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詠煤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祁鎮抓住於康話語中一處漏洞,繼續問道:

  「如此說來,你們父子二人早就知道王來執法嚴苛嘍?」

  於康聽後,卻不正面回答。

  「陛下,惡官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用重典未嘗不是壞事。只是王參政杖死縣令之事,具體內情,臣不知。」

  「臣附議封御史所言,將王來捉拿進京,由法司嚴查細審,若是惡官犯事在先,且不知悔改,王參政罪減一等,乃是情理之中。」

  「若真是只因為一些小錯,便杖殺朝廷命官,罪加一等處置王參政,也是法理所在。」

  朱祁鎮笑了笑:「事情真假還未證實,人也還未進京細審。反在你口中,將案子給審了。」

  於康恨不得扇自己一個大嘴巴,說多錯多,難道不知麼?偏在這時候臭顯擺。

  「臣不敢!臣只是就事論事。」

  「好個就事論事,既然你心中如此坦蕩,那朕就派你一份差事,你如今不是在錦衣衛當差麼?那朕就派你去將那王來,捉拿進京。」

  「陛下,此事……臣當避嫌。」於康斷然否決。

  「好大的膽子,陛下金口玉言,難道你敢違抗旨意?」王振怒斥道。

  於康抬眼看他,滿腹委屈盡顯於色。

  「王公公,違抗聖旨我可不敢,甚至連想法都不曾有。我只是就事論事,家父如今系獄,罪名便是擅舉人自代。如今王參政涉案,家父案件未判決之前,此事我理當避嫌。」

  說到此處,於康看著王振。

  「若陛下對此不究,臣願意領旨,為陛下遠赴這一趟。」

  王振撇嘴冷笑:「不究?你是說不究你父親,還是不究你啊?」

  於康正言道:

  「王公公,我只是區區一個從六品的試百戶,今日本不該出現在朝會上,承蒙陛下特許,今日才能來此,恭聽聖訓。這本就是天大恩德。」

  「至於父親之事,自有陛下聖裁,我是父親之子,但同樣也是陛下臣工。此事上,本就是兩難之選。」

  「臣多年來,隨在父親身邊,恭聽父親教誨,奈何臣是個粗鄙性子,聽不進父親教誨的那些先賢聖人之言。但唯有一言,父親要臣牢牢謹記。」

  說到此處,於康頓了頓,見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到他身上時,這才繼續說道。

  「父親所言,皆在一首詩中,足以表達父親志向,和對臣殷殷期盼。」

  這次,朱祁鎮追問道:「何詩?」

  於康目中隱隱有淚光閃爍,對朱祁鎮一拜,念出那首「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波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高聲誦完這首「詠煤炭」,於康淚水也開始滴落下來。

  「陛下,父親立身處世、理想抱負,皆在此詩之中,父親也希望臣和二郎,以此為立身之本。」

  內閣輔臣楊溥長嘆一聲:

  「於廷益此詩,質樸明暢,平平道來,略無藻飾,而意象明晰,寄託深遠。若論志向氣節,絲毫不下於早年那首「石灰吟」,我不及也。」

  朱祁鎮這一刻,身體也不自主的往前傾,目光牢牢定在於康身上。最後問道:「這真是於侍郎所做?。

  王振站在一邊,眉頭微不可查的抖了抖。

  深知朱祁鎮性情的他,從朱祁鎮對于謙的稱呼變成於侍郎那刻起。他就知道,于謙在陛下心中,印象已有改觀。

  一首詩,就因為一首詩?便能乾坤扭轉?

  真是好大的諷刺啊!

  王振憶起早年,他科舉之途舉步維艱。

  後來朝廷有了詔令,他一狠心,去了勢,入宮做了宦者。

  他一心嚮往科舉,卻最終變成不男不女的閹人,被士人瞧不起。

  他辛辛苦苦,費盡心力才將于謙送入牢中。此刻,竟因為一首詩,自己所做一切,都成徒勞。

  這一刻,他心中怨憤愈加充盈。

  也不只是嫉妒,還有希望落空後的失落,亦或許兩者都有。


  總之,王振此刻即對于謙殺心大起,又對階下跪著的,在這個『最恰當』的時刻,背詩的于謙養子,殺心同樣大起。

  ……

  至於被王振嫉恨的於康,此時似還未從情緒中緩過來。

  直到身後不知是誰,輕輕拽他衣甲下擺,他這才回過神來。回道:「此乃父親諄諄教導,臣不敢作假,亦做不得假。」

  朱祁鎮盯著於康的臉,仔細端詳。

  於康毫不避讓,目光清澈如泉水。

  於康也不知為何,突然也起了和父親同樣的心思——這位皇帝陛下,畢竟還小,只是個孩子。但是轉瞬,他又將此念頭甩出腦海。

  階下眾臣,都在等待皇帝陛下的回應。但此刻,朱祁鎮卻靜靜坐著,沒有任何回應。

  階下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階上王振卻對陛下此時內心,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陛下此刻在于謙這件事上,動搖了。

  甚至可以說,於康誦出這一首于謙所作的詩,逆風翻盤,得了陛下聖心。

  王振也知道,無論如何,這一遭,自己輸了。

  太皇太后將陛下宣至慈寧宮,對陛下說了許多于謙和先皇之間的往事,這本就讓陛下對於前印象有所改觀。

  即便後來孫太后和他默契謀劃,但陛下畢竟也不是毫無主見的昏君。

  于謙這首詠志的詩,恰逢在朝堂之上,被於康當著所有臣子的面詠出,若于謙不是此等為人,以後自會身敗名裂。

  於康此舉,當是對他父親知之甚深,從心裡絕對相信父親為人、為官之道。

  也相信他父親,所行所想,始終如一。

  可是為何,這一切會那樣恰到好處。可若說有人暗自操縱,故意安排,他卻有些不信。

  他心裡感嘆,「便是木德公那樣的能人,也做不到如此吧?」

  王振心中起了各種念頭,直到身邊朱祁鎮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這才將他從這些念頭中,重新扯回朝堂。

  「王先生,你覺得此詩如何?」

  王振心中儘管百般不願,也知道此刻萬萬不能掃了陛下興致。但他話出口時,仍是保有餘地,只評詩,不評人。

  這也是他最後的一絲執念。

  「陛下,單就此詩而論,卻如南楊先生所講,志向氣節盡顯。」

  朱祁鎮點了點頭:「朕亦有此感。」

  過了片刻之後,朱祁鎮對王振招了招手,示意他附耳過來。

  王振遵從旨意。

  只是朱祁鎮開口時,王振眉頭越蹙越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