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整軍備戰
第103章 整軍備戰
「晞律律.」
曠野外,軍馬晞律。
官道上,數十名精騎在一名身材高大的將領帶領下越過草原,直抵張掖城下。
在田間除草的百姓紛紛起身,目光所見的除了這數十名精騎,便是一面獵獵作響的「劉」字旌旗。
城門口的守軍見到這面旌旗與那高大的身影,連忙撤開拒馬,挺直腰杆。
數十名精騎縱馬入城,朝著張掖衙門直奔而去。
沿街百姓瞧見那面旌旗與身影,議論之聲不絕於耳。
「這是東邊來了,應該就是劉將軍了吧!」
「肯定是劉將軍!」
「沒想到劉將軍長得那麼好看,我還以為他長得青面療牙呢。」
「你們說劉將軍是不是來找刺史,準備收復涼州了?」
「說不定是.」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劉繼隆率精騎來到了衙門外。
他翻身下馬,便朝衙門門口的兵卒作揖:「山丹折衝都尉劉繼隆,有要事求見刺史!」
「折衝稍等!」
班值伙長連忙吩咐一名兵卒去傳,自己則是端來了馬札供劉繼隆入座。
劉繼隆倒也沒有客氣,大馬金刀坐在馬札上等待消息。
張淮深沒有讓他久等,不多時便有兵卒跑出來通傳:「刺史請劉折衝進正堂入座稍等。」
聞言,劉繼隆對身旁精騎叮囑:「在外面等著!」
話落,他起身走入衙門內,在正堂坐著等了約一盞茶的時間,便聽到腳步聲從內堂傳來。
不多時,張淮深及李渭、曹義謙先後出現,但最讓劉繼隆異的還是索勛的身影竟然也出現在了隊伍中。
「劉繼隆,見過諸位!」
他起身對眾人行禮,隨後便見張淮深頜首示意眾人入座。
隨著四人入座,劉繼隆這才坐下。
「山丹事務繁重,你來張掖,想必是有很重要的事情,長話短說吧。」
張淮深知道劉繼隆的性子,而劉繼隆見他這麼說,便也不藏著掖著,開門見山道:
「秋收之前,我準備三略涼州。」
不等眾人開口,劉繼隆沉聲道:「如果有機會,我想藉此機會拿下番和!」
「拿下番和?!」
聞言,曹義謙、李渭、索勛三人驚,便是連張淮深也聳動了喉結,欲言文止。
沉默片刻,張淮深才開口道:「你上次說,河隴之地投奔涼州者甚眾。」
「是!」劉繼隆承認道。
「既然如此,那涼州的情況,你可曾知曉?」
張淮深再度詢問,而劉繼隆也交代道:「具體並不清楚,但以鄯州的情況來看,涼州甲兵起碼多了兩三千不止,人口更多。」
「不過這些多出來的甲兵和人口,大概都被昌松、姑臧所收,必然是輪不到嘉麟、番和。」
「確實。」張淮深頜首認可。
涼州不像甘州有多條谷道,而是只有正東和東南兩條官道。
這兩條官道分別通往昌松和姑臧,都在馬城河以東。
如此一來,馬城河以西的番和、嘉麟自然是得不到什麼勢力投靠的。
「雖是如此,可番和一旦遭難,姑臧、嘉麟、昌松必然來援,唇寒齒亡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懂得。」
索勛突然開口,曹義謙也點頭承認,而李渭更是道:
「番和城雖然遭受重創,可甲兵起碼還有千餘人,加上城內外的番人,少說可以拉出三四千男丁守城。」
「加之城牆常年修築,想要攻破並非易事,更何況眼下已經七月,距離大雪不過三個月的時間。」
「僅憑山丹之力—難!」
李渭心裡自然希望劉繼隆拿下番和,可現實不允許,至少他想不到短時間內如何攻破番和。
「僅憑山丹之力確實不夠,因此我才來張掖,想請刺史出兵配合!」
劉繼隆語出驚人,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張淮深。
張淮深皺眉:「你送來的甲冑已經修復好了,張掖雖有甲兵三千,卻不能盡數出征。」
「出兵兩千便已經足夠,山丹我能出精騎一千八百!」劉繼隆再度語出驚人張淮深瞳孔一縮,但很快知道了劉繼隆從哪裡弄來的這麼多精騎。
「你想怎麼打?」
「刺史!」
隨著張淮深詢問,曹義謙便忍不住打斷:「三個月拿下番和,這也太托大了。」
「先等他說完!」張淮深目光緊盯劉繼隆。
對此,劉繼隆沉聲道:「我已經派人修焉支山的官道,頂多八月中旬就能整好。」
「屆時,若是您能率兩千張掖軍東征,那張掖只需要帶四千民夫及五千石糧食就足夠。」
「山丹會再派四千民夫,加上最少二萬石糧食隨軍東征。」
「你瘋了?!」索勛瞪著眼睛看向劉繼隆:
「山丹的糧食不過三萬餘石,秋收之後最多能有六萬。」
「你拿出二萬石東征,倘若東征不成,明年山丹最少有四萬石的缺,這些糧食都要靠其它州縣貼補。」
他話音落下,李渭和曹義謙也連連點頭。
山丹的糧食本就靠各州縣補貼,雖說今年劉繼隆東略牧群十餘萬,但真的損耗二萬石糧食而東征不成,那他少說也要得到個擅起邊畔的罪名。
他這折衝都尉的位置還沒熱,恐怕就要被擼下去了。
「不會!」
劉繼隆自信道:「番和、嘉麟城外糧食成片,即便東征不成,我們也能割番、嘉之粟麥,凱旋迴師!」
劉繼隆曾與張淮深說過「以戰養戰,此消彼長」這個戰略。
但這個戰略並非只是打運動戰和游擊戰,也要有相應的正面作戰。
番和、嘉麟遭受重創,而河隴的一些部落都在尋求靠山。
如果他們不趁這個機會擴大戰果,那隨著時間推移,這兩座城池遲早會有一天恢復實力,而涼州也將更難對付。
「涼州能拉攏那麼多河隴部落,全因它糧食充足。」
「可若是番和、嘉麟的糧食被我軍收割,那他們還能拿出什麼來招撫河隴諸部?」
劉繼隆詢問眾人,緊接著繼續說道:
「屆時我率軍走龍首山以北進攻嘉麟,而張刺史率軍攻番和。」
「即便嘉麟糧食收割不成,我軍也能割番和糧食撤退,絕無不成之理!」
「話雖如此—.—」
索勛皺眉道:
「一旦番和派出援兵,尚摩陵必然會率姑臧、昌松等城大軍西征。」
「以你摩下精騎,能擋住姑臧、昌松近萬大軍嗎?」
「若是死傷不少,那即便割番和之粟麥,恐怕也逃不過邊之罪。」
索勛倒不是在為劉繼隆擔憂,而是擔心會受到劉繼隆的牽連。
劉繼隆聞言頜首:「不無這種可能,可若是我們如此畏首畏尾,收復涼州得等到什麼時候去?」
「河隴之地,每日都有部落前往河湟、涼州、隴南等各處勢力依附。」
「這些部落少則數百人,多則幾千人,其中擁甲者更是數以十計。」
「如此等待,等我們有準備再東征,涼州的甲兵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他的話直插張淮深內心,自上次他書信告訴了張淮深河隴情況,張淮深就知道時間拖得越長,收復涼州就會越困難。
這些日子,張淮深都在因為這件事而精神內耗。
如今被劉繼隆說出,他心裡自然有了決斷。
「曹長史、李別駕!」
張淮深一開口,三人心裡就有了不好的預感。
「傳我軍令,押運一萬軍糧、三千石豆前往山丹。」
「八月初十,我親率十團兵馬———東征涼州!」
他語氣不容置疑,劉繼隆見狀則是起身作揖:「涼州糧食收割應在九月初十前後。」
「若是刺史率軍從張掖出征,最多八月十七就能兵抵番和。」
「即是如此,那末將當在八月十三率軍出龍首山!」
「不過在此之前,勞請刺史派人前往休屠澤、白亭海!」
聞言,張淮深還沒開口,李渭便知道了劉繼隆的想法:「你想聯合末?」
隨著李渭開口,索勛與曹義謙面面相昔年吐蕃鼎盛時,各大豪族的將帥都有帶隨軍奴隸的習慣。
這些奴隸平時散處耕牧,戰時隨主人征戰,而這就是吐蕃動輒拉出二三十萬人作戰的原因。
只是隨著吐蕃內亂,大量奴隸開始逃離豪強控制,為了自保而聚眾一處,這便是嗑末的由來。
溫末人遊牧於河西、隴西、隴南等地,大小部落數十上百,其中實力稍強的便是涼州北部休屠澤、白亭海的末部,有近萬帳人口,隨時能發動幾千上萬人南下劫掠涼州。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雖然不存在於這個時代,但不代表李渭他們不懂。
「這倒是個好辦法。」索勛頜首道:
「休屠澤、白亭海的嗑末人聚眾近萬帳,能拉出幾千上萬輕騎入寇涼州,實力不容小。」
「你東略涼州之後,涼州吃了大虧,今年必定嚴防死守。」
「如此一來,這群末人也就搶不到什麼東西。」
「若是我們派人與他們聯手攻略涼州,他們即便不心動,也會趁火打劫,對涼州的牧群下手。」
不用劉繼隆解釋,索勛便把話說開了。
聞言,李渭主動起身道:「刺史,我願意帶厚禮前往白亭海、休屠澤,說服嗑末出兵。」
「府庫中還有多少鐵料?」張淮深看向曹義謙。
「七百多斤。」
曹義謙說罷,張淮深便頜首道:「勞李別駕帶著這批鐵料前往白亭海。」
「不管事情成功與否,李別駕須得保住自身。」
張淮深畢竟沒有和嗑末人接觸過,因此他提醒著李渭注意安全。
李渭聞言作揖回禮,隨後目光看向劉繼隆。
劉繼隆見狀開口道:「不如派山丹左果毅李儀中率精騎一千護送李別駕,剛好也讓末人看看我漢人的實力!」
「可!」張淮深用字簡短,隨後目光掃視眾人。
「既然沒有別的事情,你們就都去辦事吧,劉繼隆你留下。」
「是!」李渭三人先後離去,劉繼隆則是挪動位置來到左首位。
瞧著李渭等人離去,張淮深這才開口對劉繼隆道:
「你剛才說的那些都是紙上談兵,真到臨陣對敵的時候,事情恐怕不會如你所預料一般進行。」
「我且問你,你有幾成把握拿下番和,又有幾成把握守住?」
張淮深沒有詢問有幾成把握收割番和粟麥,因為在他看來,收割番和粟麥十分容易。
只要他們兩部大軍匯合,不等嘉麟、姑臧的援軍抵達番和,他們就能收割番和城外大半糧食。
如果只是從劫掠的角度來看,這次出兵是穩賺不賠的。
可劉繼隆剛才也說了,他要的是拿下番和。
既然目標變了,那所有的計劃就得都圍著拿下番和來進行。
張淮深沒有這個把握,所以他想知道劉繼隆有幾成把握。
「現在有五成——.」劉繼隆沉聲道:
「拿下番和之後,我有十成把握能守住!」
「若是事不可為,我率精騎殿後。」
「好。」張淮深沒有繼續再問下去,而是起身注視他:「今日就在衙門好好休息一夜吧。」
「不了。」劉繼隆搖頭起身:「山丹那邊事情太多,我現在就得回去。」
聞言,張淮深頜首:「那便不留你了。」
「末個麼退。」劉值隆作揖退出正堂,在衙門領著幾十名精騎便踏上了返回山丹的道路。
如山丹與張掖之間有五個驛站,所以只需一日就能抵達另一座城。
從山丹前往番和路上,劉值隆也讓崔恕修築驛站,趕在八月中旬以前就能布置五個驛站。
剩下六七十里的路程,對於大軍來說也不過就是一天時間罷了。
翌日世時,劉伍隆便率精騎返回了山丹。
接下來的時間,他帶領大軍個糧食、豆料製作成軍糧、馬料,而張淮深也派精騎瓷急前往了敦煌。
張議亞得喬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七月二十五。
面對張淮深送來的消息,他眉頭緊鎖,久久沒有放下那份手書。
「叔父,淮深在信中說什麼了?」
見張議亞久久沒有開口,張淮溶忍不住詢問。
此時他們二人都在衙門內堂書房中,沒有外人存在,因此張議亞皺眉遞出書信:「你自己看吧。」
見狀,張淮溶連忙取過書信,一目十行看了起來。
「這—這劉伍隆也太大膽了,還有淮深竟然同意了,這—」
看完內容,張淮溶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叔父,以甘州兵力進攻涼州,莫說拿下番和城了,便是收洲番和粟麥並撤軍都很難說是否能成。」
「我看這劉伍隆是志得意滿,這才慫淮深東征。」
「何況拿下番和後,那劉伍隆真能守住?」
張淮溶以往都是支持劉值隆,可唯獨日,他覺得劉值隆是被之前的勝利沖暈頭腦了。
張議亞揉了揉眉頭,仔細思量過後才對張淮溶道:「你就這麼不看好他?」
「非侄兒不看好,而是這太過天方夜譚!」
張淮溶也想看好,可不論他怎麼想,都覺得此事太難,幾乎不可行。
哪怕拿下了番和,甘州兵馬又要在陣上折損多少?折損的兵馬又要花費多少時日來操膏?
與其在這裡賭不確定,倒不如老老實實高兵兩年,等待兩年後大軍東征。
「我也想不到這劉繼隆怎麼拿下番和」
張議亞輕聲苦笑,但最後卻道:「只是他如此有自信,我們不妨相信他。」
「即便他輸了,有淮深為他殿後,汽上焉支山的道路即個修整好,撤退應該不是難事。」
「可這——」張淮溶還想繼續說,可張議潮卻抬手打斷:
「輸了,無非就是往後推遲一兩年東征罷了。」
「可若是贏了—.」
張議潮起身來回渡步,目光灼灼:「若是贏了,我軍便在焉支山以東站穩腳跟,屆時該著急的就是尚摩陵了。」
張議亞對張淮深他們能否收復番和持懷疑態度,但如果張淮深他們真的拿下了番和,那無疑是在涼州紮下了釘子。
如果尚摩陵他們不想看喬番和為日後的東征大軍提供糧草,就必須集結兵力進攻番和。
劉值隆既然有把握守住番和,那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哪怕番和城守不住,尚摩陵想要拿下番和城,也需要付出極大的傷亡,這就足夠了。
「這件事暫時擱置,不要麼訴敦煌其他人!」
張議亞起身從張淮溶手上搶過書信,用燭火點燃後丟在香爐內。
「不麼訴他們,打贏了還好,一旦打輸了,他們恐怕又要爭論了。」
張淮溶面露擔心,而張議亞眼看書信燒成灰,這才緩緩開口道:
「那劉繼隆說得對,時間拖得越久,對我們收復涼州就越不利。」
「不趁這個時候出兵,那就得等喬兩年後了。」
「難道喬了兩年後,我們就有十成把貧收復涼州嗎?」
他反問張淮溶,張淮溶卻遲疑著說不出話來。
張議亞重新走回位置坐下:「既然沒有把貧,賭一賭又有何妨?」
聞言,張淮溶不再言語,張議亞也翻開了文冊,準備處理政務。
張淮溶無奈作揖離去,走出內堂院內時,回頭看了一眼自家叔父,隨後又抬頭看向明媚的敦煌上空。
「劉伍隆,你最好能贏——」
「晞律律.」
曠野外,軍馬晞律。
官道上,數十名精騎在一名身材高大的將領帶領下越過草原,直抵張掖城下。
在田間除草的百姓紛紛起身,目光所見的除了這數十名精騎,便是一面獵獵作響的「劉」字旌旗。
城門口的守軍見到這面旌旗與那高大的身影,連忙撤開拒馬,挺直腰杆。
數十名精騎縱馬入城,朝著張掖衙門直奔而去。
沿街百姓瞧見那面旌旗與身影,議論之聲不絕於耳。
「這是東邊來了,應該就是劉將軍了吧!」
「肯定是劉將軍!」
「沒想到劉將軍長得那麼好看,我還以為他長得青面療牙呢。」
「你們說劉將軍是不是來找刺史,準備收復涼州了?」
「說不定是.」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劉繼隆率精騎來到了衙門外。
他翻身下馬,便朝衙門門口的兵卒作揖:「山丹折衝都尉劉繼隆,有要事求見刺史!」
「折衝稍等!」
班值伙長連忙吩咐一名兵卒去傳,自己則是端來了馬札供劉繼隆入座。
劉繼隆倒也沒有客氣,大馬金刀坐在馬札上等待消息。
張淮深沒有讓他久等,不多時便有兵卒跑出來通傳:「刺史請劉折衝進正堂入座稍等。」
聞言,劉繼隆對身旁精騎叮囑:「在外面等著!」
話落,他起身走入衙門內,在正堂坐著等了約一盞茶的時間,便聽到腳步聲從內堂傳來。
不多時,張淮深及李渭、曹義謙先後出現,但最讓劉繼隆異的還是索勛的身影竟然也出現在了隊伍中。
「劉繼隆,見過諸位!」
他起身對眾人行禮,隨後便見張淮深頜首示意眾人入座。
隨著四人入座,劉繼隆這才坐下。
「山丹事務繁重,你來張掖,想必是有很重要的事情,長話短說吧。」
張淮深知道劉繼隆的性子,而劉繼隆見他這麼說,便也不藏著掖著,開門見山道:
「秋收之前,我準備三略涼州。」
不等眾人開口,劉繼隆沉聲道:「如果有機會,我想藉此機會拿下番和!」
「拿下番和?!」
聞言,曹義謙、李渭、索勛三人驚,便是連張淮深也聳動了喉結,欲言文止。
沉默片刻,張淮深才開口道:「你上次說,河隴之地投奔涼州者甚眾。」
「是!」劉繼隆承認道。
「既然如此,那涼州的情況,你可曾知曉?」
張淮深再度詢問,而劉繼隆也交代道:「具體並不清楚,但以鄯州的情況來看,涼州甲兵起碼多了兩三千不止,人口更多。」
「不過這些多出來的甲兵和人口,大概都被昌松、姑臧所收,必然是輪不到嘉麟、番和。」
「確實。」張淮深頜首認可。
涼州不像甘州有多條谷道,而是只有正東和東南兩條官道。
這兩條官道分別通往昌松和姑臧,都在馬城河以東。
如此一來,馬城河以西的番和、嘉麟自然是得不到什麼勢力投靠的。
「雖是如此,可番和一旦遭難,姑臧、嘉麟、昌松必然來援,唇寒齒亡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懂得。」
索勛突然開口,曹義謙也點頭承認,而李渭更是道:
「番和城雖然遭受重創,可甲兵起碼還有千餘人,加上城內外的番人,少說可以拉出三四千男丁守城。」
「加之城牆常年修築,想要攻破並非易事,更何況眼下已經七月,距離大雪不過三個月的時間。」
「僅憑山丹之力—難!」
李渭心裡自然希望劉繼隆拿下番和,可現實不允許,至少他想不到短時間內如何攻破番和。
「僅憑山丹之力確實不夠,因此我才來張掖,想請刺史出兵配合!」
劉繼隆語出驚人,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張淮深。
張淮深皺眉:「你送來的甲冑已經修復好了,張掖雖有甲兵三千,卻不能盡數出征。」
「出兵兩千便已經足夠,山丹我能出精騎一千八百!」劉繼隆再度語出驚人張淮深瞳孔一縮,但很快知道了劉繼隆從哪裡弄來的這麼多精騎。
「你想怎麼打?」
「刺史!」
隨著張淮深詢問,曹義謙便忍不住打斷:「三個月拿下番和,這也太托大了。」
「先等他說完!」張淮深目光緊盯劉繼隆。
對此,劉繼隆沉聲道:「我已經派人修焉支山的官道,頂多八月中旬就能整好。」
「屆時,若是您能率兩千張掖軍東征,那張掖只需要帶四千民夫及五千石糧食就足夠。」
「山丹會再派四千民夫,加上最少二萬石糧食隨軍東征。」
「你瘋了?!」索勛瞪著眼睛看向劉繼隆:
「山丹的糧食不過三萬餘石,秋收之後最多能有六萬。」
「你拿出二萬石東征,倘若東征不成,明年山丹最少有四萬石的缺,這些糧食都要靠其它州縣貼補。」
他話音落下,李渭和曹義謙也連連點頭。
山丹的糧食本就靠各州縣補貼,雖說今年劉繼隆東略牧群十餘萬,但真的損耗二萬石糧食而東征不成,那他少說也要得到個擅起邊畔的罪名。
他這折衝都尉的位置還沒熱,恐怕就要被擼下去了。
「不會!」
劉繼隆自信道:「番和、嘉麟城外糧食成片,即便東征不成,我們也能割番、嘉之粟麥,凱旋迴師!」
劉繼隆曾與張淮深說過「以戰養戰,此消彼長」這個戰略。
但這個戰略並非只是打運動戰和游擊戰,也要有相應的正面作戰。
番和、嘉麟遭受重創,而河隴的一些部落都在尋求靠山。
如果他們不趁這個機會擴大戰果,那隨著時間推移,這兩座城池遲早會有一天恢復實力,而涼州也將更難對付。
「涼州能拉攏那麼多河隴部落,全因它糧食充足。」
「可若是番和、嘉麟的糧食被我軍收割,那他們還能拿出什麼來招撫河隴諸部?」
劉繼隆詢問眾人,緊接著繼續說道:
「屆時我率軍走龍首山以北進攻嘉麟,而張刺史率軍攻番和。」
「即便嘉麟糧食收割不成,我軍也能割番和糧食撤退,絕無不成之理!」
「話雖如此—.—」
索勛皺眉道:
「一旦番和派出援兵,尚摩陵必然會率姑臧、昌松等城大軍西征。」
「以你摩下精騎,能擋住姑臧、昌松近萬大軍嗎?」
「若是死傷不少,那即便割番和之粟麥,恐怕也逃不過邊之罪。」
索勛倒不是在為劉繼隆擔憂,而是擔心會受到劉繼隆的牽連。
劉繼隆聞言頜首:「不無這種可能,可若是我們如此畏首畏尾,收復涼州得等到什麼時候去?」
「河隴之地,每日都有部落前往河湟、涼州、隴南等各處勢力依附。」
「這些部落少則數百人,多則幾千人,其中擁甲者更是數以十計。」
「如此等待,等我們有準備再東征,涼州的甲兵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他的話直插張淮深內心,自上次他書信告訴了張淮深河隴情況,張淮深就知道時間拖得越長,收復涼州就會越困難。
這些日子,張淮深都在因為這件事而精神內耗。
如今被劉繼隆說出,他心裡自然有了決斷。
「曹長史、李別駕!」
張淮深一開口,三人心裡就有了不好的預感。
「傳我軍令,押運一萬軍糧、三千石豆前往山丹。」
「八月初十,我親率十團兵馬———東征涼州!」
他語氣不容置疑,劉繼隆見狀則是起身作揖:「涼州糧食收割應在九月初十前後。」
「若是刺史率軍從張掖出征,最多八月十七就能兵抵番和。」
「即是如此,那末將當在八月十三率軍出龍首山!」
「不過在此之前,勞請刺史派人前往休屠澤、白亭海!」
聞言,張淮深還沒開口,李渭便知道了劉繼隆的想法:「你想聯合末?」
隨著李渭開口,索勛與曹義謙面面相昔年吐蕃鼎盛時,各大豪族的將帥都有帶隨軍奴隸的習慣。
這些奴隸平時散處耕牧,戰時隨主人征戰,而這就是吐蕃動輒拉出二三十萬人作戰的原因。
只是隨著吐蕃內亂,大量奴隸開始逃離豪強控制,為了自保而聚眾一處,這便是嗑末的由來。
溫末人遊牧於河西、隴西、隴南等地,大小部落數十上百,其中實力稍強的便是涼州北部休屠澤、白亭海的末部,有近萬帳人口,隨時能發動幾千上萬人南下劫掠涼州。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雖然不存在於這個時代,但不代表李渭他們不懂。
「這倒是個好辦法。」索勛頜首道:
「休屠澤、白亭海的嗑末人聚眾近萬帳,能拉出幾千上萬輕騎入寇涼州,實力不容小。」
「你東略涼州之後,涼州吃了大虧,今年必定嚴防死守。」
「如此一來,這群末人也就搶不到什麼東西。」
「若是我們派人與他們聯手攻略涼州,他們即便不心動,也會趁火打劫,對涼州的牧群下手。」
不用劉繼隆解釋,索勛便把話說開了。
聞言,李渭主動起身道:「刺史,我願意帶厚禮前往白亭海、休屠澤,說服嗑末出兵。」
「府庫中還有多少鐵料?」張淮深看向曹義謙。
「七百多斤。」
曹義謙說罷,張淮深便頜首道:「勞李別駕帶著這批鐵料前往白亭海。」
「不管事情成功與否,李別駕須得保住自身。」
張淮深畢竟沒有和嗑末人接觸過,因此他提醒著李渭注意安全。
李渭聞言作揖回禮,隨後目光看向劉繼隆。
劉繼隆見狀開口道:「不如派山丹左果毅李儀中率精騎一千護送李別駕,剛好也讓末人看看我漢人的實力!」
「可!」張淮深用字簡短,隨後目光掃視眾人。
「既然沒有別的事情,你們就都去辦事吧,劉繼隆你留下。」
「是!」李渭三人先後離去,劉繼隆則是挪動位置來到左首位。
瞧著李渭等人離去,張淮深這才開口對劉繼隆道:
「你剛才說的那些都是紙上談兵,真到臨陣對敵的時候,事情恐怕不會如你所預料一般進行。」
「我且問你,你有幾成把握拿下番和,又有幾成把握守住?」
張淮深沒有詢問有幾成把握收割番和粟麥,因為在他看來,收割番和粟麥十分容易。
只要他們兩部大軍匯合,不等嘉麟、姑臧的援軍抵達番和,他們就能收割番和城外大半糧食。
如果只是從劫掠的角度來看,這次出兵是穩賺不賠的。
可劉繼隆剛才也說了,他要的是拿下番和。
既然目標變了,那所有的計劃就得都圍著拿下番和來進行。
張淮深沒有這個把握,所以他想知道劉繼隆有幾成把握。
「現在有五成——.」劉繼隆沉聲道:
「拿下番和之後,我有十成把握能守住!」
「若是事不可為,我率精騎殿後。」
「好。」張淮深沒有繼續再問下去,而是起身注視他:「今日就在衙門好好休息一夜吧。」
「不了。」劉繼隆搖頭起身:「山丹那邊事情太多,我現在就得回去。」
聞言,張淮深頜首:「那便不留你了。」
「末個麼退。」劉值隆作揖退出正堂,在衙門領著幾十名精騎便踏上了返回山丹的道路。
如山丹與張掖之間有五個驛站,所以只需一日就能抵達另一座城。
從山丹前往番和路上,劉值隆也讓崔恕修築驛站,趕在八月中旬以前就能布置五個驛站。
剩下六七十里的路程,對於大軍來說也不過就是一天時間罷了。
翌日世時,劉伍隆便率精騎返回了山丹。
接下來的時間,他帶領大軍個糧食、豆料製作成軍糧、馬料,而張淮深也派精騎瓷急前往了敦煌。
張議亞得喬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七月二十五。
面對張淮深送來的消息,他眉頭緊鎖,久久沒有放下那份手書。
「叔父,淮深在信中說什麼了?」
見張議亞久久沒有開口,張淮溶忍不住詢問。
此時他們二人都在衙門內堂書房中,沒有外人存在,因此張議亞皺眉遞出書信:「你自己看吧。」
見狀,張淮溶連忙取過書信,一目十行看了起來。
「這—這劉伍隆也太大膽了,還有淮深竟然同意了,這—」
看完內容,張淮溶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叔父,以甘州兵力進攻涼州,莫說拿下番和城了,便是收洲番和粟麥並撤軍都很難說是否能成。」
「我看這劉伍隆是志得意滿,這才慫淮深東征。」
「何況拿下番和後,那劉伍隆真能守住?」
張淮溶以往都是支持劉值隆,可唯獨日,他覺得劉值隆是被之前的勝利沖暈頭腦了。
張議亞揉了揉眉頭,仔細思量過後才對張淮溶道:「你就這麼不看好他?」
「非侄兒不看好,而是這太過天方夜譚!」
張淮溶也想看好,可不論他怎麼想,都覺得此事太難,幾乎不可行。
哪怕拿下了番和,甘州兵馬又要在陣上折損多少?折損的兵馬又要花費多少時日來操膏?
與其在這裡賭不確定,倒不如老老實實高兵兩年,等待兩年後大軍東征。
「我也想不到這劉繼隆怎麼拿下番和」
張議亞輕聲苦笑,但最後卻道:「只是他如此有自信,我們不妨相信他。」
「即便他輸了,有淮深為他殿後,汽上焉支山的道路即個修整好,撤退應該不是難事。」
「可這——」張淮溶還想繼續說,可張議潮卻抬手打斷:
「輸了,無非就是往後推遲一兩年東征罷了。」
「可若是贏了—.」
張議潮起身來回渡步,目光灼灼:「若是贏了,我軍便在焉支山以東站穩腳跟,屆時該著急的就是尚摩陵了。」
張議亞對張淮深他們能否收復番和持懷疑態度,但如果張淮深他們真的拿下了番和,那無疑是在涼州紮下了釘子。
如果尚摩陵他們不想看喬番和為日後的東征大軍提供糧草,就必須集結兵力進攻番和。
劉值隆既然有把握守住番和,那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哪怕番和城守不住,尚摩陵想要拿下番和城,也需要付出極大的傷亡,這就足夠了。
「這件事暫時擱置,不要麼訴敦煌其他人!」
張議亞起身從張淮溶手上搶過書信,用燭火點燃後丟在香爐內。
「不麼訴他們,打贏了還好,一旦打輸了,他們恐怕又要爭論了。」
張淮溶面露擔心,而張議亞眼看書信燒成灰,這才緩緩開口道:
「那劉繼隆說得對,時間拖得越久,對我們收復涼州就越不利。」
「不趁這個時候出兵,那就得等喬兩年後了。」
「難道喬了兩年後,我們就有十成把貧收復涼州嗎?」
他反問張淮溶,張淮溶卻遲疑著說不出話來。
張議亞重新走回位置坐下:「既然沒有把貧,賭一賭又有何妨?」
聞言,張淮溶不再言語,張議亞也翻開了文冊,準備處理政務。
張淮溶無奈作揖離去,走出內堂院內時,回頭看了一眼自家叔父,隨後又抬頭看向明媚的敦煌上空。
「劉伍隆,你最好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