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關於「原鄉」(2)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鄉村圖騰,回得去的時候,它就是永遠的家;回不去的時候,它就是永遠的原鄉。我的老家在湘中西北山區的一個山凼里。它的一山一石,一泉一溪,一草一木,一風一俗,一磚一瓦,一牛一羊,一游一戲,一人一事,都影印成了我心中永遠的原鄉。
曬穀坪
在生產隊倉庫的前面,有一塊很大的曬穀坪,用小石子打的底,用石灰漿抹的面。白天,它是生產隊曬穀子、麥子、花生、大豆等的地方;晚上,它是大家歇涼的地方;農閒時,就是我們小孩的遊樂園了。
在隊裡的曬穀坪里,每個季節都會曬著我們大伙兒的希望和期盼。稻子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金黃的稻穀;麥子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黃橙橙的麥子;花生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長長的花生;大豆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圓滾滾的黃豆。
那時,家裡還沒有電視機,我們自然看不上肥皂劇;沒有閒錢,我們自然買不上課外書,看不上小說;沒有電腦,我們自然上不了網;沒有網吧和智慧型手機,我們自然玩不了遊戲。但是,每當月亮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曬穀坪里玩,有的跳房子和打石子,有的打地雷公,有的捉迷藏,有的玩打仗,有的聽白鬍子老阿公講《薛仁貴征西》和《武松打虎》的傳書;一年四季,曬鼓坪里總是洋溢著滿坪的笑聲和童聲,氣得月亮也羞答答地躲進了雲層里。
當然,曬穀坪里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族裡請來戲班唱花鼓戲的日子。對於我們小孩來說,看戲是假,看熱鬧是真,有得玩和有得吃則是實。按照族裡的習慣,每過幾年都會唱上三天的大戲,大人們都伸長著脖子,像長頸鹿一樣,正有滋有味地看著台上的劉海哥和胡大姐在演繹著人狐情未了的愛情故事;我們小孩則在歡天喜地地玩過家家,或偷偷在小攤上買甘蔗或棉花糖吃,快樂就是這麼簡簡單單地來到。
生活在農耕年月里,住在小山村里,我們吃著蒸紅薯,穿著粗布衣,不時地開發著自己的快樂,充實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天天地長大,日子過得雖苦猶甜。
舞龍耍獅
每逢過年時,舞龍耍獅是我們隊裡雷打不動的娛樂大餐。大年三十的時候,大夥吃完團圓飯,就會自發來到隊裡的曬穀坪里,一起舞龍,耍獅子,以增添節日的氛圍;大年初一的時候,燈會先是組織大夥給隊裡舊年裡新故的老人拜墳;拜完墳後,主家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就會邀請大夥去家裡喝酒;喝得面紅耳赤後,大夥就會一齊來到曬穀坪里舞一陣龍或耍一陣獅子。頓時,曬穀坪里就會龍騰虎躍,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從大年初二開始,燈會就會組織大夥舞著龍,耍著獅子,敲著鑼打著鼓,熱熱鬧鬧地到村里舊年裡蓋了新房,辦了喜事的人家去道喜;討得的彩頭,一般都是留作新年裡的開銷;討得的香菸,就分發給大夥。當然,我們跟著去的小孩也有份,但分到手後,我們是沒膽抽的,於是就高高興興地到小賣部兌副食品吃。
正月十五的時候,村里就會舉辦團圓燈會,各燈會的人就會舞著龍,耍著獅子,敲著鑼,打著鼓,浩浩蕩蕩地來到村部廣場登台獻技。有的燈會會表演武獅,耍獅子的人一邊耍著獅子,一邊跳上擺在廣場中間的四方桌上或長形凳子上,表演著各種絕技,頃刻間,尖叫聲和掌聲就會響徹整個廣場;有的燈會則表演舞龍絕招,鑼鼓一響,嗩吶一吹,廣場裡就會龍騰飛躍,絕技頻出,人聲鼎沸。
對於我們小孩來說,這一天是最高興的,也是最失落的,因為它預示著年已過完,好吃好喝好玩的,又要等到明年了。
拜年
小時候,每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母親就會給我們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然後,我們就會成群結隊地挨家挨戶地去拜年。每拜完一戶人家,爺爺奶奶伯伯嬸嬸的就會送給我們一些糖果或糍粑之類的零食,我們就會邊吃邊向下一戶人家走去。可是,每到三阿婆家門口的時候,大家都會繞著走,不想去她家拜年,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三阿婆家的糖果是快要化了的,糍粑是起了蟲的。
給大家拜完年後,糖果和糍粑裝滿了我的口袋,我就高高興興地回家。
一到家裡,母親黑著臉,冷不丁地說:「你沒去給你三阿婆拜年吧。」
我一陣心虛,沒好氣地說:「三阿婆太小氣了,我們都不想去。」
「你三阿婆是孤寡老人,她是最盼你們去拜年的,」父親橫了我一眼,滿臉不高興地說,「她一點點積攢下來的糖果和糍粑,自己都捨不得吃,想留著過年時送給你們吃。」
母親語重心長地說:「這拜年是老祖宗留下的禮節,你們小孩給長輩去拜年,是一份心意;長輩送給你糖果和糍粑也是一份心意,好壞都要高興地接著。」
我似乎明白了父母的話,羞紅著臉,結結巴巴地說:「那那我這就給三阿婆拜年去。」
三阿婆打開門,一見是我,頓時臉上的每一個皺褶里都填滿了笑容,很客氣地把我請了進去;然後佝僂著背,喜滋滋地打開抽屜,拿出糖果和糍粑,一股腦兒地塞到我的手裡。
自此以後,每逢過年的時候,我都會先去三阿婆家裡拜年;三阿婆也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我,眼睛裡滿是光,都會笑眯眯地主動跟我打招呼。
如今,我離開家鄉快三十年了,家鄉發生的變化天翻地覆,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但是,我兒時的那個原鄉卻依然還活著!
曬穀坪
在生產隊倉庫的前面,有一塊很大的曬穀坪,用小石子打的底,用石灰漿抹的面。白天,它是生產隊曬穀子、麥子、花生、大豆等的地方;晚上,它是大家歇涼的地方;農閒時,就是我們小孩的遊樂園了。
在隊裡的曬穀坪里,每個季節都會曬著我們大伙兒的希望和期盼。稻子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金黃的稻穀;麥子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黃橙橙的麥子;花生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長長的花生;大豆熟了的時候,坪里曬滿了圓滾滾的黃豆。
那時,家裡還沒有電視機,我們自然看不上肥皂劇;沒有閒錢,我們自然買不上課外書,看不上小說;沒有電腦,我們自然上不了網;沒有網吧和智慧型手機,我們自然玩不了遊戲。但是,每當月亮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曬穀坪里玩,有的跳房子和打石子,有的打地雷公,有的捉迷藏,有的玩打仗,有的聽白鬍子老阿公講《薛仁貴征西》和《武松打虎》的傳書;一年四季,曬鼓坪里總是洋溢著滿坪的笑聲和童聲,氣得月亮也羞答答地躲進了雲層里。
當然,曬穀坪里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族裡請來戲班唱花鼓戲的日子。對於我們小孩來說,看戲是假,看熱鬧是真,有得玩和有得吃則是實。按照族裡的習慣,每過幾年都會唱上三天的大戲,大人們都伸長著脖子,像長頸鹿一樣,正有滋有味地看著台上的劉海哥和胡大姐在演繹著人狐情未了的愛情故事;我們小孩則在歡天喜地地玩過家家,或偷偷在小攤上買甘蔗或棉花糖吃,快樂就是這麼簡簡單單地來到。
生活在農耕年月里,住在小山村里,我們吃著蒸紅薯,穿著粗布衣,不時地開發著自己的快樂,充實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天天地長大,日子過得雖苦猶甜。
舞龍耍獅
每逢過年時,舞龍耍獅是我們隊裡雷打不動的娛樂大餐。大年三十的時候,大夥吃完團圓飯,就會自發來到隊裡的曬穀坪里,一起舞龍,耍獅子,以增添節日的氛圍;大年初一的時候,燈會先是組織大夥給隊裡舊年裡新故的老人拜墳;拜完墳後,主家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就會邀請大夥去家裡喝酒;喝得面紅耳赤後,大夥就會一齊來到曬穀坪里舞一陣龍或耍一陣獅子。頓時,曬穀坪里就會龍騰虎躍,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從大年初二開始,燈會就會組織大夥舞著龍,耍著獅子,敲著鑼打著鼓,熱熱鬧鬧地到村里舊年裡蓋了新房,辦了喜事的人家去道喜;討得的彩頭,一般都是留作新年裡的開銷;討得的香菸,就分發給大夥。當然,我們跟著去的小孩也有份,但分到手後,我們是沒膽抽的,於是就高高興興地到小賣部兌副食品吃。
正月十五的時候,村里就會舉辦團圓燈會,各燈會的人就會舞著龍,耍著獅子,敲著鑼,打著鼓,浩浩蕩蕩地來到村部廣場登台獻技。有的燈會會表演武獅,耍獅子的人一邊耍著獅子,一邊跳上擺在廣場中間的四方桌上或長形凳子上,表演著各種絕技,頃刻間,尖叫聲和掌聲就會響徹整個廣場;有的燈會則表演舞龍絕招,鑼鼓一響,嗩吶一吹,廣場裡就會龍騰飛躍,絕技頻出,人聲鼎沸。
對於我們小孩來說,這一天是最高興的,也是最失落的,因為它預示著年已過完,好吃好喝好玩的,又要等到明年了。
拜年
小時候,每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母親就會給我們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然後,我們就會成群結隊地挨家挨戶地去拜年。每拜完一戶人家,爺爺奶奶伯伯嬸嬸的就會送給我們一些糖果或糍粑之類的零食,我們就會邊吃邊向下一戶人家走去。可是,每到三阿婆家門口的時候,大家都會繞著走,不想去她家拜年,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三阿婆家的糖果是快要化了的,糍粑是起了蟲的。
給大家拜完年後,糖果和糍粑裝滿了我的口袋,我就高高興興地回家。
一到家裡,母親黑著臉,冷不丁地說:「你沒去給你三阿婆拜年吧。」
我一陣心虛,沒好氣地說:「三阿婆太小氣了,我們都不想去。」
「你三阿婆是孤寡老人,她是最盼你們去拜年的,」父親橫了我一眼,滿臉不高興地說,「她一點點積攢下來的糖果和糍粑,自己都捨不得吃,想留著過年時送給你們吃。」
母親語重心長地說:「這拜年是老祖宗留下的禮節,你們小孩給長輩去拜年,是一份心意;長輩送給你糖果和糍粑也是一份心意,好壞都要高興地接著。」
我似乎明白了父母的話,羞紅著臉,結結巴巴地說:「那那我這就給三阿婆拜年去。」
三阿婆打開門,一見是我,頓時臉上的每一個皺褶里都填滿了笑容,很客氣地把我請了進去;然後佝僂著背,喜滋滋地打開抽屜,拿出糖果和糍粑,一股腦兒地塞到我的手裡。
自此以後,每逢過年的時候,我都會先去三阿婆家裡拜年;三阿婆也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我,眼睛裡滿是光,都會笑眯眯地主動跟我打招呼。
如今,我離開家鄉快三十年了,家鄉發生的變化天翻地覆,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但是,我兒時的那個原鄉卻依然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