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終得見
等了幾刻鐘後,陳璋有些不耐煩了,於是開玩笑道:「今日還好沒把翼德將軍帶來,以他那個暴脾氣,估計現在都要去把草堂給燒了。」
劉備低聲斥道:「胡說八道,翼德雖然脾氣火爆,但是敬重士人,又怎麼會如此無禮?」
一旁的徐庶也插嘴道:「張將軍雖然敬重士人,但是更重主公,見到孔明如此怠慢主公,說不定還真會如此。」
說完,徐庶和陳璋二人相視一眼,看起來兩個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樂子人。
劉備無奈,只能說道:「你們兩個都說了孔明先生乃是大賢,既然如此,那多等等又能如何?民間還有傳言周文王曾為呂尚拉車,可見敬賢乃是人所共贊之道。」
此話一出,陳璋和徐庶也只能拱手道:「主公所言極是!是我等冒失了。」
就這樣,三人在草堂外等候了將近一個時辰,諸葛亮才從睡夢中醒來,只見他伸了一個懶腰,口中還大聲吟誦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接著,他又朝著侍立在堂內的童子問道:「今天可有客人來?」
童子答道:「之前兩次來訪的劉皇叔今天也來了,他還帶了兩個人,其中一個看上去像是之前常來的元直先生,現在他們正在屋外等著您。」
孔明急忙起身說道:「你先出去請他們再等片刻,我去後面更衣。」說完,孔明就急急忙忙的往後堂而去。
屋外的三人聽到屋內動靜,立馬開始整理儀容。果然,童子很快就出來告訴劉備等人,先生已經醒來,還請稍待。
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人匆匆從草堂里迎了出來。
陳璋仔細看去,只見此人果然如史書中記載的一般,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此時他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劉備趕緊躬身下拜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劉玄德,久聞諸葛先生大名,先生之名如雷貫耳。之前我曾兩次晉謁,可惜都不得一見,所以才留下書信一封,上書仰慕先生之意,不知先生是否看過?」
諸葛亮急忙上前扶起劉備,對著他說道:「我不過是一個南陽野人,疏懶性成,承蒙將軍不棄,兩次親臨草廬卻又錯過,亮實在是慚愧萬分。」
一旁的徐庶等二人敘禮完畢後才笑道:「孔明,我等已在屋外等候多時了,早已是腰酸腿疼,你還不速速請我們進屋坐下。」
諸葛亮急忙致歉:「是我考慮不周,還請三位進屋。」說完,諸葛亮就把劉備幾人請進草堂。
眾人分賓主坐下,諸葛亮立馬讓童子奉茶。(此時的茶一般都被稱作『茗』,而且茶字也寫作『荼』,我這裡為了方便,後面大多稱茶。)
說起來陳璋還是第一次喝到這個時代的茶,之前在軍營里,不是喝白水就是喝酒,要麼就是酪漿,現在的茶很多時候還是被歸類到藥物裡面,只有文人雅士之間才會流行這種飲茶文化。
漢朝的茶製作方法還很粗陋,保持了一部分藥物的特性。飲茶主要用的是煮茶法:一種是將新鮮的茶葉摘下來烘烤後放在鼎之類的器皿中烹煮,有時也可不烘烤直接亨煮,然後再用杯子分裝飲用。
另一種是將茶葉搗爛,用模具壓成小餅烘乾製成茶餅,如果茶葉粗老,就將搗爛的米膏和在茶汁裡面,再壓成茶餅。飲茶時取一塊茶餅用碳火烘烤,接著用茶臼搗碎,再用碾子碾磨,然後加水烹煮。
而且在煮茶時,人們往往還會往裡面加入各種佐料,如蔥、姜、茱萸、橘皮等,並用鹽來調味,所以茶水往往也被稱之為「茗粥」或「茗菜」。
不過此時童子奉上的茶湯卻清澈見底,好像並沒有添加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陳璋小心的啜了一口後,驚訝的發覺這茶湯居然真的就只有茶葉的味道。他心念一動,開口問道:「諸葛先生,此茶莫不是巴東的真香茗?」
《桐君錄》記載說:「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這裡的真香茗,就是指不添加任何佐料的清飲法。
「不錯,我曾遇到幾位巴地客商,從他們手中得到這種簡單的烹茶之法,這樣的茶水清香撲鼻,就是味道略顯苦澀。沒想到伯玉你也知曉此法,你覺得此茶如何?」
陳璋感嘆道:「飲過此茶後,我以為用十六字概括最為合適: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
諸葛亮聽完,大有知己之感:「哈哈哈,伯玉此言,深得我心。」
劉備此時也對案几上的茶湯好奇了起來,他端起茶杯學著陳璋的樣子細細品了幾口,果然覺得茶香撲鼻,回味無窮,雖然入口有幾分苦澀,但是細細回味其中還是夾雜有一絲甘甜。
倒是一旁的徐庶毫不在意,想來應該在諸葛亮這裡喝過很多次這樣的茶湯了。
待幾人飲完茶水後,孔明才對著劉備說道:「將軍前些日子留下的書信,我昨晚已經看了一遍,將軍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匡扶天下之志,在下佩服不已,可是我才疏學淺,恐怕會耽誤了將軍的大業。」
這話一聽就知道只是謙遜之詞,而且諸葛亮的最後一句話也表明他不像之前的崔州平等人一樣,堅定拒絕劉備的徵召。
於是劉備說道:「元直和伯玉都曾向我舉薦先生,他們都對先生之才佩服不已,還望先生不要嫌棄我粗鄙,備敬請先生賜教。」
諸葛亮還是推辭道:「元直是我至交,一向腹有韜略,這位陳君也是談吐不凡,我不過一介鄉野村夫,僥倖得到兩位謬讚,實在愧不敢當。有這兩位高才在側,左將軍何故舍美玉而就頑石?」
劉備再勸:「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怎麼能夠空老於林下,還請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為我開解疑惑,助我一臂之力,平定戰亂,還天下一個太平。」
見劉備如此誠心誠意,諸葛亮也就不再繼續搞「三辭三讓」的套路,而是笑著問道:「既然如此,我想請問將軍之志。」
劉備整理了一下衣冠,正色道:「如今漢室傾頹,朝中有奸臣竊命,備不自量力,想要在天下之間伸張大義,然而我智術淺短,至今為止也未能取得任何成就。希望先生能夠為我點明方向,開解疑惑。如果真能得到先生指點,實在是萬幸之至!」
劉備低聲斥道:「胡說八道,翼德雖然脾氣火爆,但是敬重士人,又怎麼會如此無禮?」
一旁的徐庶也插嘴道:「張將軍雖然敬重士人,但是更重主公,見到孔明如此怠慢主公,說不定還真會如此。」
說完,徐庶和陳璋二人相視一眼,看起來兩個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樂子人。
劉備無奈,只能說道:「你們兩個都說了孔明先生乃是大賢,既然如此,那多等等又能如何?民間還有傳言周文王曾為呂尚拉車,可見敬賢乃是人所共贊之道。」
此話一出,陳璋和徐庶也只能拱手道:「主公所言極是!是我等冒失了。」
就這樣,三人在草堂外等候了將近一個時辰,諸葛亮才從睡夢中醒來,只見他伸了一個懶腰,口中還大聲吟誦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接著,他又朝著侍立在堂內的童子問道:「今天可有客人來?」
童子答道:「之前兩次來訪的劉皇叔今天也來了,他還帶了兩個人,其中一個看上去像是之前常來的元直先生,現在他們正在屋外等著您。」
孔明急忙起身說道:「你先出去請他們再等片刻,我去後面更衣。」說完,孔明就急急忙忙的往後堂而去。
屋外的三人聽到屋內動靜,立馬開始整理儀容。果然,童子很快就出來告訴劉備等人,先生已經醒來,還請稍待。
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人匆匆從草堂里迎了出來。
陳璋仔細看去,只見此人果然如史書中記載的一般,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此時他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劉備趕緊躬身下拜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劉玄德,久聞諸葛先生大名,先生之名如雷貫耳。之前我曾兩次晉謁,可惜都不得一見,所以才留下書信一封,上書仰慕先生之意,不知先生是否看過?」
諸葛亮急忙上前扶起劉備,對著他說道:「我不過是一個南陽野人,疏懶性成,承蒙將軍不棄,兩次親臨草廬卻又錯過,亮實在是慚愧萬分。」
一旁的徐庶等二人敘禮完畢後才笑道:「孔明,我等已在屋外等候多時了,早已是腰酸腿疼,你還不速速請我們進屋坐下。」
諸葛亮急忙致歉:「是我考慮不周,還請三位進屋。」說完,諸葛亮就把劉備幾人請進草堂。
眾人分賓主坐下,諸葛亮立馬讓童子奉茶。(此時的茶一般都被稱作『茗』,而且茶字也寫作『荼』,我這裡為了方便,後面大多稱茶。)
說起來陳璋還是第一次喝到這個時代的茶,之前在軍營里,不是喝白水就是喝酒,要麼就是酪漿,現在的茶很多時候還是被歸類到藥物裡面,只有文人雅士之間才會流行這種飲茶文化。
漢朝的茶製作方法還很粗陋,保持了一部分藥物的特性。飲茶主要用的是煮茶法:一種是將新鮮的茶葉摘下來烘烤後放在鼎之類的器皿中烹煮,有時也可不烘烤直接亨煮,然後再用杯子分裝飲用。
另一種是將茶葉搗爛,用模具壓成小餅烘乾製成茶餅,如果茶葉粗老,就將搗爛的米膏和在茶汁裡面,再壓成茶餅。飲茶時取一塊茶餅用碳火烘烤,接著用茶臼搗碎,再用碾子碾磨,然後加水烹煮。
而且在煮茶時,人們往往還會往裡面加入各種佐料,如蔥、姜、茱萸、橘皮等,並用鹽來調味,所以茶水往往也被稱之為「茗粥」或「茗菜」。
不過此時童子奉上的茶湯卻清澈見底,好像並沒有添加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陳璋小心的啜了一口後,驚訝的發覺這茶湯居然真的就只有茶葉的味道。他心念一動,開口問道:「諸葛先生,此茶莫不是巴東的真香茗?」
《桐君錄》記載說:「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這裡的真香茗,就是指不添加任何佐料的清飲法。
「不錯,我曾遇到幾位巴地客商,從他們手中得到這種簡單的烹茶之法,這樣的茶水清香撲鼻,就是味道略顯苦澀。沒想到伯玉你也知曉此法,你覺得此茶如何?」
陳璋感嘆道:「飲過此茶後,我以為用十六字概括最為合適: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
諸葛亮聽完,大有知己之感:「哈哈哈,伯玉此言,深得我心。」
劉備此時也對案几上的茶湯好奇了起來,他端起茶杯學著陳璋的樣子細細品了幾口,果然覺得茶香撲鼻,回味無窮,雖然入口有幾分苦澀,但是細細回味其中還是夾雜有一絲甘甜。
倒是一旁的徐庶毫不在意,想來應該在諸葛亮這裡喝過很多次這樣的茶湯了。
待幾人飲完茶水後,孔明才對著劉備說道:「將軍前些日子留下的書信,我昨晚已經看了一遍,將軍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匡扶天下之志,在下佩服不已,可是我才疏學淺,恐怕會耽誤了將軍的大業。」
這話一聽就知道只是謙遜之詞,而且諸葛亮的最後一句話也表明他不像之前的崔州平等人一樣,堅定拒絕劉備的徵召。
於是劉備說道:「元直和伯玉都曾向我舉薦先生,他們都對先生之才佩服不已,還望先生不要嫌棄我粗鄙,備敬請先生賜教。」
諸葛亮還是推辭道:「元直是我至交,一向腹有韜略,這位陳君也是談吐不凡,我不過一介鄉野村夫,僥倖得到兩位謬讚,實在愧不敢當。有這兩位高才在側,左將軍何故舍美玉而就頑石?」
劉備再勸:「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怎麼能夠空老於林下,還請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為我開解疑惑,助我一臂之力,平定戰亂,還天下一個太平。」
見劉備如此誠心誠意,諸葛亮也就不再繼續搞「三辭三讓」的套路,而是笑著問道:「既然如此,我想請問將軍之志。」
劉備整理了一下衣冠,正色道:「如今漢室傾頹,朝中有奸臣竊命,備不自量力,想要在天下之間伸張大義,然而我智術淺短,至今為止也未能取得任何成就。希望先生能夠為我點明方向,開解疑惑。如果真能得到先生指點,實在是萬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