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驚出一身冷汗
朱祁鎮回到乾清宮,早沒了『排兵布陣』的興致。
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乾清宮管事大太監范弘見此,將那些隨侍小太監都遣散了。
這范弘同金英一樣,都是宣德皇帝時期,最受寵的大太監之一。
宣德皇帝歿後,朱祁鎮承繼大統,改元正統。
底下太監,除了王振,就屬范弘最得朱祁鎮信任。
是以他能常伴朱祁鎮左右。
范弘看出朱祁鎮不大高興,又記起王振之前吩咐,於是便拐著彎問道;
「陛下,王公回了司禮監,是否宣他過來?」
一提起王振,朱祁鎮臉色稍霽。也記起了之前,準備去內閣找楊士奇興師問罪的事。
於是,又煩躁了起來。
心中開始盤算。
剛剛在慈寧宮,皇祖母和他說了那些往事,于謙的罪倒不好定了。
如此一來,結黨一說也就無從談起。
雖然,現在想來,將他們二人歸罪為結黨,確實有些牽強。
但他不知為何,心中總是有一股火,憋在那裡,無從發泄。
「范弘,後天可是望日?」
「陛下,您記得絲毫不差,後天二月十五,剛好是朔望朝會的日子。」
依大明律:每月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是為朔望朝會,凡在京文武官員,九品以上,都要朝見皇帝。另有逢三,六,九日,凡在京五品以上,五府六部堂官,科道言官,參加常朝,御門問政。
朝初時,正統皇帝年幼,常朝暫時取消了。
只留下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朔望朝會。
說是朔望朝會,但其實也就是常朝的規格。
朱祁鎮從御榻起身,在暖閣來來回回踱步。
等停下後,吩咐范弘:
「過會兒你去內閣傳旨,後天朔望朝會,五府六部,大理寺,督察院,通政司堂官及主事官員,各科道言官,需悉數參加。」
「是,陛下,老奴這就去。」
范弘剛要去,朱祁鎮卻喊住了他:
「等等!你先去讓人喊王先生過來,等我和王先生商量完,你再去內閣傳旨。」
范弘喊來一名隨侍小太監,吩咐他去司禮監。
不大會兒功夫,王振急匆匆趕來。
等進了暖閣,王振先行過拜見禮,這才開口道:
「陛下,可是要我陪您去內閣?」
朱祁鎮搖了搖頭:「先不去了,皇祖母剛喊我過去,和我說了另一件大事。」
王振偷偷瞟了一眼朱祁鎮,見他臉上顯出怒容,心裡知道內中情由,卻明知故問:
「陛下和太皇太后說的,是何大事。」
朱祁鎮一拍手邊漆幾,倏然起身。
「也不知道這個馬順幹什麼吃的,養著錦衣衛這麼多人,都是飯桶麼?讓瓦剌人在眼皮子底下,弄到那麼多火器、箭鏃。他卻好,整天報上來的,儘是些雞零狗碎,牆角聽來的污糟事。反倒是『勾連瓦剌使團,走私火氣』這樣的大事,沒見過他能辦一個。」
王振裝作大吃一驚的樣子:
「竟然有這等事,不知是哪個衙門這麼大本事查出來的,陛下可得重賞。」
朱祁鎮一噎,面色難看:
「是錦衣衛百戶徐良帶人辦的。」
王振皺眉,眼中精光一閃而過,奇怪道:
「徐良?這個名字怎麼聽著這麼耳熟?總歸都是錦衣衛的人,看來馬順手底下,還是有些能人的。」
「王先生可別給他臉上貼金了,要真是他帶出來的人,又豈能繞過他,調動禁衛,查證實據後,去稟告皇祖母?」
王振卻答非所問道:
「陛下一提太皇太后,我想起來了,難怪這名字聽著耳熟,原來是慈寧宮司膳司女官徐姑姑的侄兒。只是,他是如何調動禁衛的?。」
朱祁鎮眉頭一皺:「王先生不說,我倒是忘了問,他如何能私自調動禁衛。」
接著又低聲嘟囔了一句:「難道是皇祖母允許的?」
說完,朱祁鎮有些泄氣,委屈道:
「皇祖母還是不信我能把政務處理好。也不知道,外面還有多少個徐良這樣的人?」
王振見朱祁鎮泄氣,忙俯身拜倒在地。
「陛下雖年少,但卻是難得的英明神武,千萬莫要妄自菲薄。我以前就聽馬指揮說,這徐良在衙門裡氣焰囂張,和幾位同僚起了爭執,竟出手傷人。馬指揮念他姑姑在太皇太后跟前伺候,只是降了他的職。我想,這次那徐良定是無意間得了消息,卻故意不回衙門調人。他調動禁衛,算是對馬指揮使降他職的一種反抗。」
王振本等著朱祁鎮發火,哪知朱祁鎮竟搖了搖頭。
「王先生可知,他從何處得到的消息?」
王振一愣,這次他真的不知,他還沒來得及去細問。
在司禮監等著,就是為了一探朱祁鎮口風。
「一位叫於康的旗官。」
王振眉頭皺的更緊了。
「莫說是你,就是朕也覺得稀奇,那名叫於康的旗官,是于謙的養子。」
王振驚呼出聲:「怎麼可能,聽聞于謙的養子,一直跟隨于謙身邊,怎麼會是錦衣衛旗官?」
這次,輪到朱祁鎮驚愕:「他一直跟隨于謙身邊?」
「正是,差不多大半月前,才跟隨于謙回京。」
朱祁鎮臉色漸漸沉了下去: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趁著徐良和徐姑姑道別的功夫。
於康懷著滿心好奇,悄悄將那封興安交給他的,太皇太后的『手書』拆開。
裡面有兩張信箋。
只見第一張信箋上寫著幾句話:
「徐良替你瞞我,他定然在今日之前,不知你和于謙關係。徐良心地善良,以後不可再利用他。還有,怎麼進的錦衣衛,我不管,做好善後。」
於康看完,驚出一身冷汗。
現在回想起當時,他和徐良配合演戲,當真如小丑一般。
懷著一絲敬畏之心,他又看向第二張信箋。
「瓦剌使團的事,會有阻力。你在暗中給我仔仔細細的查清楚,此事是不是和司禮監有關係?查明之後,找興安,讓他帶你來見我。」
等看完兩張信箋,於康渾身早已被汗浸透。
加上天氣本就涼,他愈發覺得冷的透骨。
他小心翼翼的將信箋重新塞回素白信封。
心裡暗忖:「這位老人家,當真是好厲害的眼神和心力。」
不過,其中有一項,他覺得有些奇怪。
若真的查明真相,這座紫禁城,他怎麼進去。
進不去紫禁城,他又怎麼讓興安帶他見太皇太后?
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乾清宮管事大太監范弘見此,將那些隨侍小太監都遣散了。
這范弘同金英一樣,都是宣德皇帝時期,最受寵的大太監之一。
宣德皇帝歿後,朱祁鎮承繼大統,改元正統。
底下太監,除了王振,就屬范弘最得朱祁鎮信任。
是以他能常伴朱祁鎮左右。
范弘看出朱祁鎮不大高興,又記起王振之前吩咐,於是便拐著彎問道;
「陛下,王公回了司禮監,是否宣他過來?」
一提起王振,朱祁鎮臉色稍霽。也記起了之前,準備去內閣找楊士奇興師問罪的事。
於是,又煩躁了起來。
心中開始盤算。
剛剛在慈寧宮,皇祖母和他說了那些往事,于謙的罪倒不好定了。
如此一來,結黨一說也就無從談起。
雖然,現在想來,將他們二人歸罪為結黨,確實有些牽強。
但他不知為何,心中總是有一股火,憋在那裡,無從發泄。
「范弘,後天可是望日?」
「陛下,您記得絲毫不差,後天二月十五,剛好是朔望朝會的日子。」
依大明律:每月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是為朔望朝會,凡在京文武官員,九品以上,都要朝見皇帝。另有逢三,六,九日,凡在京五品以上,五府六部堂官,科道言官,參加常朝,御門問政。
朝初時,正統皇帝年幼,常朝暫時取消了。
只留下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朔望朝會。
說是朔望朝會,但其實也就是常朝的規格。
朱祁鎮從御榻起身,在暖閣來來回回踱步。
等停下後,吩咐范弘:
「過會兒你去內閣傳旨,後天朔望朝會,五府六部,大理寺,督察院,通政司堂官及主事官員,各科道言官,需悉數參加。」
「是,陛下,老奴這就去。」
范弘剛要去,朱祁鎮卻喊住了他:
「等等!你先去讓人喊王先生過來,等我和王先生商量完,你再去內閣傳旨。」
范弘喊來一名隨侍小太監,吩咐他去司禮監。
不大會兒功夫,王振急匆匆趕來。
等進了暖閣,王振先行過拜見禮,這才開口道:
「陛下,可是要我陪您去內閣?」
朱祁鎮搖了搖頭:「先不去了,皇祖母剛喊我過去,和我說了另一件大事。」
王振偷偷瞟了一眼朱祁鎮,見他臉上顯出怒容,心裡知道內中情由,卻明知故問:
「陛下和太皇太后說的,是何大事。」
朱祁鎮一拍手邊漆幾,倏然起身。
「也不知道這個馬順幹什麼吃的,養著錦衣衛這麼多人,都是飯桶麼?讓瓦剌人在眼皮子底下,弄到那麼多火器、箭鏃。他卻好,整天報上來的,儘是些雞零狗碎,牆角聽來的污糟事。反倒是『勾連瓦剌使團,走私火氣』這樣的大事,沒見過他能辦一個。」
王振裝作大吃一驚的樣子:
「竟然有這等事,不知是哪個衙門這麼大本事查出來的,陛下可得重賞。」
朱祁鎮一噎,面色難看:
「是錦衣衛百戶徐良帶人辦的。」
王振皺眉,眼中精光一閃而過,奇怪道:
「徐良?這個名字怎麼聽著這麼耳熟?總歸都是錦衣衛的人,看來馬順手底下,還是有些能人的。」
「王先生可別給他臉上貼金了,要真是他帶出來的人,又豈能繞過他,調動禁衛,查證實據後,去稟告皇祖母?」
王振卻答非所問道:
「陛下一提太皇太后,我想起來了,難怪這名字聽著耳熟,原來是慈寧宮司膳司女官徐姑姑的侄兒。只是,他是如何調動禁衛的?。」
朱祁鎮眉頭一皺:「王先生不說,我倒是忘了問,他如何能私自調動禁衛。」
接著又低聲嘟囔了一句:「難道是皇祖母允許的?」
說完,朱祁鎮有些泄氣,委屈道:
「皇祖母還是不信我能把政務處理好。也不知道,外面還有多少個徐良這樣的人?」
王振見朱祁鎮泄氣,忙俯身拜倒在地。
「陛下雖年少,但卻是難得的英明神武,千萬莫要妄自菲薄。我以前就聽馬指揮說,這徐良在衙門裡氣焰囂張,和幾位同僚起了爭執,竟出手傷人。馬指揮念他姑姑在太皇太后跟前伺候,只是降了他的職。我想,這次那徐良定是無意間得了消息,卻故意不回衙門調人。他調動禁衛,算是對馬指揮使降他職的一種反抗。」
王振本等著朱祁鎮發火,哪知朱祁鎮竟搖了搖頭。
「王先生可知,他從何處得到的消息?」
王振一愣,這次他真的不知,他還沒來得及去細問。
在司禮監等著,就是為了一探朱祁鎮口風。
「一位叫於康的旗官。」
王振眉頭皺的更緊了。
「莫說是你,就是朕也覺得稀奇,那名叫於康的旗官,是于謙的養子。」
王振驚呼出聲:「怎麼可能,聽聞于謙的養子,一直跟隨于謙身邊,怎麼會是錦衣衛旗官?」
這次,輪到朱祁鎮驚愕:「他一直跟隨于謙身邊?」
「正是,差不多大半月前,才跟隨于謙回京。」
朱祁鎮臉色漸漸沉了下去: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趁著徐良和徐姑姑道別的功夫。
於康懷著滿心好奇,悄悄將那封興安交給他的,太皇太后的『手書』拆開。
裡面有兩張信箋。
只見第一張信箋上寫著幾句話:
「徐良替你瞞我,他定然在今日之前,不知你和于謙關係。徐良心地善良,以後不可再利用他。還有,怎麼進的錦衣衛,我不管,做好善後。」
於康看完,驚出一身冷汗。
現在回想起當時,他和徐良配合演戲,當真如小丑一般。
懷著一絲敬畏之心,他又看向第二張信箋。
「瓦剌使團的事,會有阻力。你在暗中給我仔仔細細的查清楚,此事是不是和司禮監有關係?查明之後,找興安,讓他帶你來見我。」
等看完兩張信箋,於康渾身早已被汗浸透。
加上天氣本就涼,他愈發覺得冷的透骨。
他小心翼翼的將信箋重新塞回素白信封。
心裡暗忖:「這位老人家,當真是好厲害的眼神和心力。」
不過,其中有一項,他覺得有些奇怪。
若真的查明真相,這座紫禁城,他怎麼進去。
進不去紫禁城,他又怎麼讓興安帶他見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