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曹操高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這是國家文物局第一次主持的關於考古發現的發布會,可見官方對此的重視。會上宣布在河南安陽搶救性發掘的一座大墓叫高陵,墓的主人是曹操。

  這本是個激動人心的消息,但奇怪的是,這個結果公布了以後,社會上出現了其他的墓葬都沒有經歷過的不同聲音,特別是在網上,有不少的自媒體蹭熱度高調地奇談怪論,和實際情況大相逕庭。比如報導里明明說的是發現了一個老年男性的屍骨,還有一個是20多歲年輕女性的,但是一些自媒體就開始編各種段子,說什麼發現了兩顆頭蓋骨,一個是曹操的,一個是曹操小時候的。我還記得在一檔電視節目裡,那個寫盜墓小說出名的人,和另外一個在那大放厥詞,口吐飛沫,用他們「專業」的學識,向文物部門發出質詢。

  除了這幫民間科學家,還有一些有點名望的專家煽風點火。現在大家常把一些專家叫磚家,這類磚家在經濟學領域裡比較容易露馬腳,你說股票明天跌,結果第二天它漲了;你說美國加息,結果他降了,要不了多久就被打得灰頭土臉、原形畢露。但是一些文史方面的學者,一方面是他們的領域不為大家所熟悉;另外一方面,就算他說的不對,最後也會用「學術爭鳴」來掩飾;很多的所謂學者,確實書讀了不少,卻未必就有多大的灼見,不過就是得了一個工作端了一碗飯吃。有時候他們的負作用也是挺大的,甚至好多年都無法消除影響。

  曹操墓除了這些爭議,發掘過程也是令人唏噓不已。本來2006年因為當地人取土已經暴露了這座大墓,出現一個盜洞。專家下去看過,確認是東漢時期的高等級大墓,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帝王級的大墓。

  但是按照現行國家文物局的規定,文物部門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就這樣,在看過的專家認為很可能就是曹操墓並且缺乏有力看護的情況下,盜墓份子輕輕鬆鬆搶先進入墓室盜取了文物。

  等這些文物在市場上接二連三出現時,文物部門這才能夠以「搶救性發掘」的名義向國家文物局打報告。被批准後,當地文物部門這才能去正式發掘墓葬。而這時候,公安部門破獲的盜掘案件就有四起了,未破獲的還不知道有幾起。當地文物部門只能看看運氣如何,能不能撿一點盜墓份子留下的殘羹冷炙。結果不言而明,幾件重要的文物都是破案後追繳來的。

  曹操這個人,可謂家喻戶曉,名氣很大,但最大的名聲是罵名,奸臣,奸雄,白臉,篡漢,這些就是曹操的標籤。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罵名的呢,我猜測應該和關羽被抬高是同時的吧。看看歷史上關羽的封號什麼時候開始大大加封的,那麼對應的曹操應該就是反面典型的開始。

  這其中最廣泛的影響大概就是三國演義了。那麼我在想這個曹操的壞名聲是怎麼得來的呢?都說曹操是篡漢,難道篡漢就這麼重要嗎,翻一翻中國的歷史,篡位的多了去了,甚至他身後的司馬氏也是篡權者,但好像也並沒有曹操這樣的罵名,那為什麼曹操要得到這麼多特殊照顧呢?

  我想這要看他篡的是誰的帝位吧,曹氏父子奪的是漢朝老劉家的權。儒家在被抬到一個居於百家之上的獨尊地位,正是在漢朝的時候由大儒董仲舒提出、漢武帝首肯後推廣實行的。所以從這個方面說,老劉家就是儒家的大恩人,那麼曹操正是奪了儒家大恩人的帝位,所以他才被後世占主導地位的儒家賢子賢孫罵了個狗血噴頭吧。

  眾口鑠金,流傳廣泛,根深蒂固,後來就算老毛認可他的功績,還寫出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樣豪邁的詩句,也沒有完全把曹操的形象扳正過來。現在雖然在學術界曹操的名譽基本上正面的多,但是在民間普遍的認知中,他仍是個大奸臣。

  對於曹操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都很熟悉。我只很贊同他自己說的一句話:假如不是因為我的話,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帝,國家還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子。

  他打過很多的仗,是個著名的軍事家,他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給中國最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寫了本註解。可能他是第一位給《孫子兵法》作注的人。這本書並沒有長篇大論,像現在的學者一樣,而是言簡意賅,我想這大概是兩人都是領兵作戰的實踐家,行家一看就懂無需多言吧。

  曹操高陵離AY市大概二十多公里,曹操陵墓建了博物館以後,安陽也開通了一趟公交車58路可以直達,但是發車間隔比較長,從一小時到一個小時二十分鐘不等,旺季的話最少也要四十分鐘。

  從我住的地方到58路車站要倒一次車,第一次我剛到車站,58路剛走;第二次來早了,顯示還有半小時才到。當天很冷,車站就一個牌子,連個車棚也沒有,站了一會都快凍透了,就打車過去。計程車在高陵停車場等待的時間至少有四十分鐘吧,算上這個時間,來回一共花費80元。


  曹操高陵博物館主打黑紅兩色,簡潔大方,遊客服務中心也感覺挺豪華的,整個博物館的建築和周邊的田野民房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實博物館的展館和墓室墓道都在地下,這個地上部分只相當於一個大棚子,把整個墓地遮起來擋擋雨。

  博物館前面一如既往地搞了一個大廣場,但除了視覺效果好像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冬季不知道風大不大,但是夏天頭上烈日,腳下發燙的混凝土,在廣場上走好幾百米,肯定不會有什麼好體驗。相反停車場卻不大,感覺這就是一個大而無當的設計。

  我覺得與其把錢花在這些周邊附屬建築上,不如把交通好好改善一下,讓遊人至少在交通上的體驗還能好一點,也就有更多的遊客願意來。我到的時候是11月份,也許是淡季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比遊客要多,這樣的客流量大概也讓AY市沒多大興趣在淡季改善交通條件吧。

  曹操墓的真正墓道現在保護起來,只能隔著玻璃觀看,真正的墓室更是看也看不到。但是在旁邊複製了一個墓室,方便遊人參觀。曹操的墓道墓室看起來也不小,但是並沒有超過當時東漢皇帝陵墓的規模,只是比一般的諸侯王墓規模要大一點,所以他當時是尊重漢朝,並沒有超越禮制的規定。這和春秋戰國時代,那些秦晉燕趙的國君們在周天子還在的情況下,很多都採用了超越天子禮制的規格。相比起來,曹操真的還算是漢朝恪盡職守的大臣。

  複製的墓室只能讓遊人看看結構,所有的隨葬品都在旁邊的展廳。面積很大,隨葬品很多,據說將近一千件,但絕大部分都是陶器,只有很少量的小件銅器、玉器。出土的幾個玉壁要不是有說明,我看跟石頭也沒什麼兩樣。

  在東漢的時候,一是地震等災害比較多,二是瘟疫流行,當時的社會,至少底層人的生活吧,是很貧困的。所以曹操父子一直都提倡節約勤儉,墓里的隨葬品比東漢的皇帝和諸侯王都差得很遠,估計也就是當時一個大戶的水平。隨葬的陶器就是在快2000年後的今天,盜墓分子也都沒啥興趣,所以遺留的這些陶器隨葬品還挺多。

  比較醒目的是他用過的一個石頭枕。曹操有頭疼病,這個枕頭是凹下去的弧形,能和他的脖子後腦部分貼合,大概他枕得比較舒服吧,所以把這個枕頭叫做慰項石,這也是他生前常用的枕頭。作為一個掌握大權的人,這個石枕的石材也沒有特別的地方,僅僅是符合一點人的頸部生理曲線。和其他博物館裡突出擺放的各類金銀玉器、動不動就宣傳有多少件鎮館之寶比較起來,這個博物館的展品就太寒酸了。我想還有哪位有曹操這樣的權勢而墓葬比他更簡樸的?

  博物館對曹操在軍事、農業、政治、文學方面都有很詳細的介紹,做得很用心,這是我對這座博物館體驗最好的一點,強烈推薦大家來了別著急走,認真看一看,可以更多了解曹操這位歷史人物。

  和曹操墓有關的傳說莫過於七十二疑冢了,其實來源也是非常可笑的。在北宋初年的時候,宰相王安石路過安陽這一帶,他寫了一首詩說「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壠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其中說銅雀台西八九丘,就是說在銅雀台西面有一些墳墓,七七八八的,並不是具體指多少座。

  到了南宋范成大的時候,他看到了這首詩,把王安石詩中的「八九丘」說成七十二丘了,他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七十二冢》,難道這是受了「二八佳人體似酥」的影響嗎?以後慢慢就以訛傳訛,說曹操有七十二座假墓了。

  曹操墓往東三十里就是他的都城鄴城,這以前是袁紹的都城,打敗袁紹以後,曹操就把都城從許昌遷到了這裡。想必這裡比他自己的都城要更高大繁華吧,看來那個時候袁紹還是比他要富裕一些。在他墓的北邊兩公里多的地方,就是河南河北的一條著名河流——漳河,在西北方向的河邊,就是當年項羽破釜沉舟的地方。

  曹操墓也出土了曹操的頭骨和一點遺骨,根據這些推斷,曹操並不是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的形象,他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的樣子,只能說是個小個子。這也是符合史書上記載的,《魏氏春秋》里說曹操「姿貌短小」。不知道他騎多高的馬,太高大的馬估計他騎上也不會好看吧。他周圍的那些文臣武將們,也不會都是小個子,短小的曹操被他們包圍著,那場面也不會有多好看。可是曹操終究能把這些文武精英收攏在帳下,有的還是對方陣營的,恐怕這也體現了他的個人魅力和政治家風度。《魏氏春秋》里接上句說他「神明英發」,他的氣場看來是相當強大的,這也讓我想到了法國的那位拿破崙。

  曹操去世以後,他的後代們一是子嗣不旺,另外好像也沒有更優秀的統帥了,結果被司馬懿父子趁機奪了權。

  要知道他們司馬家是人丁興旺的,司馬懿本身有八個兄弟,他自己又生了九個兒子,女性的還沒算上。司馬懿本人又長期帶兵掌握著軍權籠絡了一批將領,想想看司馬家通過姻親的關係在政治上可以聯絡多少的勢力。當時,不少的世家大族也站到了司馬氏一邊。這個密密麻麻的權利網絡,一點一點從內部蠶食掉了曹氏的權力,最終司馬氏奪取政權建立了西晉。

  但是司馬氏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他的子孫們互相爭鬥,最終釀成了八王之亂,五十多年後西晉就滅亡了。

  220年正月,曹操自覺身體不佳,恐怕時日無多,便頒布了他最後的安排——《遺令》,一個月後,曹操去世,終年65歲。《遺令》全文不長,我大概翻譯成白話文,大家了解一下這位大人物的最後時刻都說些什麼:

  我昨夜覺得不太好,到天明喝一點粥出了些汗,又喝了當歸湯。我以前在軍中一直執法嚴厲,以至於小則發脾氣,大則有過失,你們不要學我。

  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要遵循古禮大操大辦我的喪事。我有頭痛病,一直常戴頭巾。我死後,你們給我穿著生前的禮服下葬,不要有遺留。百官若來殿中弔唁,只需哭泣十五聲就夠了。葬禮結束後,就可以脫去喪服。

  那些駐守邊疆的將領,不得擅離崗位,官吏們也要各司其職。我死後,就用平常穿的衣服入殮,葬在鄴城西邊的高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不要陪葬金玉珠寶。

  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平時都很辛苦,應當安置在銅雀台,並善待她們。在銅雀台正堂之上,安放六尺長的床,掛上帷帳,早晚供奉食物。每月初一和十五,從清晨到中午,在帳中奏樂歌舞。

  你們要時常登上銅雀台,眺望我的陵墓。我留下的薰香可分給各位夫人,但不要用於祭祀我。其餘的人若閒暇無事,可學習編織鞋履販賣以維持生計。我一生為官所得的印綬,都藏於府庫中。我遺留的衣物皮裘,可另外收藏。那些無法處理的衣物,便由兄弟們共同分配吧。

  原文也附後,古文好的可以自己讀,或許我翻的也不一定準確:

  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頭巾)。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以禮哭喪);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設脯糒(食物)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做鞋賣錢)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