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蕭城風雲(一)
這裡是蕭城縣。
可說是在中州的鶴立雞群的大縣,其繁華程度,莫說中州境內鮮有可比,就算放到帝國最富裕的東南地區,也算得上個中魁首。
在蕭城,不僅官宦名門、富商大賈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就連城外那些普普通通的農人們,也都頗有些收入。
他們不愛種植能填飽肚子,卻價格低廉,賣不出好價錢的糧食,更喜歡種些茶樹、果蔬等,能「賺大錢」的作物,然後把收穫的農產品自己運到城裡去賣。
而他們吃的糧食,基本都花大價錢從外縣購買——
中州糧食充盈,運河暢通,加之蕭城縣人普遍比較富裕,因此也不是很難的事。
因此,中州別的縣的百姓們都用這麼一句話來揶揄他們:「蕭城人吃的是金,屙出的是銀」,這話中的嫉妒和挖苦,是可想而知的;不過,用這句話來描述蕭城縣的富庶,也是十分貼切的。
經過了江夏郡的大災,沒過多久,朝廷就把劉煌調到這裡,當了縣令。
明為平調,實際是升遷——
這可是中州最肥的美差,按中州一些官員的說法,在蕭城這種大縣做縣令,那真是「給個郡守都不換」呢!
「少爺……」在車上,劉正坐在右邊廂,看著窗外的景色,疑惑道:
「少爺您初任縣令,便能把縣裡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大功啊。
您離任之際,三老代表百姓送給您萬民傘,許多百姓夾道送行。他們如此愛戴您,您卻不喜反憂,這是何故?」
「一任未滿,我便離任了,實在有些捨不得他們。」劉煌望向遠處,嘆息道:
「而且,他們念我、喜我,以後肯定還要思我。在我離任之後,他們還能遇到我這樣真心待他們的好官嗎?他們是心懷憂懼,所以才捨不得我。自古及今,為官最易,百姓最難。一想到這裡,我就高興不起來啊……」
「少爺真是善心人。」劉正也頗有些感慨,拍了拍劉煌的肩道:「少爺日夜為百姓勞心,百姓也都歸心於少爺了。
王嘉和張頭自願辭了官職,白雪姑娘也辭別鄉里,都是為了跟隨您前後。強求,可是求不來的……少爺以誠待人,他們也都以誠報之。」
「王嘉武藝超群,人也忠厚。我到了蕭城,還要他當都頭。張頭人也老實,教他繼續做牢頭吧。至於白雪姑娘……」
不知為何,一提到白雪,劉煌的臉上便泛起一陣紅暈,面頰燒得不行。
他想了半天,還是沒個主意,只搖頭道:「我現在還不知該怎麼辦……」
「那就先安排到官舍,或者教她租在外面住吧。」劉正見他這個樣子,也不好再糾纏下去,忙轉移話題道:
「朝廷密旨的事……少爺考慮得怎樣了?」
劉煌一怔,思考了半晌,搖頭道:
「朝廷教我做蕭城縣的縣令,督察鹽鐵、藩庫有無弊情,這事實不簡單。
說實在的,到底該怎麼處理,本縣到現在也沒有頭緒啊……」
說著,劉煌從袖口掏出一張白絹,捧在手裡。
這白絹沉甸甸的,似乎有千斤萬斤的重量。上面則是用表示著權威與地位的硃筆寫著幾行字:
「古者重鹽鐵、藩庫,以為國家之本者,給公用、便民生也。
此二者,邦之存亡而民之死生事也。
今以卿蕭城令,為民司命,卿必細察有無貪墨情事,一一理之。
春秋之義,大夫無遂事;然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
卿自便宜行事,作威作福,殺人活人。毋負國家之託!」
翻譯:古時候的人重視鹽鐵、藩庫,認為它們是國家的根本,這是因為其補充國家財政、方便百姓生活。
這兩件事(鹽鐵、藩庫),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百姓死生的大事。現在讓卿擔任蕭城縣令,讓卿掌握百姓的命運,卿必須要細細審察有沒有貪墨的情況,並且一一處理。
《春秋》大義中說,大夫不能擅自行事;但如果能安定社稷、有利於國家,專斷也是可以的。
卿可以便宜行事,對屬下進行獎賞和懲戒,殺了或者救活他們。不要辜負國家的重託!
劉煌收好密旨,苦笑了幾聲,無奈道:「朝廷教我『便宜行事』,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個『便宜行事』——
畢竟我也只是個縣令,接到的還只是密旨……該怎麼辦?」
說罷,劉煌搖了搖頭,一攤手道:「不是我要誹謗朝廷,但這事兒,真有些干不下去啊……」
「老爺以前教導過您:『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
少爺本就不是尋常之人,是要做宰相的棟樑之才。朝廷有此任務,也是看重少爺精明強幹、公忠體國,才如此信任少爺。
這些年,聖上大修行宮、擴大上林苑、修先農壇,大肆巡遊地方、收攬北狄,甚至還要南征百越,使萬國來朝。
這都是千秋事業,是開萬世太平之事。這些都要花錢,蕭城是中州的重鎮,溝通著中州與朝廷的錢糧轉運,這是最要緊的。
少爺能保此地安寧,為朝廷立一大功,那日後重任,自不會少。
況且,朝廷給您這個任務,必是覺得您能做到,而不是強人所難。少爺也不要太過擔心了。」
劉正寬慰了幾句,劉煌方才振奮了精神,下定決心道:
「既然朝廷對我寄予厚望,那我也要盡力而為。」正說著,劉煌突然轉了下眼珠,突發奇想道:
「不如我們在附近村落查訪一番,先不去縣城了……
一來觀察民風民情,二來也借微服私訪的機會,查查縣裡的財用情況,看看有無線索。
鹽鐵之事最關民生,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慢慢了解,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本縣初任縣令,便感官場險惡、下吏刁滑。這種關係到錢糧財用的大事,若只在衙門裡盤問,他們必會百般遮掩,教上官變瞎變聾,對他們無計可施。
而他們,也就得以逍遙法外,繼續肆意妄為了。
此等大事,必須先在民間查訪一二。縣令是親民之官,若不知當地民情,如何面對治下百姓?」
見劉煌表情堅定、語氣堅決,隱隱有一種不容置疑的氣魄,劉正心中大是感慨。
不久之前,他還只是個血氣方剛、莽撞幼稚的書生少年,穿了這身官服,經歷了一些世事磨難之後,竟變得如此老成穩重,儼然一方官長的派頭。
他是看著劉煌長大的,劉煌如今的成長自然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就像園丁歷經千辛萬苦,把小樹苗培養成參天大樹,他眼裡的這位「小弟弟」也終於長大成人,經得住風霜的摧殘磨練了。
這讓他很有成就感,但在欣慰之餘,他也覺察到了有點苦澀的現實——以後,他再也不能用玩伴、大哥、老師、僕人這樣比較親密的關係來相處,來面對這位一縣之長、「小劉青天」了。
他不得不成為一位師爺,一位智囊,一個劉煌在官場上的得力助手。地位看似提高了,但也疏遠了不少。
兒時的友誼,已經無可挽回地變成一段甜美又暗含著一絲苦澀的回憶。往事如流水,去日不可追,怎不教人傷感?欣慰歸欣慰,傷感歸傷感,這些可不能讓劉煌看出來,徒然擾亂了他的思緒。
想到這裡,劉正忙斂起愁容,換上笑臉,回應道:
「少爺說得不錯,縣衙里的那些傢伙,都比狐狸還賊,比猴子還精呢!
直接對他們動手,在官衙中做文章,那必然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最後無功而返,一敗塗地。
這次朝廷既下了密旨,那說明在朝廷眼裡,蕭城縣的舞弊情事,怕是輕不了。
少爺查不出來,則不免有失職之責。但我們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應該從何處入手……
這次微服私訪,一定要隱藏好身份,莫教他人察覺出來。」
「是這個道理。」劉煌聽罷,微笑著點點頭道:
「大哥的心思,的確比弟縝密許多……」
正說話間,車馬行至一處田埂,劉煌看窗外景色宜人,適合就此分手,便吩咐道:
「天色晚了……停下車,落個腳休息吧。
本縣要和哥哥微服出訪,體察民情,順便看看周圍的景致。
明天你們不要管我們,但往前開,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個。」
車夫聽了,領命停車,並無二話。
劉煌、劉正二人變易服飾,扮作尋常富商,走小路遠離了官道。
中州是帝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其平原廣袤、漕運便捷,在整個帝國都是數一數二的。
但也並不是許多外鄉人認為的,只有光禿禿的平原,毫無青山綠水的無聊之地。
相反,在中州,只要你站在田野之上,向遠處眺望,必能看到如綿延至天地盡頭,傲然屹立、崎嶇蜿蜒,像是要把蒼天支撐起來的巍峨群山。
中州多平原,視野開闊,也就更容易將眼前的美景盡收眼底。
除蕭城縣,中州人多以種麥為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稻;然後,則是周邊嚴格以某種特殊的規矩,排列布置的低矮房屋。
中州不似京畿和東南,遠離帝國的政治中心,缺少達官顯貴、將相勳爵,因此也沒多少大豪強地主,絕大多數都是小地主和自耕農,田地也因此都被很平均地分割成一片片較小的地塊。
為了區分清楚,農人們的房屋無一例外地被安排在了自家農田的東邊,並在農田的四周插上小旗。
這是他們煞費苦心的精算,誰也不肯在劃界的時候吃虧,更不願鄰人侵入自己的「領地」。
那些勤勞忠厚的農夫們,他們一生都靠這田地生活,就算自己傾家蕩產,也絕不會把祖宗留下來的田產交給外人。
若有人因為生計問題丟失寸土,必會遭鄉鄰恥笑、令宗族蒙羞,子孫後代都抬不起頭來——
對他們來說,蒙受這種恥辱,真不如死了乾脆。
但到了山上,村中的百姓又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令人意外的慷慨大方,把後山的土地都當成全村人共同擁有的地盤,誰也不肯獨占它——
青山不僅是全村人共同享有的生意經,也是他們祖輩安息長眠的福地。
在山嶺的深處,外鄉遊人走不到的地方,往往是屬於整個村落的大型公墓,上面整齊地立著各種各樣的,或豪華或簡陋,或沒幾行字的石碑,後面則是大大小小的土包。
在山的周圍,外鄉人都能走到的地方,布滿了農家精心設置經營的各種茶館和旅店,有極豐富且讓人頗感新奇的各類土產。
這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先民們歷經多少個春秋寒暑,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到了如今,也總是一語中的。
「歡迎二位貴客……二位貴客要點些什麼呢?打尖,還是住店呢?」
旅店內,一個十四五歲年紀的藍發少女正恭敬地侍立在劉煌、劉正二人的身邊,雙手奉上菜單,用她那水汪汪的湛藍色大眼睛,滿懷期待地望著二人。
她一頭藍色的披肩長發,身材高挑挺拔,前胸已經發育得微微隆起,看上去有十八九歲的樣子;
若不是她臉上的單純童稚,肯定會被誤以為是個大小姐。
她的五官稚嫩小巧,精緻得像玉石,卻看不出一點風霜侵蝕的累累瑕疵,也毫無人工打磨留下的斧鑿痕跡,是宛如天成的完美。
尤其是她那天藍色的、像夜明珠一樣閃出光線的兩顆明澈透亮的眼珠,更是無價的珍寶、奇異的精靈。
白雪的眼睛也是藍色的,那雙眼眸是成熟的、極善解人意的,含情脈脈,溫柔似水;而這位少女的眸子,則是純潔無瑕、鴻蒙未開,恰如清澈廣闊的蔚藍天空,把一切事物都囊括於其中,而不加分別評判。
紅塵的利益機關與她無關,道學先生的是非計較也和她無緣。
和這樣的少女四目相對,你心中的一切煩惱妄想,都將隨著一陣醉人的清風飄散而去。最後剩下的,只有對她的憐愛了。
也許,這就是店家讓她出來接待客人的原因了,誰也不忍在她面前表示拒絕、辣手摧花,更不會去耍弄什麼害人的心思。
少女名叫李霜奴,是店家李泰的小女兒。因她伶俐可愛,惹人喜歡,大家多稱她叫「珠娘」。
平常迎送客人,總少不了她的幫助;店裡生意如此紅火,也有她的一份功勞。
「這……」劉煌翻著手裡的菜單,皺了皺眉頭,不解道:
「姑娘,這菜單上說得『清鹽』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相關的菜品,售價比之其它,要高出那麼多?」
姑娘撓了撓頭,回答道:「您是外鄉人吧?這『清鹽』可是蕭城這裡的特產,是先朝時專供皇家享用的御鹽。哪怕到了現在,還是中州獻給京城的重要貢品……
這清鹽的好處,本郡的人誰不知道!經它烹飪的菜餚,不僅滋味一絕,更有美容養顏、延年益壽之功效。
本朝官方編寫的《食說》中,便有這清鹽的一席之地。
只是,這種寶貝產量稀少,還要供給官用,只有極少部分能流入民間。
因此,本店除了能突出清鹽風味的特色菜餚,其它都是以尋常鹽巴烹飪。
那些特色菜餚,因其成本高,價格也就高出不少。」
珠娘年紀雖幼,講話卻極有條理、頭頭是道,教劉煌不由得刮目相看。
「可是……」劉煌思考了一下,眉頭一鎖,疑惑道:
「我們在別的地方打尖,他們並沒有單列出來,價格也很平常,並無加價。但他們也介紹說,是用清鹽特製的,這又是為何?」
一聽這話,珠娘忍不住「噗」地笑了出來,發出銀鈴般的聲音,還露出兩顆頗為可愛的小虎牙,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她一邊強憋著笑,一邊解釋道:
「您是外鄉人,不懂本縣的事情,這也正常。你若有親朋是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老土著』,其中門道,問問他們,也就一清二楚了。
那些店面雖說都自稱是用正宗的清鹽調味,甚至也能拿出官府售鹽的憑證,可假的畢竟假的,永遠真不了。
官府往往以尋常鹽巴冒充官鹽賣給商戶,然後兩家分肥,侵吞官鹽。
這在縣裡,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就連我這樣的小孩子都知道。若不是阿爺年輕時做過縣吏,和縣裡關係熟絡,有過命的交情,哪裡能買到真的清鹽?
您且看在這裡吃飯的,哪個不是本鄉本土的老人呢?在外人嘴裡,什麼樣的鹽巴自然無甚區別;可在行家嘴裡,那可就隔如天壤了。」
「原來是這樣……」劉煌聽罷,不覺大異。
這種欺心枉法的秘聞,這位少女竟輕描淡寫、毫不避諱地將個中關節直接挑明,好像並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
劉煌心下想,蕭城縣這樣的造假、舞弊情事,肯定是囂張到明目張胆了,都算不得秘密了;
另一方面,也只有珠娘這樣的頑童少女,對這種殺頭的買賣毫無概念,方才會無所顧忌,脫口而出。童言無忌,往往如此。
想到這裡,劉煌苦笑了幾聲,點了幾道專以「清鹽」烹飪的菜餚。隨後,便兩手托腮,默然不語。
珠娘見他神色凝重,怕觸怒了客人,也不再發一語,默默離去了。
「珠娘所說,句句是實。」
劉煌正沉思之際,忽然看見遠處走來一位拿著二胡的白髮老者,同時聞到了他滿身的酒氣。
這位老翁身長六尺上下,頭髮花白,稍稍有些駝背,差不多六十左右的年紀,戴一頂藍色的瓜皮小帽,身著赭黃色的粗布麻衣。
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見劉煌皺著眉,忙一拱手,陪笑道:
「小老兒並不是有意打攪二位爺的雅興,只是見二位爺愁眉不展,特意過來為二位奏一段小曲,助助興。
二位看上去來本地不久,對本縣的風土、人情有不懂的地方,小老兒也樂意解惑。只要二位爺不嫌棄小老兒愚陋淺薄,小老兒自然樂意一效犬馬之勞。」
劉煌雖然煩悶,但看到這老翁說話磕磕絆絆,臉上又不停地擠眉弄眼,極顯滑稽,不禁被逗樂了,臉上陰霾一掃而光。
他瞥了一眼老翁,又看向劉正,取笑道:
「說什麼『效犬馬之勞』,其實不過是看上了你我身上的那點金銀,想討個酒錢罷了。」
說著,從懷裡掏出一吊銅錢,放到了桌上。
「謝爺的賞……」老翁不好意思地笑笑,將銅錢收入囊中,便拉起二胡,演唱了起來:
「西州有天馬,汗血最知名。
曠野鍾神秀,仙草育奇靈。
原馳如字走,蛇舞更心驚。
擷芳為至樂,逐草驅青蠅。
貴人自東至,聞知是漢商。
價估金千萬,急募到明堂。
金銀為我飾,瓊瑤潤我腸。
生當食五鼎,天生吾為強。
鐵掌作我父,鞍韁為我君。
奮力不敢喘,為有執鞭人。
越前則斬足,後行亦誅身。
父母誰識吾,白駒盡同群。
仗馬不得叫,哀傷其誰聽?
遠人稱金殿,六龍各奇英。
茫茫穀雨降,汀濘路不平。
臨秋知霜落,能無天地情?」
「好!」劉煌聽罷,真是心花怒放,竟拍起手來。然後又從懷裡掏出幾塊散碎銀子,放到桌上。
這詩是劉煌父親劉雍早年所寫,諷喻時政之作。
作者後來考上了進士,其能詩善文的名聲迅速擴散開,許多官方或民間的騷客樂人也就多方收集他的各種詩作,並譜上曲調,供大家傳唱。
他們大多是舉國聞名的文人、歌伎,水平自不必說,因此也不乏佳作。
可那些大名鼎鼎的歌手樂人,選材創作總免不了迎合流俗,多側重於劉雍早年「你儂我儂」的談情說愛之詩作,譜曲也是或清淡,或靡麗的江南風格。
雖受歡迎,卻於劉雍本人的名節氣度,絲毫沒有體現。
而眼前這位老翁選擇的,卻是常人並不關注的、缺少兒女之情,卻富哲思的佳作。
譜曲雖哀婉動人,但奏到高潮,不乏盪氣迴腸、慷慨悲壯的豪情烈膽。
聽者聞之,真感心神蕩漾,如戰馬馳騁於大漠、蒼鷹翱翔於長空,寂寥無垠,自由自在。
老翁並沒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聲音更是沙啞低沉,似山嶽喑嗚。可這樣悲哀深沉的曲子,需要的正是樸拙的聲調、蒼老的歌喉。
只有這樣,才不顯輕佻隨意,而能讓聽眾從心底感到詩中早已蘊含的厚重與滄桑、悠遠與悲涼,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歌曲中,成為「苦澀的哀怨」的一部分。
他的歌唱雖說樸拙,卻極有感染力,時而婉轉消沉,時而如泣如訴;時而熱情似火,時而慷慨激昂。
當他哭時,劉煌也跟著哭;當他怒時,劉煌也跟著怒。這一刻,歌者與聞者的靈魂,便一齊隨著節拍舞蹈起來,並漸漸拋卻一切私心和慾念,最終合為一體。
歌曲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是截然二分的兩個世界,前者是虛幻的,因此也是浪漫、美妙、令人神往的;後者是現實的,因此也是沉重、苦澀、赤裸裸的,令人感覺到無窮的痛苦。人們渴望虛幻,卻不得不時刻面對現實。
這首歌使這兩個世界竟重疊在一起。這片刻之間,歌者的口中,早已千般變化,聽眾的內心也已萬般的迴響。
古時韓娥嗚咽,餘音竟繞樑三日而不絕,稱為奇談佳話;這位老翁雖沒有如此神奇的能耐,但他既高歌一曲,其中悲哀激昂的情感、深沉悠遠的玄思隨著悠悠歌聲傳入聽者的腦海,鐫入他們的心田。這是令他們終身難忘的一場表演。
「謝老闆賞識!」
出乎二人意料的是,老翁看到劉煌的打賞,並沒有尋常藝人那樣的見錢眼開、欣喜若狂,也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諂媚之意。
他只是微微欠了欠身,從散碎銀子中挑出不大不小的幾粒銀兩,收入囊中。
緊接著,他又對二人欠身行禮,拉起了胡琴,引吭高歌起來:
「曹劉昔坐嘯,猶角龍虎雄。
立山骨已顯,接猱氣自成。
竹斫觀清月,筆削弄白雲。
魏文雖至尊,此間莫得臣。
當年曹公暮,思嫡故有爭。
群小其間間,權衡裂弟兄。
雄猜致不用,建功竟無機。
吾身豈匏瓜?逢時自古希。
傷時憂屈胥,放誕效楚狂。
真人知散木,無用最為祥。」
這一首也是劉雍早年的詩,也同樣的悲哀悠遠。因此,無論奏樂還是唱歌,在技法、風格方面,都相差不大。
不過,上一首以寓言說理,這一首卻借詠史感懷,前者更顯深刻之處,其悲哀是痛徹心扉的苦難;
後者突出滄桑悠遠,其悲哀是難以言表的、平淡又苦澀的憂愁。
世間悲歌、悲劇何其多也,讓人撕心裂肺、尋死覓活的作品,其實並不少見。
老翁卻不是專門觸動情感、啟發淚腺的,一首歌結束,聽眾不會有激烈的感情衝動,卻一定會陷入某種理智的沉思。
若只是情感上的衝動,那痛苦便是短暫的;時間再長,也不過是一瞬罷了;
若是理智的沉思,那苦楚必然是長久的,甚至是永恆的——
帝國的智者相信,人們只有在面對永恆的痛苦時,在其中探索徘徊、迷茫悲哀,才能體會到真正的美與智慧。
可說是在中州的鶴立雞群的大縣,其繁華程度,莫說中州境內鮮有可比,就算放到帝國最富裕的東南地區,也算得上個中魁首。
在蕭城,不僅官宦名門、富商大賈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就連城外那些普普通通的農人們,也都頗有些收入。
他們不愛種植能填飽肚子,卻價格低廉,賣不出好價錢的糧食,更喜歡種些茶樹、果蔬等,能「賺大錢」的作物,然後把收穫的農產品自己運到城裡去賣。
而他們吃的糧食,基本都花大價錢從外縣購買——
中州糧食充盈,運河暢通,加之蕭城縣人普遍比較富裕,因此也不是很難的事。
因此,中州別的縣的百姓們都用這麼一句話來揶揄他們:「蕭城人吃的是金,屙出的是銀」,這話中的嫉妒和挖苦,是可想而知的;不過,用這句話來描述蕭城縣的富庶,也是十分貼切的。
經過了江夏郡的大災,沒過多久,朝廷就把劉煌調到這裡,當了縣令。
明為平調,實際是升遷——
這可是中州最肥的美差,按中州一些官員的說法,在蕭城這種大縣做縣令,那真是「給個郡守都不換」呢!
「少爺……」在車上,劉正坐在右邊廂,看著窗外的景色,疑惑道:
「少爺您初任縣令,便能把縣裡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大功啊。
您離任之際,三老代表百姓送給您萬民傘,許多百姓夾道送行。他們如此愛戴您,您卻不喜反憂,這是何故?」
「一任未滿,我便離任了,實在有些捨不得他們。」劉煌望向遠處,嘆息道:
「而且,他們念我、喜我,以後肯定還要思我。在我離任之後,他們還能遇到我這樣真心待他們的好官嗎?他們是心懷憂懼,所以才捨不得我。自古及今,為官最易,百姓最難。一想到這裡,我就高興不起來啊……」
「少爺真是善心人。」劉正也頗有些感慨,拍了拍劉煌的肩道:「少爺日夜為百姓勞心,百姓也都歸心於少爺了。
王嘉和張頭自願辭了官職,白雪姑娘也辭別鄉里,都是為了跟隨您前後。強求,可是求不來的……少爺以誠待人,他們也都以誠報之。」
「王嘉武藝超群,人也忠厚。我到了蕭城,還要他當都頭。張頭人也老實,教他繼續做牢頭吧。至於白雪姑娘……」
不知為何,一提到白雪,劉煌的臉上便泛起一陣紅暈,面頰燒得不行。
他想了半天,還是沒個主意,只搖頭道:「我現在還不知該怎麼辦……」
「那就先安排到官舍,或者教她租在外面住吧。」劉正見他這個樣子,也不好再糾纏下去,忙轉移話題道:
「朝廷密旨的事……少爺考慮得怎樣了?」
劉煌一怔,思考了半晌,搖頭道:
「朝廷教我做蕭城縣的縣令,督察鹽鐵、藩庫有無弊情,這事實不簡單。
說實在的,到底該怎麼處理,本縣到現在也沒有頭緒啊……」
說著,劉煌從袖口掏出一張白絹,捧在手裡。
這白絹沉甸甸的,似乎有千斤萬斤的重量。上面則是用表示著權威與地位的硃筆寫著幾行字:
「古者重鹽鐵、藩庫,以為國家之本者,給公用、便民生也。
此二者,邦之存亡而民之死生事也。
今以卿蕭城令,為民司命,卿必細察有無貪墨情事,一一理之。
春秋之義,大夫無遂事;然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
卿自便宜行事,作威作福,殺人活人。毋負國家之託!」
翻譯:古時候的人重視鹽鐵、藩庫,認為它們是國家的根本,這是因為其補充國家財政、方便百姓生活。
這兩件事(鹽鐵、藩庫),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百姓死生的大事。現在讓卿擔任蕭城縣令,讓卿掌握百姓的命運,卿必須要細細審察有沒有貪墨的情況,並且一一處理。
《春秋》大義中說,大夫不能擅自行事;但如果能安定社稷、有利於國家,專斷也是可以的。
卿可以便宜行事,對屬下進行獎賞和懲戒,殺了或者救活他們。不要辜負國家的重託!
劉煌收好密旨,苦笑了幾聲,無奈道:「朝廷教我『便宜行事』,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個『便宜行事』——
畢竟我也只是個縣令,接到的還只是密旨……該怎麼辦?」
說罷,劉煌搖了搖頭,一攤手道:「不是我要誹謗朝廷,但這事兒,真有些干不下去啊……」
「老爺以前教導過您:『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
少爺本就不是尋常之人,是要做宰相的棟樑之才。朝廷有此任務,也是看重少爺精明強幹、公忠體國,才如此信任少爺。
這些年,聖上大修行宮、擴大上林苑、修先農壇,大肆巡遊地方、收攬北狄,甚至還要南征百越,使萬國來朝。
這都是千秋事業,是開萬世太平之事。這些都要花錢,蕭城是中州的重鎮,溝通著中州與朝廷的錢糧轉運,這是最要緊的。
少爺能保此地安寧,為朝廷立一大功,那日後重任,自不會少。
況且,朝廷給您這個任務,必是覺得您能做到,而不是強人所難。少爺也不要太過擔心了。」
劉正寬慰了幾句,劉煌方才振奮了精神,下定決心道:
「既然朝廷對我寄予厚望,那我也要盡力而為。」正說著,劉煌突然轉了下眼珠,突發奇想道:
「不如我們在附近村落查訪一番,先不去縣城了……
一來觀察民風民情,二來也借微服私訪的機會,查查縣裡的財用情況,看看有無線索。
鹽鐵之事最關民生,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慢慢了解,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本縣初任縣令,便感官場險惡、下吏刁滑。這種關係到錢糧財用的大事,若只在衙門裡盤問,他們必會百般遮掩,教上官變瞎變聾,對他們無計可施。
而他們,也就得以逍遙法外,繼續肆意妄為了。
此等大事,必須先在民間查訪一二。縣令是親民之官,若不知當地民情,如何面對治下百姓?」
見劉煌表情堅定、語氣堅決,隱隱有一種不容置疑的氣魄,劉正心中大是感慨。
不久之前,他還只是個血氣方剛、莽撞幼稚的書生少年,穿了這身官服,經歷了一些世事磨難之後,竟變得如此老成穩重,儼然一方官長的派頭。
他是看著劉煌長大的,劉煌如今的成長自然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就像園丁歷經千辛萬苦,把小樹苗培養成參天大樹,他眼裡的這位「小弟弟」也終於長大成人,經得住風霜的摧殘磨練了。
這讓他很有成就感,但在欣慰之餘,他也覺察到了有點苦澀的現實——以後,他再也不能用玩伴、大哥、老師、僕人這樣比較親密的關係來相處,來面對這位一縣之長、「小劉青天」了。
他不得不成為一位師爺,一位智囊,一個劉煌在官場上的得力助手。地位看似提高了,但也疏遠了不少。
兒時的友誼,已經無可挽回地變成一段甜美又暗含著一絲苦澀的回憶。往事如流水,去日不可追,怎不教人傷感?欣慰歸欣慰,傷感歸傷感,這些可不能讓劉煌看出來,徒然擾亂了他的思緒。
想到這裡,劉正忙斂起愁容,換上笑臉,回應道:
「少爺說得不錯,縣衙里的那些傢伙,都比狐狸還賊,比猴子還精呢!
直接對他們動手,在官衙中做文章,那必然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最後無功而返,一敗塗地。
這次朝廷既下了密旨,那說明在朝廷眼裡,蕭城縣的舞弊情事,怕是輕不了。
少爺查不出來,則不免有失職之責。但我們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應該從何處入手……
這次微服私訪,一定要隱藏好身份,莫教他人察覺出來。」
「是這個道理。」劉煌聽罷,微笑著點點頭道:
「大哥的心思,的確比弟縝密許多……」
正說話間,車馬行至一處田埂,劉煌看窗外景色宜人,適合就此分手,便吩咐道:
「天色晚了……停下車,落個腳休息吧。
本縣要和哥哥微服出訪,體察民情,順便看看周圍的景致。
明天你們不要管我們,但往前開,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個。」
車夫聽了,領命停車,並無二話。
劉煌、劉正二人變易服飾,扮作尋常富商,走小路遠離了官道。
中州是帝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其平原廣袤、漕運便捷,在整個帝國都是數一數二的。
但也並不是許多外鄉人認為的,只有光禿禿的平原,毫無青山綠水的無聊之地。
相反,在中州,只要你站在田野之上,向遠處眺望,必能看到如綿延至天地盡頭,傲然屹立、崎嶇蜿蜒,像是要把蒼天支撐起來的巍峨群山。
中州多平原,視野開闊,也就更容易將眼前的美景盡收眼底。
除蕭城縣,中州人多以種麥為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稻;然後,則是周邊嚴格以某種特殊的規矩,排列布置的低矮房屋。
中州不似京畿和東南,遠離帝國的政治中心,缺少達官顯貴、將相勳爵,因此也沒多少大豪強地主,絕大多數都是小地主和自耕農,田地也因此都被很平均地分割成一片片較小的地塊。
為了區分清楚,農人們的房屋無一例外地被安排在了自家農田的東邊,並在農田的四周插上小旗。
這是他們煞費苦心的精算,誰也不肯在劃界的時候吃虧,更不願鄰人侵入自己的「領地」。
那些勤勞忠厚的農夫們,他們一生都靠這田地生活,就算自己傾家蕩產,也絕不會把祖宗留下來的田產交給外人。
若有人因為生計問題丟失寸土,必會遭鄉鄰恥笑、令宗族蒙羞,子孫後代都抬不起頭來——
對他們來說,蒙受這種恥辱,真不如死了乾脆。
但到了山上,村中的百姓又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令人意外的慷慨大方,把後山的土地都當成全村人共同擁有的地盤,誰也不肯獨占它——
青山不僅是全村人共同享有的生意經,也是他們祖輩安息長眠的福地。
在山嶺的深處,外鄉遊人走不到的地方,往往是屬於整個村落的大型公墓,上面整齊地立著各種各樣的,或豪華或簡陋,或沒幾行字的石碑,後面則是大大小小的土包。
在山的周圍,外鄉人都能走到的地方,布滿了農家精心設置經營的各種茶館和旅店,有極豐富且讓人頗感新奇的各類土產。
這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先民們歷經多少個春秋寒暑,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到了如今,也總是一語中的。
「歡迎二位貴客……二位貴客要點些什麼呢?打尖,還是住店呢?」
旅店內,一個十四五歲年紀的藍發少女正恭敬地侍立在劉煌、劉正二人的身邊,雙手奉上菜單,用她那水汪汪的湛藍色大眼睛,滿懷期待地望著二人。
她一頭藍色的披肩長發,身材高挑挺拔,前胸已經發育得微微隆起,看上去有十八九歲的樣子;
若不是她臉上的單純童稚,肯定會被誤以為是個大小姐。
她的五官稚嫩小巧,精緻得像玉石,卻看不出一點風霜侵蝕的累累瑕疵,也毫無人工打磨留下的斧鑿痕跡,是宛如天成的完美。
尤其是她那天藍色的、像夜明珠一樣閃出光線的兩顆明澈透亮的眼珠,更是無價的珍寶、奇異的精靈。
白雪的眼睛也是藍色的,那雙眼眸是成熟的、極善解人意的,含情脈脈,溫柔似水;而這位少女的眸子,則是純潔無瑕、鴻蒙未開,恰如清澈廣闊的蔚藍天空,把一切事物都囊括於其中,而不加分別評判。
紅塵的利益機關與她無關,道學先生的是非計較也和她無緣。
和這樣的少女四目相對,你心中的一切煩惱妄想,都將隨著一陣醉人的清風飄散而去。最後剩下的,只有對她的憐愛了。
也許,這就是店家讓她出來接待客人的原因了,誰也不忍在她面前表示拒絕、辣手摧花,更不會去耍弄什麼害人的心思。
少女名叫李霜奴,是店家李泰的小女兒。因她伶俐可愛,惹人喜歡,大家多稱她叫「珠娘」。
平常迎送客人,總少不了她的幫助;店裡生意如此紅火,也有她的一份功勞。
「這……」劉煌翻著手裡的菜單,皺了皺眉頭,不解道:
「姑娘,這菜單上說得『清鹽』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相關的菜品,售價比之其它,要高出那麼多?」
姑娘撓了撓頭,回答道:「您是外鄉人吧?這『清鹽』可是蕭城這裡的特產,是先朝時專供皇家享用的御鹽。哪怕到了現在,還是中州獻給京城的重要貢品……
這清鹽的好處,本郡的人誰不知道!經它烹飪的菜餚,不僅滋味一絕,更有美容養顏、延年益壽之功效。
本朝官方編寫的《食說》中,便有這清鹽的一席之地。
只是,這種寶貝產量稀少,還要供給官用,只有極少部分能流入民間。
因此,本店除了能突出清鹽風味的特色菜餚,其它都是以尋常鹽巴烹飪。
那些特色菜餚,因其成本高,價格也就高出不少。」
珠娘年紀雖幼,講話卻極有條理、頭頭是道,教劉煌不由得刮目相看。
「可是……」劉煌思考了一下,眉頭一鎖,疑惑道:
「我們在別的地方打尖,他們並沒有單列出來,價格也很平常,並無加價。但他們也介紹說,是用清鹽特製的,這又是為何?」
一聽這話,珠娘忍不住「噗」地笑了出來,發出銀鈴般的聲音,還露出兩顆頗為可愛的小虎牙,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她一邊強憋著笑,一邊解釋道:
「您是外鄉人,不懂本縣的事情,這也正常。你若有親朋是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老土著』,其中門道,問問他們,也就一清二楚了。
那些店面雖說都自稱是用正宗的清鹽調味,甚至也能拿出官府售鹽的憑證,可假的畢竟假的,永遠真不了。
官府往往以尋常鹽巴冒充官鹽賣給商戶,然後兩家分肥,侵吞官鹽。
這在縣裡,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就連我這樣的小孩子都知道。若不是阿爺年輕時做過縣吏,和縣裡關係熟絡,有過命的交情,哪裡能買到真的清鹽?
您且看在這裡吃飯的,哪個不是本鄉本土的老人呢?在外人嘴裡,什麼樣的鹽巴自然無甚區別;可在行家嘴裡,那可就隔如天壤了。」
「原來是這樣……」劉煌聽罷,不覺大異。
這種欺心枉法的秘聞,這位少女竟輕描淡寫、毫不避諱地將個中關節直接挑明,好像並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
劉煌心下想,蕭城縣這樣的造假、舞弊情事,肯定是囂張到明目張胆了,都算不得秘密了;
另一方面,也只有珠娘這樣的頑童少女,對這種殺頭的買賣毫無概念,方才會無所顧忌,脫口而出。童言無忌,往往如此。
想到這裡,劉煌苦笑了幾聲,點了幾道專以「清鹽」烹飪的菜餚。隨後,便兩手托腮,默然不語。
珠娘見他神色凝重,怕觸怒了客人,也不再發一語,默默離去了。
「珠娘所說,句句是實。」
劉煌正沉思之際,忽然看見遠處走來一位拿著二胡的白髮老者,同時聞到了他滿身的酒氣。
這位老翁身長六尺上下,頭髮花白,稍稍有些駝背,差不多六十左右的年紀,戴一頂藍色的瓜皮小帽,身著赭黃色的粗布麻衣。
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見劉煌皺著眉,忙一拱手,陪笑道:
「小老兒並不是有意打攪二位爺的雅興,只是見二位爺愁眉不展,特意過來為二位奏一段小曲,助助興。
二位看上去來本地不久,對本縣的風土、人情有不懂的地方,小老兒也樂意解惑。只要二位爺不嫌棄小老兒愚陋淺薄,小老兒自然樂意一效犬馬之勞。」
劉煌雖然煩悶,但看到這老翁說話磕磕絆絆,臉上又不停地擠眉弄眼,極顯滑稽,不禁被逗樂了,臉上陰霾一掃而光。
他瞥了一眼老翁,又看向劉正,取笑道:
「說什麼『效犬馬之勞』,其實不過是看上了你我身上的那點金銀,想討個酒錢罷了。」
說著,從懷裡掏出一吊銅錢,放到了桌上。
「謝爺的賞……」老翁不好意思地笑笑,將銅錢收入囊中,便拉起二胡,演唱了起來:
「西州有天馬,汗血最知名。
曠野鍾神秀,仙草育奇靈。
原馳如字走,蛇舞更心驚。
擷芳為至樂,逐草驅青蠅。
貴人自東至,聞知是漢商。
價估金千萬,急募到明堂。
金銀為我飾,瓊瑤潤我腸。
生當食五鼎,天生吾為強。
鐵掌作我父,鞍韁為我君。
奮力不敢喘,為有執鞭人。
越前則斬足,後行亦誅身。
父母誰識吾,白駒盡同群。
仗馬不得叫,哀傷其誰聽?
遠人稱金殿,六龍各奇英。
茫茫穀雨降,汀濘路不平。
臨秋知霜落,能無天地情?」
「好!」劉煌聽罷,真是心花怒放,竟拍起手來。然後又從懷裡掏出幾塊散碎銀子,放到桌上。
這詩是劉煌父親劉雍早年所寫,諷喻時政之作。
作者後來考上了進士,其能詩善文的名聲迅速擴散開,許多官方或民間的騷客樂人也就多方收集他的各種詩作,並譜上曲調,供大家傳唱。
他們大多是舉國聞名的文人、歌伎,水平自不必說,因此也不乏佳作。
可那些大名鼎鼎的歌手樂人,選材創作總免不了迎合流俗,多側重於劉雍早年「你儂我儂」的談情說愛之詩作,譜曲也是或清淡,或靡麗的江南風格。
雖受歡迎,卻於劉雍本人的名節氣度,絲毫沒有體現。
而眼前這位老翁選擇的,卻是常人並不關注的、缺少兒女之情,卻富哲思的佳作。
譜曲雖哀婉動人,但奏到高潮,不乏盪氣迴腸、慷慨悲壯的豪情烈膽。
聽者聞之,真感心神蕩漾,如戰馬馳騁於大漠、蒼鷹翱翔於長空,寂寥無垠,自由自在。
老翁並沒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聲音更是沙啞低沉,似山嶽喑嗚。可這樣悲哀深沉的曲子,需要的正是樸拙的聲調、蒼老的歌喉。
只有這樣,才不顯輕佻隨意,而能讓聽眾從心底感到詩中早已蘊含的厚重與滄桑、悠遠與悲涼,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歌曲中,成為「苦澀的哀怨」的一部分。
他的歌唱雖說樸拙,卻極有感染力,時而婉轉消沉,時而如泣如訴;時而熱情似火,時而慷慨激昂。
當他哭時,劉煌也跟著哭;當他怒時,劉煌也跟著怒。這一刻,歌者與聞者的靈魂,便一齊隨著節拍舞蹈起來,並漸漸拋卻一切私心和慾念,最終合為一體。
歌曲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是截然二分的兩個世界,前者是虛幻的,因此也是浪漫、美妙、令人神往的;後者是現實的,因此也是沉重、苦澀、赤裸裸的,令人感覺到無窮的痛苦。人們渴望虛幻,卻不得不時刻面對現實。
這首歌使這兩個世界竟重疊在一起。這片刻之間,歌者的口中,早已千般變化,聽眾的內心也已萬般的迴響。
古時韓娥嗚咽,餘音竟繞樑三日而不絕,稱為奇談佳話;這位老翁雖沒有如此神奇的能耐,但他既高歌一曲,其中悲哀激昂的情感、深沉悠遠的玄思隨著悠悠歌聲傳入聽者的腦海,鐫入他們的心田。這是令他們終身難忘的一場表演。
「謝老闆賞識!」
出乎二人意料的是,老翁看到劉煌的打賞,並沒有尋常藝人那樣的見錢眼開、欣喜若狂,也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諂媚之意。
他只是微微欠了欠身,從散碎銀子中挑出不大不小的幾粒銀兩,收入囊中。
緊接著,他又對二人欠身行禮,拉起了胡琴,引吭高歌起來:
「曹劉昔坐嘯,猶角龍虎雄。
立山骨已顯,接猱氣自成。
竹斫觀清月,筆削弄白雲。
魏文雖至尊,此間莫得臣。
當年曹公暮,思嫡故有爭。
群小其間間,權衡裂弟兄。
雄猜致不用,建功竟無機。
吾身豈匏瓜?逢時自古希。
傷時憂屈胥,放誕效楚狂。
真人知散木,無用最為祥。」
這一首也是劉雍早年的詩,也同樣的悲哀悠遠。因此,無論奏樂還是唱歌,在技法、風格方面,都相差不大。
不過,上一首以寓言說理,這一首卻借詠史感懷,前者更顯深刻之處,其悲哀是痛徹心扉的苦難;
後者突出滄桑悠遠,其悲哀是難以言表的、平淡又苦澀的憂愁。
世間悲歌、悲劇何其多也,讓人撕心裂肺、尋死覓活的作品,其實並不少見。
老翁卻不是專門觸動情感、啟發淚腺的,一首歌結束,聽眾不會有激烈的感情衝動,卻一定會陷入某種理智的沉思。
若只是情感上的衝動,那痛苦便是短暫的;時間再長,也不過是一瞬罷了;
若是理智的沉思,那苦楚必然是長久的,甚至是永恆的——
帝國的智者相信,人們只有在面對永恆的痛苦時,在其中探索徘徊、迷茫悲哀,才能體會到真正的美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