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因地制宜
第102章 因地制宜
「不要著急,好好排隊!」
「後面的不要擠!」
「姓名?」
七月中旬,山丹城外,人群熙攘,兩千多名身披破舊皮襖的百姓在正午陽光下顯得格外淒涼。
他們的頭髮蓬亂,臉上的皺紋深邃如峽谷,手腳滿是傷痕。
饒是如此,他們的眼中依舊閃爍著代表希望的光芒。
熱鬧的景象吸引來了山丹城內的孩童,他們在遠處打量這群人,嬉戲玩鬧中偶爾傳來稚嫩的笑聲。
那笑聲吸引了不少人,同齡的漢奴望著他們,略顯拘束。
年長的漢奴望著他們,仿佛看到了未來。
西北風吹,吹來的是草木的香氣,是生機勃勃的未來。
崔恕站在城門口,眉頭緊鎖的為所有牧奴登籍造冊,發放新衣。
由於被解救的漢奴們太過激動,以至於現場的秩序有些混亂。
漢奴們的熱情高漲,他們推揉著,爭先恐後地想要提前完成登記,仿佛那樣就能提前一步脫離苦難。
崔恕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忍,但職責所在,他只能冷酷地指揮著兵卒,維持著最後的秩序。
城外的景象,就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在這一刻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在為了生存而掙扎,而城樓上的劉繼隆卻默默見證了一切。
「二千一百六十四人,我來時數過了。」
站在劉繼隆身旁,尚鐸羅試探著開口。
他已經把尚婢婢的請求都與劉繼隆說了,因為擔心劉繼隆可能會生氣,所以尚鐸羅有些小心翼翼。
不過他還是小瞧了劉繼隆的度量,對於劉繼隆而言,只要能弄來足夠多的漢人,他砸鍋賣鐵都要弄出糧食來。
「這事情你幹得不錯,有了這兩千多百姓,山丹又能更上一層樓了。」
劉繼隆看著尚鐸羅,語氣中帶著高興,使得尚鐸羅如沐春風般。
「折衝不怪罪末將擅自做主就行。」
尚鐸羅的話有些太直了,但劉繼隆不以為意,畢竟尚鐸羅就是這樣的性子。
他的目光在城外打量,跟隨尚鐸羅前來山丹的,除了這兩千多被解救的百姓,還有三千多輛挽馬牛車。
他們來運第二批糧食,而劉繼隆卻開口道:「尚節度使的請求我能理解,不過山丹也需要儲糧。」
「算上還沒運走的一萬石糧食,我再借一萬石糧食給尚節度使,同時借羊五千隻,如何?」
「末將替節度使感謝折衝大恩!」尚鐸羅單膝下跪作揖,劉繼隆卻抬手將他扶起來。
「你從鄯州帶回了一千精騎,應該是我巴結你才是,別動不動覺得自己對不起我。」
尚鐸羅魔下原本還有三百餘精騎,這次前往鄯州後,尚婢婢原本要將投奔他的七百餘精騎交給尚鐸羅來山丹就食。
只是在拓跋懷光的勸阻下,最後尚婢婢還是留下了不足二百精騎,讓尚鐸羅帶來了一千精騎。
不過這所謂的一千精騎質量不佳,不僅軍馬瘦骨鱗,就連騎兵都餓得不成樣子。
以至於他們來到山丹後,從半個時辰前一直吃到現在。
劉繼隆的目光里,還能看到坐在不遠處一排木棚前吃飯的州騎兵。
「你帶來的這另外六百多人還得好好養一段時間,另外他們的軍馬也太瘦了,你去找張昶領十石豆料餵馬。」
「是!」尚鐸羅作揖應下,他現在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山丹的影響,不知不覺向著漢人靠攏。
著他的變化,劉繼隆心裡欣喜,伸出手拍拍他:
「好了,你這些日子也累了。」
「你先在山丹休息三天,三天後再送糧食和牧群去鄯州吧。」
「是—」尚鐸羅作揖應下,隨後在劉繼隆示意中下去休息去了。
眼瞧著他離去,劉繼隆收回目光,繼續看向了城外不斷登籍造冊的百姓們。
時間緩緩流逝,三個時辰後所有百姓都登籍造冊結束,崔恕也帶著戶籍文冊上來找到了劉繼隆。
「折衝,這次尚鐸羅帶回的百姓都已經記錄在冊了。」
「五百七十六戶,二千二百餘八口。」
「算上他們,城內外有一萬四千餘二口,還有漢番二千二百兵額。」
「不過折衝—」
崔恕有些猶豫道:
「這山丹的番兵越來越多,我擔心—
「你擔心他們會鳩占鵲巢?」劉繼隆說出他的擔憂,崔恕也點頭承認。
「你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我相信經此一役,敦煌那邊的擢升文書很快便會送到山丹,山丹的兵額興許也能增長許多。」
劉繼隆的心情很好,崔恕能感受出來,因此他頜首道:
「若是能增長兵額最好,反正李別駕從張掖運來了五萬石糧食,即便交出一萬三千餘石糧食給尚鐸羅帶回鄯州—
不等他說完,劉繼隆打斷道:「尚婢婢找我借糧,我借了一萬石糧和五千隻羊。」
「這—.」崔恕話到嘴邊,不知道該怎麼說劉繼隆。
瞧著他的模樣,劉繼隆爽朗笑出聲:「別擔心,他日後若是不還,那他放在我這裡的這一千精騎,我也不還了!」
談話間,劉繼隆向城下走去。
日落黃昏下,二人身影一高一低返回衙門,各自休息去了。
劉繼隆回到內堂的時候,剛好見到曹茂在練字。
他走上去瞧了瞧,不免點頭道:「寫的不錯,比我好多了。」
「折衝,我哪能跟您比啊。」被誇贊一句,曹茂的臉有些發熱。
「確實比我的好看,不必謙虛。」
劉繼隆笑著肯定,畢竟他的字雖然已經練了一年多,但基本上是一板一眼。
相比較下,曹茂的字即便是不懂書法的人,也能看得出有幾分天賦在。
「好好練字,日後說不定你能成為我河西的大書法家。」
拍了一下他,劉繼隆便回到主位上,將自己的橫刀拿起來保養了。
過了約一刻鐘,曹茂練好字帖便連忙收拾起了書房的紙筆硯墨,去廚房為劉繼隆燒熱水去了。
等他端出一盆水為劉繼隆泡腳的時候,劉繼隆想到了軍營內的事情,不免詢問道:「這些日子在學堂學的怎麼樣?」
「學的挺好的,先生們教的也很好,就是這官話說起來比較口,得多練。」
河西漢人畢竟幾十年不曾說漢話了,類似劉繼隆這種人還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在平民中。
正因如此,學習漢話不比掌握一門外語容易。
劉繼隆教了曹茂一些學習漢話的方法,寒暄幾句後便將腳洗乾淨去休息去了。
翌日,山丹人口增加的情況,以及河湟局勢的變化被劉繼隆以手書的形式送往了張掖。
張淮深得到這封手書的時候,已經是尚鐸羅返回山丹的第三天了。
「山丹人口增加了,這倒是件好事。」
「不過那論恐熱魔下勢力分崩離析,這倒是對我們有些不利。」
張掖內堂中,張淮深皺眉分析起來,而他面前則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確實,之前劉繼隆便說過,萬一論恐熱魔下分崩離析,那因為大旱而饑荒的部落便會大批投靠涼州。」
「如果他們投靠了涼州,那我們想要收復涼州就更困難了。」
索勛抬起頭與張淮深對視,而張淮深也頜首表示認可。
呼吸之後,張淮深又看向索勛:「如今你既然擔任了張掖的折衝都尉,練兵一事不可鬆懈。」
「領命!」索勛深吸一口氣應下,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擔子有多重。
父親好不容易從那群傢伙手中為自己爭到這個位置,若是自己不能牢牢占據,那丟的便不止是自己的臉面了。
這般想著的同時,索勛將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一份帛書。
「你既然在這裡,那就剛好讓山丹的塘騎把這份封賞的帛書送往山丹吧。」
張淮深拿起帛書示意,索勛也畢恭畢敬接下,起身走出內堂。
不多時,他便見到了山丹的塘騎,不過這伙塘騎十餘人,卻沒有一張供索勛熟悉的面孔。
興許是沒有碰到,亦或者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經在劉繼隆的率領下,一個個高升了。
「把帛書送去山丹,萬不可丟失。」
「標下領命!」
在索勛的吩咐下,山丹的塘騎們不敢怠慢,簡單恢復了馬力後,便踏上了返程。
兩日後,這份封賞帛書送到了山丹。
得知其內容後,劉繼隆便召來了城中旅帥及以上的將領。
隨著所有人齊聚一堂,劉繼隆才拿起帛書說道:「這是敦煌的封賞帛書。」
只是一句話,便將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劉繼隆當著眾人的面打開,將其中內容公之於眾。
劉繼隆不出意外的擢升為山丹折衝都尉,並暫代縣令一職。
原本的右果毅都尉李儀中,接替了劉繼隆昔日的左果毅都尉之職。
別將酒居延擢升右果毅都尉,校尉陳靖崇擢升別將,旅帥鄭處擢升校尉。
除此之外,崔恕被擢升為山丹縣丞,他魔下的幾名直白也擢升為山丹六司的司吏,算是意外之喜。
在封賞過後,帛書上還留有調派瓜沙官員任山丹主薄、縣尉、典吏等官位,
同時三名官員還會帶三十二名直白前來協助劉繼隆治理山丹。
總的來說,敦煌那邊,亦或者是張議潮的意思還是讓劉繼隆執掌山丹軍政大權。
為了讓他放心干,不僅將他擢升折衝都尉,還直接讓他兼任山丹縣令。
雖說後續也要安插一些釘子,但僅憑這點人,也無法阻礙劉繼隆。
正因如此,劉繼隆心底暗自鬆了一口氣。
「哈哈,鄭處,你這廝現在才升校尉!」
「要我說,當初你就應該和我們一樣,厚著臉皮應下這校尉的官職。」
「對,哈哈——.」
張昶他們幾人調侃著鄭處,鄭處也是老臉一紅。
當初他跟著劉繼隆得了先登之功,但他自覺領不了校尉之職,所以選擇了實權旅帥。
當時他還覺得張昶他們幾個雖然得了校尉,但畢竟是虛職,而自己雖然是旅帥,卻是實權而高興。
不曾想一年過去,張昶他們卻在一次次戰事中鞏固了自己的校尉之職,而自已現在才追上他們的步伐。
況且第二次東略,若不是折衝執意帶上自己,自己現在這份功勞本該是張昶的。
想到這些,鄭處也就尷尬擦了擦鼻子,沒有反駁。
相比較張昶他們調侃鄭處,馬成倒是沒有調侃,而是對崔恕他們笑道:「恭喜崔縣丞和劉司吏、王司吏了!」
「不過是勉強從折衝手下得了些微末之功罷了。」崔恕幾人倒是十分謙虛。
瞧著他們謙虛,馬成也就不再祝賀,轉頭跟著張昶他們調侃起了陳靖崇、鄭處他們。
坐在主位,瞧著眼前其樂融融的場景,劉繼隆也開口打斷道:
「行了,這才到哪呢?」
「召你們來,可不單是看你們在這裡攀比調侃的,而是有別的事情。」
隨著劉繼隆話音落下,眾人先後閉上了嘴,位置上的酒居延作揖道:
「折衝,不知我們何時率軍東略?」
「對啊,折衝!」
「這次東略得帶上我才行!」
幾人七嘴八舌的說著,坐在左首位的李儀中聽後卻搖頭道:「涼州的東略恐怕得暫時擱置了!」
「為何?」
「怎麼就停下了?」
聞言,張昶等人面露聘然。
雖說李儀中在山丹威望不高,可他畢竟剛剛擢升左果毅都尉,因此他的意見也尤為重要。
在他們愣然時,倒是剛剛從祁連城換下來的耿明撓頭道:「李果毅是擔心涼州有防備嗎?」
他這話一說,其餘人紛紛看向他,他尷尬道:「我就是胡亂猜的。」
「什麼亂猜,你說的有理。」張昶肯定道:
「這涼州被我們殺了那麼多人,丟失六百多甲冑,沒有防備才奇怪。」
馬成頜首表示認可,目光劉繼隆作揖道:
「折衝,這涼州的精騎被我們殺傷不少,加上尚鐸羅帶回的一千鄯州精騎,
我們也能拉出更多的精騎東略,沒有必要怕他們。」
馬成說罷,張昶、耿明、鄭處也附和點頭,他們都覺得沒有必要怕涼州。
見他們這麼說,酒居延沉聲道:
「你們別忘了,我們此前兩次東略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涼州對我們沒有防備。」
「如果涼州有了防備,那以我們每次東略只帶半月之用軍糧的習慣,一旦糧草難以為繼,我們便只能無功而返。」
酒居延說出了山丹東略的缺點,張昶卻道:
「涼州固然有防備,但我軍兵強馬壯,論野外戰,他們未必是我們的對手。」
「確實未必是。」酒居延肯定了張昶的話,可接著又繼續道:
「只是我們兩次東略都走的甘州草原,哪怕尚摩陵再愚笨,也該派人在北邊巡哨了。」
「若是我們被巡哨的哨騎發現,那烽火很快就會警示涼州各部,這群傢伙便會驅趕牧群南下。」
「正因如此,想要俘獲牧群,便要做好南下的準備。」
他話音落下,目光掃視眾人,眾人這才面色漸漸凝重起來。
瞧著他們不出聲,酒居延也跟著沉默起來,反倒是李儀中輕笑道:「你們啊·—...」
「你們在這裡討論了半天,卻不如問問折衝的想法。」
解釋過後,李儀中主動對劉繼隆作揖道:「折衝心裡恐怕早已經有了腹稿。」
一語驚醒夢中人,酒居延等人紛紛看向劉繼隆,抬手作揖:「請折衝示下!」
對此,高坐主位的劉繼隆只是輕笑。
對於剛才的爭論,他心裡十分滿意,最少他們不再是只會詢問自己的「學生」,而是都各自有了主見。
雖說他們沒有討論出一二來,但有這份主見就足夠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這才當著眾人開口說道:
「番和、嘉麟等城外都有大批耕地,而如今我山丹人口強壯,百姓自己便能收割城外糧食,因此將士們便不用參與秋收。」
「既然如此,那何不率軍東略,將番和、嘉麟城外的糧食劫掠一空呢?」
劉繼隆的想法由此暴露,他要效仿諸葛亮割上卦之麥,光明正大的割番和之栗麥。
「這—」李儀中遲疑道:「要是這麼做,那我們便要與番和的番軍對陣。」
「番和的甲兵不多還沒有什麼,可怕就怕嘉麟、姑臧、昌松等城番軍傾巢而出。」
他說出了對劉繼隆計劃的擔憂,酒居延等人也面露憂色。
面對他們的遲疑,劉繼隆卻自光灼灼:「我不怕他們不來,就怕他們不敢來!」
聞言,眾人精神一振,李儀中更是起身作揖道:
「請折衝示下,這仗應該怎麼打!」
「請折衝示下!!」
諸將紛紛起身作揖,等待著劉繼隆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打這一仗。
只是面對他們的期待,劉繼隆卻起身笑道:
「現在說再多也沒有用,布置再多,大軍一動便壞了一半。」
「等到兩軍對壘,剩下一半便也壞了。」
「因地制宜,因時而變,這就是我要告訴你們的一切。」
他走下高位,來到堂內,目光打量左右。
「怎麼打,你們可以下去自己琢磨,但等上了陣,你們自然知道我會怎麼打。」
「這些日子你們要做的就是想一想該怎麼打,其次就是操練兵卒,把大軍養的兵強馬壯。」
話音落下,他也開始了自己的交代:
「明日我得親自去一趟張掖,與刺史商定一件事。」
「此事若成,收復涼州指日可待!」
「不要著急,好好排隊!」
「後面的不要擠!」
「姓名?」
七月中旬,山丹城外,人群熙攘,兩千多名身披破舊皮襖的百姓在正午陽光下顯得格外淒涼。
他們的頭髮蓬亂,臉上的皺紋深邃如峽谷,手腳滿是傷痕。
饒是如此,他們的眼中依舊閃爍著代表希望的光芒。
熱鬧的景象吸引來了山丹城內的孩童,他們在遠處打量這群人,嬉戲玩鬧中偶爾傳來稚嫩的笑聲。
那笑聲吸引了不少人,同齡的漢奴望著他們,略顯拘束。
年長的漢奴望著他們,仿佛看到了未來。
西北風吹,吹來的是草木的香氣,是生機勃勃的未來。
崔恕站在城門口,眉頭緊鎖的為所有牧奴登籍造冊,發放新衣。
由於被解救的漢奴們太過激動,以至於現場的秩序有些混亂。
漢奴們的熱情高漲,他們推揉著,爭先恐後地想要提前完成登記,仿佛那樣就能提前一步脫離苦難。
崔恕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忍,但職責所在,他只能冷酷地指揮著兵卒,維持著最後的秩序。
城外的景象,就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在這一刻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在為了生存而掙扎,而城樓上的劉繼隆卻默默見證了一切。
「二千一百六十四人,我來時數過了。」
站在劉繼隆身旁,尚鐸羅試探著開口。
他已經把尚婢婢的請求都與劉繼隆說了,因為擔心劉繼隆可能會生氣,所以尚鐸羅有些小心翼翼。
不過他還是小瞧了劉繼隆的度量,對於劉繼隆而言,只要能弄來足夠多的漢人,他砸鍋賣鐵都要弄出糧食來。
「這事情你幹得不錯,有了這兩千多百姓,山丹又能更上一層樓了。」
劉繼隆看著尚鐸羅,語氣中帶著高興,使得尚鐸羅如沐春風般。
「折衝不怪罪末將擅自做主就行。」
尚鐸羅的話有些太直了,但劉繼隆不以為意,畢竟尚鐸羅就是這樣的性子。
他的目光在城外打量,跟隨尚鐸羅前來山丹的,除了這兩千多被解救的百姓,還有三千多輛挽馬牛車。
他們來運第二批糧食,而劉繼隆卻開口道:「尚節度使的請求我能理解,不過山丹也需要儲糧。」
「算上還沒運走的一萬石糧食,我再借一萬石糧食給尚節度使,同時借羊五千隻,如何?」
「末將替節度使感謝折衝大恩!」尚鐸羅單膝下跪作揖,劉繼隆卻抬手將他扶起來。
「你從鄯州帶回了一千精騎,應該是我巴結你才是,別動不動覺得自己對不起我。」
尚鐸羅魔下原本還有三百餘精騎,這次前往鄯州後,尚婢婢原本要將投奔他的七百餘精騎交給尚鐸羅來山丹就食。
只是在拓跋懷光的勸阻下,最後尚婢婢還是留下了不足二百精騎,讓尚鐸羅帶來了一千精騎。
不過這所謂的一千精騎質量不佳,不僅軍馬瘦骨鱗,就連騎兵都餓得不成樣子。
以至於他們來到山丹後,從半個時辰前一直吃到現在。
劉繼隆的目光里,還能看到坐在不遠處一排木棚前吃飯的州騎兵。
「你帶來的這另外六百多人還得好好養一段時間,另外他們的軍馬也太瘦了,你去找張昶領十石豆料餵馬。」
「是!」尚鐸羅作揖應下,他現在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山丹的影響,不知不覺向著漢人靠攏。
著他的變化,劉繼隆心裡欣喜,伸出手拍拍他:
「好了,你這些日子也累了。」
「你先在山丹休息三天,三天後再送糧食和牧群去鄯州吧。」
「是—」尚鐸羅作揖應下,隨後在劉繼隆示意中下去休息去了。
眼瞧著他離去,劉繼隆收回目光,繼續看向了城外不斷登籍造冊的百姓們。
時間緩緩流逝,三個時辰後所有百姓都登籍造冊結束,崔恕也帶著戶籍文冊上來找到了劉繼隆。
「折衝,這次尚鐸羅帶回的百姓都已經記錄在冊了。」
「五百七十六戶,二千二百餘八口。」
「算上他們,城內外有一萬四千餘二口,還有漢番二千二百兵額。」
「不過折衝—」
崔恕有些猶豫道:
「這山丹的番兵越來越多,我擔心—
「你擔心他們會鳩占鵲巢?」劉繼隆說出他的擔憂,崔恕也點頭承認。
「你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我相信經此一役,敦煌那邊的擢升文書很快便會送到山丹,山丹的兵額興許也能增長許多。」
劉繼隆的心情很好,崔恕能感受出來,因此他頜首道:
「若是能增長兵額最好,反正李別駕從張掖運來了五萬石糧食,即便交出一萬三千餘石糧食給尚鐸羅帶回鄯州—
不等他說完,劉繼隆打斷道:「尚婢婢找我借糧,我借了一萬石糧和五千隻羊。」
「這—.」崔恕話到嘴邊,不知道該怎麼說劉繼隆。
瞧著他的模樣,劉繼隆爽朗笑出聲:「別擔心,他日後若是不還,那他放在我這裡的這一千精騎,我也不還了!」
談話間,劉繼隆向城下走去。
日落黃昏下,二人身影一高一低返回衙門,各自休息去了。
劉繼隆回到內堂的時候,剛好見到曹茂在練字。
他走上去瞧了瞧,不免點頭道:「寫的不錯,比我好多了。」
「折衝,我哪能跟您比啊。」被誇贊一句,曹茂的臉有些發熱。
「確實比我的好看,不必謙虛。」
劉繼隆笑著肯定,畢竟他的字雖然已經練了一年多,但基本上是一板一眼。
相比較下,曹茂的字即便是不懂書法的人,也能看得出有幾分天賦在。
「好好練字,日後說不定你能成為我河西的大書法家。」
拍了一下他,劉繼隆便回到主位上,將自己的橫刀拿起來保養了。
過了約一刻鐘,曹茂練好字帖便連忙收拾起了書房的紙筆硯墨,去廚房為劉繼隆燒熱水去了。
等他端出一盆水為劉繼隆泡腳的時候,劉繼隆想到了軍營內的事情,不免詢問道:「這些日子在學堂學的怎麼樣?」
「學的挺好的,先生們教的也很好,就是這官話說起來比較口,得多練。」
河西漢人畢竟幾十年不曾說漢話了,類似劉繼隆這種人還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在平民中。
正因如此,學習漢話不比掌握一門外語容易。
劉繼隆教了曹茂一些學習漢話的方法,寒暄幾句後便將腳洗乾淨去休息去了。
翌日,山丹人口增加的情況,以及河湟局勢的變化被劉繼隆以手書的形式送往了張掖。
張淮深得到這封手書的時候,已經是尚鐸羅返回山丹的第三天了。
「山丹人口增加了,這倒是件好事。」
「不過那論恐熱魔下勢力分崩離析,這倒是對我們有些不利。」
張掖內堂中,張淮深皺眉分析起來,而他面前則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確實,之前劉繼隆便說過,萬一論恐熱魔下分崩離析,那因為大旱而饑荒的部落便會大批投靠涼州。」
「如果他們投靠了涼州,那我們想要收復涼州就更困難了。」
索勛抬起頭與張淮深對視,而張淮深也頜首表示認可。
呼吸之後,張淮深又看向索勛:「如今你既然擔任了張掖的折衝都尉,練兵一事不可鬆懈。」
「領命!」索勛深吸一口氣應下,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擔子有多重。
父親好不容易從那群傢伙手中為自己爭到這個位置,若是自己不能牢牢占據,那丟的便不止是自己的臉面了。
這般想著的同時,索勛將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一份帛書。
「你既然在這裡,那就剛好讓山丹的塘騎把這份封賞的帛書送往山丹吧。」
張淮深拿起帛書示意,索勛也畢恭畢敬接下,起身走出內堂。
不多時,他便見到了山丹的塘騎,不過這伙塘騎十餘人,卻沒有一張供索勛熟悉的面孔。
興許是沒有碰到,亦或者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經在劉繼隆的率領下,一個個高升了。
「把帛書送去山丹,萬不可丟失。」
「標下領命!」
在索勛的吩咐下,山丹的塘騎們不敢怠慢,簡單恢復了馬力後,便踏上了返程。
兩日後,這份封賞帛書送到了山丹。
得知其內容後,劉繼隆便召來了城中旅帥及以上的將領。
隨著所有人齊聚一堂,劉繼隆才拿起帛書說道:「這是敦煌的封賞帛書。」
只是一句話,便將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劉繼隆當著眾人的面打開,將其中內容公之於眾。
劉繼隆不出意外的擢升為山丹折衝都尉,並暫代縣令一職。
原本的右果毅都尉李儀中,接替了劉繼隆昔日的左果毅都尉之職。
別將酒居延擢升右果毅都尉,校尉陳靖崇擢升別將,旅帥鄭處擢升校尉。
除此之外,崔恕被擢升為山丹縣丞,他魔下的幾名直白也擢升為山丹六司的司吏,算是意外之喜。
在封賞過後,帛書上還留有調派瓜沙官員任山丹主薄、縣尉、典吏等官位,
同時三名官員還會帶三十二名直白前來協助劉繼隆治理山丹。
總的來說,敦煌那邊,亦或者是張議潮的意思還是讓劉繼隆執掌山丹軍政大權。
為了讓他放心干,不僅將他擢升折衝都尉,還直接讓他兼任山丹縣令。
雖說後續也要安插一些釘子,但僅憑這點人,也無法阻礙劉繼隆。
正因如此,劉繼隆心底暗自鬆了一口氣。
「哈哈,鄭處,你這廝現在才升校尉!」
「要我說,當初你就應該和我們一樣,厚著臉皮應下這校尉的官職。」
「對,哈哈——.」
張昶他們幾人調侃著鄭處,鄭處也是老臉一紅。
當初他跟著劉繼隆得了先登之功,但他自覺領不了校尉之職,所以選擇了實權旅帥。
當時他還覺得張昶他們幾個雖然得了校尉,但畢竟是虛職,而自己雖然是旅帥,卻是實權而高興。
不曾想一年過去,張昶他們卻在一次次戰事中鞏固了自己的校尉之職,而自已現在才追上他們的步伐。
況且第二次東略,若不是折衝執意帶上自己,自己現在這份功勞本該是張昶的。
想到這些,鄭處也就尷尬擦了擦鼻子,沒有反駁。
相比較張昶他們調侃鄭處,馬成倒是沒有調侃,而是對崔恕他們笑道:「恭喜崔縣丞和劉司吏、王司吏了!」
「不過是勉強從折衝手下得了些微末之功罷了。」崔恕幾人倒是十分謙虛。
瞧著他們謙虛,馬成也就不再祝賀,轉頭跟著張昶他們調侃起了陳靖崇、鄭處他們。
坐在主位,瞧著眼前其樂融融的場景,劉繼隆也開口打斷道:
「行了,這才到哪呢?」
「召你們來,可不單是看你們在這裡攀比調侃的,而是有別的事情。」
隨著劉繼隆話音落下,眾人先後閉上了嘴,位置上的酒居延作揖道:
「折衝,不知我們何時率軍東略?」
「對啊,折衝!」
「這次東略得帶上我才行!」
幾人七嘴八舌的說著,坐在左首位的李儀中聽後卻搖頭道:「涼州的東略恐怕得暫時擱置了!」
「為何?」
「怎麼就停下了?」
聞言,張昶等人面露聘然。
雖說李儀中在山丹威望不高,可他畢竟剛剛擢升左果毅都尉,因此他的意見也尤為重要。
在他們愣然時,倒是剛剛從祁連城換下來的耿明撓頭道:「李果毅是擔心涼州有防備嗎?」
他這話一說,其餘人紛紛看向他,他尷尬道:「我就是胡亂猜的。」
「什麼亂猜,你說的有理。」張昶肯定道:
「這涼州被我們殺了那麼多人,丟失六百多甲冑,沒有防備才奇怪。」
馬成頜首表示認可,目光劉繼隆作揖道:
「折衝,這涼州的精騎被我們殺傷不少,加上尚鐸羅帶回的一千鄯州精騎,
我們也能拉出更多的精騎東略,沒有必要怕他們。」
馬成說罷,張昶、耿明、鄭處也附和點頭,他們都覺得沒有必要怕涼州。
見他們這麼說,酒居延沉聲道:
「你們別忘了,我們此前兩次東略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涼州對我們沒有防備。」
「如果涼州有了防備,那以我們每次東略只帶半月之用軍糧的習慣,一旦糧草難以為繼,我們便只能無功而返。」
酒居延說出了山丹東略的缺點,張昶卻道:
「涼州固然有防備,但我軍兵強馬壯,論野外戰,他們未必是我們的對手。」
「確實未必是。」酒居延肯定了張昶的話,可接著又繼續道:
「只是我們兩次東略都走的甘州草原,哪怕尚摩陵再愚笨,也該派人在北邊巡哨了。」
「若是我們被巡哨的哨騎發現,那烽火很快就會警示涼州各部,這群傢伙便會驅趕牧群南下。」
「正因如此,想要俘獲牧群,便要做好南下的準備。」
他話音落下,目光掃視眾人,眾人這才面色漸漸凝重起來。
瞧著他們不出聲,酒居延也跟著沉默起來,反倒是李儀中輕笑道:「你們啊·—...」
「你們在這裡討論了半天,卻不如問問折衝的想法。」
解釋過後,李儀中主動對劉繼隆作揖道:「折衝心裡恐怕早已經有了腹稿。」
一語驚醒夢中人,酒居延等人紛紛看向劉繼隆,抬手作揖:「請折衝示下!」
對此,高坐主位的劉繼隆只是輕笑。
對於剛才的爭論,他心裡十分滿意,最少他們不再是只會詢問自己的「學生」,而是都各自有了主見。
雖說他們沒有討論出一二來,但有這份主見就足夠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這才當著眾人開口說道:
「番和、嘉麟等城外都有大批耕地,而如今我山丹人口強壯,百姓自己便能收割城外糧食,因此將士們便不用參與秋收。」
「既然如此,那何不率軍東略,將番和、嘉麟城外的糧食劫掠一空呢?」
劉繼隆的想法由此暴露,他要效仿諸葛亮割上卦之麥,光明正大的割番和之栗麥。
「這—」李儀中遲疑道:「要是這麼做,那我們便要與番和的番軍對陣。」
「番和的甲兵不多還沒有什麼,可怕就怕嘉麟、姑臧、昌松等城番軍傾巢而出。」
他說出了對劉繼隆計劃的擔憂,酒居延等人也面露憂色。
面對他們的遲疑,劉繼隆卻自光灼灼:「我不怕他們不來,就怕他們不敢來!」
聞言,眾人精神一振,李儀中更是起身作揖道:
「請折衝示下,這仗應該怎麼打!」
「請折衝示下!!」
諸將紛紛起身作揖,等待著劉繼隆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打這一仗。
只是面對他們的期待,劉繼隆卻起身笑道:
「現在說再多也沒有用,布置再多,大軍一動便壞了一半。」
「等到兩軍對壘,剩下一半便也壞了。」
「因地制宜,因時而變,這就是我要告訴你們的一切。」
他走下高位,來到堂內,目光打量左右。
「怎麼打,你們可以下去自己琢磨,但等上了陣,你們自然知道我會怎麼打。」
「這些日子你們要做的就是想一想該怎麼打,其次就是操練兵卒,把大軍養的兵強馬壯。」
話音落下,他也開始了自己的交代:
「明日我得親自去一趟張掖,與刺史商定一件事。」
「此事若成,收復涼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