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11章 糧

  留了一個班駐守,以防止出事,陳銳等人乘舟回了沈家門。

  「這時候開始準備海貿,是不是早了些?」徐渭低聲道:「此次富安鎮繳獲應該還能支撐一段時日。」

  「不早了。」陳銳搖頭道:「但並不是立即開始,這次只是探探路而已。」

  對於南洋那邊,特別是馬六甲的局勢,陳銳並不清楚,只能確定馬六甲海峽肯定是控制在葡萄牙人手中的。

  這十個番人,說白了就是投石問路,能有多少收穫那是小事,關鍵在於探明葡萄牙人的態度,才能決定之後的很多事。

  「不過,若是能交易些鳥來,對山東戰事是有利的。」徐渭隨口點評幾句,又問道:「你那份單子上還索要各類種子?」

  「嗯。」陳銳只應了聲,沒有解釋。

  陳銳不太確定能不能弄得來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量作物,但如果能弄來,將對舟山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舟山將會一步步的壯大,限制的因素不會太多,關鍵在於兩點,其一是水師的戰鬥力,這將直接決定舟山什麼時候能夠參與到海貿中,給舟山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總不能一直抄家抄家吧同時水師的強大意味著護衛軍的手能伸到沿海的各地,不僅僅局限在淮東、山東,能遠達天津、京畿,甚至是薊門、遼東、朝鮮。

  其二是糧食儲備。

  舟山的核心思維是聚眾,說白了就是將人口視為一切的基礎。

  人口才能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人口才能提供足夠的兵源。

  人口才能提供足夠的貨物。

  而聚眾首先一點就是要有糧,那些能吃飽飯的人是不會來舟山的—而聚攏而來的那些人,舟山需要首先不能讓他們餓肚子。

  可以肯定的是,將來聚攏而來的大量人口都是基層民眾,想將他們安定在舟山這個團體,那就要讓他們看到希望。

  而所有的希望都是從吃飽開始的。

  所以,那些高產量作物,是陳銳急需的。

  紅薯、土豆、玉米都是高產量作物,而且並不需要肥沃的土壤,特別是前兩者。

  其中陳銳最盼望的是紅薯,平地山地都可種植,產量高的同時耐旱易活,一年可種植兩次。

  歷史上紅薯是在萬曆年間引入中國的,時稱「六益八利,功同五穀」。

  後來大名鼎鼎的徐光啟還曾經親自試種,並寫下《甘薯論》,稱有十三勝。

  一旦引進紅薯,並且在舟山附近推廣開,就能用儘量少的土地來養活更多的人,之後壯大勢力再擴大範圍。

  一輪套著一輪,如同滾雪球一般。

  陳銳曾經派人查探過,其實僅僅是舟山、定海、象山一帶,就有大量的土地被閒置。

  並不是這些土地種不出糧食,而是因為土地太過貧瘠,產量不高,農戶種植後繳納各種苛捐雜稅—到最後還得虧本。

  但這些王地種紅薯卻是可以的,這意味著土地的利用率會大幅度上升。

  而且浙江雖然富庶,但良田大都種植經濟作物,產出糧米不算豐盈,引進紅薯,意味著更多的良田會改種棉花等作物。

  這一切都會給舟山帶來極大的好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糧食儲備。

  陳銳從去年就在為糧食發愁,手裡只要有銀子,就儘量騰出余財在各地購糧,為此也想過很多的法子,紅薯、土豆只是其中的一項。

  回了沈家門已經是黃昏時分了,陳銳去糧倉轉了一圈,主管倉庫的管事歐強是邊軍老卒,左腿受傷沒有入軍,做事精細的很。

  舟山是海島,糧倉的建築和防濕需要格外注意,陳銳一般隔幾天就會來轉一遍。

  「現在庫藏還有多少?」

  「四萬五千多石。」

  「留點神,這段時間時常風雨大作。」

  「嗯,已經加固過了。」歐強一一拐的跟在陳銳身後,「現在是入不敷出,不過再過兩個月,秋糧也上市了。」

  陳銳搖搖頭,「即使秋糧上市,只怕也很難大批購入,畢竟如今各地明軍都有饑荒。」

  「等這次擴軍,水師能組建一營戰兵,會去南洋購糧。」


  「此外,八月之前,還會送一批糧米北上登州。

  陳銳停下腳步,「人手夠用嗎?」

  「不夠。」歐陽坦然道:」「管事倒是簡單,只需要記錄就行了,但運送就難了,每次都需要從應募作工那邊抽調人手。」

  「快了,快了。」陳銳看向糧倉不遠處已經挖掘開的河道。

  如今沈家門的基建,各種材料都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運送,這也是需要大量應募青壯作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等河道疏通,南至鹽田,北至湖泊,西至沈家門碼頭,都能用船隻運送,那就便捷多了。

  當然了,這也是冒了風險的,若是吳澤不能保證河道的泄洪能力,很可能會釀成水災。

  所以,糧倉都建在比河道高的地方。

  離開糧倉,陳銳沒有回家,而是去了少年郎的居所。

  「陳千戶。」

  「陳大哥。」

  「大哥。」

  各類稱呼雜亂的很,吳大績、麻夏已然入軍,是隨著軍中士卒稱呼大哥。

  朱、孫如今跟在沈束身邊,又因為與陳銳是舊識,所以稱呼陳大哥。

  其他的人大都還是稱呼陳千戶。

  陳銳略略點頭,看向今日休沐的麻夏、吳大績,「如何?」

  「昨日考核,麻兄在三營中排名第十二。」吳大績笑著說:「我是在五營,排名三十二。」

  「還不錯。」陳銳笑了笑,新兵營一共分為七個營,每個營四百多人,

  能排在前五十,都算是出彩的,一般都會被提為班長、副班長的職務。

  陳銳看了眼有些興奮的吳大績,「不怪我吧?」

  「大哥說哪裡話。」吳大績正色道:「大哥有志,光明磊落,伯父亦有志,必有所為。」

  「惟錫兄的確有志。」陳銳嘆道:「但山東一戰,他未必能領兵北上。

  ??

  沈一貫贊同點頭,「朝無膽氣,不敢隨意出兵。」

  眾人沉默了會兒,孫勉強笑道:『「我聽司大哥提及,江北參將倪泰曾與陳大哥在魚台一戰並肩,頗有膽氣。」

  「到時候再說吧。」陳銳搖搖頭。

  倪泰的確有些膽氣,魔下還有不少大同、宣府的邊軍,但在淮東大敗之後摁耐不住性子在公開場合大罵嚴嵩,如今被江北總督王邦瑞籠絡,行事只怕不能自主。

  聊了幾句之後,陳銳看向閔成弘,「這幾日如何?」

  「至少增產三成!」閔成弘興奮起來了,「大哥用的是何等肥,竟如此神奇!」

  「都能增產四成?」陳銳眉頭微燮。

  「一共十塊田地,施肥分量以及後續施肥次數都有不同。」閔成弘仔細解釋道:「其中有一塊田用肥太過,稻穀焉了,兩塊田能增產三成以上,我都已經記錄過了。」

  陳銳接過閔成弘遞來的冊子看了會兒,笑著點頭說:「繼續吧,明年開春後,有你用武之地。」

  「不過也需繼續試驗,若是果樹、棉花、甘蔗、桑樹,再或者其他作物,都需要一一試驗。」

  閔成弘連連點頭,又追問道:「陳大哥,到底是何肥?」

  朱輕輕咳嗽兩聲,陳銳笑著說:「以後你們自然知道。」

  身處海島,鳥糞石這種極好的肥料自然不會被陳銳忽視,都不用去其他地方尋找,沈家門沿海區域就有不少。

  不過具體怎麼用,用多少,都需要一一試驗,

  總而言之,陳銳為了糧食儲備,實在是耗盡了心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