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拖徐良下水
朝堂上,幾起案件。
東城巡御史劉年已經被削官。此人投效王振麾下,被都察院僉都御史提告,於康關鍵時刻推了一把。
但即便如此,劉年仍有起復的可能。
也不知為何,於康心中,總覺得劉年此人,該讓他徹底離開朝堂。
這種對危險的預判,已經多次讓於康化險為夷。
這次,劉年給他的感覺,便是如此。
此人極度隱忍,今日朝堂只是極怕失去,才犯了蠢。
於康心中這樣想,他從不小瞧任何一人。
當時在城門口,一句戲言,後來引發輿情,讓此人官聲掃地。
後來他對父親所做種種,便能看出,此人是個睚眥必報的性子。
若他以後有機會重回官場,必定會有數不盡的麻煩尋上於康,而且有王振撐腰,危險大大增加。
於康心中暗想:此人留不得。
……
另有圈禁工匠私用的案子,內閣和順天府如今都已經盯的很緊。
今日又有陛下下旨,三法司共審,五府六部、和內廷協審,此事這麼多雙眼睛盯著,於康心中已有定計,就此撤出。
此案是他一手推動,好在只有楊士奇一人知道內情。
此時撤出,再好不過,也不會暴露底牌。
……
這些事,只在他腦中淺淺過濾一遍,接下來如何做,他心中就已經有了決斷。
反倒是今日所有人都極其看重的,勾連瓦剌使團走私案。今日陛下反倒隻字未提。
此案交給哪個衙門來辦,也一直未有旨意下達。
本來此案牽涉廣,又不易大肆宣揚,交給錦衣衛來辦再合適不過。
加之昨日,明旨升了徐良和於康的官。
此案本就是二人尋蹤索跡,才拿到實證,於情於理,交給北鎮撫司最合適不過。
奈何昨日下旨,一句暫理北鎮撫事,就生出了諸多變數。
於康心裡感嘆,這位皇帝陛下,在某些緊要時刻,總會走出一步奇奇怪怪的棋招。
讓人實在摸不清,他究竟想做什麼?
想起太皇太后的信箋,那時陛下旨意還未下達,太皇太后便早有先見之明,猜出此案會有變數,這才讓於康私下探查。
於康心裡暗想:太皇太后對這位孫兒的了解,果然深刻。
此刻,於康心中已經確信。
此案,他和徐良到最後肯定得交出去。
只是接手此案件的是誰,又是哪個衙門。於康現在也猜不出。
但他知道,此案涉及之廣,且相關之人,又多是王振麾下爪牙。王振在此案件上,定然不會無動於衷,什麼動作也沒有。
若是此案落在王振舉薦的人頭上,屆時太皇太后的密令,可就難以做到了。
王振嚴防死守,他若想將那些人一個個揪出,勢必會在王振面前暴露一些底牌。
他望著徐良的背影,突然想到,除非讓徐良也一起參與此案之中。
徐良這棵大樹,直通慈寧宮。
有他在,屆時王振一方的火力,定然會集中在徐良身上,他才好渾水摸魚。
只是太皇太后也說了,不要利用徐良的『忠厚善良』。
於康的猶豫只是一瞬。
一瞬後,轉頭就將太皇太后的叮囑拋諸腦後。
於是喚住了大跨步前行的徐良。
「大人,瓦剌使團的案件,您怎麼想?」
「陛下若下了旨意,咱們北鎮撫司當然竭盡全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朝廷蠹蟲。」
「若是陛下不讓我們插手此事呢?」
「不可能,此案自始至終便是咱們的功勞,陛下升了你我二人的官,又讓我暫理北鎮撫事,明眼人都能看出,陛下是在為,讓我接手此案做打算。」
徐良回答的斬釘截鐵。
於康稍猶豫了一下,將太皇太后私下給他下達密令的事說了出來。
徐良蹙著眉頭,幽幽道:「你不該將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給你的密令,說給我聽。」
「大人,若是陛下真下旨讓北鎮撫司接手此案,我自然高興。」
「只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信箋上寫的明明白白,現在回想起來,大人的官,還是太皇太后替您討來的。她老人家明知陛下讓你理北鎮撫事,卻依然送出這封信箋給我,大人難道不覺得奇怪麼?」
徐良頓住腳步,表情肅穆。
於康幽幽道:
「怕是太皇太后了解陛下的性子,甚至已經預料到此案不會那麼簡單的交到大人手上,所以才有了這封信箋。這道密令看似是給我,實則是給大人和我兩個人的。」
「現在你也只是猜測而已,陛下未必會如此。」
「大人,此事牽涉到誰,這些人又是什麼成分,我不用多說,大人應該也猜得到。今日朝會,此事未曾提及。後來陛下匆匆散朝,怕是已經有了改弦更張的打算。此案落到其他衙門,定然是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結果。若是他們再嚴防死守些,屆時,咱們怕是很難給太皇太后交差。」
徐良沉吟片刻後問:「你有什麼想法?」
於康鄭重道:「大人,我們不能被動。此事涉及我大明安寧,不能任由他們胡來。」
「陛下不至於此。」徐良猶豫道。
於康更加肅穆:「大人,陛下長在深宮,又受王太監影響,許多事只會知道一部分,而且是王太監想讓他知道的那一部分。陛下即便不至於此,最終也會變成至於此。」
「你怎可非議陛下?」徐良瞪眼問。
於康看著他:
「大人,咱們是陛下臣子,錦衣衛是天子親軍,本該唯陛下之命是從。但大人可曾想過,若是陛下受到別人影響,錯下了旨意,我等該不該糾正?」
見徐良不語,於康繼續說道:
「其實也不用大人和我糾正,太皇太后早就有此擔憂,所以才有了這份密令。」
於康提起太皇太后,徐良表情終於緩和了許多,只是眉間愁容依舊難消,難以抉擇。
於康勸道:「大人,我之前的話只說了半句。」
徐良看向他。
於康繼續說道:「正如家父曾教導我說:我們要忠的不僅是陛下和太皇太后這樣的老朱家人。我們更應該忠的是大明朝的安寧和大明百姓生活的康寧。」
於康絲毫不理會徐良異樣的眼神,繼續說道:
「陛下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我生性如此,絕不做愚忠之臣。」
東城巡御史劉年已經被削官。此人投效王振麾下,被都察院僉都御史提告,於康關鍵時刻推了一把。
但即便如此,劉年仍有起復的可能。
也不知為何,於康心中,總覺得劉年此人,該讓他徹底離開朝堂。
這種對危險的預判,已經多次讓於康化險為夷。
這次,劉年給他的感覺,便是如此。
此人極度隱忍,今日朝堂只是極怕失去,才犯了蠢。
於康心中這樣想,他從不小瞧任何一人。
當時在城門口,一句戲言,後來引發輿情,讓此人官聲掃地。
後來他對父親所做種種,便能看出,此人是個睚眥必報的性子。
若他以後有機會重回官場,必定會有數不盡的麻煩尋上於康,而且有王振撐腰,危險大大增加。
於康心中暗想:此人留不得。
……
另有圈禁工匠私用的案子,內閣和順天府如今都已經盯的很緊。
今日又有陛下下旨,三法司共審,五府六部、和內廷協審,此事這麼多雙眼睛盯著,於康心中已有定計,就此撤出。
此案是他一手推動,好在只有楊士奇一人知道內情。
此時撤出,再好不過,也不會暴露底牌。
……
這些事,只在他腦中淺淺過濾一遍,接下來如何做,他心中就已經有了決斷。
反倒是今日所有人都極其看重的,勾連瓦剌使團走私案。今日陛下反倒隻字未提。
此案交給哪個衙門來辦,也一直未有旨意下達。
本來此案牽涉廣,又不易大肆宣揚,交給錦衣衛來辦再合適不過。
加之昨日,明旨升了徐良和於康的官。
此案本就是二人尋蹤索跡,才拿到實證,於情於理,交給北鎮撫司最合適不過。
奈何昨日下旨,一句暫理北鎮撫事,就生出了諸多變數。
於康心裡感嘆,這位皇帝陛下,在某些緊要時刻,總會走出一步奇奇怪怪的棋招。
讓人實在摸不清,他究竟想做什麼?
想起太皇太后的信箋,那時陛下旨意還未下達,太皇太后便早有先見之明,猜出此案會有變數,這才讓於康私下探查。
於康心裡暗想:太皇太后對這位孫兒的了解,果然深刻。
此刻,於康心中已經確信。
此案,他和徐良到最後肯定得交出去。
只是接手此案件的是誰,又是哪個衙門。於康現在也猜不出。
但他知道,此案涉及之廣,且相關之人,又多是王振麾下爪牙。王振在此案件上,定然不會無動於衷,什麼動作也沒有。
若是此案落在王振舉薦的人頭上,屆時太皇太后的密令,可就難以做到了。
王振嚴防死守,他若想將那些人一個個揪出,勢必會在王振面前暴露一些底牌。
他望著徐良的背影,突然想到,除非讓徐良也一起參與此案之中。
徐良這棵大樹,直通慈寧宮。
有他在,屆時王振一方的火力,定然會集中在徐良身上,他才好渾水摸魚。
只是太皇太后也說了,不要利用徐良的『忠厚善良』。
於康的猶豫只是一瞬。
一瞬後,轉頭就將太皇太后的叮囑拋諸腦後。
於是喚住了大跨步前行的徐良。
「大人,瓦剌使團的案件,您怎麼想?」
「陛下若下了旨意,咱們北鎮撫司當然竭盡全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朝廷蠹蟲。」
「若是陛下不讓我們插手此事呢?」
「不可能,此案自始至終便是咱們的功勞,陛下升了你我二人的官,又讓我暫理北鎮撫事,明眼人都能看出,陛下是在為,讓我接手此案做打算。」
徐良回答的斬釘截鐵。
於康稍猶豫了一下,將太皇太后私下給他下達密令的事說了出來。
徐良蹙著眉頭,幽幽道:「你不該將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給你的密令,說給我聽。」
「大人,若是陛下真下旨讓北鎮撫司接手此案,我自然高興。」
「只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信箋上寫的明明白白,現在回想起來,大人的官,還是太皇太后替您討來的。她老人家明知陛下讓你理北鎮撫事,卻依然送出這封信箋給我,大人難道不覺得奇怪麼?」
徐良頓住腳步,表情肅穆。
於康幽幽道:
「怕是太皇太后了解陛下的性子,甚至已經預料到此案不會那麼簡單的交到大人手上,所以才有了這封信箋。這道密令看似是給我,實則是給大人和我兩個人的。」
「現在你也只是猜測而已,陛下未必會如此。」
「大人,此事牽涉到誰,這些人又是什麼成分,我不用多說,大人應該也猜得到。今日朝會,此事未曾提及。後來陛下匆匆散朝,怕是已經有了改弦更張的打算。此案落到其他衙門,定然是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結果。若是他們再嚴防死守些,屆時,咱們怕是很難給太皇太后交差。」
徐良沉吟片刻後問:「你有什麼想法?」
於康鄭重道:「大人,我們不能被動。此事涉及我大明安寧,不能任由他們胡來。」
「陛下不至於此。」徐良猶豫道。
於康更加肅穆:「大人,陛下長在深宮,又受王太監影響,許多事只會知道一部分,而且是王太監想讓他知道的那一部分。陛下即便不至於此,最終也會變成至於此。」
「你怎可非議陛下?」徐良瞪眼問。
於康看著他:
「大人,咱們是陛下臣子,錦衣衛是天子親軍,本該唯陛下之命是從。但大人可曾想過,若是陛下受到別人影響,錯下了旨意,我等該不該糾正?」
見徐良不語,於康繼續說道:
「其實也不用大人和我糾正,太皇太后早就有此擔憂,所以才有了這份密令。」
於康提起太皇太后,徐良表情終於緩和了許多,只是眉間愁容依舊難消,難以抉擇。
於康勸道:「大人,我之前的話只說了半句。」
徐良看向他。
於康繼續說道:「正如家父曾教導我說:我們要忠的不僅是陛下和太皇太后這樣的老朱家人。我們更應該忠的是大明朝的安寧和大明百姓生活的康寧。」
於康絲毫不理會徐良異樣的眼神,繼續說道:
「陛下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我生性如此,絕不做愚忠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