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在編輯部幫忙刻寫蠟板、校對修改,忙碌五六天後,首期正刊《引丹工程簡報》進入油印程序,梁棟便告別范曉荷,重新回到了工地上。
在編輯部里,每次遇到邵碧青時,梁棟都對其表現得非常尊重,——他從來都把待人以禮作為自己處事的第一準則;然而當他發出「邵主任好」或者「邵主任早」的招呼時,邵碧青卻從來都沒正眼看過他,甚至連從鼻孔里哼過一聲都沒有。
邵碧青這種目中無人的態度,很令梁棟感到自尊受傷。
但梁棟也發現邵碧青特別的愛聽人吹捧和受人殷勤:
二木當著大家的面,稱其為「在引丹工地上快速成長起來的新聞界的行家裡手」,邵碧青不但泰然受之,而且高興得眉開眼笑,鼻尖上的顆顆麻點都集中到了一塊,儘管她自始至終連新聞的定義和「六要素」都沒弄明白過,更連消息和通訊的區別都沒弄明白過;小建愛獻殷勤,跑前跑後,不是為其拎包就是為其拂座,甚至擔負起了為其嬰孩洗尿布擦屁股的重責,因此更得邵碧青的青睞和信任。
老拽是從王村公社抽調上來的「記者」,說白了就是臨時工中的短工,完全依靠《引丹工程簡報》發放的幾大毛稿酬吃飯。有一次,老拽在背後罵街:「簡直就他媽是一頭豬,隔三差五得餵她一頓;不餵嘛,稿子沒得發,稿酬沒得拿喲!」
有人問道:「這個『餵』字嘛,是什麼意思?」
「你品,你品,你仔細品!」老拽雙手一攤答道,然後做出興高采烈的表情唱,「俺是個公社的飼呀麼飼養員哎哎……」
二木、小建、老拽等人儘管表面上對邵碧青畢恭畢敬,然而轉過身去便破口大罵,言語極盡糟踐鄙污之能。
一次,半午時候,大家都在編輯部內靜默辦公,素來上午不上班的邵碧青忽然火急火燎的狂跑而來,在跨步進門時候因為腿絆門檻,一下弄了個惡狗撲食跌爬在地;儘管如此,還是趕緊爬起,連衣服也來不及整理就坐在了辦公桌前。
宮德枚跨步進門時候,邵碧青正周吳鄭王的俯身辦公桌上,專心致志的拿筆圈畫著稿件。
看到宮德枚走近,邵碧青趕緊站起,做出手忙腳亂的樣子,叫道:「呀,宮副指揮長你來了。宮副指揮長你看我們編輯部多忙,我今天早晨都沒吃飯,一直忙到現在……」
事後,老拽繪聲繪色的講道:「話說×××急步進門,被門檻絆了個惡狗吃屎,當場一斷三截……」
「怎麼就一斷三截了呢?」小建和二木在旁問道。
「被門檻絆倒時候,兩個破鞋一個落在頭前,一個落在腳後。」老拽搖頭晃腦的答,「連人加起來不是三截嗎?」
……
在編輯部的幾天裡,梁棟也從悠悠眾口中對邵碧青的「發跡」緣由漸漸有所知曉,原來她和某位外號「老騾子」的縣領導關係有些夾纏不清,所以夫妻雙雙得到了榮升機會:駱斯秋從縣紡織廠調入縣勞動局,身份也由工人轉為幹部,而邵碧青則從一名僅有小學學歷、逢人便死皮賴臉推銷食品的商店售貨員,搖身一變成了縣委通訊組的副組長。
梁棟還同時得知,范曉荷原本通過三輪角逐而被確定為引丹工地廣播分站的播音員,但因「老騾子」的橫加干涉,最終落選而由邵碧青接任;由於實力太差,素質太低,結果便鬧出了「鄧站人民廣播縣」和公然在廣播站里喚狗吃屎、惡語罵夫的鬧劇……
對於邵碧青,范曉荷在最初的尊重沒有得到回應後,便保持了一種不亢不卑,敬而遠之甚至視而不見的態度,每天進進出出,只管做好採訪任務,盡著自己宣傳組副組長、編輯部副主任和廣播站副站長的職責;邵碧青雖然艷羨其容貌,嫉妒其才華,卻也無可奈何,只能時不時的在背地裡使些陰招罷了。
為使《簡報》版面儘可能的顯得生動活潑些,梁棟發揚「干一行,愛一行」精神,每天都在刻板校對之餘,積極的練寫大黑體、仿宋體、正楷體字,描仿簡單的題花插圖,學習怎樣在油印的時候套紅;不想這卻招了邵碧青的大忌,這天她竟當著梁棟的面哼了一聲,語調尖酸的說:
「一個泥腿杆子琢磨這些幹嘛,難道還真想賴在編輯部里長期不走啊?難道還真想端鐵飯碗吃國家糧啊?」
這話就太過傷人了,不但傷臉,而且傷骨。梁棟沒有言語,只將鐵筆重重的摔在鋼板上面,然後站立起身,虎視眈眈的逼視著邵碧青。
「你想幹嘛?」邵碧青驚慌的後退兩步,雙手下意識的伸向腰間褲帶。
梁棟呼呼的喘著粗氣,沒有答話。
二木和小建、老拽恰好都不在,邵碧青失了仗持,最終只得嘟噥著轉身走向外間;從後面望去,她的肩膀左高右低,瘦骨伶仃的兩腿就像夾著個皮球似的叉得很開,走路姿勢一顛一簸如同肘間挎著筐籃……
當天下午下班,梁棟在全部完成刻寫校對任務後,不顧范曉荷的一再挽留,堅持離開編輯部,準備回往工地。
在從編輯部回往工地的路上,梁棟看看太陽距離西邊山頭尚高,便特意繞道走了一趟「長辦」技術人員的住居地,準備拜訪一回金匯民,並順便請教《物理學基礎1》中幾個反覆鑽研而始終沒能弄懂的問題。
剛剛走進門口刷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為名二不為利」標語的小院,梁棟便看到金匯民嘴角叼著「一頭擰」菸捲,正用笤帚蘸著紅漆在東院牆壁上刷寫標語口號:百萬雄師過大江,長辦聯司奔倉皇……
寫完東面牆壁,金匯民又手提笤帚漆桶走至西面牆壁前,依舊是嘴叼菸捲,龍飛鳳舞刷寫下了另外一行標語口號:長辦聯司一聲吼,百萬雄師抖三抖。
梁棟看不明白,便問金匯民道:「金老師,你寫這樣兩副意思完全對立的標語口號,到底是什麼目的?」
「你猜!」金匯民早用眼角餘光觀察到了梁棟的到來,寫完字後放下笤帚漆桶,以手夾煙猛抽兩口,嘿嘿笑道。
梁棟老實說道:「我猜不出。我知道你們『長辦』的技術人員分為『百萬雄師』和『長辦聯司』兩個派別,兩派勢如水火,辯論不休。你寫這樣的標語口號,究竟是站在哪派的立場上呢?」
「我是『百萬雄師』派,我老婆呢是『長辦聯司』派;現在為了引丹工程,我們兩派暫時握手言和。」金匯民眨著狡黠的眼睛笑道,「但是呢,明天總部要來檢查,我奉『百萬雄師』司令之命,寫下前一副標語口號,又奉老婆之命,寫下後一副標語口號。這樣領導來了就不會批評我們……」
「就不會批評你們這裡是『階級鬥爭的避風港』了,對不對?」梁棟搶先說道。
「聰明。不愧是我老金慧眼識珠看中的人才。」金匯民鼓掌說完,從嘴角拔出濕漉漉的菸捲遞向梁棟,「要不要來上一口?」
……
回到工地報到後,因為手傷尚未全愈,不能再操錘釺或扛背石頭,梁棟便服從梁明理的分派來到食堂,幫助老咕嘎燒火做飯並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路。
每日四更,老咕嘎就穿衣起床,摸著黑前往五六里地外的無名小溪挑水;連挑六擔,將食堂里的三口海缸裝滿,這才開始和胖嬸一道生火做飯。
早飯多是紅薯面稀湯和紅薯面窩頭,每人每天定量九大兩;菜是用大青鹽醃製的咸蘿蔔條,每人每頓兩根,除咸蘿蔔條外還搭配有辣椒汁,偶爾每人還能分到手兩骨朵大蒜。民工們起床洗漱後來到食堂,排好隊伍各自領取一份,然後便隨意蹲在食堂門外的空場上,就著咸蘿蔔條、辣椒汁或是大蒜吃紅薯面窩頭,喝紅薯面稀湯。
午飯、晚飯和早飯基本一樣,沒啥大變。
在工地上,只有周日晌午才能美美的吃到一頓丟了酸剌菜的糊湯麵條;相對於紅薯面窩頭和稀湯而言,糊湯麵條簡直就是難得的美味佳肴,因此大家把這頓飯稱為「改色飯」,最是期待看重。
這天開過早飯並把鍋碗洗刷完畢後,老咕嘎就開始和面醒面,然後手執擀杖擀了一案又一案麥豆兩摻的雜麵條,直累得滿頭大汗,兩臂酸軟無力;到上午十一點時,案板上的麵條已堆得小山一樣,足夠河東河西兩村的百餘名民工美美的大吃一頓了。
燒飯的鍋是專門從陶岔街上買回來的丈八大鍋。這種大鍋,四面皆裝鐵環,平日裡只有屠戶們在燒水殺豬褪毛時才用,現在卻變成了工地食堂里須臾不離的燒飯家具,每次需要五六桶水才能添滿;鍋蓋由半厚不薄的白鐵皮打成,自然照著大鍋的尺寸訂做,確保剛好蓋得嚴絲合縫不漏熱氣,其蓋下揭起,均需兩人齊心協力方能順利完成任務。
為了儉省,灶下燒的一半是柴一半是煤;柴從山中打來自不必說,煤則由指揮部按照計劃統一調配供應。燒飯時,先拿五尺長的鐵鉤捅開表層濕煤,讓內里的火漸漸燃旺,再在上面填架乾柴以為助力;燒完飯後填些糊狀的稀煤覆蓋上面,原本的火焰暫時被壓,保持著燃而不熄的狀態以備下次燒飯時再用。
除紅薯面窩頭、稀湯和糊湯麵條外,偶爾遇上重大節日,食堂里也會炒菜給大家改善生活;說是炒菜,說白了就是煮菜,把一大筐的蘿蔔白菜剁碎後倒進鍋里,添水猛煮。每逢這時,胖嬸在下面照看灶火,老咕嘎則叉開雙腿站在灶台上,先是腰拤鹽盆,手抓鹽塊大把大把的撒進鍋里,然後又手執鐵杴順著鍋底翻來攪去,既使菜能全部受熱熟透,又使鹽能均勻滲入滲透。那場景看上去既粗獷又豪放,使人一次過目,終生難忘。
灶下的事務,原本該由胖嬸負責,然因今天胖嬸抱了抹布、鐵刷、蒸饃箱籠一應廚上家什去往外面洗刷,所以就完全交了梁棟看管。
老咕嘎在案上擀麵條時,梁棟便按照他的吩咐往鍋里添滿涼水,蓋好鍋蓋,然後坐在灶下捅開原本捂著的煤火;待煤火燃得紅亮耀目時候,再每隔三五分鐘便填進幾根劈柴架在煤火上面猛燒,接下來就靜等著鍋里的水滾開了。
大半個小時過去後,鍋里的水已是翻花大滾了。老咕嘎和梁棟合力揭開鍋蓋,抬起堆滿麵條的案板對準冒著騰騰白氣的鍋沿陡然一順,「嘩」的一聲,小山樣的麵條便全部溜進了鍋內。
接著老咕嘎又趕緊蓋嚴鍋蓋,返身拿起一個大號洋瓷盆開始攪麵糊糊;麵糊糊攪好,移去鍋蓋,鍋里的麵條已在沸水中沉沉浮浮「淤」起老高。老咕嘎抓起一雙二尺多長的竹筷將麵條打了一遍,然後便端起洋瓷盆將麵糊糊順著鍋底攪入水中。
忙完這一切,老咕嘎已是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了。
「文火,文火,千萬莫要糊住了鍋底!」老咕嘎腰靠鍋台站著,摸出一支紙菸點著叼在嘴裡,頗具大將風度的指揮梁棟說道。
梁棟聽話的減少添柴的頻度,灶膛內的火勢很快便漸漸的減弱了下來。
在編輯部里,每次遇到邵碧青時,梁棟都對其表現得非常尊重,——他從來都把待人以禮作為自己處事的第一準則;然而當他發出「邵主任好」或者「邵主任早」的招呼時,邵碧青卻從來都沒正眼看過他,甚至連從鼻孔里哼過一聲都沒有。
邵碧青這種目中無人的態度,很令梁棟感到自尊受傷。
但梁棟也發現邵碧青特別的愛聽人吹捧和受人殷勤:
二木當著大家的面,稱其為「在引丹工地上快速成長起來的新聞界的行家裡手」,邵碧青不但泰然受之,而且高興得眉開眼笑,鼻尖上的顆顆麻點都集中到了一塊,儘管她自始至終連新聞的定義和「六要素」都沒弄明白過,更連消息和通訊的區別都沒弄明白過;小建愛獻殷勤,跑前跑後,不是為其拎包就是為其拂座,甚至擔負起了為其嬰孩洗尿布擦屁股的重責,因此更得邵碧青的青睞和信任。
老拽是從王村公社抽調上來的「記者」,說白了就是臨時工中的短工,完全依靠《引丹工程簡報》發放的幾大毛稿酬吃飯。有一次,老拽在背後罵街:「簡直就他媽是一頭豬,隔三差五得餵她一頓;不餵嘛,稿子沒得發,稿酬沒得拿喲!」
有人問道:「這個『餵』字嘛,是什麼意思?」
「你品,你品,你仔細品!」老拽雙手一攤答道,然後做出興高采烈的表情唱,「俺是個公社的飼呀麼飼養員哎哎……」
二木、小建、老拽等人儘管表面上對邵碧青畢恭畢敬,然而轉過身去便破口大罵,言語極盡糟踐鄙污之能。
一次,半午時候,大家都在編輯部內靜默辦公,素來上午不上班的邵碧青忽然火急火燎的狂跑而來,在跨步進門時候因為腿絆門檻,一下弄了個惡狗撲食跌爬在地;儘管如此,還是趕緊爬起,連衣服也來不及整理就坐在了辦公桌前。
宮德枚跨步進門時候,邵碧青正周吳鄭王的俯身辦公桌上,專心致志的拿筆圈畫著稿件。
看到宮德枚走近,邵碧青趕緊站起,做出手忙腳亂的樣子,叫道:「呀,宮副指揮長你來了。宮副指揮長你看我們編輯部多忙,我今天早晨都沒吃飯,一直忙到現在……」
事後,老拽繪聲繪色的講道:「話說×××急步進門,被門檻絆了個惡狗吃屎,當場一斷三截……」
「怎麼就一斷三截了呢?」小建和二木在旁問道。
「被門檻絆倒時候,兩個破鞋一個落在頭前,一個落在腳後。」老拽搖頭晃腦的答,「連人加起來不是三截嗎?」
……
在編輯部的幾天裡,梁棟也從悠悠眾口中對邵碧青的「發跡」緣由漸漸有所知曉,原來她和某位外號「老騾子」的縣領導關係有些夾纏不清,所以夫妻雙雙得到了榮升機會:駱斯秋從縣紡織廠調入縣勞動局,身份也由工人轉為幹部,而邵碧青則從一名僅有小學學歷、逢人便死皮賴臉推銷食品的商店售貨員,搖身一變成了縣委通訊組的副組長。
梁棟還同時得知,范曉荷原本通過三輪角逐而被確定為引丹工地廣播分站的播音員,但因「老騾子」的橫加干涉,最終落選而由邵碧青接任;由於實力太差,素質太低,結果便鬧出了「鄧站人民廣播縣」和公然在廣播站里喚狗吃屎、惡語罵夫的鬧劇……
對於邵碧青,范曉荷在最初的尊重沒有得到回應後,便保持了一種不亢不卑,敬而遠之甚至視而不見的態度,每天進進出出,只管做好採訪任務,盡著自己宣傳組副組長、編輯部副主任和廣播站副站長的職責;邵碧青雖然艷羨其容貌,嫉妒其才華,卻也無可奈何,只能時不時的在背地裡使些陰招罷了。
為使《簡報》版面儘可能的顯得生動活潑些,梁棟發揚「干一行,愛一行」精神,每天都在刻板校對之餘,積極的練寫大黑體、仿宋體、正楷體字,描仿簡單的題花插圖,學習怎樣在油印的時候套紅;不想這卻招了邵碧青的大忌,這天她竟當著梁棟的面哼了一聲,語調尖酸的說:
「一個泥腿杆子琢磨這些幹嘛,難道還真想賴在編輯部里長期不走啊?難道還真想端鐵飯碗吃國家糧啊?」
這話就太過傷人了,不但傷臉,而且傷骨。梁棟沒有言語,只將鐵筆重重的摔在鋼板上面,然後站立起身,虎視眈眈的逼視著邵碧青。
「你想幹嘛?」邵碧青驚慌的後退兩步,雙手下意識的伸向腰間褲帶。
梁棟呼呼的喘著粗氣,沒有答話。
二木和小建、老拽恰好都不在,邵碧青失了仗持,最終只得嘟噥著轉身走向外間;從後面望去,她的肩膀左高右低,瘦骨伶仃的兩腿就像夾著個皮球似的叉得很開,走路姿勢一顛一簸如同肘間挎著筐籃……
當天下午下班,梁棟在全部完成刻寫校對任務後,不顧范曉荷的一再挽留,堅持離開編輯部,準備回往工地。
在從編輯部回往工地的路上,梁棟看看太陽距離西邊山頭尚高,便特意繞道走了一趟「長辦」技術人員的住居地,準備拜訪一回金匯民,並順便請教《物理學基礎1》中幾個反覆鑽研而始終沒能弄懂的問題。
剛剛走進門口刷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為名二不為利」標語的小院,梁棟便看到金匯民嘴角叼著「一頭擰」菸捲,正用笤帚蘸著紅漆在東院牆壁上刷寫標語口號:百萬雄師過大江,長辦聯司奔倉皇……
寫完東面牆壁,金匯民又手提笤帚漆桶走至西面牆壁前,依舊是嘴叼菸捲,龍飛鳳舞刷寫下了另外一行標語口號:長辦聯司一聲吼,百萬雄師抖三抖。
梁棟看不明白,便問金匯民道:「金老師,你寫這樣兩副意思完全對立的標語口號,到底是什麼目的?」
「你猜!」金匯民早用眼角餘光觀察到了梁棟的到來,寫完字後放下笤帚漆桶,以手夾煙猛抽兩口,嘿嘿笑道。
梁棟老實說道:「我猜不出。我知道你們『長辦』的技術人員分為『百萬雄師』和『長辦聯司』兩個派別,兩派勢如水火,辯論不休。你寫這樣的標語口號,究竟是站在哪派的立場上呢?」
「我是『百萬雄師』派,我老婆呢是『長辦聯司』派;現在為了引丹工程,我們兩派暫時握手言和。」金匯民眨著狡黠的眼睛笑道,「但是呢,明天總部要來檢查,我奉『百萬雄師』司令之命,寫下前一副標語口號,又奉老婆之命,寫下後一副標語口號。這樣領導來了就不會批評我們……」
「就不會批評你們這裡是『階級鬥爭的避風港』了,對不對?」梁棟搶先說道。
「聰明。不愧是我老金慧眼識珠看中的人才。」金匯民鼓掌說完,從嘴角拔出濕漉漉的菸捲遞向梁棟,「要不要來上一口?」
……
回到工地報到後,因為手傷尚未全愈,不能再操錘釺或扛背石頭,梁棟便服從梁明理的分派來到食堂,幫助老咕嘎燒火做飯並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路。
每日四更,老咕嘎就穿衣起床,摸著黑前往五六里地外的無名小溪挑水;連挑六擔,將食堂里的三口海缸裝滿,這才開始和胖嬸一道生火做飯。
早飯多是紅薯面稀湯和紅薯面窩頭,每人每天定量九大兩;菜是用大青鹽醃製的咸蘿蔔條,每人每頓兩根,除咸蘿蔔條外還搭配有辣椒汁,偶爾每人還能分到手兩骨朵大蒜。民工們起床洗漱後來到食堂,排好隊伍各自領取一份,然後便隨意蹲在食堂門外的空場上,就著咸蘿蔔條、辣椒汁或是大蒜吃紅薯面窩頭,喝紅薯面稀湯。
午飯、晚飯和早飯基本一樣,沒啥大變。
在工地上,只有周日晌午才能美美的吃到一頓丟了酸剌菜的糊湯麵條;相對於紅薯面窩頭和稀湯而言,糊湯麵條簡直就是難得的美味佳肴,因此大家把這頓飯稱為「改色飯」,最是期待看重。
這天開過早飯並把鍋碗洗刷完畢後,老咕嘎就開始和面醒面,然後手執擀杖擀了一案又一案麥豆兩摻的雜麵條,直累得滿頭大汗,兩臂酸軟無力;到上午十一點時,案板上的麵條已堆得小山一樣,足夠河東河西兩村的百餘名民工美美的大吃一頓了。
燒飯的鍋是專門從陶岔街上買回來的丈八大鍋。這種大鍋,四面皆裝鐵環,平日裡只有屠戶們在燒水殺豬褪毛時才用,現在卻變成了工地食堂里須臾不離的燒飯家具,每次需要五六桶水才能添滿;鍋蓋由半厚不薄的白鐵皮打成,自然照著大鍋的尺寸訂做,確保剛好蓋得嚴絲合縫不漏熱氣,其蓋下揭起,均需兩人齊心協力方能順利完成任務。
為了儉省,灶下燒的一半是柴一半是煤;柴從山中打來自不必說,煤則由指揮部按照計劃統一調配供應。燒飯時,先拿五尺長的鐵鉤捅開表層濕煤,讓內里的火漸漸燃旺,再在上面填架乾柴以為助力;燒完飯後填些糊狀的稀煤覆蓋上面,原本的火焰暫時被壓,保持著燃而不熄的狀態以備下次燒飯時再用。
除紅薯面窩頭、稀湯和糊湯麵條外,偶爾遇上重大節日,食堂里也會炒菜給大家改善生活;說是炒菜,說白了就是煮菜,把一大筐的蘿蔔白菜剁碎後倒進鍋里,添水猛煮。每逢這時,胖嬸在下面照看灶火,老咕嘎則叉開雙腿站在灶台上,先是腰拤鹽盆,手抓鹽塊大把大把的撒進鍋里,然後又手執鐵杴順著鍋底翻來攪去,既使菜能全部受熱熟透,又使鹽能均勻滲入滲透。那場景看上去既粗獷又豪放,使人一次過目,終生難忘。
灶下的事務,原本該由胖嬸負責,然因今天胖嬸抱了抹布、鐵刷、蒸饃箱籠一應廚上家什去往外面洗刷,所以就完全交了梁棟看管。
老咕嘎在案上擀麵條時,梁棟便按照他的吩咐往鍋里添滿涼水,蓋好鍋蓋,然後坐在灶下捅開原本捂著的煤火;待煤火燃得紅亮耀目時候,再每隔三五分鐘便填進幾根劈柴架在煤火上面猛燒,接下來就靜等著鍋里的水滾開了。
大半個小時過去後,鍋里的水已是翻花大滾了。老咕嘎和梁棟合力揭開鍋蓋,抬起堆滿麵條的案板對準冒著騰騰白氣的鍋沿陡然一順,「嘩」的一聲,小山樣的麵條便全部溜進了鍋內。
接著老咕嘎又趕緊蓋嚴鍋蓋,返身拿起一個大號洋瓷盆開始攪麵糊糊;麵糊糊攪好,移去鍋蓋,鍋里的麵條已在沸水中沉沉浮浮「淤」起老高。老咕嘎抓起一雙二尺多長的竹筷將麵條打了一遍,然後便端起洋瓷盆將麵糊糊順著鍋底攪入水中。
忙完這一切,老咕嘎已是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了。
「文火,文火,千萬莫要糊住了鍋底!」老咕嘎腰靠鍋台站著,摸出一支紙菸點著叼在嘴裡,頗具大將風度的指揮梁棟說道。
梁棟聽話的減少添柴的頻度,灶膛內的火勢很快便漸漸的減弱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