。」
聞言,劉禪目光一凝。
略作思忖後,有些遲疑道:「這法子雖說巧妙,可尚書台那邊能順遂發下這詔書麼?
畢竟他們向來與丞相府走得近。」
黃皓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道:「陛下,這詔書一下,首先試探的就是尚書台。
看他們是謹遵陛下旨意,還是依舊唯丞相府馬首是瞻。
只要把住了尚書台這一關,各地大臣的態度,也就一目了然,也更好處置了。」
「妙,妙,妙啊!小皓子,你這腦袋瓜轉得夠快,想出的計策妙妙妙。」
劉禪興奮得來回踱步,臉上陰霾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志得意滿的神情,邊誇讚邊拍著手。
「朕不光要下這道禁止奔喪的詔書,還要再下一道詔書。
著重表明相父在我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他為大漢鞠躬盡瘁,別人又哪能輕易企及?
其他人都不配做丞相,然後順勢就把丞相府給裁撤掉,看他們還怎麼借著丞相的名頭拿捏朕!」
劉禪越說越激動,仿佛已經看到皇權在握,朝堂之上無人敢忤逆的威風場面。
聞言,黃皓卻驚出一身冷汗,他沒想到劉禪這一下步子邁得如此之大。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萬一觸怒了那些仍尊崇丞相的勢力,恐怕會惹出大亂子。
當下,他連忙跪地磕頭,苦勸道:「陛下,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萬不可莽撞!
丞相威望極高,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咱們這會貿然裁撤丞相府,定會激起千層浪。
如今之計,咱還是一步步的來,先試探清楚各方態度,再徐徐圖之,方為穩妥之策。」
「嗯,你說的有道理。」
劉禪被黃皓這一番話點醒,也意識到剛才確實衝動了。
便深以為然地點點頭,納諫如流道:「還是小皓子想得周全。
就先依你之計,下道禁止奔喪的詔書,看看各方反應再說。」
......
不一時,留營長史蔣琬、侍中董允、尚書僕射李福、中領軍向寵匆匆步入殿中。
四人先是齊齊躬身,向劉禪行了大禮,而後面帶喜色,恭賀這場來之不易的大勝。
蔣琬朗聲道:「陛下洪福齊天,將士用命,此番大捷,實乃天佑大漢,臣等欣喜不已。」
其餘四人也在旁連聲附和。
劉禪微微頷首,臉上笑意卻是轉瞬即逝,繼而神色哀傷。
四人皆是一怔,面面相覷,誰也沒料到劉禪的情緒會陡然轉變。
侍中董允徑直問道:「陛下,如今前線傳來這般大捷,實乃振奮人心之事,為何反倒哀傷?」
「朕想相父了!」
劉禪抿著嘴唇,聲音已然帶上了幾分哽咽,眼眶也微微泛紅,「相父操勞半生,為興復漢室費盡心力,可直至油盡燈枯,也未能親眼見到大業功成。
這場勝仗固然可喜,可若能讓相父還在朕身邊,繼續為朕出謀劃策,哪怕不要這場大勝,朕也心甘情願吶!」
說著,劉禪抬起衣袖,輕輕拭去眼角滲出的淚花。
聞言,四人也都感慨不已。
一時間,殿內被濃濃的追思氛圍籠罩。
劉禪續而緩緩開口表達對諸葛亮的哀思:「丞相這一生,於朕而言,意義非凡。
自朕幼年起,丞相便悉心輔佐,操持大小國事,事無巨細,從未有過懈怠。
他的地位,在朕心目中無人能比,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丞相傾盡心血,為的就是興復漢室,我們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命,切不可因私廢公,讓國事荒廢,如此才對得起丞相的辛勞付出。」
眾人聽了,忙不迭點頭附和,口中說著些銘記聖諭的話。
李福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最是機敏,聞弦而知雅意。
他上前一步,趁機稟報導:「陛下聖明,當下局勢著實嚴峻。
逆魏聽聞丞相仙逝,已然有所動作,荊州、雍州和涼州等地都有兵馬頻繁調動,似在謀劃不軌;
東吳那邊,向來心思難測,此刻態度曖昧不明;
南中各郡也因這一變故,出現了些許躁動不安的跡象。」
劉禪聽後,佯裝沉思片刻,而後緩緩道:「丞相喪禮,朕本想著大操大辦,以全君臣恩義。
可如今國家正值動盪之際,若大興喪葬之事,耗費人力物力不說,還恐引得外敵趁機生事,這絕非丞相想看到的局面。
朕思量再三,咱們就遵從丞相遺命,喪禮從簡治理吧。」
說到這兒,劉禪抬眼看向李福,「尚書台下詔,曉諭所有大臣,此刻需堅守崗位,各司其職,嚴禁大臣前往奔喪。」
話音剛落,蔣琬眉梢一挑,以往朝堂諸事,但凡涉及丞相,陛下鮮少這般自作主張。
董允也是睜大眼睛,面露驚訝之色。
向寵更是下意識地摸向腰間。
似乎這個時刻,他們才意識到,劉禪,陛下終究已經成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