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過年好!)
第一三三六章 (過年好!)
(又是一年,不覺已是四個年頭,感謝大哥們一直以來的支持。
祝大哥們及大哥的家人,身體健康,財運亨通,心想事成。
還是傳統的新年免費章節,給好哥哥們發紅包,哥哥們都好吃好喝好心情。
近來大範圍降溫,哥哥們注意防寒保暖,保重身體。
給大哥們磕頭了!)
掃完了匪以後,王言又回到了無事可做的狀態。
掃平了江南叛亂以後,大隋就沒什麼大事發生,不外乎南邊壓制南越,北面威懾突厥,西邊同吐谷渾日常交鋒,東北有高句麗沒事兒就跳一跳。
大隋的外患都沒有大動作,雖然軍事衝突天天有,人也天天死,但這是常態,這種狀態也可以歸為和平。
所以國內就很祥和,在祥和的表現之下,是楊堅勵精圖治,繼續干北方世家。大家互相對抗,推著大隋發展向前。
以致於就在這一年,592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帝曰:「朕既薄賦於民,又大經賜用,何得爾也?」對曰:「入者常多於出,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曾無減損。」於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
這就很好的體現出了這個才立國十年的王朝,是何等的富庶。府庫都堆滿了,沒地方放東西,都堆到了外面的廂房裡。
就是倆字,有錢!
揚州這邊更是一團和氣,江南大戶送了不少人到晉王府,給楊廣當幕僚,大家團結一心,集思廣益,憋著勁給楊勇使壞。
無聊的王言就又鼓搗起了各種的東西,弄出了高度的烈酒,弄出了雪花鹽,弄出了更多樣的護膚、化妝品、香水,又有了新的染布的配方,更多了五顏六色。茶葉也開始炒了起來,進行推廣,已經有些人開始接受了。
這回王言主動給楊廣上交保護費,楊廣接受了份子,因為他感覺王言都快比他有錢了……
老王家的銀子流水一樣的賺進來,又流水一樣的花出去。
造船、養殖、買礦、煉鐵、買地、建設農莊,凡此種種,都要大投入。王言不在乎給楊廣分錢,他在乎的是那些產出在他的掌控之中。錢是虛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一天,王言來到了江邊的港口,一年多的時間過去,船造出來了,出海多半年的船隊也回來了一多半的人。
「侯爺,此次出海,大小船隻十餘艘,千餘人,途中觸礁折損……我等行至南越……帶回兩船香料,兩船海產,三船稻米,去除了途中所耗、霉變,尚有近兩萬石。」
王言滿意的拍了拍領頭人的肩膀:「辛苦了。抓緊卸貨歸倉,兄弟們好好吃喝休息,給大家分錢。」
兩萬石糧食,差不多夠三五千人吃個一年半載的,這份糧食的收益,也就勉強支付一千多人的基本工資。剩下的撫恤、獎金,另有值錢的香料、海產。
總結下來,這一趟是大賺特賺。
於是王言看了一番海產,弄了夜明珠、珊瑚、玳瑁等一大堆的東西,堆滿了一輛馬車,讓部曲趕車,又去家裡拿了他『改良』的曲轅犁,一道去了晉王府,給楊廣獻寶。
正是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犁,先給楊廣貢獻一下。等過上幾年,他再弄出宋明之際改良的犁,再給楊廣獻上去……
楊廣狐疑的看著面前的曲轅犁,不確定的問道:「子言啊,此犁果真大利農事?」
他哪懂種地啊,能認識犁都是他體察民情,見多識廣了。
「殿下可譴專人評測一番,到時便知。」王言說道,「此物於殿下有大聲望,大助力啊。某家已經想好了此犁何名。」
「何名啊?」
「晉王犁!」
王言說的特別堅定,「彼時天下百姓都感念晉王楊廣之名,而不知有太子。便是太子麾下的那些學士,也要捏著鼻子說殿下仁德無邊。陛下、皇后,也會更青睞殿下,如此便是向著儲位更近一步。若太子再有疏漏,陛下、皇后必是厭惡非常,難免起廢立之心啊……」
楊廣眼睛看著曲轅犁,聽著王言的話語,似是已經看到了他名揚天下,百姓無不感懷的巨大聲威,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若果真如此,本王記你一大功。」楊廣器重的拍著王言的肩膀,不忘畫大餅。
「才記一大功?」王言指著邊上的馬車,讓人掀開苫布,「殿下再看看?」
楊廣走進了,看著各種的海產珍寶:「不過是些許海中奇珍,也沒……你派出海的船隊回來了?」
「正是。」
王言含笑點頭,隨即不待楊廣追問,便直接複述起了出海的領隊告訴他的海外情形。
聞聽王言裝了兩船香料,兩船海產,兩萬石稻米,楊廣眯起了眼睛:「海外竟有如此厚利?」
「這才只是一趟,船也小,兵也少。若多派人手,一年走上兩趟,便是海量的珍寶錢糧啊。」
王言說道,「殿下想想,這條路掌控在殿下的手裡。只要之後擴散出去,怕是大戶們都要心動,組織人手造船出海,試探一二。海外不是我大隋境內,誰敢不經過殿下的同意就私自出海,咱們就滅了他們派出去的船隊。眼看著別家賺錢,他們焉能不急?還不是都要給殿下做事?」
楊廣尋思一番,眼睛都瞪大了:「海外廣闊,不知幾千里,如何制裁?」
「在目的地啊,殿下。我們說在南越賺了錢,他們就只會去南越,而不會去旁的地方探索。大戶們都養成了毛病,他們沒有探索的想法,他們只願意做穩定的事。我們在那邊將他們都留在那邊,讓他們血本無歸。」
「你不過千餘水手,如何做得如此大事?幾年能成?」
「怕是要五年之久,咱們的船要更大,兵將更多,更善水站,如此方能成事。」
「這幾年給本王的份子免了,全力建造大船,訓練水軍。」
「殿下,本也給你留了六成份子。」
「本王不要你那麼多,四成就夠,那些錢投入進去,也能加快進度。本王知道你攤子鋪的大,用錢的地方多。本王還有錢花,不差那些,海貿是關鍵,越快越好。」
楊廣很有認識,很明白關鍵。
「殿下,加快進度動靜就大了,難免為人攻訐畜養私兵……」
「今年朝拜,你準備些海產、香料,本王獻於父皇,到時跟父皇私下說明,此事父皇定然不會叫太子知曉。」楊廣說的很有信心,「目前動作小一些,明年再加緊動作。」
眼見王言點頭應下,楊廣高興的哈哈笑,「你可真是給了本王一個大驚喜啊。本王這便讓人檢驗新犁,若果真如你所說,你抓緊令匠人打造萬副。少數送往大興,多數發給揚州百姓。」
「殿下果真心有百姓啊,他日登臨大寶,必是千古聖君。」
「哈哈哈哈~」
楊廣仰頭哈哈大笑,是真高興了。
王言辦事兒是真靠譜啊,關鍵時候是真頂用。
用到的時候有大用,沒用到的時候安安穩穩,還能給出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是好人啊……
三個月以後,本來看王言就順眼的楊廣,看著王言更加的順眼了。
因為送回到大興的曲轅犁經過了檢驗,證實了確實比原本的犁更加的高效率,且作用明顯。於是楊堅昭告天下,推廣應用曲轅犁。
此犁終究沒有叫成晉王犁,因為在大興殿的朝堂上,公卿們議論一番,最終取出了一個讓楊堅滿意的名字,『開皇犁』。
楊廣絲毫沒有因為沒能成為晉王犁而不高興,畢竟楊堅有多高興,看楊廣就有多順眼,對楊廣來說,就是巨大的成功。
甚至楊堅、獨孤伽羅,還都親筆給他寫了家書,關心他在揚州過的好不好,誇他為人好,做事穩重云云,又好一頓勉勵。
據楊廣在朝中、宮中的眼線匯報,楊勇挨了好多罵,三天一小罵,五天一大罵。楊堅和獨孤伽羅都沒有給他好臉色。
因為楊勇在家裡寵妾滅太子妃,這事兒被楊廣派人捅到了楊堅和獨孤伽羅面前。再一對比楊廣這邊勤勉施政,壓制江南大戶,還搞出了個名傳萬世的曲轅犁,給楊堅的開皇之治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帝的身後名都厚了許多。楊堅和獨孤伽羅兩人,可不是越看楊勇越來氣麼。
那邊越來氣,這邊楊廣收到消息就越高興,看著王言就越順眼。
真要說起來,現在的楊堅看王言,還要更順眼。畢竟楊廣是報上去了,說是王言研究出來的,沒過門的寶貝女婿還沒結婚呢,就已經很讓他滿意了,送了他這麼個歷史留名的大功績。
中國古代就是農耕社會,圍繞種地的事兒全都是大事,曲轅犁的出現,比各種祥瑞祥太多了,是他楊堅文治的一部分。
只不過王言是公認的效忠楊廣的,所以功勞都歸到了楊廣的頭上,但是楊堅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了,他還是記掛著王言的。
事實上他想忘也忘不掉。別的不說,只說宮裡的一些用度,吉香居的東西肯定是要有的,這是給妃子們的,大家都香香的,美美的,楊堅也樂樂的。
其次是王言弄出來的高品質的精糧,雪花鹽、雪花糖,這也是日常必不可少的東西。最開始都是楊廣敬獻的,而後宮中定下了採買。
雖然滿朝公卿都看不上王言,但是每當提起王言,就是四個印象,一是忠誠,二是能打,三是能搞錢,四是太討厭。
人們討厭王言這樣的泥腿子,竟然跟他們站到了一個位置。但是又羨慕王言的搞錢能力,同時王言對皇家的忠誠,以及王言對自己卑鄙出身的忠誠,讓他們不得不認可。雖然王言很討厭,但人品是過硬的,只是跟他們不是一路人。
王言才不管那麼多呢,他就聽命令行事,沒命令就經商擴張勢力,誰敢影響他做生意,他就把楊廣搬出來。楊廣不好使,他就掏刀子。
就這麼按部就班的穩步發展,慢慢的就會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
最終黃袍加身。
到時候他也可以如同老趙一般,披著黃袍,嘖著嘴,「哎,你看你們……擦……」
晚年寫一本回憶錄,開篇第一句『其實朕從未想過當皇帝』……
晉王府,楊廣特意請王言吃飯,分享好心情。
「子言啊,你這次可真是幫了本王大忙啊,你是不知道,太子……」
王言也陪著笑,說道:「都是某家應該做的,殿下早日登臨大寶,某家也好雞犬升天啊。楊素那老東西都能當行軍總管,某家也想當啊。到時候北卻突厥,西滅吐谷渾,東掃高句麗,南剿嶺南、南越,給陛下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他對楊廣拱著手,直接口呼陛下了。
「好!哈哈哈……」楊廣高興的狂笑,好像他已經是文成武德的千古一帝,「做總管有甚麼意思?到時候本王讓你做天下兵馬大元帥,橫掃寰宇。」
聽楊廣說話就知道他沒有真瘋,至少自稱還是『本王』,而沒有跟王言來個『朕』。
王言仍舊陪著笑,沒有當回事兒。到那時候,楊廣沒對他動殺心,他就要燒高香了,還兵馬大元帥呢。
楊廣也是小心眼兒,沒比楊素好多少。
說笑一陣,楊廣問道:「海貿那邊做的怎麼樣?」
「這幾個月又造出了幾條大船,水手又招募了一千多人,湊夠了兩千。上個月準備好了貨物,組成了十六艘的大船隊,派了一千五百人出去。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一次應該更順利不少,來回需要的時間應該能有改進。
另外為了避免糧食浪費,此次我派了人帶著釀酒工具過去的,在那邊用稻米釀烈酒,能保存的時間也更長,到時候運回來收益更高。」
楊廣蹙起眉頭:「一定要注意保密,若為番邦蠻夷得了去,那咱們就虧大了。」
「殿下安心,釀烈酒之法其實不難。便是叫番邦得了去也無礙,他們總還是要賣給咱們嘛。只是難免有損我大隋威嚴,若果真發生此事,某家便親自帶隊去掃平了他們,今後就老老實實的給咱們大隋百姓種地、釀酒了。」
「好氣魄。」
「是殿下給某家的氣魄啊,若無殿下信重,哪裡有某家今日的富貴?殿下說打,某家就打。殿下說不打,那就讓他們活著。」
「必須打!」楊廣說的肯定,「一年三熟,土地肥沃,合該是我大隋的土地,不過是讓他們暫居而已,焉敢欺我天朝仁德?必要殺人立威,在我大隋的手中掌控才是。」
王言連連點頭稱是,楊廣的雄心,王言很滿意。
就是要這樣,才是好皇帝。好東西,都得是我的,肥沃富足的土地,有德者居之,恰好,我天朝上國武德充沛,合該是我的。
番邦蠻夷,哪裡懂什麼治理,連種地都不會……
日常感謝打賞、投月票、推薦票以及默默看書的好哥哥們的大力支持!
(又是一年,不覺已是四個年頭,感謝大哥們一直以來的支持。
祝大哥們及大哥的家人,身體健康,財運亨通,心想事成。
還是傳統的新年免費章節,給好哥哥們發紅包,哥哥們都好吃好喝好心情。
近來大範圍降溫,哥哥們注意防寒保暖,保重身體。
給大哥們磕頭了!)
掃完了匪以後,王言又回到了無事可做的狀態。
掃平了江南叛亂以後,大隋就沒什麼大事發生,不外乎南邊壓制南越,北面威懾突厥,西邊同吐谷渾日常交鋒,東北有高句麗沒事兒就跳一跳。
大隋的外患都沒有大動作,雖然軍事衝突天天有,人也天天死,但這是常態,這種狀態也可以歸為和平。
所以國內就很祥和,在祥和的表現之下,是楊堅勵精圖治,繼續干北方世家。大家互相對抗,推著大隋發展向前。
以致於就在這一年,592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帝曰:「朕既薄賦於民,又大經賜用,何得爾也?」對曰:「入者常多於出,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曾無減損。」於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
這就很好的體現出了這個才立國十年的王朝,是何等的富庶。府庫都堆滿了,沒地方放東西,都堆到了外面的廂房裡。
就是倆字,有錢!
揚州這邊更是一團和氣,江南大戶送了不少人到晉王府,給楊廣當幕僚,大家團結一心,集思廣益,憋著勁給楊勇使壞。
無聊的王言就又鼓搗起了各種的東西,弄出了高度的烈酒,弄出了雪花鹽,弄出了更多樣的護膚、化妝品、香水,又有了新的染布的配方,更多了五顏六色。茶葉也開始炒了起來,進行推廣,已經有些人開始接受了。
這回王言主動給楊廣上交保護費,楊廣接受了份子,因為他感覺王言都快比他有錢了……
老王家的銀子流水一樣的賺進來,又流水一樣的花出去。
造船、養殖、買礦、煉鐵、買地、建設農莊,凡此種種,都要大投入。王言不在乎給楊廣分錢,他在乎的是那些產出在他的掌控之中。錢是虛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一天,王言來到了江邊的港口,一年多的時間過去,船造出來了,出海多半年的船隊也回來了一多半的人。
「侯爺,此次出海,大小船隻十餘艘,千餘人,途中觸礁折損……我等行至南越……帶回兩船香料,兩船海產,三船稻米,去除了途中所耗、霉變,尚有近兩萬石。」
王言滿意的拍了拍領頭人的肩膀:「辛苦了。抓緊卸貨歸倉,兄弟們好好吃喝休息,給大家分錢。」
兩萬石糧食,差不多夠三五千人吃個一年半載的,這份糧食的收益,也就勉強支付一千多人的基本工資。剩下的撫恤、獎金,另有值錢的香料、海產。
總結下來,這一趟是大賺特賺。
於是王言看了一番海產,弄了夜明珠、珊瑚、玳瑁等一大堆的東西,堆滿了一輛馬車,讓部曲趕車,又去家裡拿了他『改良』的曲轅犁,一道去了晉王府,給楊廣獻寶。
正是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犁,先給楊廣貢獻一下。等過上幾年,他再弄出宋明之際改良的犁,再給楊廣獻上去……
楊廣狐疑的看著面前的曲轅犁,不確定的問道:「子言啊,此犁果真大利農事?」
他哪懂種地啊,能認識犁都是他體察民情,見多識廣了。
「殿下可譴專人評測一番,到時便知。」王言說道,「此物於殿下有大聲望,大助力啊。某家已經想好了此犁何名。」
「何名啊?」
「晉王犁!」
王言說的特別堅定,「彼時天下百姓都感念晉王楊廣之名,而不知有太子。便是太子麾下的那些學士,也要捏著鼻子說殿下仁德無邊。陛下、皇后,也會更青睞殿下,如此便是向著儲位更近一步。若太子再有疏漏,陛下、皇后必是厭惡非常,難免起廢立之心啊……」
楊廣眼睛看著曲轅犁,聽著王言的話語,似是已經看到了他名揚天下,百姓無不感懷的巨大聲威,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若果真如此,本王記你一大功。」楊廣器重的拍著王言的肩膀,不忘畫大餅。
「才記一大功?」王言指著邊上的馬車,讓人掀開苫布,「殿下再看看?」
楊廣走進了,看著各種的海產珍寶:「不過是些許海中奇珍,也沒……你派出海的船隊回來了?」
「正是。」
王言含笑點頭,隨即不待楊廣追問,便直接複述起了出海的領隊告訴他的海外情形。
聞聽王言裝了兩船香料,兩船海產,兩萬石稻米,楊廣眯起了眼睛:「海外竟有如此厚利?」
「這才只是一趟,船也小,兵也少。若多派人手,一年走上兩趟,便是海量的珍寶錢糧啊。」
王言說道,「殿下想想,這條路掌控在殿下的手裡。只要之後擴散出去,怕是大戶們都要心動,組織人手造船出海,試探一二。海外不是我大隋境內,誰敢不經過殿下的同意就私自出海,咱們就滅了他們派出去的船隊。眼看著別家賺錢,他們焉能不急?還不是都要給殿下做事?」
楊廣尋思一番,眼睛都瞪大了:「海外廣闊,不知幾千里,如何制裁?」
「在目的地啊,殿下。我們說在南越賺了錢,他們就只會去南越,而不會去旁的地方探索。大戶們都養成了毛病,他們沒有探索的想法,他們只願意做穩定的事。我們在那邊將他們都留在那邊,讓他們血本無歸。」
「你不過千餘水手,如何做得如此大事?幾年能成?」
「怕是要五年之久,咱們的船要更大,兵將更多,更善水站,如此方能成事。」
「這幾年給本王的份子免了,全力建造大船,訓練水軍。」
「殿下,本也給你留了六成份子。」
「本王不要你那麼多,四成就夠,那些錢投入進去,也能加快進度。本王知道你攤子鋪的大,用錢的地方多。本王還有錢花,不差那些,海貿是關鍵,越快越好。」
楊廣很有認識,很明白關鍵。
「殿下,加快進度動靜就大了,難免為人攻訐畜養私兵……」
「今年朝拜,你準備些海產、香料,本王獻於父皇,到時跟父皇私下說明,此事父皇定然不會叫太子知曉。」楊廣說的很有信心,「目前動作小一些,明年再加緊動作。」
眼見王言點頭應下,楊廣高興的哈哈笑,「你可真是給了本王一個大驚喜啊。本王這便讓人檢驗新犁,若果真如你所說,你抓緊令匠人打造萬副。少數送往大興,多數發給揚州百姓。」
「殿下果真心有百姓啊,他日登臨大寶,必是千古聖君。」
「哈哈哈哈~」
楊廣仰頭哈哈大笑,是真高興了。
王言辦事兒是真靠譜啊,關鍵時候是真頂用。
用到的時候有大用,沒用到的時候安安穩穩,還能給出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是好人啊……
三個月以後,本來看王言就順眼的楊廣,看著王言更加的順眼了。
因為送回到大興的曲轅犁經過了檢驗,證實了確實比原本的犁更加的高效率,且作用明顯。於是楊堅昭告天下,推廣應用曲轅犁。
此犁終究沒有叫成晉王犁,因為在大興殿的朝堂上,公卿們議論一番,最終取出了一個讓楊堅滿意的名字,『開皇犁』。
楊廣絲毫沒有因為沒能成為晉王犁而不高興,畢竟楊堅有多高興,看楊廣就有多順眼,對楊廣來說,就是巨大的成功。
甚至楊堅、獨孤伽羅,還都親筆給他寫了家書,關心他在揚州過的好不好,誇他為人好,做事穩重云云,又好一頓勉勵。
據楊廣在朝中、宮中的眼線匯報,楊勇挨了好多罵,三天一小罵,五天一大罵。楊堅和獨孤伽羅都沒有給他好臉色。
因為楊勇在家裡寵妾滅太子妃,這事兒被楊廣派人捅到了楊堅和獨孤伽羅面前。再一對比楊廣這邊勤勉施政,壓制江南大戶,還搞出了個名傳萬世的曲轅犁,給楊堅的開皇之治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帝的身後名都厚了許多。楊堅和獨孤伽羅兩人,可不是越看楊勇越來氣麼。
那邊越來氣,這邊楊廣收到消息就越高興,看著王言就越順眼。
真要說起來,現在的楊堅看王言,還要更順眼。畢竟楊廣是報上去了,說是王言研究出來的,沒過門的寶貝女婿還沒結婚呢,就已經很讓他滿意了,送了他這麼個歷史留名的大功績。
中國古代就是農耕社會,圍繞種地的事兒全都是大事,曲轅犁的出現,比各種祥瑞祥太多了,是他楊堅文治的一部分。
只不過王言是公認的效忠楊廣的,所以功勞都歸到了楊廣的頭上,但是楊堅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了,他還是記掛著王言的。
事實上他想忘也忘不掉。別的不說,只說宮裡的一些用度,吉香居的東西肯定是要有的,這是給妃子們的,大家都香香的,美美的,楊堅也樂樂的。
其次是王言弄出來的高品質的精糧,雪花鹽、雪花糖,這也是日常必不可少的東西。最開始都是楊廣敬獻的,而後宮中定下了採買。
雖然滿朝公卿都看不上王言,但是每當提起王言,就是四個印象,一是忠誠,二是能打,三是能搞錢,四是太討厭。
人們討厭王言這樣的泥腿子,竟然跟他們站到了一個位置。但是又羨慕王言的搞錢能力,同時王言對皇家的忠誠,以及王言對自己卑鄙出身的忠誠,讓他們不得不認可。雖然王言很討厭,但人品是過硬的,只是跟他們不是一路人。
王言才不管那麼多呢,他就聽命令行事,沒命令就經商擴張勢力,誰敢影響他做生意,他就把楊廣搬出來。楊廣不好使,他就掏刀子。
就這麼按部就班的穩步發展,慢慢的就會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
最終黃袍加身。
到時候他也可以如同老趙一般,披著黃袍,嘖著嘴,「哎,你看你們……擦……」
晚年寫一本回憶錄,開篇第一句『其實朕從未想過當皇帝』……
晉王府,楊廣特意請王言吃飯,分享好心情。
「子言啊,你這次可真是幫了本王大忙啊,你是不知道,太子……」
王言也陪著笑,說道:「都是某家應該做的,殿下早日登臨大寶,某家也好雞犬升天啊。楊素那老東西都能當行軍總管,某家也想當啊。到時候北卻突厥,西滅吐谷渾,東掃高句麗,南剿嶺南、南越,給陛下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他對楊廣拱著手,直接口呼陛下了。
「好!哈哈哈……」楊廣高興的狂笑,好像他已經是文成武德的千古一帝,「做總管有甚麼意思?到時候本王讓你做天下兵馬大元帥,橫掃寰宇。」
聽楊廣說話就知道他沒有真瘋,至少自稱還是『本王』,而沒有跟王言來個『朕』。
王言仍舊陪著笑,沒有當回事兒。到那時候,楊廣沒對他動殺心,他就要燒高香了,還兵馬大元帥呢。
楊廣也是小心眼兒,沒比楊素好多少。
說笑一陣,楊廣問道:「海貿那邊做的怎麼樣?」
「這幾個月又造出了幾條大船,水手又招募了一千多人,湊夠了兩千。上個月準備好了貨物,組成了十六艘的大船隊,派了一千五百人出去。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一次應該更順利不少,來回需要的時間應該能有改進。
另外為了避免糧食浪費,此次我派了人帶著釀酒工具過去的,在那邊用稻米釀烈酒,能保存的時間也更長,到時候運回來收益更高。」
楊廣蹙起眉頭:「一定要注意保密,若為番邦蠻夷得了去,那咱們就虧大了。」
「殿下安心,釀烈酒之法其實不難。便是叫番邦得了去也無礙,他們總還是要賣給咱們嘛。只是難免有損我大隋威嚴,若果真發生此事,某家便親自帶隊去掃平了他們,今後就老老實實的給咱們大隋百姓種地、釀酒了。」
「好氣魄。」
「是殿下給某家的氣魄啊,若無殿下信重,哪裡有某家今日的富貴?殿下說打,某家就打。殿下說不打,那就讓他們活著。」
「必須打!」楊廣說的肯定,「一年三熟,土地肥沃,合該是我大隋的土地,不過是讓他們暫居而已,焉敢欺我天朝仁德?必要殺人立威,在我大隋的手中掌控才是。」
王言連連點頭稱是,楊廣的雄心,王言很滿意。
就是要這樣,才是好皇帝。好東西,都得是我的,肥沃富足的土地,有德者居之,恰好,我天朝上國武德充沛,合該是我的。
番邦蠻夷,哪裡懂什麼治理,連種地都不會……
日常感謝打賞、投月票、推薦票以及默默看書的好哥哥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