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訓
于謙面有不愉之色。
一直緊盯于謙的楊士奇,當然看到于謙面上的變化。但他卻並不生氣,反而心中很是暢快。
他哪能看不出,于謙這位父親,顯然也被自己的養子蒙蔽多年。
這倆父子多年來朝夕相處,且于謙向來眼力極好。即便如此,他依舊看走了眼。
楊士奇心裡嘖嘖稱奇。
「好小子,倒真是個韜光晦跡的性子,連你父親也打了眼。」
楊士奇並不打算在於康的事情上。和于謙繼續深耕。
他想的也很簡單,既然你于謙不知道你這養子究竟是個什麼德行,我又何必去說?
等到出了獄,你總會慢慢了解,屆時老夫再看你怎麼面對老夫。
於是轉移話題:「若無意外,你很快就能出去了,廷益,近些時日,委屈你了。」
楊士奇突然話風大轉,于謙一頭霧水。
不過,于謙也沒有往深處去想。他只是覺得奇怪,今日王文和楊士奇,一先一後,都來牢里探望,且都提起了康兒。
難道康兒在外面做了什麼?
很快,他又將這個想法剔出腦海,康兒雖然有時話語荒唐,但終歸還是個顧大局的孩子,況且跟著自己在外奔波多年,處事算得上循規蹈矩,應該不會亂來。
他腦中正想於康和家裡的事,耳中突聽到楊士奇的疑問。
「廷益,你一個人在牢房,可覺得寂寞?」
于謙一愣:「還好。」
楊士奇揉了揉有些酸痛好的後腰,眼中閃過一絲奇光,面上卻不動聲色,作勢要離開。
于謙本還打算再問問家裡的事。但看楊士奇腳步匆匆,人已經到了牢房門口,將要出口的話,就又咽了回去。
又暗自搖頭,覺得自己牢里呆了這些天,竟有些糊塗了。
若家裡真有事,閣老豈會瞞著不說?
他躬身送楊士奇離開,直到楊士奇背影完全消失,他才重新直起腰,接著慢悠悠來到角落,盤腿坐了下去,繼續構思自己的詩作。
才過了一小會兒,也就盞茶的功夫,牢房外的過道上又響起一陣腳步聲。
一起的還有鐐銬隨著走動,發出的『嘩嘩』聲。
于謙還以為是獄卒來鎖牢門,也就並不在意,繼續構思詩作。
哪知牢門口,傳來獄卒的聲音:「於大人,這是您的獄友。」
于謙回首,正瞧見一身囚衣,被獄卒推搡著,進了牢房的一名罪囚。
兩人相視,各自一愣,接著雙方面上齊齊變色,目露嫌棄。
此人于謙認得,當初剛進牢房,他就是和此人關在一間牢里。
此人白日裡神神叨叨,口中一直自言自語,卻不願和人交流。于謙和他說話,他也不理。後來,于謙問獄卒此人來歷,獄卒一臉的諱莫如深。
到了晚間歇息時,又開始夢話連篇,夾雜著鼾聲和磨牙聲,這些倒還罷了。
關鍵此人還有魂游之症,于謙入牢的第二夜,就被此人魂游時,踩了一腳。
那兩日,他著實受了些苦。
直到他換了獄友,才好受一些,後來又獨處一牢,就更覺清淨了。
今日,又遇見此人,偏偏聽獄卒的意思,他還要和此人關在同一間牢室,于謙當即面色有些不大好看。
獄卒語速極快的說道:「於大人,牢房實在不夠用,委屈您暫時和他擠一擠。」
說完,不等于謙說話,急匆匆將牢室鎖起,逃也似的離開了。
牢中只剩下兩人大眼瞪小眼。
只見獄友雙手將散亂的頭髮撩到兩邊,露出瘦削蠟黃的臉,張了張口,卻又馬上緊緊閉上。抬步走到和于謙相對的另一個角落,緩緩坐了下去。
接著,抱起雙腿,蜷縮著身體,又將頭埋在雙腿之間。
下一刻,于謙便聽到了抽泣聲。
于謙瞪圓了眼睛,眉心攢起兩個大疙瘩。
……
出了都察院獄。
楊福似憋了許久,最後實在忍不住,問楊士奇:「老爺,您不是說要出氣嗎?怎麼反而給於大人找了個獄友說話解悶子?您氣消了?」
楊福心裡腹誹,覺得老爺白白跑了這一趟,最終還是沒捨得責問於侍郎。
楊士奇咧著嘴笑,心情似乎很好。
「老爺我如今的確氣已全消,反倒是某人,怕是現在正難受呢!哈哈哈……!」
楊士奇爽朗的笑聲響徹街頭巷尾。
很快,便引來巡街的兵士,前來盤問。
……
夜間有些冷,一陣冷風襲來,於康打了個寒顫。吸溜一下鼻子,將外袍緊了緊。
他本來打算先去徐良府上一趟,將剛剛在乾清宮暖閣的事和徐良匯報一聲,但轉念一想,自己並不知道徐良府邸在何處。
他和徐良打交道的時日,滿打滿算,也不過數日而已。加上諸事侵擾,倒真沒有留意徐良住在哪兒。
於康腳下頓了頓,心想:
總歸之前已經說過此事。徐良此人,面相粗疏,實則心細,即便陛下當面問他此事,他應該也能應付過去。
畢竟,將『山貓』之名,歸做『山貓小隊』,亦無不可。
於康自己也覺得,他冒充『山貓』之名,本就是權宜之計。但若是真有有心之人借著由頭探查,於康深知,其中肯定會有漏洞。
若是將『一人』改成『一隊人』,就好遮掩多了。
他提出這個想法,徐良倒是滿口答應,並無任何異議,甚至二人還商討補充了一些細節。事先已經有過預案,料來應該無事。
即便有人盤查,也不會立即就進行,等明日見了徐良,再說也還來得及。
他現在最擔心的,反而是王振一夥,有將自己送往遠征麓川前線的打算。
這顯然是想要自己性命。
王振能替他討賞?光憑『于謙之子』這四個字,就絕無一絲可能。
此人怕是巴不得將自己父子二人,齊齊送上刑台,砍了腦袋。
於康又想起朱祁鎮說過召見王驥的事。王驥如今是行在兵部堂官,算是父親于謙的頂頭上司。
父親下獄,王振想將他送往麓川前線。
以此人眼力,豈能看不出王振此舉不懷好意?
可他為何偏偏還向著王振,充當幫手?
在於康的記憶中,王驥此人雖然屈身王振淫威之下,但亦是想借王振邀取邊功之心,自己統軍征戰,建立功業。
二人各有心思,卻不謀而合,算得上各取所需。
只是這王驥,為何卻在此時,會在王振想取他性命這件事上,對他一個晚輩施以暗手,甚至推波助瀾?
一直緊盯于謙的楊士奇,當然看到于謙面上的變化。但他卻並不生氣,反而心中很是暢快。
他哪能看不出,于謙這位父親,顯然也被自己的養子蒙蔽多年。
這倆父子多年來朝夕相處,且于謙向來眼力極好。即便如此,他依舊看走了眼。
楊士奇心裡嘖嘖稱奇。
「好小子,倒真是個韜光晦跡的性子,連你父親也打了眼。」
楊士奇並不打算在於康的事情上。和于謙繼續深耕。
他想的也很簡單,既然你于謙不知道你這養子究竟是個什麼德行,我又何必去說?
等到出了獄,你總會慢慢了解,屆時老夫再看你怎麼面對老夫。
於是轉移話題:「若無意外,你很快就能出去了,廷益,近些時日,委屈你了。」
楊士奇突然話風大轉,于謙一頭霧水。
不過,于謙也沒有往深處去想。他只是覺得奇怪,今日王文和楊士奇,一先一後,都來牢里探望,且都提起了康兒。
難道康兒在外面做了什麼?
很快,他又將這個想法剔出腦海,康兒雖然有時話語荒唐,但終歸還是個顧大局的孩子,況且跟著自己在外奔波多年,處事算得上循規蹈矩,應該不會亂來。
他腦中正想於康和家裡的事,耳中突聽到楊士奇的疑問。
「廷益,你一個人在牢房,可覺得寂寞?」
于謙一愣:「還好。」
楊士奇揉了揉有些酸痛好的後腰,眼中閃過一絲奇光,面上卻不動聲色,作勢要離開。
于謙本還打算再問問家裡的事。但看楊士奇腳步匆匆,人已經到了牢房門口,將要出口的話,就又咽了回去。
又暗自搖頭,覺得自己牢里呆了這些天,竟有些糊塗了。
若家裡真有事,閣老豈會瞞著不說?
他躬身送楊士奇離開,直到楊士奇背影完全消失,他才重新直起腰,接著慢悠悠來到角落,盤腿坐了下去,繼續構思自己的詩作。
才過了一小會兒,也就盞茶的功夫,牢房外的過道上又響起一陣腳步聲。
一起的還有鐐銬隨著走動,發出的『嘩嘩』聲。
于謙還以為是獄卒來鎖牢門,也就並不在意,繼續構思詩作。
哪知牢門口,傳來獄卒的聲音:「於大人,這是您的獄友。」
于謙回首,正瞧見一身囚衣,被獄卒推搡著,進了牢房的一名罪囚。
兩人相視,各自一愣,接著雙方面上齊齊變色,目露嫌棄。
此人于謙認得,當初剛進牢房,他就是和此人關在一間牢里。
此人白日裡神神叨叨,口中一直自言自語,卻不願和人交流。于謙和他說話,他也不理。後來,于謙問獄卒此人來歷,獄卒一臉的諱莫如深。
到了晚間歇息時,又開始夢話連篇,夾雜著鼾聲和磨牙聲,這些倒還罷了。
關鍵此人還有魂游之症,于謙入牢的第二夜,就被此人魂游時,踩了一腳。
那兩日,他著實受了些苦。
直到他換了獄友,才好受一些,後來又獨處一牢,就更覺清淨了。
今日,又遇見此人,偏偏聽獄卒的意思,他還要和此人關在同一間牢室,于謙當即面色有些不大好看。
獄卒語速極快的說道:「於大人,牢房實在不夠用,委屈您暫時和他擠一擠。」
說完,不等于謙說話,急匆匆將牢室鎖起,逃也似的離開了。
牢中只剩下兩人大眼瞪小眼。
只見獄友雙手將散亂的頭髮撩到兩邊,露出瘦削蠟黃的臉,張了張口,卻又馬上緊緊閉上。抬步走到和于謙相對的另一個角落,緩緩坐了下去。
接著,抱起雙腿,蜷縮著身體,又將頭埋在雙腿之間。
下一刻,于謙便聽到了抽泣聲。
于謙瞪圓了眼睛,眉心攢起兩個大疙瘩。
……
出了都察院獄。
楊福似憋了許久,最後實在忍不住,問楊士奇:「老爺,您不是說要出氣嗎?怎麼反而給於大人找了個獄友說話解悶子?您氣消了?」
楊福心裡腹誹,覺得老爺白白跑了這一趟,最終還是沒捨得責問於侍郎。
楊士奇咧著嘴笑,心情似乎很好。
「老爺我如今的確氣已全消,反倒是某人,怕是現在正難受呢!哈哈哈……!」
楊士奇爽朗的笑聲響徹街頭巷尾。
很快,便引來巡街的兵士,前來盤問。
……
夜間有些冷,一陣冷風襲來,於康打了個寒顫。吸溜一下鼻子,將外袍緊了緊。
他本來打算先去徐良府上一趟,將剛剛在乾清宮暖閣的事和徐良匯報一聲,但轉念一想,自己並不知道徐良府邸在何處。
他和徐良打交道的時日,滿打滿算,也不過數日而已。加上諸事侵擾,倒真沒有留意徐良住在哪兒。
於康腳下頓了頓,心想:
總歸之前已經說過此事。徐良此人,面相粗疏,實則心細,即便陛下當面問他此事,他應該也能應付過去。
畢竟,將『山貓』之名,歸做『山貓小隊』,亦無不可。
於康自己也覺得,他冒充『山貓』之名,本就是權宜之計。但若是真有有心之人借著由頭探查,於康深知,其中肯定會有漏洞。
若是將『一人』改成『一隊人』,就好遮掩多了。
他提出這個想法,徐良倒是滿口答應,並無任何異議,甚至二人還商討補充了一些細節。事先已經有過預案,料來應該無事。
即便有人盤查,也不會立即就進行,等明日見了徐良,再說也還來得及。
他現在最擔心的,反而是王振一夥,有將自己送往遠征麓川前線的打算。
這顯然是想要自己性命。
王振能替他討賞?光憑『于謙之子』這四個字,就絕無一絲可能。
此人怕是巴不得將自己父子二人,齊齊送上刑台,砍了腦袋。
於康又想起朱祁鎮說過召見王驥的事。王驥如今是行在兵部堂官,算是父親于謙的頂頭上司。
父親下獄,王振想將他送往麓川前線。
以此人眼力,豈能看不出王振此舉不懷好意?
可他為何偏偏還向著王振,充當幫手?
在於康的記憶中,王驥此人雖然屈身王振淫威之下,但亦是想借王振邀取邊功之心,自己統軍征戰,建立功業。
二人各有心思,卻不謀而合,算得上各取所需。
只是這王驥,為何卻在此時,會在王振想取他性命這件事上,對他一個晚輩施以暗手,甚至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