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剖析聯軍,謀定而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主公且慢!」

  董卓聞言,神色不由一頓,有些疑惑的看向李儒。

  卻見李儒神色凝重,沉思片刻後,緩緩道:

  「主公,眼下關東諸侯看似聲勢浩大,實則不過是烏合之眾。

  其中,唯有在河內的袁紹對主公威脅最大。

  袁本初出身四世三公,此前更是娶了李膺之女為妻,在李膺死後,其更是接過李膺衣缽,成為黨人的第二代領袖。

  在天下士人之中威望極高,此番關東諸侯之所以能夠起勢,多半與此子脫不開關係。」

  「何以見得?」

  董卓聞言不由眉頭微蹙,心中疑惑更甚!

  「主公若不明白,且看看此番關東起兵諸人的身份便知!」

  「哦~」

  董卓見狀不由面露探尋之色。

  李儒見狀當即解釋道:「先看河北之地,河內太守王匡,與袁本初均為當初大將軍何進麾下故吏,多有同僚之誼,冀州牧韓馥更是袁氏門生故吏。」

  董卓聞言若有所思。

  「再看中原之地,陳留太守張邈,其號為八廚之一,與袁紹向為奔走之友,當初黨錮之禍時,更是與袁紹一同藏匿黨人,乃是黨人忠實擁壘。

  濟北相鮑信為袁紹昔日同僚舊友,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多與袁氏交好,山陽太守袁遺更是為袁紹族弟。

  至於南陽的袁術就更不必說,其雖多與袁紹不和,但在與我軍為敵上,想來多會保持共同立場。

  由此觀之,若要迅速瓦解關東聯軍,從袁紹入手,當是不二人選!

  而且據屬下了解,眼下朝廷當中更有不少當初的黨人餘孽,與袁氏交好者更是滿布於朝。

  一旦關東兵馬壓至京師,屬下擔心到時朝中必會有人與其裡應外合,若不早日除掉此人,日後必成大患。

  更何況,眼下河東局勢尚未完全平穩,只有郡治安邑周邊的白波軍被崔鈞清理了一遍。

  其餘地區尚仍在白波賊軍的控制之中,若沒有大軍坐鎮,只怕隱患不小。

  是以,依屬下之見,主公不妨親提大軍趕往河東。

  一來可解決袁紹這一心腹大患,震懾其囂張氣焰;二來可震懾周邊太原、河內兩郡的白波軍,穩定河東局勢。

  如此一來,我軍便能在應對關東聯軍時,無後顧之憂。」

  董卓聽完,心中暗自讚嘆李儒的思慮周全,當即重重地點了點頭,沉聲道:

  「文優所言極是!此事就這麼定了!我即刻著手準備,不日便起兵前往河東。」

  「主公英明!」

  李儒聞言,當即出言贊道。

  「只是如此一來,到時老夫不在京中,只怕到時那幫朝中老臣多會趁機生事,若是京師有失,怕是得不償失!」

  「主公勿憂,此事屬下早有考慮,只需布置妥當,即便有些許不識時務之人藉機生事,也能從容處理!

  當務之急,還是如何應對接下來的戰事,除卻河內之軍外,卻不知對於另外兩路人馬,可有詳細安排?」

  李儒聞言微微搖了搖頭,隨即接著問道。

  「此事老夫已有大致決斷,我意讓文良(徐榮字)和文才(胡軫字)分任東線和南線主帥,不知文優意下如何?」

  李儒聞言,不由眉頭緊蹙,他怎麼也想不到,董卓竟會選擇讓徐榮來擔任東線軍的統率,當即出言勸道:

  「文良治軍嚴謹,果敢善斷,有大將之才,然畢竟當初曾為崔州平麾下之將,眼下雖然崔鈞已明確表示不會參與我等與關東聯軍之戰,但卻難保不是其欲擒故縱之計。

  若是到時其與徐榮有所勾連,只怕我軍定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是以文良為將尚可,然若要令其為一軍統率,恐有不妥!」

  怎料董卓聞言,卻是不為所動:「文優的顧慮,我也曾多有考慮,若是此番乃是要與其故主崔鈞為敵,或許老夫還會有幾分顧慮,但此番既是關東群醜,老夫反倒是能夠放心許多!」

  「可是主公……」

  「好了,文優,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老夫既然如此選擇,自當有老夫的考慮,汝就不要多勸了,反倒是文才那邊,老夫多少還有些不放心!」


  李儒見董卓如此堅持,遂也不再多勸。

  畢竟,對於徐榮平日裡的為人,李儒還是清楚的,之所以還要勸董卓換人,不過是出於謀士本能的謹慎罷了。

  更何況其也明白,眼下自家軍隊當中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不多,不過是胡軫、段煨等寥寥數人罷了。

  而眼下段煨等人尚需坐鎮華陰等地,確保董軍退路安全,眼下在洛陽能用的,也就只有徐榮了!

  至於胡軫這邊,李儒思考了片刻後說道:

  「文才向為我涼州軍中宿將,所歷戰事不知凡幾,袁術小兒不過是仗著袁氏一門四世三公的威望罷了,想來應當不會是文才的對手,卻不知主公擔憂的是何處?」

  「若是只是袁術小兒也就罷了,老夫倒也不太擔心,只是眼下在南陽的並非只有袁術這一路!」

  李儒聞言,心中不由疑惑更甚,

  「難道是還有什麼消息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嗎?」

  畢竟,這些時日以來,李儒多忙於收集東線和北線諸侯聯軍的情報,對於南方多少有些忽略。

  畢竟,在他看來,袁術此人雖為袁氏嫡子,但無論是在城府謀略,還是在個人能力上,與庶出的袁紹相比,皆可謂是天差地別,從一開始就不被李儒放在眼中。

  「難不成是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也一同起兵了不成?可是即便是這樣,光憑這兩人的能力,再怎麼樣也不至於被自家主公,如此重視才是!」

  見李儒還在猜測,董卓不由直接說道:

  「好了,文優,你就不用再猜了,是孫文台那廝,其自長沙一路領兵北上,期間更是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現已引軍投入袁術麾下。」

  「什麼!」

  李儒聞言,不由大吃一驚!

  對於董卓和孫堅之間的恩怨糾葛,李儒可謂再清楚不過了。

  當初,在涼州平定韓遂邊章之亂時,因自家主公有意給張溫一個下馬威,便拖延了許久才來見張溫。

  孫堅當即便向身為主帥的張溫建議殺掉董卓,只因張溫有所顧忌,這才作罷。

  要知道,與關東那幫倉促起兵,沒有經歷過多少戰事的諸侯不同。

  孫堅這頭江東猛虎,可是真正一刀一槍從底層殺上來的將軍,再加上其麾下還有一幫戰力不俗的部曲,也難怪董卓對於胡軫會有所擔心了!

  「如此,屬下明白了,既是孫文台統兵,倒也難怪主公如此擔心,既如此,主公不妨讓文才謹守關隘,待主公先行解決完東線和北線聯軍之後,再親自率軍南下救援不遲!」

  李儒思索了片刻後說道。

  董卓聞言,心知眼下的確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遂也只能無奈點了點頭道:

  「罷了,現如今也只能暫時如此了!」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