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大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95章 大幕

  時間。

  不會因為任何事、任何人而停止不前。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

  崇禎十四年。

  二月二十四日。

  遼東大地。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薊遼總督洪承疇會八鎮總兵,十三萬兵馬於寧遠。

  八鎮總兵分別為:

  援剿總兵曹文詔,寧遠總兵吳三桂、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

  遼東總兵劉肇基、東協總兵白廣恩,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姜瓖。

  與原本的歷史上出現偏差的是東協總兵、援剿總兵、大同總兵的職位。

  歷史上,東協總兵是曹變蛟,援剿總兵則應該是白廣恩。

  但是因為陳望的干擾,曹文詔並沒有死在湫頭鎮之戰。

  在戊寅之變之後,曹文詔向著楊嗣昌推薦了陳望和曹變蛟南下剿匪。

  所以曹變蛟並沒有成為東協的總兵,而是在南方追擊張獻忠。

  曹文詔的加入,改變了八鎮總兵的割據。

  曹文詔原先就是援剿總兵官,白廣恩自然是不可能取代曹文詔的地位。

  因此白廣恩也就成為了東協的總兵官。

  而原本應是大同總兵的王朴。

  在此前圍剿李自成的成、階之戰中,被李自成擊敗。

  使得李自成再越關山進入川北衝出重圍,將追剿的明軍就此遠遠的摔在了身後。

  洪承疇大怒之下,直接奪了王朴的官職,將其一擼到底。

  這位導致明軍在松錦從撤退演變為潰敗的無能之輩,並沒有機會出現在松錦。

  現在替代他的,是出身北地將門的姜瓖。

  二月二十七日。

  洪承疇令。

  仍以吳三桂、劉肇基官兵駐於松山、杏山之內。

  以其所部官兵一萬五千四百出鎮於前屯衛、中後所之間。

  以駐防薊州官兵一萬六干仍分布於中協四路、東協建昌、冷口、兩協牆路之界。

  以山海關、永平撫臣朱國棟駐山海關。

  以山海關總兵馬科出中後所、前屯衛。

  以援剿援剿總兵曹文詔,密雲總兵唐通、遼東總兵王廷臣、三鎮合兵,馳援松、杏。

  東協總兵白廣恩,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姜瓖,留守寧遠,以為後援。

  至此。

  決定著明清兩國國運的松錦之戰。

  就此拉開了序幕。

  ……

  武平衛城,東城城牆之上。

  陳望內穿罩甲,外著紅袍,頭戴氈帽,行走在城牆的馬道之上。

  身側,陳功、趙懷良兩人俱是罩袍束帶,按刀而行。

  身後,一眾甲兵皆是佩刀執槍,亦步亦趨。

  武平城外。

  三月本是春暖花開時。

  但是放眼望去,入目之處仍舊是一片蕭瑟。

  層層的營帳遮蔽了視野,林立的旌旗擋住了眼界。

  「遼東塘報,三月三日,前鋒移軍至松山城附近的石門,與圍城的清兵遭遇。」

  「清兵事先伏擊,寧遠總兵吳三桂陷入重圍,諸鎮聞聲而援救,自午時血戰至黃昏日落之時。」

  陳功跟隨在陳望的身側,向著陳望稟報著不久前傳來的消息。

  「戰局僵持,清兵欲退,援剿總兵曹文詔領甲騎千餘,突入清兵陣中,陣斬清軍正藍旗佐領一名,奪其將旗。」

  「清兵大潰,往北敗逃,戰後共得首級二百六十七級,殺傷無算!」

  陳功緊握著拳頭,他的雙目赤紅,漲紅了臉。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廣寧之敗,盡失遼西,他們只能背井離鄉。


  自建奴崛起以來,罕有捷報通傳,而今再傳捷報如何不讓人心神激盪。

  「寧遠兵傷亡千餘,其餘諸鎮傷亡也有千餘人。」

  陳望凝視著手中的塘報,上面清楚的記載著戰鬥的經過。

  戰後獲取的首級有將近三百級,這無疑是一場真正意義的大捷。

  清軍這一戰的傷亡,絕對在千人之上。

  戰鬥的經過,自然是經過了一定的粉飾,但是關鍵的信息卻很難隱瞞。

  這樣規模的大戰,經歷重重人手,要想盡數隱瞞並不現實。

  首級的數量絕無造假,這是萬分確定的,而且一般明軍真正斬獲的首級比起塘報上報的要更多。

  原因很簡單,首級論報都是實打實的功績或是白銀。

  一顆真夷的頭顱便是五十兩白銀,這還是直接報給朝廷的價格。

  若是私底下的買賣,各鎮的將官可是願意花費不菲的代價。

  往昔還在遼東的時候,陳望就賣過幾顆首級,因此得來了不少的銀錢。

  陳望記得,在松錦的初期,在松山的外圍確實爆發過一場激戰。

  錦州有警,洪承疇命吳三桂與劉肇基兩人領兵赴松山為聲援。

  吳三桂進兵至松山與杏山之間時,與大股清軍遭遇,陷入重圍。

  最後是劉肇基領兵拼死相救,損失士卒多達千人,才將其救出。

  清軍眼見未能殲滅吳三桂所部,隨後便撤離了區域,重新收縮防線。

  但是眼下的情形,卻是和歷史上發生了極大的出入。

  這一次的交鋒,竟然是以明軍的大勝作為收尾。

  陳望眉頭微蹙,不知道為什麼,他感覺這一次松錦之戰的結局開始有些撲朔迷離。

  九邊明軍的戰力其實不差,只是長期處於武備、缺餉缺乏的情況。

  若是將校敢戰,督撫堅決,也敢與建奴一較高低。

  這一點,在歷史上的遵永之戰,還有賈莊之戰,以及松錦之時體現了出來。

  松錦前期,洪承疇率六萬援軍至松山,清軍由濟爾哈朗統領迎戰明軍於松山西北。

  但最終的結果是,清軍戰敗,兩紅旗、鑲藍旗三旗駐營之地甚至為明軍所奪。

  松錦的前哨戰,乳峰山之戰。

  清軍排下重兵固守乳峰山,明軍仰面攻山。

  初戰清兵失利,幾至潰敗。

  而後數戰,也都以清兵失敗告終。

  這樣的情況,直至八月,黃台吉帶病一路從瀋陽急援錦州,接過了指揮權之後。

  松錦的情況才發生逆轉。

  《左傳》有一篇故事,名為曹劌論戰。

  其中有一句話,說明了戰爭之中很重要的一點。

  夫戰,勇氣也。

  明軍之所以屢屢敗於清軍之手,原因有很多。

  但是一直以來最為重要的因素,還是因為缺乏對抗清軍的勇氣。

  自建奴崛起以來,後金立國,再到改為清國。

  大規模的交鋒之中,明軍幾乎從未取勝。

  全遼幾乎處於盡喪的狀態。

  建奴數次入關,遍揉京畿,大肆掠奪。

  甚至傳出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流言。

  這一傳聞,更是加劇了軍中和民間的恐慌。

  在地方上,女真兵被形容的青面獠牙,力大無窮,更貼近於妖怪,而不是人類。

  很多時候,諸鎮之兵未戰之前,便已經先膽怯了三分。

  所以當真的與清軍遭遇之後,士氣很多時候直接便跌入了谷底。

  而清軍因為一直以來的交鋒都處於上風,在面對著明軍之時心理上有著極大的優勢,哪怕以寡擊眾,也同樣不墜士氣。

  此消彼長之下,明軍又受多重的掣肘,為武備軍餉所累,自然是敗多勝少。

  正因敗多勝少,又得以不斷的加深這樣的印象,以致於境地每況愈下。

  但是現在。


  情況,已經和歷史上截然不同。

  「把這些時日……」

  陳望沉吟了片刻,向著陳功吩咐道。

  「不。」

  「把從去年年初開始到今日,所有關於遼東的塘報都拿過來。」

  身側的親從雖然不明所以,但是還是遵命而行。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武平衛城的規模並不大,快馬加鞭之下,不到半刻鐘的時間,一迭頗為厚重的塘報便已經呈遞到了陳望的手中。

  「大哥,有什麼問題嗎?」

  在陳望仔細的審視著送來的塘報之時,陳功湊上前來,低聲詢問道。

  「遼東的情況有些不對。」

  「情況不對?」

  陳望點了點頭,排出一封塘報。

  「你看這封塘報。」

  陳功皺眉審視,眉頭皺了又舒,舒了又皺。

  「這……有什麼問題?」

  「你回想一下這些年以來的塘報,再看看這幾份塘報。」

  陳望解釋,而是又遞過去了幾封塘報。

  「這……好像都和以前……」

  陳功接過塘報,掃視著上面的內容。

  起初他還有些疑惑,但是很快疑惑變成了嚴肅。

  「確實不對……」

  「九邊諸鎮主動出擊的次數比原先頻繁的多,而且,斬獲的首級也多了,最重要的,是提了很多次各鎮兵馬相互援護。」

  「而且,交鋒的時間也比往年的塘報多了不少。」

  陳功的進步,陳望自然都是看在眼裡。

  曾經的陳功可是看不出來這些細節,或則是說,原來的陳功連塘報都是懶得看的。

  如今的陳功,無論是戰略的眼光,還是戰術的運用,還是對於麾下兵將的管控都已經越發的成熟,開始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統帥。

  隨著麾下軍隊的規模不斷的壯大,勢力不斷的增長。

  人才,已經逐漸成為了掣肘如今陳望麾下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錯。」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塘報。

  青山關一戰,造成的影響,遠比他所想的還要重大。

  「大壯中國之聲威,一掃數十年來遼左敗局之萎靡……」

  陳望望向北方,雖然遠隔萬里之地。

  但是卻也能從手中的這些塘報之中感受到其中的壯懷激烈。

  松錦之戰,陳望本以為是結果已經註定。

  「當真是……一掃十數年來遼左敗局之萎靡啊……」

  這一句話,並非只是一句空話。

  從眼下的局面看來,若是堂堂陣陣之戰。

  以眼下九邊明軍的士氣與軍心來看。

  最終到底是鹿死誰手,還真猶未可知。

  只是……

  「河北的疫情,現在有什麼消息嗎?」

  陳望沉吟了片刻,詢問道。

  「情況很差。」

  陳功神情嚴肅,搖了搖頭,嘆息道。

  「大名府送奏京師報,『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

  「有大臣報:『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

  「北直隸大名、順德、真定三府疫疾大起,朝發夕死,百姓驚逃,城池空蕩,皆往鄉野避難。」

  「山東東昌府等地也有疫病發生,河南彰德、衛輝兩府與其接壤之地,已見染病之人,各城已經宣布戒嚴。」

  陳望眉頭緊蹙。

  在松錦之戰的中後期,崇禎一再催戰,很大的原因便是因為當時國內的極為不穩定的局勢。

  南國叛軍橫行,北地疫病橫行,糧草不足,軍餉短缺,偌大的帝國處於風雲飄零之中。

  這一場起於崇禎十三的瘟疫,在十四年爆發,十六年達到頂峰。


  這一場瘟疫,是為鼠疫。

  為明帝國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間接造成了北京的淪陷與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在擊敗了孫傳庭後,一路北上,幾乎沒有遇到多少像樣的抵抗。

  很大的原因,正是因為橫行的鼠疫,重創了北直隸以及沿邊的各處軍鎮。

  《明季北略》記載沿街小戶,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間的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二十餘萬也。」

  「此番疫病來勢洶洶,已經開始蔓延。」

  陳望沉吟了良久,下令道。

  「稍後回營,讓軍中文吏修書一封,說明利害傳回開封,向高巡撫稟明此事之重要。」

  調兵遣將雖然是陳望說的算,但是也還是需要一定的理由。

  「防治瘟疫,當以隔絕為先,若是需調營兵戒嚴,各地衛軍營兵片刻便可獲取萬人,沿河為線,設關建卡,防止疫區之人南下,便可隔絕瘟疫。」

  防治疫病,這是屬於民生的範疇,如今主政河南的仍然是高名衡,自然是要徵求高名衡的同意。

  「天災人禍,風雲飄零……」

  陳望嘆息了一聲,明帝國這座巍峨的大廈,如今雖然仍然高大。

  但是內中卻早已經百孔千瘡,腐朽不堪,烈火已經從內部燃起。

  而在外部,熊熊的大火再度席捲而來。

  就在陳望感嘆之時,視野之中一隊騎兵從遠方飛馳而來,也帶來東面的消息。

  ……

  南直隸,淮安府,宿遷。

  孫傳庭領兵進駐南直隸,於宿遷會聚諸鎮之兵。

  朝廷詔令,孫傳庭加督南直隸,賜尚方劍,加統領關內諸鎮,主持進剿事務。

  方國安、虎大威、蕭慎鼎、鄭嘉棟、楊御藩五鎮總兵五營正兵為主。

  下領周遇吉、劉澤清、金聲恆、高傑,惠登相、馬進忠等十一營兵馬,合兵四萬三千,沿運河而下。

  萬民軍三路東征大軍,即將抵至運河一線!

  帷幕。

  再度升起。

  明帝國這頭衰弱不堪的赤虎,強挺著身軀站了起來。

  疫病,折磨著它的身軀。

  衰老,消弱著它的精力。

  痛苦,損耗著它的意志。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赤虎的心中很清楚。

  最後的時刻已經到了。

  它艱難的昂著頭。

  強忍著苦痛。

  挺直了腰。

  面對著環伺的群狼,亮出了獠牙。

  死亡,使它恐懼。

  但是死亡,並不能壓倒它的脊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