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袁林-袁世凱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河南安陽袁林-袁世凱墓

  河南AY市的袁林,就是袁世凱的墓園。按照中國落葉歸根的習俗,想當然袁世凱是安陽人,可實際上他並不是。

  袁世凱的老家是河南項城,在安陽以南三四百公里遠的地方。他和安陽發生關聯,最早是在晚清的時候,朝廷在這裡舉行了一次軍事演習,或許他覺得這裡是個風水寶地,或許像一些人所說的,這裡交通方便。

  後來和朝廷的一些大臣鬧矛盾時,袁世凱就以退為進來到安陽,在河邊蓋了一個園子隱居,他死後也葬在了這裡。墓地能被叫做「林」的大概也只有三四個人,孔林、關林、袁林還有張作霖的元帥林。

  袁世凱身上背負了很多的罵名:出賣光緒皇帝,竊國,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還有最被人恥笑的復辟做皇帝,最後被社會各界所唾棄,真正成了一個典型的孤家寡人。

  袁世凱祖上是以軍功起家的,大概受他們這些祖輩父輩的影響,袁世凱也算是有點膽識。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被清政府派到朝鮮作為全權代表,全面掌控朝鮮的局勢。當時日本人對朝鮮虎視眈眈,朝鮮內部也有好幾個派別,形勢很微妙。袁世凱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大概也是應付得當,所以得到朝廷一些重臣的賞識。

  後來清政府決定按照西方的現代軍事理念訓練一支軍隊,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袁世凱,這支軍隊後來就成為袁世凱能左右政局的力量。

  維新變法的時候,袁世凱又因為告密保住了自己的實力,這個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吧。

  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作為朝廷最有實權的人物,一方面和革命軍談判,一方面逼迫清廷,兩頭討價還價,最後自己謀取了民國政府總統的職位。

  不過當時的國民黨人也不是可以被袁世凱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在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他們實行的是總統負責制,相當於現在美國這個制度,總統權力最大。後來孫中山讓出大總統的職位給袁世凱。議會的領導人宋教仁立即著手把國家的制度改成內閣負責制,這就類似於英國的那種制度,國家元首隻是一個象徵性的職位,權力是在國會的手中,當時國民黨人在國會中占據大多數席位。

  那時候的宋教仁剛剛29歲,想一想我們29歲才在幹什麼?他從日本留學歸來,遇到兩千多年封建帝制被推翻的新時代,他雄心勃勃很想有所作為。在他的眼中,袁世凱這個矮胖子就是董卓。袁世凱當然也不甘心做個擺設一樣的大總統,雙方的矛盾不斷。最後袁世凱大概覺得只有當皇帝才能集所有的權力於一身、才能令行禁止實現自己的主張,就走上了復辟帝制的這條道路。

  在清朝被推翻後的這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袁世凱有機會成為一個時代的引領者,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一個被各方都唾棄的人。他的後代不少,他的一個女兒寫過一本關於他的回憶錄,描述了他不少生活上的細節,非常生動。另外他的孫子輩里出了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叫袁家騮。

  1952年老毛來安陽視察,對於這座墳墓怎麼處理的問題,老毛說就留下來作為反面教材吧。這種大政治家的眼光,才使我們現在能夠欣賞到民國時期的最高建築水平。

  在AY市的北部,有一條河叫安陽河,從三千多年前一直到民國時期,這條河都叫洹河(huán)。袁世凱的墓園就在安陽河的北岸。我來到這裡的時候,天灰濛濛的,也有點冷。周邊都是一些平房,感覺這裡雖然是AY市區,但就像一個村子。靠近路邊的一些房子,還被統一粉刷了一下,但裡邊的房子就比較破敗,一些做生意的,收廢品的,搞加工的,看起來比較雜亂。

  墓園最前面靠近路邊的是一個影壁,上面有民國時期的代表性圖案:勳章和嘉禾,這是民國政府推翻帝制之後的一些新氣象吧。影壁長度有六十多米,比現在最大的九龍壁——大同九龍壁還要長出二十多米。影壁後面是長長的一條甬道,大概四五百米,走到頭就是一個石拱橋,看來也像是過去的舊物。過了石拱橋就正式進入園區也就是收費區了。

  園區前面是一個五座樓的牌坊,這座牌坊的形制還是中國古代的樣子,但是整個主體卻是用當時還比較先進的混凝土來建造的,看起來也是端莊大氣又不失傳統。

  過了這個牌坊,道路兩旁有石像生,並不太多只有六對,分別是一對石望柱、石馬、石虎、石獅,一對文官和一對武官。文官和武官的衣服都是民國時候的樣式,過去那種古代的石人石像看多了,現在猛然看到這種現代服裝的石人,感覺還有點新奇。更奇怪的是文武官和動物的形象,腿部好像都比較短一點,看起來就很卡通,不知道這樣設計有什麼說法。

  這一組石雕技藝還是不錯的,人物和動物看起來都比較生動,望柱上的花紋也比較豐富,文武官服飾的細節也都非常到位,從藝術上來說稱得上是民國時期的精品。

  接著就是安放石碑的一座碑亭。裡面的贔屓駝著一個大的石碑,上面寫著「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駝碑贔屓也經常看到,但是大多殘破不堪,或者歲月風化細節不能辨識,但這個贔屓就雕刻精緻,保存完好,同樣是民國時期的精品。

  往裡穿過一個大門,就是一個四合院,這裡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也很簡單,正面一座大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的便房。大殿叫景仁堂,供桌上排列著五種禮器。兩側的便房是祭祀官員休息的地方。從前面的影壁到這裡,都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建築樣式來建造的,紅牆綠琉璃瓦,斗拱結構都有彩繪,稍微體現一點當時民國氣象的是把勳章、嘉禾圖案都加入到彩繪中,這算是有一些和過去與眾不同吧。

  過了這個祭祀的大殿,後面是袁世凱的陵墓,這邊的設計風格是西式的,就和前面完全不同。有一個帶羅馬柱的大鐵門,鐵門上還是大大的嘉禾和勳章的圖案。鐵門後面是一個雕刻非常精細的石桌,上面有石刻的五供,外形敦厚沉穩,雕刻精緻。供桌後面就是袁世凱的墳塋。是用石頭砌成的,石材上有高低不同的線條,勾勒出不同的層次,看起來就不那麼呆板。一圈還有十二個石刻的獅子,不太清楚寓意。整個墳塋簡潔又穩重,甚至連這個墳丘四周欄杆的幾個柱子,感覺設計也都是不馬虎。

  墓園從頭到尾粗略看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總體設計莊重大方,但又不是特別鋪張豪華。它的占地面積並不是很大,但細節上都很講究。所以在這裡我就打破了計劃,本來只是想著逛半個小時就可以吧,後來就前前後後來回觀看,差不多有兩個多小時。

  參觀現代一些建築時,我常常找些背景資料,看看是哪位設計師的作品。但是這個袁林的設計,我沒有去查。這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設計,無論是設計的思路和建造的工藝,讓我都覺得不虛此行。最近一年多來的旅行,看過一些建築,真正讓我能有所感的精妙建築並不算很多,這個墓園算是其中之一。

  袁林有個奇怪的地方,它不是正南正北朝向的。最前面的照壁,是朝南偏東,照壁後面的甬道是正南正北的,從甬道盡頭的小石橋開始,又朝北偏西,和影壁的朝向一致。這樣的設計我想絕不是疏忽。同處安陽的殷代商王的陵墓是朝北偏東,周原上的周代貴族墓葬也是這樣,包括春秋的一些大墓,基本都是朝北偏東。朝北偏西的也有一些,總體數量不多。古代帝王的墓葬朝向也是我挺感興趣的,等以後有時間再好好了解。

  時節已經進入初冬了,院落里不少的綠植,葉子都已經斑駁,和屋頂上深淺不一的琉璃瓦倒是感覺十分的般配。院子裡種了有十幾棵核桃樹,粗的那些感覺怎麼也有三十多年了吧。這個季節核桃都已經成熟,做保潔的工作人員看見我在看核桃樹,就告訴我說地上的可以撿起來拿走,我就撿了幾個,個頭比平時市面上見的要小不少,圓圓的,外殼非常硬。

  對於民國時代,我是沒有經歷過,從一些書籍來看,特別是北洋時代,大多是持負面評價的。我在讀書時代,也深受這種說法的影響。而現今也有一種潮流,又認為那時是多麼優雅。

  現在我看到的這些官方或者民間的建築,也是民國的一部分。這些建築,南京就有很多,我去過的安陽寧波等城市的老城區也有一些或翻新或舊的民房。官方的建築,比如南京的一些政府機構,還採用的是古代的宮殿式建築。但是像南京梅園新村、頤和路的民居和那些飯店、公司大樓等等就不受約束,形態各異,和清代的民居相比完全改觀。通過這些改變可以感受到當時部分地區的社會,在推翻皇帝之後必然是風氣為之一變的。我一向覺得,社會的改變,比如服裝、習俗、建築、繪畫甚至飲食等等方面的改變,一定是社會思潮先發生變化。而從社會習俗上的這些改變,也能反推當時思潮的變化,從這方面想,我覺得那個時期也是充滿了一些創造力和活力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