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身份敗露
於康突然地一跪,所有人都滿臉愕然。
等他話一出口。
又都仿佛約定好了一般,齊齊皺眉。
此時,做為於康的直管上級領導,徐良心頭有些懵懂。
當時,英國公找到他。
直說是受西揚先生所託,給一名晚輩謀份差事。
英國公當時還特意提了一句。
說是西楊先生是將自己被封賞時,得到的蔭封名額讓了出來,給了那名于姓晚輩。
出於對西揚先生的敬仰,徐良一反常例,應下此事。
他甚至沒有查勘於康的身份。還應英國公的要求,將他進入錦衣衛的時間,往前提了一個月。
徐良腦中飛快的,將那日英國公的話,在腦海中又過了一遍。
事關西揚先生,還姓於。
如今陛下和太皇太后又恰好在談于謙。
幾番巧合,他哪裡還會猜不出於康的真實身份。
昨日甫一見面,他本想先試試於康的斤兩,便隨手丟給他一件案子。
沒想到,只過去短短一天時間,竟扯出這樣的大案。
今日早間,徐良還在為西揚先生慧眼如炬,發現一位良才而感嘆。
甚至在心中自我攻略:「西揚先生因為惜才,不惜走後門。」
如今想來,一切竟是他一廂情願的猜測。
他此時甚至有些後悔,沒在昨日剛見到於康,就帶他去檔籍庫,將他的檔籍補錄完全。
否則,也不至於此。
總歸現在,事情發展,已然如此,徐良也只能硬著頭皮認下。
好在於康不是什麼亂七八糟的身份。反而是名臣之後,儘管現在,名臣蒙難。
但此蒙難名臣,外有西揚先生搭救,內有太皇太后金口玉言。
自此之後,於侍郎應無大礙。
只是被如此利用一番,徐良心中,總歸還是有些不大好受。
但又轉念一想。
於康自始至終沒有做什麼過分的事,反而還立下大功。
於侍郎為人,也正如太皇太后說的那般:剛直決絕,勇於任事。
想到這些,徐良一咬牙,心中做了決定,也跟著跪了下去。
他和於康,兩人一前一後跪下。
其他人卻一時猜不透,這其中緣由。
徐姑姑率先反應過來,她還以為徐良犯了什麼錯,臉上閃過一絲慌張,也跪了。
最後只剩下一個興安,獨自一人,很突兀的站在那裡。
興安腦子拐過數十道彎,也不明白這其中究竟怎麼回事。
只是覺得自己一人不跪,太過搶眼。
正打算也屈膝跪下。
朱祁鎮開口了:「你們這是作甚?」
於康剛要解釋,徐良卻搶先他一步說道:
「啟稟陛下,於康不僅是臣麾下總旗,他還是於侍郎之子。太皇太后和陛下論及於侍郎,不吝褒獎溢美之辭。於康心中一時激動,以至於失了禮數。」
於康見徐良如此說,哪裡不知他這是在替自己擔責。
徐良和於康本無深厚情誼,認識也不過短短兩日時間,甚至今日才是第二次相見。
之前,沒有如實告知徐良身份。就是怕他心中胡亂猜測。
父親被下獄這件事,在京師各衙門,看起來波瀾不興,實則暗流涌動,徐良不可能沒聽說。
但即便這樣,徐良依然選擇替他擔責。
一時間,於康心中出現一道聲音:「徐良此人,真丈夫也。」
徐良這一解釋,朱祁鎮臉色肉眼可見的低沉。
他雖是九五之尊,但畢竟年幼,即便平日故作深沉,但難免會有因為心情激盪,而忘了的時候。
太皇太后卻沒看到這位至尊孫兒的表情變化。
她反而眼睛一亮,盯著於康,仔細端量許久,最後笑道:
「于謙只有一子一女,你的長相也和他相去甚遠。我記得他年輕時,曾收過一個稚童做養子,應該就是你吧?」
「太皇太后好記性,臣正是父親所收養。但父親、母親待我視如己出,對外面的人說臣時,皆言於家大郎。這些年,也一直是臣陪著父親,輾轉晉、豫各地,奉旨撫軍濟民。」
太皇太后爽朗一笑:「像是他能做出的事。」接著又好奇的問:「既然你一直陪著你父親,那怎麼現在去錦衣衛了?」
不等於康回答,她突然像是想到什麼,轉而看向朱祁鎮:
「難道是陛下將于謙調回京了?也是,于謙自打入朝,就在各地方跑。到了宣德五年,又領旨巡撫晉豫。做了二十年地方官,也該調回京里,和家人好好團聚了。」
太皇太后一番話,暖閣內鴉雀無聲。
朱祁鎮臉色漲的通紅,其他人則低著頭,沒一個敢回太皇太后的話。
只有徐姑姑,一臉茫然,她是真不知。
不過,她也能看出暖閣內氣氛不對,也慌忙低下頭,做起了鵪鶉。
「怎麼了?難道于謙……」
太皇太后皺眉,眼神從眾人身上一一掃過。
最後將目光駐在於康身上。
「他應該剛過不惑之年吧?唉……!世事無常啊!」
見太皇太后誤會,於康忙解釋道:「父親身體康健。」
「那你們怎麼都這副模樣?我還以為……」
說到此處,太皇太后突然頓住,轉而問朱祁鎮。
「剛剛是陛下提起于謙,又問我人會不會變?難道他犯了什麼事?」
朱祁鎮整了整心情,理了理思緒,知道不能隱瞞,便說道:
「于謙回京奏對,朕一時繁忙,沒有立即召見他。他便因此心生怨忿,上疏說想留京任事,還在奏疏中擅自舉薦了兩名地方官,簡直毫無臣禮。加上又有科道言官參劾,朕一時氣不過,就將他下了都察院的獄。」
太皇太后臉色慢慢沉了下去。
也終於明白,剛剛他為何一直追問于謙的事。
「你們都先出去。」
太皇太后一句話,暖閣內氣氛微妙。
「是!」
興安第一個反應過來。
說完,上前拉了一把於康和徐良。又喚了一聲徐姑姑。
幾人迅速退出暖閣。
在興安的帶領下,穿過廳堂,來到外面花廳。
「好了,咱們就在這裡候著吧!」
幾人各有各的心思,互相都不說話。
最後還是徐姑姑率先忍不住,將徐良拽到一邊。
兩人也不知說什麼,只是徐姑姑好幾次伸手去擰徐良耳朵。
徐良低著頭,絲毫不敢反抗。
還怕徐姑姑夠不著,主動屈膝,將頭低下,湊到徐姑姑手邊。
於康正看的出神,卻聽到興安同他說話。
「你們今日倒是來的正是時候,有太皇太后在,你們又立了大功。於侍郎反倒是因為你的緣故,或許很快就能出獄了。」
興安說話時,一直盯著於康的眼睛看。
於康知道,這位司禮監秉筆太監,又身兼太皇太后慈寧宮管事太監的大公公,懷疑今天的事,都是有意安排。
於康苦笑一聲:「安公公,即便是我想救父親,可瓦剌使團的事總歸不是我能安排的吧?陛下突然提起我父親,也不是我一個小小的總旗能事先預知的。」
興安盯著於康的眼睛,於康也直視他的眼睛,絲毫不躲閃退縮。
良久,興安搖了搖頭道。
「也是你運氣好,說到底是於侍郎有福氣,不該在獄中走這一遭。先皇還在時,我倒是和於侍郎有過數面之緣,當真是儀表堂堂,威武不凡。這一晃,都有七年沒見了吧?」
等他話一出口。
又都仿佛約定好了一般,齊齊皺眉。
此時,做為於康的直管上級領導,徐良心頭有些懵懂。
當時,英國公找到他。
直說是受西揚先生所託,給一名晚輩謀份差事。
英國公當時還特意提了一句。
說是西楊先生是將自己被封賞時,得到的蔭封名額讓了出來,給了那名于姓晚輩。
出於對西揚先生的敬仰,徐良一反常例,應下此事。
他甚至沒有查勘於康的身份。還應英國公的要求,將他進入錦衣衛的時間,往前提了一個月。
徐良腦中飛快的,將那日英國公的話,在腦海中又過了一遍。
事關西揚先生,還姓於。
如今陛下和太皇太后又恰好在談于謙。
幾番巧合,他哪裡還會猜不出於康的真實身份。
昨日甫一見面,他本想先試試於康的斤兩,便隨手丟給他一件案子。
沒想到,只過去短短一天時間,竟扯出這樣的大案。
今日早間,徐良還在為西揚先生慧眼如炬,發現一位良才而感嘆。
甚至在心中自我攻略:「西揚先生因為惜才,不惜走後門。」
如今想來,一切竟是他一廂情願的猜測。
他此時甚至有些後悔,沒在昨日剛見到於康,就帶他去檔籍庫,將他的檔籍補錄完全。
否則,也不至於此。
總歸現在,事情發展,已然如此,徐良也只能硬著頭皮認下。
好在於康不是什麼亂七八糟的身份。反而是名臣之後,儘管現在,名臣蒙難。
但此蒙難名臣,外有西揚先生搭救,內有太皇太后金口玉言。
自此之後,於侍郎應無大礙。
只是被如此利用一番,徐良心中,總歸還是有些不大好受。
但又轉念一想。
於康自始至終沒有做什麼過分的事,反而還立下大功。
於侍郎為人,也正如太皇太后說的那般:剛直決絕,勇於任事。
想到這些,徐良一咬牙,心中做了決定,也跟著跪了下去。
他和於康,兩人一前一後跪下。
其他人卻一時猜不透,這其中緣由。
徐姑姑率先反應過來,她還以為徐良犯了什麼錯,臉上閃過一絲慌張,也跪了。
最後只剩下一個興安,獨自一人,很突兀的站在那裡。
興安腦子拐過數十道彎,也不明白這其中究竟怎麼回事。
只是覺得自己一人不跪,太過搶眼。
正打算也屈膝跪下。
朱祁鎮開口了:「你們這是作甚?」
於康剛要解釋,徐良卻搶先他一步說道:
「啟稟陛下,於康不僅是臣麾下總旗,他還是於侍郎之子。太皇太后和陛下論及於侍郎,不吝褒獎溢美之辭。於康心中一時激動,以至於失了禮數。」
於康見徐良如此說,哪裡不知他這是在替自己擔責。
徐良和於康本無深厚情誼,認識也不過短短兩日時間,甚至今日才是第二次相見。
之前,沒有如實告知徐良身份。就是怕他心中胡亂猜測。
父親被下獄這件事,在京師各衙門,看起來波瀾不興,實則暗流涌動,徐良不可能沒聽說。
但即便這樣,徐良依然選擇替他擔責。
一時間,於康心中出現一道聲音:「徐良此人,真丈夫也。」
徐良這一解釋,朱祁鎮臉色肉眼可見的低沉。
他雖是九五之尊,但畢竟年幼,即便平日故作深沉,但難免會有因為心情激盪,而忘了的時候。
太皇太后卻沒看到這位至尊孫兒的表情變化。
她反而眼睛一亮,盯著於康,仔細端量許久,最後笑道:
「于謙只有一子一女,你的長相也和他相去甚遠。我記得他年輕時,曾收過一個稚童做養子,應該就是你吧?」
「太皇太后好記性,臣正是父親所收養。但父親、母親待我視如己出,對外面的人說臣時,皆言於家大郎。這些年,也一直是臣陪著父親,輾轉晉、豫各地,奉旨撫軍濟民。」
太皇太后爽朗一笑:「像是他能做出的事。」接著又好奇的問:「既然你一直陪著你父親,那怎麼現在去錦衣衛了?」
不等於康回答,她突然像是想到什麼,轉而看向朱祁鎮:
「難道是陛下將于謙調回京了?也是,于謙自打入朝,就在各地方跑。到了宣德五年,又領旨巡撫晉豫。做了二十年地方官,也該調回京里,和家人好好團聚了。」
太皇太后一番話,暖閣內鴉雀無聲。
朱祁鎮臉色漲的通紅,其他人則低著頭,沒一個敢回太皇太后的話。
只有徐姑姑,一臉茫然,她是真不知。
不過,她也能看出暖閣內氣氛不對,也慌忙低下頭,做起了鵪鶉。
「怎麼了?難道于謙……」
太皇太后皺眉,眼神從眾人身上一一掃過。
最後將目光駐在於康身上。
「他應該剛過不惑之年吧?唉……!世事無常啊!」
見太皇太后誤會,於康忙解釋道:「父親身體康健。」
「那你們怎麼都這副模樣?我還以為……」
說到此處,太皇太后突然頓住,轉而問朱祁鎮。
「剛剛是陛下提起于謙,又問我人會不會變?難道他犯了什麼事?」
朱祁鎮整了整心情,理了理思緒,知道不能隱瞞,便說道:
「于謙回京奏對,朕一時繁忙,沒有立即召見他。他便因此心生怨忿,上疏說想留京任事,還在奏疏中擅自舉薦了兩名地方官,簡直毫無臣禮。加上又有科道言官參劾,朕一時氣不過,就將他下了都察院的獄。」
太皇太后臉色慢慢沉了下去。
也終於明白,剛剛他為何一直追問于謙的事。
「你們都先出去。」
太皇太后一句話,暖閣內氣氛微妙。
「是!」
興安第一個反應過來。
說完,上前拉了一把於康和徐良。又喚了一聲徐姑姑。
幾人迅速退出暖閣。
在興安的帶領下,穿過廳堂,來到外面花廳。
「好了,咱們就在這裡候著吧!」
幾人各有各的心思,互相都不說話。
最後還是徐姑姑率先忍不住,將徐良拽到一邊。
兩人也不知說什麼,只是徐姑姑好幾次伸手去擰徐良耳朵。
徐良低著頭,絲毫不敢反抗。
還怕徐姑姑夠不著,主動屈膝,將頭低下,湊到徐姑姑手邊。
於康正看的出神,卻聽到興安同他說話。
「你們今日倒是來的正是時候,有太皇太后在,你們又立了大功。於侍郎反倒是因為你的緣故,或許很快就能出獄了。」
興安說話時,一直盯著於康的眼睛看。
於康知道,這位司禮監秉筆太監,又身兼太皇太后慈寧宮管事太監的大公公,懷疑今天的事,都是有意安排。
於康苦笑一聲:「安公公,即便是我想救父親,可瓦剌使團的事總歸不是我能安排的吧?陛下突然提起我父親,也不是我一個小小的總旗能事先預知的。」
興安盯著於康的眼睛,於康也直視他的眼睛,絲毫不躲閃退縮。
良久,興安搖了搖頭道。
「也是你運氣好,說到底是於侍郎有福氣,不該在獄中走這一遭。先皇還在時,我倒是和於侍郎有過數面之緣,當真是儀表堂堂,威武不凡。這一晃,都有七年沒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