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手書
聽著興安的感嘆,於康也頓覺世事無常。
今日覲見太皇太后,他本來沒打算暴露身份。
但最終卻暴露了。
他也沒打算當著朱祁鎮和太皇太后的面,為父親鳴冤。
但這件事就這樣水到渠成的發生了。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於康卻高興不起來。
父親出獄是遲早的事情。
但關鍵不在出獄,他謀劃了這麼久,是要讓父親留京。
如今這樣一來,完全偏離了他的計劃。
他不知道暖閣內那對祖孫,最後會如何安置父親,是繼續巡撫地方,還是如願留京。
兩者之間,在他看來,前者機率更大。
這位年輕的陛下,如今肯定是如鯁在喉,怒氣難消。豈能將一個引發這一切的人,留在京城個自給自己添堵?
即便太皇太后好好勸說,能讓他暫時消去火氣。
但那也只是遠水救近渴而已。
這件事甚至會變成一顆刺,永遠扎在他肉中,時時讓他難受。
若是太皇太后更進一步,直接強壓也不是不可能。
強壓之下必生逆反心理。
現在或許還顯現不出來,但若是有朝一日,太皇太后歿了……
今日的一切,最終還是會落到他們父子二人頭上。
甚至牽連到徐良也不一定。
畢竟,熊孩子的心性,大抵都是如此。加上還有人在邊上添柴加火。到時候,罪過可能更大。
於康現在甚至有些後悔在暖閣里暴露身份。
可不暴露又能怎樣,這是個死局。
打破了謀劃的節奏和步伐,那就得趕緊想補救的方法。
好在於康也從來都不是怨天尤人之人。很快就調整了情緒。
事情已經發生,後悔也是無用。他開始在心中推測各種補救措施和帶來的後果。
目的只有一個:絕不能再被外放出京,巡撫地方。
父親這次若是不能留在京師。等到朝廷裁撤晉、豫和其他各地巡撫。
那時才被召回,就晚了。
因為,接下來短短几年時間,母親,祖父,祖母,相繼離世,給父親造成打擊是毀滅性的,他將在後半生,永遠活在自責中。
尤其是對母親的虧欠。
母親的喘疾,源自於心,源自于思念。
現下,這是無解的。
於康甚至覺得,父親在生命的最後的幾年。經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對親人的思念,以及一直埋在內心深處的自責。
幾番疊加,才是他不願做最後的自救,甚至有自我毀滅傾向的根源所在。
縱觀歷史,後世多少年來,所有人都在書寫于謙的偉大。
在議論于謙的偉大誰能相媲美。
但於康不一樣。
他來到此方。內心深處最在意的卻是:「父親,他真的快樂嗎?」
這或許是一種私心。
但這正是於康暗裡鋪陳五年,想要達到的唯一目標。
……
正在於康滿臉糾結之時,一直在暗暗觀察他的興安卻誤會了。
他還以為於康在擔心父親。
於是寬慰於康道:「放心,太皇太后在,也許就在今日,你們一家便能團聚。」
於康報之以微笑,表示感謝。
這時,徐姑姑在旁邊『教訓』完徐良,二人也來到近前。
於康面帶侷促:「這次的事,拖累大人,是屬下之罪。」
徐良搖了搖頭。
「沒什麼拖累不拖累,今日能摸進瓦剌使團倉房,破獲大案,反倒是我沾了你的光。」
說完,似乎是為了表示親近,還特意拍了拍於康的肩膀,
於康心中不由再次讚嘆:
「徐良,真丈夫也!」
倒是徐姑姑,之前對於康笑臉相待,如今卻沒了好臉色。
不過好在,她也沒有多說什麼,於康只能舔著臉對她笑。
幾人又一次陷入沉默。
直到朱祁鎮獨自出了暖閣,穿過廳堂,路過花廳。
幾人連忙跪行大禮。
朱祁鎮眼神先落在徐良身上:
「這次的事,你做的很好,錦衣衛近些時日行事,簡直一塌糊塗。好在你還算勤勉,給錦衣衛保留了最後一絲顏面。徐姑姑也是皇祖母最信得過的人。徐良,從今以後,朕要多給你加些擔子,你可願意?」
「為陛下效命,臣萬死不辭。」
「好!要的就是你的這股勁兒,回去等著升官領賞吧。」
「臣,謝陛下恩賞!」
朱祁鎮點了點頭。
又將目光挪到於康身上:
「你倒是個有孝心的,父親系獄,你不到處奔走,托人求情。反而專心為朝廷追查『火器走私案』,看來你對朝廷,對朕的孝心,要強過對你父親。」
話中譏諷之意,任誰也聽得出。
說到此處,朱祁鎮嗤笑一聲,這才繼續說道:
「皇祖母對于謙,畢竟還是念舊情的。也和朕說了,于謙不是無臣禮的那種人。還要朕好好查一查,看看是不是有人故意攻訐陷害。你說,有這個可能嗎?」
朱祁鎮的話,一連『刺』了於康數次。
於康強壓著內心即將噴薄而出的怒火,心中感嘆,這位皇帝陛下,畢竟還是年輕氣盛。
或許,他此刻只會覺得,我和父親,挑戰了他身為大明天子的的威嚴。
於康抬起頭,仿佛沒聽見他話中的另一層意思,甚至報之以笑。
「陛下聖明,乾綱獨斷。古語有云,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浩蕩。父親與我承皇家天恩。我父子二人願意為大明,為陛下,為百姓,肝腦塗地,雖九死而無悔。」
「哼……,說的倒是好聽。」
朱祁鎮臉色稍緩,又盯著於康看了好一會兒,才開口道:
「你們都起來吧,朕也要回了。」
「恭送陛下。」
興安饒有深意的看著於康,卻沒多說什麼。
只是讓徐良和於康,稍微等等。
之後便往太后所居暖閣去了。
不久之後,興安去而復返,先是將之前徐良交給他的那枚玉牌,又還給了徐良。
「太皇太后說了,這枚玉牌,你還繼續收著。另外,太皇太后已經提議陛下,升你為指揮僉事,理北鎮撫事。」
徐良跪下後,雙手恭敬地舉過頭頂接著玉牌,之後又朝著暖閣方向拜倒。
「謝陛下!謝太皇太后!」
興安又看向於康,臉上透露出一絲古怪。
然後從袖取出一封素白封皮的信件。
「太皇太后讓你替她老人家辦一件事,這是太皇太后手書,至於什麼事,你回去後,一個人的時候自己看。」
說到此處,將手書遞向於康。
最後又似無意般,漏出一句。
「伺候太皇太后這些年,咱還是第一次見她老人家給人手書。而且還給的是一個區區七品旗官。」
今日覲見太皇太后,他本來沒打算暴露身份。
但最終卻暴露了。
他也沒打算當著朱祁鎮和太皇太后的面,為父親鳴冤。
但這件事就這樣水到渠成的發生了。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於康卻高興不起來。
父親出獄是遲早的事情。
但關鍵不在出獄,他謀劃了這麼久,是要讓父親留京。
如今這樣一來,完全偏離了他的計劃。
他不知道暖閣內那對祖孫,最後會如何安置父親,是繼續巡撫地方,還是如願留京。
兩者之間,在他看來,前者機率更大。
這位年輕的陛下,如今肯定是如鯁在喉,怒氣難消。豈能將一個引發這一切的人,留在京城個自給自己添堵?
即便太皇太后好好勸說,能讓他暫時消去火氣。
但那也只是遠水救近渴而已。
這件事甚至會變成一顆刺,永遠扎在他肉中,時時讓他難受。
若是太皇太后更進一步,直接強壓也不是不可能。
強壓之下必生逆反心理。
現在或許還顯現不出來,但若是有朝一日,太皇太后歿了……
今日的一切,最終還是會落到他們父子二人頭上。
甚至牽連到徐良也不一定。
畢竟,熊孩子的心性,大抵都是如此。加上還有人在邊上添柴加火。到時候,罪過可能更大。
於康現在甚至有些後悔在暖閣里暴露身份。
可不暴露又能怎樣,這是個死局。
打破了謀劃的節奏和步伐,那就得趕緊想補救的方法。
好在於康也從來都不是怨天尤人之人。很快就調整了情緒。
事情已經發生,後悔也是無用。他開始在心中推測各種補救措施和帶來的後果。
目的只有一個:絕不能再被外放出京,巡撫地方。
父親這次若是不能留在京師。等到朝廷裁撤晉、豫和其他各地巡撫。
那時才被召回,就晚了。
因為,接下來短短几年時間,母親,祖父,祖母,相繼離世,給父親造成打擊是毀滅性的,他將在後半生,永遠活在自責中。
尤其是對母親的虧欠。
母親的喘疾,源自於心,源自于思念。
現下,這是無解的。
於康甚至覺得,父親在生命的最後的幾年。經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對親人的思念,以及一直埋在內心深處的自責。
幾番疊加,才是他不願做最後的自救,甚至有自我毀滅傾向的根源所在。
縱觀歷史,後世多少年來,所有人都在書寫于謙的偉大。
在議論于謙的偉大誰能相媲美。
但於康不一樣。
他來到此方。內心深處最在意的卻是:「父親,他真的快樂嗎?」
這或許是一種私心。
但這正是於康暗裡鋪陳五年,想要達到的唯一目標。
……
正在於康滿臉糾結之時,一直在暗暗觀察他的興安卻誤會了。
他還以為於康在擔心父親。
於是寬慰於康道:「放心,太皇太后在,也許就在今日,你們一家便能團聚。」
於康報之以微笑,表示感謝。
這時,徐姑姑在旁邊『教訓』完徐良,二人也來到近前。
於康面帶侷促:「這次的事,拖累大人,是屬下之罪。」
徐良搖了搖頭。
「沒什麼拖累不拖累,今日能摸進瓦剌使團倉房,破獲大案,反倒是我沾了你的光。」
說完,似乎是為了表示親近,還特意拍了拍於康的肩膀,
於康心中不由再次讚嘆:
「徐良,真丈夫也!」
倒是徐姑姑,之前對於康笑臉相待,如今卻沒了好臉色。
不過好在,她也沒有多說什麼,於康只能舔著臉對她笑。
幾人又一次陷入沉默。
直到朱祁鎮獨自出了暖閣,穿過廳堂,路過花廳。
幾人連忙跪行大禮。
朱祁鎮眼神先落在徐良身上:
「這次的事,你做的很好,錦衣衛近些時日行事,簡直一塌糊塗。好在你還算勤勉,給錦衣衛保留了最後一絲顏面。徐姑姑也是皇祖母最信得過的人。徐良,從今以後,朕要多給你加些擔子,你可願意?」
「為陛下效命,臣萬死不辭。」
「好!要的就是你的這股勁兒,回去等著升官領賞吧。」
「臣,謝陛下恩賞!」
朱祁鎮點了點頭。
又將目光挪到於康身上:
「你倒是個有孝心的,父親系獄,你不到處奔走,托人求情。反而專心為朝廷追查『火器走私案』,看來你對朝廷,對朕的孝心,要強過對你父親。」
話中譏諷之意,任誰也聽得出。
說到此處,朱祁鎮嗤笑一聲,這才繼續說道:
「皇祖母對于謙,畢竟還是念舊情的。也和朕說了,于謙不是無臣禮的那種人。還要朕好好查一查,看看是不是有人故意攻訐陷害。你說,有這個可能嗎?」
朱祁鎮的話,一連『刺』了於康數次。
於康強壓著內心即將噴薄而出的怒火,心中感嘆,這位皇帝陛下,畢竟還是年輕氣盛。
或許,他此刻只會覺得,我和父親,挑戰了他身為大明天子的的威嚴。
於康抬起頭,仿佛沒聽見他話中的另一層意思,甚至報之以笑。
「陛下聖明,乾綱獨斷。古語有云,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浩蕩。父親與我承皇家天恩。我父子二人願意為大明,為陛下,為百姓,肝腦塗地,雖九死而無悔。」
「哼……,說的倒是好聽。」
朱祁鎮臉色稍緩,又盯著於康看了好一會兒,才開口道:
「你們都起來吧,朕也要回了。」
「恭送陛下。」
興安饒有深意的看著於康,卻沒多說什麼。
只是讓徐良和於康,稍微等等。
之後便往太后所居暖閣去了。
不久之後,興安去而復返,先是將之前徐良交給他的那枚玉牌,又還給了徐良。
「太皇太后說了,這枚玉牌,你還繼續收著。另外,太皇太后已經提議陛下,升你為指揮僉事,理北鎮撫事。」
徐良跪下後,雙手恭敬地舉過頭頂接著玉牌,之後又朝著暖閣方向拜倒。
「謝陛下!謝太皇太后!」
興安又看向於康,臉上透露出一絲古怪。
然後從袖取出一封素白封皮的信件。
「太皇太后讓你替她老人家辦一件事,這是太皇太后手書,至於什麼事,你回去後,一個人的時候自己看。」
說到此處,將手書遞向於康。
最後又似無意般,漏出一句。
「伺候太皇太后這些年,咱還是第一次見她老人家給人手書。而且還給的是一個區區七品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