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孔明之論
諸葛亮起身拉開身後的布簾,露出了一副大漢輿圖,劉備三人急忙跟著起身圍了過來。
「明公可會下棋?」諸葛亮開口問道。
「我雖然曾經跟著盧師學過圍棋,然而卻不擅此道,不過伯玉應該很喜歡下棋,我常見他拿著棋盤在軍營中四處閒逛。」
聽到這裡,陳璋不禁暗暗吐槽:我拿著的哪裡是棋盤,分明是我讓工匠們做的統計表格。
不過此時陳璋卻不好出口反駁,好在他上一世多多少少還是學過一些圍棋的,只要不遇上高手應該還是能應付過去,而且劉備也只說自己喜歡下棋,沒說自己的棋藝高超。
好在諸葛亮也不是想要找人手談,他對著劉備說道:「明公既然學過棋,那我就以棋道入手,為明公分析天下大勢。」
「哦,願聞其詳。」
不說劉備,就連陳璋也被諸葛亮的話吸引了,這次的「隆中對」不知道又會被諸葛亮玩出什麼花樣。於是陳璋立馬豎起了耳朵,想聽聽諸葛亮會怎麼往下說。
「明公請看,這大漢疆域可以看做是一張棋盤,天下英雄都在這棋盤上落子,不斷攻城略地,擴展地盤。而圍棋一道,講究的是『金角銀邊草肚皮』,因為中腹之地四面受敵,落子此處最難成功。」
「而大漢的四角分別是江東,巴蜀,關涼,以及幽冀,連接他們的四邊則是青徐,并州,漢中,以及荊州。至於剩下的兗州,豫州還有關中以外的司隸地區則位於天下正中。」
聽到這裡,劉備不免有些疑惑:「若如先生所言,曹孟德一開始就處於天下正中,乃是最差的地方,為何如今卻是他最為強大呢?」
「明公此言,一語中的,曹孟德本來形勢最糟,但是他拿到了一張最好的牌,那就是漢帝。他正是採納了荀彧等人的建議,從長安迎回了漢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了大義在手,他雖然處於四戰之地,可是周圍諸侯都投鼠忌器,不敢主動對他動手,這樣他非但沒有四面受敵,反而可以四面出擊,以奉詔討賊的名義大肆擴張地盤。」
劉備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那麼接下來我又該如何做呢?」
「如今之計,唯有占據天下四角之一,然後以此為基業對外擴張。幽冀之地現在雖然還在袁本初手裡,可是官渡一戰後,他就一蹶不振,雖然暫時擋住了曹軍,但是此地早晚要落入曹孟德之手。」
「關涼之地本是董卓選中的最後棲身之所,此地易守難攻,又有涼州大馬,關中良田,高祖就是憑藉這些以成帝業。但是這些年關涼飽受戰火摧殘,人丁寥落,已經難以支撐一個強大的政權。」
「江東被孫氏占據,如果明公早日南下,或許還能趁著孫伯符過世,江東叛亂四起的機會占領此地。可惜孫仲謀已經將大部分的叛亂平定,又大肆招攬天下人才,重用了周公瑾,魯子敬,張子布等人,根基已固,不可急圖。」
「所以最後只剩下巴蜀一地,益州牧劉季玉性格怯懦,軟弱無能。不能調和東州士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導致益州屢次發生叛亂。益州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民殷國富,沃野千里,這正是上天賜予明公的寶地。不過此地封閉險要,入蜀通道又掌握在劉景升手裡,若想取此地自立還需細細謀劃一番。」
到這裡為止,一切都和陳璋為劉備提供的謀劃別無二致,所以劉備想問問後面又該如何做,「如果占領了巴蜀,之後又當如何?」
「占據巴蜀之後,將軍就應該北上攻打漢中,此地乃是益州門戶,必須儘快拿在手裡,這樣才能使巴蜀安穩。而荊州的劉景升已經年邁,他的三個兒子恐怕都不能守住荊州基業,將軍何不與趁機拿下荊州,此地西通巴、蜀,東連吳會,北據漢、沔,南臨交州,拿下此地雖然容易三面受敵,但也方便進取中原。」
「只要我們平定交州,然後就可以聯絡江東孫氏,到時候將軍率領益州之眾出秦川,再遣一上將攻宛、洛,最後再邀請江東取江淮。三路並舉,定能使曹孟德首尾不能相顧。到時候大業可成,漢室可復。」
諸葛亮的這番謀劃其實和歷史上的《隆中對》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就是把取益州和荊州的先後次序調換了一遍,然後多了點關於交州的內容。
其實陳璋覺得歷史上《隆中對》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個計劃其實並沒有完整實施下來,劉備拿到的荊州實在是太殘破了,南郡北部的漢江一帶都落到了曹操手裡,江夏也被孫權占領。
同時,漢中的百姓也都被曹操遷走,出川的糧草全靠蜀地供給。劉備雖然占據了益州和荊州大部,但是實力卻和諸葛亮預估的相差太大。再加上諸葛亮沒想到孫氏居然會背棄盟約,這才導致《隆中對》功敗垂成。
所以陳璋覺得諸葛亮現在的謀劃方向上沒有太大問題,不過具體操作的時候還需要注意。
劉備顯然被諸葛亮的一番話打動了,他現在總算對興復漢室有了清晰的思路。在這之前,劉備雖然一直喊著要匡扶天下,可是因為屢戰屢敗,他的心裡多少還是有些困惑的。劉備也曾多次暗中思忖:自己選擇的這條匡扶漢室的道路真的能走通嗎?
現在,終於有人為他開解疑惑,讓他有了撥雲見日之感,原來這條道路是可以走通的。
於是劉備大禮下拜,對著孔明說道:「先生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我雖然名微德薄,但是還請先生不要嫌棄我粗鄙,出山助我一臂之力,我願每日都聆聽先生教誨。」
諸葛亮推辭道:「我不過是一介鄉野村夫,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將軍還是請回吧。」
劉備聞言,不由得淚灑衣襟,「先生不出,如蒼生何!如果先生不答應出山相助,備就在此地長跪不起。」
諸葛亮見劉備如此心誠,只能上前扶起他道:「劉將軍既不相棄,我願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立刻命門外的趙雲等人將禮物奉上。
諸葛亮當然是堅辭不受,可是劉備卻勸說道:「這點小小的禮物,只是用來聊表我的心意而已。」
一旁的徐庶和陳璋也勸說諸葛亮收下,最後諸葛亮只能接受了禮物,並且將幾人留在莊內住下。
「明公可會下棋?」諸葛亮開口問道。
「我雖然曾經跟著盧師學過圍棋,然而卻不擅此道,不過伯玉應該很喜歡下棋,我常見他拿著棋盤在軍營中四處閒逛。」
聽到這裡,陳璋不禁暗暗吐槽:我拿著的哪裡是棋盤,分明是我讓工匠們做的統計表格。
不過此時陳璋卻不好出口反駁,好在他上一世多多少少還是學過一些圍棋的,只要不遇上高手應該還是能應付過去,而且劉備也只說自己喜歡下棋,沒說自己的棋藝高超。
好在諸葛亮也不是想要找人手談,他對著劉備說道:「明公既然學過棋,那我就以棋道入手,為明公分析天下大勢。」
「哦,願聞其詳。」
不說劉備,就連陳璋也被諸葛亮的話吸引了,這次的「隆中對」不知道又會被諸葛亮玩出什麼花樣。於是陳璋立馬豎起了耳朵,想聽聽諸葛亮會怎麼往下說。
「明公請看,這大漢疆域可以看做是一張棋盤,天下英雄都在這棋盤上落子,不斷攻城略地,擴展地盤。而圍棋一道,講究的是『金角銀邊草肚皮』,因為中腹之地四面受敵,落子此處最難成功。」
「而大漢的四角分別是江東,巴蜀,關涼,以及幽冀,連接他們的四邊則是青徐,并州,漢中,以及荊州。至於剩下的兗州,豫州還有關中以外的司隸地區則位於天下正中。」
聽到這裡,劉備不免有些疑惑:「若如先生所言,曹孟德一開始就處於天下正中,乃是最差的地方,為何如今卻是他最為強大呢?」
「明公此言,一語中的,曹孟德本來形勢最糟,但是他拿到了一張最好的牌,那就是漢帝。他正是採納了荀彧等人的建議,從長安迎回了漢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了大義在手,他雖然處於四戰之地,可是周圍諸侯都投鼠忌器,不敢主動對他動手,這樣他非但沒有四面受敵,反而可以四面出擊,以奉詔討賊的名義大肆擴張地盤。」
劉備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那麼接下來我又該如何做呢?」
「如今之計,唯有占據天下四角之一,然後以此為基業對外擴張。幽冀之地現在雖然還在袁本初手裡,可是官渡一戰後,他就一蹶不振,雖然暫時擋住了曹軍,但是此地早晚要落入曹孟德之手。」
「關涼之地本是董卓選中的最後棲身之所,此地易守難攻,又有涼州大馬,關中良田,高祖就是憑藉這些以成帝業。但是這些年關涼飽受戰火摧殘,人丁寥落,已經難以支撐一個強大的政權。」
「江東被孫氏占據,如果明公早日南下,或許還能趁著孫伯符過世,江東叛亂四起的機會占領此地。可惜孫仲謀已經將大部分的叛亂平定,又大肆招攬天下人才,重用了周公瑾,魯子敬,張子布等人,根基已固,不可急圖。」
「所以最後只剩下巴蜀一地,益州牧劉季玉性格怯懦,軟弱無能。不能調和東州士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導致益州屢次發生叛亂。益州素有天府之國之稱,民殷國富,沃野千里,這正是上天賜予明公的寶地。不過此地封閉險要,入蜀通道又掌握在劉景升手裡,若想取此地自立還需細細謀劃一番。」
到這裡為止,一切都和陳璋為劉備提供的謀劃別無二致,所以劉備想問問後面又該如何做,「如果占領了巴蜀,之後又當如何?」
「占據巴蜀之後,將軍就應該北上攻打漢中,此地乃是益州門戶,必須儘快拿在手裡,這樣才能使巴蜀安穩。而荊州的劉景升已經年邁,他的三個兒子恐怕都不能守住荊州基業,將軍何不與趁機拿下荊州,此地西通巴、蜀,東連吳會,北據漢、沔,南臨交州,拿下此地雖然容易三面受敵,但也方便進取中原。」
「只要我們平定交州,然後就可以聯絡江東孫氏,到時候將軍率領益州之眾出秦川,再遣一上將攻宛、洛,最後再邀請江東取江淮。三路並舉,定能使曹孟德首尾不能相顧。到時候大業可成,漢室可復。」
諸葛亮的這番謀劃其實和歷史上的《隆中對》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就是把取益州和荊州的先後次序調換了一遍,然後多了點關於交州的內容。
其實陳璋覺得歷史上《隆中對》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個計劃其實並沒有完整實施下來,劉備拿到的荊州實在是太殘破了,南郡北部的漢江一帶都落到了曹操手裡,江夏也被孫權占領。
同時,漢中的百姓也都被曹操遷走,出川的糧草全靠蜀地供給。劉備雖然占據了益州和荊州大部,但是實力卻和諸葛亮預估的相差太大。再加上諸葛亮沒想到孫氏居然會背棄盟約,這才導致《隆中對》功敗垂成。
所以陳璋覺得諸葛亮現在的謀劃方向上沒有太大問題,不過具體操作的時候還需要注意。
劉備顯然被諸葛亮的一番話打動了,他現在總算對興復漢室有了清晰的思路。在這之前,劉備雖然一直喊著要匡扶天下,可是因為屢戰屢敗,他的心裡多少還是有些困惑的。劉備也曾多次暗中思忖:自己選擇的這條匡扶漢室的道路真的能走通嗎?
現在,終於有人為他開解疑惑,讓他有了撥雲見日之感,原來這條道路是可以走通的。
於是劉備大禮下拜,對著孔明說道:「先生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我雖然名微德薄,但是還請先生不要嫌棄我粗鄙,出山助我一臂之力,我願每日都聆聽先生教誨。」
諸葛亮推辭道:「我不過是一介鄉野村夫,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將軍還是請回吧。」
劉備聞言,不由得淚灑衣襟,「先生不出,如蒼生何!如果先生不答應出山相助,備就在此地長跪不起。」
諸葛亮見劉備如此心誠,只能上前扶起他道:「劉將軍既不相棄,我願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立刻命門外的趙雲等人將禮物奉上。
諸葛亮當然是堅辭不受,可是劉備卻勸說道:「這點小小的禮物,只是用來聊表我的心意而已。」
一旁的徐庶和陳璋也勸說諸葛亮收下,最後諸葛亮只能接受了禮物,並且將幾人留在莊內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