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聖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緊接著,在朝堂眾臣的注目中,陛下徑直起身。

  走了。

  眾臣目瞪口呆,不知皇帝陛下又要耍什麼么蛾子。

  楊士奇為首的幾位輔臣,眼見於此,剛要高聲攔駕。王振尖細的聲音卻在這緊要關頭響徹整個朝堂。

  「陛下有旨!」

  口中剛呼出四字,眾臣就無奈匍匐在地,跪聽旨意。

  眼見陛下已經走遠,王振這才開口宣旨。

  「口諭:今日朝會就到這裡,爾等各自回去忙吧!今日所議之事,朕心中已有決斷,等朕御批。」

  之後,頓了頓,王振這才緩和聲音。

  「各位,陛下口諭,咱已宣示完畢,各位自便。」

  說完,似有些急不可耐,追著朱祁鎮御輦,也匆匆而去。

  朝上眾臣,各自起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察院僉都御史吳煜滿口牢騷:「陛下不是說還有大事要議麼,還說之前所議之事,都是小事,怎麼現在卻走了?」

  奈何無一人敢回他。

  接著,眾臣將楊士奇團團圍住。

  有些大臣,儘管口中無言,但一雙明目中,卻滿是沸騰熱血。

  還有一些七嘴八舌,噓寒問暖。

  楊士奇卻自始至終,都一副表情。

  楊溥與他共事多年,自然看出這位老友滿心擔憂。

  今日看似文臣占了上風,壓了內廷一頭,但終究所有事都沒有個定論。

  而且最重要的那件——有官員勾連瓦剌使團,私賣火器、禁器,自始至終隻字未提。

  即便楊士奇想提,奈何陛下已經走了。

  望著近前圍上來的人,又見他們各自摩拳擦掌,楊士奇沒來由的心中有些頹萎。

  另有一些大臣,已經各自三三兩兩離開,他們湊在一起,竊竊私語,不難猜出他們在說什麼。

  楊士奇舉目四顧,尋找於康身影。

  等看到於康時,見他和徐良早已經在十數丈開外。

  心裡嘆一聲,暗思:

  「過後得讓楊福跑一趟,讓那小子來見我,總感覺這小子在謀劃什麼?這次要是不從實招來,老夫打爛他的屁股。」

  ……

  王振氣喘吁吁追上朱祁鎮御攆。

  朱祁鎮吩咐抬輦的宦者放緩一些,問還在喘粗氣的王振。

  「王先生,不是讓你宣完朕的口諭後,乘轎去乾清宮麼?你怎麼追上來了,累壞了吧?」

  王振聽朱祁鎮語氣中,關心之情一如既往,心中大定。

  「陛下今日……」

  他剛開口,朱祁鎮便示意他住口。

  「王先生先緩一緩,等回了乾清宮再說。」

  ……

  朱祁鎮踏進乾清宮東暖閣,大馬金刀往榻上一座。

  王振緊隨其後,剛進們,朱祁鎮一指不遠處繡墩:「王先生坐下說。」

  王振心中愈發安定。

  等坐定後,王振還未開口問,朱祁鎮便率先替他問了出來。

  「王先生可是心中奇怪,今日朝會為何只進行一半,朕就讓散朝了?」

  王振點頭。

  「王先生真的猜不出?」

  「陛下心有乾坤,所行定有深意,我猜不出。」

  朱祁鎮手在漆几上緩緩敲擊,良久後,說道:「王先生難道看不出,今日朝堂之上,楊士奇等人,是有備而來?」

  王振故作不知,卻將話題往於康身上引。

  還裝作一副大吃一驚的樣子:「陛下是說,連那于謙之子於康……」

  他還沒說完,朱祁鎮便搖頭打斷他:

  「於康應該不至於,他能來朔望朝會,本就是朕臨時起意,就連讓他出列召對,也是朕偶然看見他在。不過他說的那一番話和誦的那一首詩,卻頗合朕意。」

  說著,身體往前傾了傾:「王先生覺得,于謙那首詩,寫的真是他志向氣節麼?」


  王振心中一揪,神色卻不見有任何變化。

  「單就那首詩來論,確實志向氣節高遠。」

  朱祁鎮繼續說道:

  「皇祖……太皇太后說,于謙很受先皇器重,說是先皇秉政時期,廷推各地巡撫官員,當時沒有于謙,是先皇親自添上于謙名字,特意拔擢他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晉豫。」

  「王先生,你也侍奉過先皇,可聽說過此事?」

  王振心中愈發不自在。

  「這個……我不知,若我記得不差,于謙升任兵部右侍郎,是宣德五年的事。那時候,我在東宮整日陪著陛下,哪有時間理會外朝那些事。」

  「當時,我連于謙是誰都不知道。許多事還是在司禮監為陛下辦事,才知道一些。」

  「不過先皇秉政,正值盛年,又厚德英武,誰敢忤逆先皇?滿朝上下自然都是良臣。」

  朱祁鎮眉頭微蹙:「是啊!良臣,良臣……,如今欺朕年幼。」

  可是馬上,他又話頭一轉:

  「不過,朕覺得,于謙此人,或許不同。」

  「之前是因為朕了解不多,他又常年在外巡撫地方,一年才回一次京。王先生也和朕一樣,沒見過他幾次。如今觀其詩品,其人品應該也不會差。」

  「若他所寫的詩,和他真正為人做官相反,那可真就成了欺天大奸了。」

  王振試探道:「陛下是要放于謙出獄?」

  朱祁鎮搖搖頭:「朕現在也看不清,他究竟是忠是奸,皇祖……太皇太后,說的那些往事,應該不會有假,朕還是願意相信他這一次的。」

  「但這一切,也要等王來被捉拿進京,審問過後,看于謙舉薦他,究竟是出於私心,還是公心。」

  王振繼續試探:「陛下還是讓於康去山西捉拿王來?」

  提起於康,朱祁鎮突然來了興致。

  「這於康倒是個能辦事的,昨日我讓人去錦衣衛調於康檔籍,才發現他竟是徐良很早就召進錦衣衛的密探。還有個代號,倒是辦了一些實事。」

  「之前朕還真以為他進錦衣衛,是託了什麼關係。現在看來,到是我想的太多。」

  「對了,王先生還不知道吧,瓦剌使團的案子,其實是於康查出來的,徐良只是後來調動宮中禁衛,人贓並獲。總歸是於康功勞大一些,」

  「剛剛散朝回來的路上,朕還在想,這些功勞,一個試百戶確實委屈他了,只是聖旨已下,只能如此了。」

  「這也都怪朕先入為主了,今日朝堂上,他的應對和詠誦那首「詠煤炭」時,神情不似做假,或許真是個有志向氣節的人。」

  王振聽完,如墜深淵,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因為一首詩,於康得了聖心。

  于謙這次,怕是真的死不成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