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鄭泰論策,董卓定計(二合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三日後,洛陽,太尉府。

  自那日驚悉關東聯軍起兵的消息之後,太尉府便一直燈火通明,不斷有官員武將出入府內,到處都是緊張忙碌的身影。

  此刻,董卓高坐在主位之上,神色凝重,目光掃過著堂下的諸將,堂中的氣氛多少顯得有些壓抑。

  諸將見狀盡皆屏氣斂息,深怕一不小心便觸了董卓的眉頭,靜候著董卓開口。

  「諸位,眼下關東諸侯,興兵在即,不知諸位商議的這幾日,可有良策教我?」

  看著半天不敢發一言的眾人,董卓不由微眯起雙眼,略微不快道。

  眾人聞言大都靜若寒暄,這時,尚書鄭泰與何顒對視一眼,當即挺身出列道:

  「啟稟太尉,下官以為,秉政於德,而不在兵多,關東諸侯以矯詔起兵,無大義名分,不足以取信天下之人,必將不得人心,故而,下官認為此戰關東必敗,朝廷必勝,太尉大可不必為此而憂慮!」

  董卓聞言頓時面色一沉,不悅之情溢於言表,怒聲質問道:「照公業之言,老夫此番用兵竟是毫無用處了?」

  此言一出,眾人皆為之動容,心中皆是暗自為鄭泰捏了一把汗!

  一時間,大堂內的氣氛瞬間凝重了起來!

  鄭泰聞言卻是神色鎮定,似乎根本沒有感受到董卓言語間的殺意,依舊不慌不忙的說道:

  「非是用兵無用,而是在下官看來,山東之地,大都烏合之眾,實在不值得太尉如此興師動眾!」

  董卓聞言不由面露思索之色,鄭泰見狀當即上前一步,說道:「倘若明公不信,且不妨聽我細細道來。」

  「哦……既然公業有如此自信,那我更要好好聽聽了,我倒要看看接下來公業又能扯出什麼花來?」

  見董卓答應了下來,鄭泰不由輕舒了一口氣,略微清了清嗓子,目光環視了眾人一圈後,緩緩說道:

  「明公明鑑,如今山東動盪,各州郡官長盡皆聯合在一起,煽動百姓,合謀對抗朝廷,表面上看,其聲勢的確不可謂不浩大。

  然而,自世祖皇帝中興大漢以來,中原大地長久以來並無多大的戰亂,百姓大都安居樂業,對戰爭之事早已淡忘許久。

  孔子曰:『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今山東之軍雖多,卻基本為州郡之兵,大都未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當不足以構成大的威脅,此其一也!

  而明公出身西州,年少時便投身軍旅,多年來南征北戰,歷經無數沙場廝殺,對戰事了如指掌,威名遠揚,四方敵寇莫不聞風喪膽。

  此等豐富的軍事閱歷與赫赫威名,又豈是他人可比?此其二也。」

  鄭泰一邊說著,一邊微微欠身,向董卓行了一禮,言辭之中滿是敬意。

  董卓見狀微微頷首:「此話倒也未嘗沒有道理,繼續說!」

  鄭泰見狀,心知董卓已經成功被自己吸引了注意力,當即趁熱打鐵,繼續說道:

  「再說那汝南袁紹,其雖出身公卿世家,卻一直在京師長大,向來養尊處優,不知民間疾苦,更未經歷過真正的戰爭磨礪,如何會是明公對手!

  東平張邈,八廚之一,其性多急公好義,乃忠厚長者,平日裡坐不窺堂,做事向來謹小慎微,更毫無軍事才能可言。

  還有那陳留孔伷,更不過是一介只會清談的儒生,整日高談闊論,實無半點實際的軍事謀略。

  讓這些人清談辯論尚可,若說領兵打仗,衝鋒陷陣,與明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彩,公業之言深得我心,若論戰場殺伐,老夫還真沒怕過誰!」董卓聞言不由當場誇讚道。

  鄭泰見狀,對於說服董卓不動刀兵的把握不由更足了幾分!

  「山東之地,向來缺乏勇猛善戰之士。既沒有像孟賁那般力能扛鼎、勇猛無比的武將,也沒有慶忌那樣身手敏捷、來去如風的將軍。

  更沒有如田單那般堅守聊城的軍事奇才,以及張良、陳平那樣足智多謀的謀士。

  若要委以他們偏師重任,期望他們能建功立業,實在是強人所難,至少下官至今也未曾聽聞過,關東有這樣的人存在。」

  鄭泰微微搖頭道,語氣中似乎充滿了遺憾。

  「而且,即便是山東真有這樣的人才,然而其內,尊卑無序,其外,又無朝廷冊封的王爵身份,一旦恃眾怙力,到時必然各自為政。


  心懷鬼胎之下,大都只會坐觀成敗,絕不可能同心協力,同進同退,如此一盤散沙,又怎能與明公的精銳之師抗衡?」

  「哈哈哈,好,說得好!什麼所謂的關東聯軍,在老夫西涼鐵騎面前,根本就是土雞瓦狗,不堪一擊!」董卓聞言當即撫掌而笑!

  鄭泰見狀,嘴角不由微微上翹,繼續說道:

  「關西諸郡,將士們常年與羌寇作戰,騎射嫻熟,精通戰陣,就連婦女也能持戟舞矛,彎弓搭箭。

  以這樣勇猛善戰的關西之士,去對付那些不懂軍事、只會盲目妄動的山東之眾,就如同虎入羊群,勝負如何,自然不問可知。」

  堂下諸將聞言,盡皆與有榮焉!

  「況且,天下健勇之士,能征慣戰之輩,得天下百姓敬畏者,莫不出自涼並二州。

  除此之外,尚還有南匈奴、屠各族、湟中義從、西羌八種,其人皆受明公統領,可作為明公的得力爪牙。

  此等外援胡人,即便是我朝那些身經百戰的壯士都對他們敬畏有加,更何況是山東的那群跳樑小丑呢?」

  說到這裡,鄭泰的聲音愈發激昂,臉上更是洋溢著自信的光芒。

  「再加上明公手下的將帥,皆是明公的心腹,多年來跟隨明公南征北戰,與明公朝夕相處,深受明公的恩信厚待。

  他們大都對明公忠心耿耿,智謀過人,足以讓明公委以重任。

  以如此堅不可摧的精銳之師,去對付那些倉促起兵的烏合之眾,想來必將會像秋風掃落葉一般,輕而易舉!」

  此言一出,堂下諸將看向鄭業的眼神也不由變得柔和了一些。

  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平日裡對他們這些邊地武人多有些輕蔑的士人,此番竟會如此誇讚他們。

  然而,這些底層軍將的想法,鄭業自然不可能知道,即便是知道了,想來最多也不過是一笑了之。

  畢竟在他們這幫士人眼中,涼州多乃化外之地,如何能與中原的衣冠禮戴相比。

  不然當初面對涼州羌胡叛亂,身為太尉的崔烈也不會當堂提出放棄涼州這樣的荒謬之舉。

  由此可見,此等地緣歧視非是無由!

  說到這裡,鄭業不由稍稍停頓了一下,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後,便繼續說道:

  「自古以來,戰場之上,向有三亡之說!

  以亂攻理,為一亡也!

  以邪攻正,為二亡也!

  以逆攻順,為三亡也!

  如今,明公秉持國政,殄滅宦官,此乃忠義之舉,日後必將名垂青史。

  而今明公以三德對抗山東之三亡,再加上又有朝廷大義在手,奉朝廷詔命,討伐不臣,到時必將無往不利,馬到功成!」

  董卓聞言,更是頻頻點頭。

  「東州鄭玄,學貫古今,其學問之淵博,為天下儒生所敬仰;北海邴原,為人清高正直,品德高尚,堪稱士人之楷模。

  那些起兵的將領,若能向他們請教問計,便能知曉自己力量的強弱。

  當年,燕、趙、齊、梁之地不可謂不強盛,然而最終還是被秦國吞併;吳、楚七國人數不可謂不眾多,可最終還是慘敗於下邑。

  更何況,如今朝廷恩惠遍施四海,朝中股肱良臣眾多,如今朝中局勢好不容易開始趨於穩定,他們又怎會贊成山東的亂謀,助長逆賊的氣焰呢?

  而此十事之中,本能有一二可取之處,卻仍依舊無端徵兵,擾動天下,讓那些害怕服役的百姓相聚作亂,放棄德政而仰仗大軍,這豈不是自損聖德嗎?

  由此,關東諸侯之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是以秉持朝政關鍵在德,而不在軍隊人數眾多,此即下官所思,不知明公覺得如何?」

  鄭泰說完,恭敬地向董卓行了一禮,靜靜地等待著董卓的回應。

  董卓聽後,不禁面露喜色,臉色更是漸漸緩和,心中不由有些佩服鄭泰的口才與見識,隨即大手一揮,點頭稱是道:

  「好!說得好!想不到公業竟有如此才華,既然公業對關東諸侯了如指掌,此戰老夫就任命汝為將軍,統率諸軍,對抗山東叛軍,不知公業敢否?」

  鄭泰聞言,頓時神色大喜,當即便欲答應,不料就在此時,李儒竟突然匆匆步入大堂。

  只見其神色略顯慌張,向董卓行了一禮,道:「主公,剛接到李肅回報,河東之事有結果了!」


  董卓見狀,當即向眾人揮了揮手道:「老夫有事要與文優相商,方才之事暫且擱下,諸卿且先下去,接下來出兵一事,待明日我再召集諸位相商!」

  鄭泰聞言,張了張嘴巴,眼看董卓就要將統兵之權交到自己手中,卻不料在此關鍵時候,竟會被李儒插了一手。

  本想再向董卓確定一下方才之事,但看著董卓那一副趕人的模樣,鄭泰心知眼下已經不是最好的時機。

  若是再一味糾纏,只怕反倒會引起董卓的戒心,遂也只能強忍著遺憾,跟隨眾人緩緩離去。

  待堂中只剩下董卓和李儒二人之後,李儒當即向董卓附耳道:

  「主公,鄭泰此人,雖然智略過人,但以往多與袁紹等人有所交結,先前分封諸侯之策,大都出自他們之手,當需警惕其暗中與關東諸侯相勾結,如今若是給其兵馬,必將危害無窮!」

  董卓聽後,心中不由一驚,仔細思考了片刻之後,頓時便起了疑心:「文優之言有理,若非文優提醒,吾險些誤了大事!」

  當即便將方才準備將兵權交給鄭泰的想法又壓了下去,隨即說道:「此事老夫稍後自有安排,文優還是先說說河東那邊的情況吧!」

  李儒見狀,知道董卓心中有數之後,倒也不多勸,遂清了清嗓子說道:

  「李肅傳來消息,言崔鈞已明確表態,先前京中謠傳之事,純屬子虛烏有,乃是關東諸侯刻意所為,意在擾亂我軍軍心。

  為表誠意,崔鈞願按照先前約定,將河東交還給朝廷,待朝廷派遣的大軍到後,他便領麾下部眾動身前往西河郡就任。

  不過,在此之前,其希望主公能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先行放了其父兄,並將他們趕出京城,待他們平安抵達河東之後,崔鈞便會即刻交割河東郡。

  他還向主公保證,此後會按照約定,專心處理匈奴之事,專注邊疆事務,除非朝廷有召,否則日後絕不會插手主公與關東聯軍之間的戰事。」

  董卓聽完,不由陷入了沉思,片刻後,望向李儒,問道:「文優,依你之見,此事當如何處置?」

  李儒略作思索之後,便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依屬下之見,不妨先答應下來,河東之地對我軍後路威脅極大,若能順利收回,當可解後顧之憂。

  至於後面崔鈞的其他要求,待應對完關東聯軍之後,再說也不遲。

  畢竟,我軍當下的首要任務還是應對關東聯軍,主公切不可因小失大!」

  董卓聞言不禁微微點頭,覺得李儒所言倒是不無道理。

  然而,沉思片刻後,其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那逗留在河間王和何太后又該如何處置?是否同意崔鈞的要求,讓其暫時跟隨崔鈞前往西河郡?」

  李儒聞言,輕捋了捋頜下鬍鬚,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

  「主公,依目前情勢來看,只要不讓劉辯和何太后落入關東聯軍的手上,暫時讓他們跟隨崔鈞前往西河倒也未嘗不可。

  而且據李肅信中的內容來看,只怕對當初沉船之事,可能崔鈞已有所猜測。

  如此一來,其定不會願意,再將河間王和太后送回洛陽,不如待主公與關東聯軍分出勝負之後,再來處理此事不遲。

  否則,若強行將他們留在洛陽,一旦被關東聯軍知曉,恐怕會以此為藉口,煽動更多人加入聯軍,對我軍不利。」

  董卓聽完,暗自思忖良久,他也知道李儒所言之事句句在理,繼續放任劉辯和何太后在外,雖在日後仍有風險,但眼下卻也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

  最終,董卓還是咬了咬牙,沉聲道:「好,就依文優所言!即刻派人前往河東,交代李肅同意崔鈞的要求。」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