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新神加冕!
第604章 新神加冕!
中影辦公樓下,霧凇正簌簌抖落風雪。
寒意順著脖頸鑽了進來,張一謀縮了縮頭,旁邊陪著他的副局長,和他同姓的老張道:「別往心裡去,小沈還沒咱一半歲數大。」
嘴上安慰張一謀不要一般見識,卻恨不得雙方打起來。
只有這樣電影局這個裁判,才有存在感。
以往都是幫扶,每年保國產片份額焦頭爛額,和院線方扯皮施壓,給廢物影視公司做心理按摩。
忍受學院派一邊要錢,一邊要放開審查的聒噪。
還沒完,港台方面的小心思,以及相應的合作任務。
隨著三通娛樂崛起,電影局來到了以往沒有的生態位,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竟然探一探好萊塢進口片的底,今年證明了,好萊塢電影存在上限。
張一謀說:「我認為有必要回應一下,不是為了他說什麼,而是說我自己認為有必要。炒作床戲確實不應該。」
老張不置可否:「隨你,放心吧,今天做了安排,不會有問題。」
張一謀稍稍鬆了口氣。
說明官方想在市場化與意識形態間尋找一個平衡,默許沈三通批評他,但同樣接受他的解釋。
三樓的會議中心,空調嗡嗡作響,暖氣打的很足。
張一謀走進來。
剎那。
場面安靜下來。
本身張一謀地位就很高,再加上一周前沈三通直播炮轟,首次半公開露面,自然吸引了所有與會的導演們,以及專家們的關注,成為了目光中心。
不乏看好戲,幸災樂禍的人。
張一謀多少年沒這麼狼狽過了。
一直以來,張一謀的「大片模式」被視作中國電影產業化標杆,國際影響力也有助於文化輸出,與電影戰略目標一致。
08年擔任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後,他就是官方認可的「國家名片」導演。
再加上作品在題材選擇和藝術表達上,長期符合主流價值觀,《金陵十三釵》雖涉及敏感歷史,但獲得電影局立項支持,並代表中國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顯示很受信任。
《金陵十三釵》達不到張偉評那個大嘴巴說的比肩《狼牙》的二十億,也沒破十億,但七億多是有的。
本來將會繼續推動國產電影商業化進程,符合電影局鼓勵高票房主旋律影片的政策導向,同時也完善電影生態結構。
不能三通娛樂一家獨大吧?
不出意外出了意外。
老張見差不多,喝了口茶:「人都來齊了,咱們開始吧。」
張一謀示意自己有話說;「我想先回應《金陵十三釵》惹上的爭議。」
老張說:「不急,咱不要太嚴肅,就當新春茶話會。」
張一謀堅持道:「我認為有必要。」
「行。」見他說到這份上,副局長老張沒再阻止。
一方面需要藉助張一謀的國際聲譽提升電影軟實力。
另一方面,《金陵十三釵》涉及了審查爭議,不只是沈三通說的問題,還有基督教元素,最終版本也是經過刪改後。
態度是「有限支持」。
默認影片「沖奧」,但是並不宣傳,也沒有全力支持其海外宣發。
不反對張一謀的電影藝術表達,但是持觀望和保留態度。
如今這個局面,局裡洞若觀火。
沈三通炮轟《金陵十三釵》,劍指張一謀和張偉評,看似是各自的問題,實則是新舊兩代領軍導演的角力。
電影局現在就是端水,當個裁判,讓雙方不要打急眼,不要往下三路打。
今天這個場合,後續消息必然滿天飛。
老張必須做足姿態——說什麼都是張一謀要說的,和電影局沒關係,某些媒體別來找茬。
張一謀開門見山說:「我今天就是回應沈三通對我的批評。」
現場一陣騷動。
未曾想張一謀這麼直接。
張一謀翻開筆記本,說:「沈三通的批判,本質是藝術表達與時代語境的錯位。」
「我的作品始終以探索中國文化內核和人性複雜性為目標。」
「《紅高粱》《英雄》等影片的創作初衷,是希望用國際化的視聽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而非刻意迎合西方視角。藝術表達存在多元解讀,但我的創作根基始終立足於本土文化土壤。」
「我依然記得,當年《紅高粱》,西方觀眾第一次看到中國土地的野性與血性的震撼,不是死寂和刻板,而是一種鮮活。」
「隨著電影市場發展需要,我拍了《英雄》,全球票房1.7億美元,至今是華語片海外發行紀錄,讓世界看到中國電影的商業潛力。」
「《英雄》也是國內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電影,2002年全球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有媒體評價這部電影推動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
「我不敢居功,只能說這些嘗試,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鋪了一點點路,為了今天的市場繁榮做了微不足道的探索。」
「《金陵十三釵》技術團隊90%為中國班底,展現了本土工業化水平,這些嘗試也為中國電影國際化積累了一定經驗。」
「不同時代的創作必然受限於當時的社會語境和國際環境。」
「今天的觀眾和行業對文化主體性有了更高要求,這是中國電影進步的體現。」
「中國電影需要多元聲音和不同路徑的探索。無論是立足本土市場還是國際舞台,目標都是提升中國文化的全球話語權。」
「我尊重沈導的觀點,也希望同行能共同推動行業良性競爭。」
會場中人不由暗自叫絕。
老謀子水平高啊。
沒陷入沈三通的節奏,而是強調創作初心與藝術追求
淡化「迎合西方」的指控,突出個人藝術使命感,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爭論。
同時承認時代局限性,展現開放態度。
謙遜姿態回應批評,既不完全否定過去,又表明與時俱進的意願。
用過往歷史成績轉移焦點,強調其對行業發展的貢獻,弱化「文化依附」標籤。
不忘展現大格局,將爭議轉化為「求同存異」的行業共識,避免輿論進一步分裂。
見會場不少人竊竊私語,張一謀突然抬高聲調:「我說這些不是擺資歷,而是藝術評價不該脫離歷史語境!」
然後迅速壓低聲音:「八十年代,我們連拍電影的錢都要靠海外電影節施捨。不走出去,誰看得見中國電影?」
就當眾人以為老謀子鋪墊完要干,誰知他話鋒一轉。
張一謀幹脆說:「沈三通批評,我虛心接受,未來創作中,我會更注重敘事視角的平衡,既保留藝術探索,也強化本土價值表達。」
「當然,批判可以,但不能否定一代電影人的集體努力,不能否定老一輩電影人的集體努力!」
張一謀絕口不提電影細節,因為他知道這是死穴。
張偉評堅持用「倪妮玉墨情慾戲」做宣傳噱頭,甚至買熱搜詞條#十三釵尺度突破#,徹底將嚴肅題材庸俗化。
必須避重就輕。
也足夠了。
官方這方面很寬容,只要他立場不出問題,細節都是小事情。
強調歷史成績只是一方面,重點是「電影人的集體努力」。
沈三通才多大?
二十來歲,不管他們有什麼樣的問題,作為後輩依然是在前輩肩膀上往前走的,就這麼急著把他們這些前輩無情的踩在地上嗎?
老張忽然插話道:「張導的貢獻,行業有目共睹。」
張一謀立刻接住:「是,奧運開幕式後,我本可以退休,但為什麼還要拍《金陵十三釵》?因為我想證明中國導演既能駕馭家國情懷,也能處理複雜人性。」
他掃視全場,目光停在老張臉上,說:「就像當年《活著》被禁,我卻從沒停止用電影記錄這片土地。」
老張微微頷首,算是同意。
老謀子歷史記錄很好,受委屈了沒有往外跑,不至於撂挑子。
散會後。
張一謀鑽進保姆車,對陪著來的付露露苦笑道:「沈三通說的對,我確實踏過了線。」
付露露自然不會說老謀子的不是:「我看是他會扣帽子。」
張一謀望著窗外,搖頭:「一會給沈三通去個簡訊,事情差不多結束。」
他想起沈三通在《誅仙》劇組說的話。
馮曉剛也在拍歷史戰爭片,題材很是文藝,華易陪著他,也不得不陪著。
相比之下,他就像是張偉評編織的網上的小蟲子,掙脫不得。
此刻,張一謀從未如此迫切地想要切斷與張偉評的聯繫。
沒人比他更清楚,真正讓他狼狽的不是沈三通,而是張偉評。
沒有床戲沒有炒作,說破天也在藝術表達之內。
張一謀不懼任何質疑。
偏偏越過了這條線。
相比於業務龐雜的華易,只有他能依仗的新畫面,張偉評,卻把他掌握的死死的。
中午。
沈三通的私人手機震動。
來電顯示「老韓」。
沈三通調侃道:「哎,您這大領導不會是來當說客的吧?」
韓三瓶:「.你小子就喜歡堵我話,真飄了?」
「沒,沒有。我就是猜測。」
韓三瓶正色道:「三通,張導畢竟做過奧運總導演,適當退一步對你有好處,你年輕急什麼?」
「我對張導沒意見,直播的時候我一再強調這點。」沈三通不想背上搶班奪權的名聲,說:「當年在學校里我為了維護他差點掛科。」
「你知道就好。」見他知道輕重,韓三瓶掛了電話。
掛斷電話的沈三通,下巴抵住佟麗丫的髮絲,摸著她隆起的肚子,
佟麗丫問:「誰啊?」
「韓三。」
「誰,哪個韓三,韓憨」佟麗丫想著剛剛打電話時的神態,至少地位是對等的,或者尊重的,遲疑問:「不是韓董吧?」
沈三通平靜的嗯了一聲。
「好吧。」佟麗丫習慣了他偶爾的小嘚瑟。
掛斷電話之後多輕狂,打電話的時候就有多矜持。
剛溫馨沒一會,沈三通手機鈴聲又響了,還是私人手機,沈三通不好意思:「說好陪你的。」
「你去忙。」佟麗丫無奈,也習慣了。
談了十來分鐘,見他談完了,佟麗丫問:「這次誰啊?」
沈三通故作平靜道:「張一謀那邊的。」
佟麗丫很意外:「啊,他給你打電話了。」
「沒有,是他女兒。」沈三通道:「不過給我寫了封信,還在路上。」
佟麗丫不解:「什麼意思?」
沈三通簡單說了下今天的座談會:「直白點來說,低頭了,看在他以往的貢獻上,放過他。」
佟麗丫驚訝的合不上嘴。
沈三通炮轟張一謀已經夠勁爆,張一謀竟然低頭了。
「你這什麼表情?」沈三通樂了。
佟麗丫沒好氣:「這是張一謀,張一謀啊!」
「張一謀怎麼了?」沈三通故意反問。
佟麗丫難以置信:「那可是張一謀!」
改開之後的電影史,如果沒有沈三通的崛起,至少一半內容都是關於張一謀的。
公眾層次也許沒有深切體會,身處其中的圈內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震撼——新神加冕了,以屠戮舊神的方式。
沈三通見她激動,也不逗了:「行行,我知道張一謀是誰了。」
其實沈三通自己也意外,炮轟《金陵十三釵》沒想這麼多。
從私下裡到半公開,再到公開,不是他揪住不放,而是問題很大。
不過現在來看,有很多意外收穫。
很豐厚的收穫。
首先,展現了三通娛樂的力量。
力量是需要用一次的,哪怕只有一次,也要使用。
三通娛樂悄然間,通過票房成績、內容創新,成為了行業「定海神針」,華易、學院派逐漸邊緣化。
行業生態重構,商業公司轉向本土化類型片,青年導演擁抱市場邏輯。
文藝片的「跪姿敘事」失去生存空間。
文化自主覺醒,公眾與從業者開始反思「西方標準」,中國電影從「迎合」轉向「自覺」。
沈三通見證了變革,同時是這一變革的推手,變革也給予了他無盡的力量。
在這股強大的力量面前,張一謀要十分小心的辯解。
炮轟《金陵十三釵》正好展現了一次。
不用雷霆手段,怎知菩薩心腸?
張一謀還要說聲謝謝!
不知不覺間,沈三通成為了規則的制定者。
走到這一步沈三通靠的不是壟斷地位,不是來自於公權力,也沒用任何見不得台面的手段。
依靠的只有內容,乾乾淨淨的內容。
以銀幕為劍,劈開時代的暗瘡與謊言!
此刻迎來了收穫!
沈三通理解了「大音希聲」四字的意思,沒有轟轟烈烈,輿論悄然發生了轉向。
此後也許不需要嘶吼,只需輕輕一推,那些垃圾電影,便會如多米諾骨牌般傾倒。
沈三通有一股難言的成就感。
一路走來,遭遇的攻擊不可計數。
至少在電影領域,這一塊陣地是打下來了,遠談不上文化脊樑,但是說一句重塑電影文化脊樑絕對當得起。
他撕開的不只是張一謀的遮羞布,更是切斷囚禁自身創作的枷鎖,甚至是中國電影的鏽鎖。
面對這股力量,張一謀不管心中如何想,也必須要退讓,成了沈三通前進路上的註腳。
用玄幻一點的說法,沈三通相當於弒殺了舊神,完成了自己的升格。
張一謀的影響力雖不及沈三通和三通娛樂的體量,但其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這種地位不是金錢所能衡量,是在過去歷史做了貢獻,除非沈三通能回到過去,否則無法改變。
而當張一謀低頭,這一切將成為沈三通主張敘事的一部分,其他導演生出拍類似題材的想法,就要想好後果。
午飯。
沈三通開了瓶黃酒,小酌了一杯。
時代變了,他已經聽到舊秩序的崩塌聲,《金陵十三釵》只是一個開始。
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跪著摘來的獎盃,不如站著掙的票房實在。
佟麗丫見他肉眼可見的開心,好奇問:「張導低頭,這事也算揭過了吧?」
「算是。」
沈三通輕輕點頭,張一謀算是揭過去了。
不是他要改良,而是現實世界,不可能趕盡殺絕。
如果是超凡世界,他是半神,或者心想事成的神明,要做什麼許個願就行了,不用這麼麻煩,可他不是。
原來也沒想過要怎樣,炮轟《金陵十三釵》不是帶有特殊目的的行為。
只是因為它有問題,必須站出來,和其做鬥爭。
沈三通無意窮追不捨,這並無實際意義。
他不是為了要打倒誰,而且張一謀也不至於要被打倒。
藝術片時代、商業片時代,張一謀都做了巨大貢獻。
奧運會更不用多說,確實也存在歷史觀問題,但張一謀不行,其他人行嗎?
而且張一謀不僅相比國內同行行,比國外也很行。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含金量,在此後每一次奧運會開幕式中得以彰顯。
張一謀的辯解沒說謊,《紅高粱》的確展現了民族血性。
因為同時代太爛。
田莊莊84年執導的《獵場札撒》,田莊莊風格代表作。
審核「看不懂」不讓公映。
荷蘭的導演尤里斯伊文思,當文化部的顧問,偶然的機會看了《獵場札撒》,看完之後他當晚就給領導打電話,說這是部非常好的電影為什麼沒通過,之後才通過了審查。
等到田莊莊在第二年拍攝的電影《盜馬賊》,伊文思在看過第一遍之後表示,這回是真的看不懂了。
田莊莊只好專門再放映一次,看過第二遍的伊文思才對影片發出了讚許之聲。
田莊莊的電影就是真看不懂,不是形容詞,就是看不懂。
電影內核更是逆天。
78年之後,「傷痕文學」正逢其時,電影界也不甘落後。
對此,田莊莊卻很不以為然,他後來回憶說,那時候「傷痕文學」在內地非常熱,他很不喜歡。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在為現狀歌功頌德,骨子裡並沒有分析國家對人的管理上的偏差,所以他要探索和傷痕不一樣的題材。
說白了,罵娘(否定之前)都不夠,還要罵自己(否定現在)。
都說張一謀電影劇情弱,可也要看和誰比,放眼同代的五代導演,很強。
《紅高粱》在當時,真就是有一股鮮活的生命力。
而且張一謀身上有多個歲月史書,國師是一個,揶揄他迎合主旋律。
張一謀一直以來,是主旋律主流價值的代表。
然後奧運會國師成為了褒義詞,這是一個歲月史書。
還有一個歲月史書,就是「農民」。
放在後世來看,這是張一謀營銷自己接地氣。
這個說法完全不了解以前的時代。
「農民」這個標籤,也是用來諷刺張一謀的。
一些人藉此說他譏諷他土,圈裡的和張一謀同時代的,也喜歡用這個詞,藉此來暗示張一謀在電影圈沒有跟腳,沒有家世。
到了後世,輿論翻轉,不是張一謀輿論,是大的輿論翻轉。
「農民」標籤成為好的了,又成了另一個歲月史書。
這個圈子確實不能細看,沈三通自己細究起來都受不了。
嘭!
新畫面影業辦公室內,張偉評將茶杯摔向牆壁。
電腦屏幕是《電影報》微博頭條,《對話張一謀:一個時代的電影突圍》。
沈三通進行了轉發,這是默契的信號。
官方需要張一謀這塊「國際招牌」,不允許他被輿論撕碎,沈三通也不想背上踐踏前輩的名聲。
悄然和解按理來說最好,但是張偉評卻滿腔怒火。
「誰讓他擅自回應的?!」
不經他手,事辦好了對他來說不是好事!
(本章完)
中影辦公樓下,霧凇正簌簌抖落風雪。
寒意順著脖頸鑽了進來,張一謀縮了縮頭,旁邊陪著他的副局長,和他同姓的老張道:「別往心裡去,小沈還沒咱一半歲數大。」
嘴上安慰張一謀不要一般見識,卻恨不得雙方打起來。
只有這樣電影局這個裁判,才有存在感。
以往都是幫扶,每年保國產片份額焦頭爛額,和院線方扯皮施壓,給廢物影視公司做心理按摩。
忍受學院派一邊要錢,一邊要放開審查的聒噪。
還沒完,港台方面的小心思,以及相應的合作任務。
隨著三通娛樂崛起,電影局來到了以往沒有的生態位,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竟然探一探好萊塢進口片的底,今年證明了,好萊塢電影存在上限。
張一謀說:「我認為有必要回應一下,不是為了他說什麼,而是說我自己認為有必要。炒作床戲確實不應該。」
老張不置可否:「隨你,放心吧,今天做了安排,不會有問題。」
張一謀稍稍鬆了口氣。
說明官方想在市場化與意識形態間尋找一個平衡,默許沈三通批評他,但同樣接受他的解釋。
三樓的會議中心,空調嗡嗡作響,暖氣打的很足。
張一謀走進來。
剎那。
場面安靜下來。
本身張一謀地位就很高,再加上一周前沈三通直播炮轟,首次半公開露面,自然吸引了所有與會的導演們,以及專家們的關注,成為了目光中心。
不乏看好戲,幸災樂禍的人。
張一謀多少年沒這麼狼狽過了。
一直以來,張一謀的「大片模式」被視作中國電影產業化標杆,國際影響力也有助於文化輸出,與電影戰略目標一致。
08年擔任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後,他就是官方認可的「國家名片」導演。
再加上作品在題材選擇和藝術表達上,長期符合主流價值觀,《金陵十三釵》雖涉及敏感歷史,但獲得電影局立項支持,並代表中國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顯示很受信任。
《金陵十三釵》達不到張偉評那個大嘴巴說的比肩《狼牙》的二十億,也沒破十億,但七億多是有的。
本來將會繼續推動國產電影商業化進程,符合電影局鼓勵高票房主旋律影片的政策導向,同時也完善電影生態結構。
不能三通娛樂一家獨大吧?
不出意外出了意外。
老張見差不多,喝了口茶:「人都來齊了,咱們開始吧。」
張一謀示意自己有話說;「我想先回應《金陵十三釵》惹上的爭議。」
老張說:「不急,咱不要太嚴肅,就當新春茶話會。」
張一謀堅持道:「我認為有必要。」
「行。」見他說到這份上,副局長老張沒再阻止。
一方面需要藉助張一謀的國際聲譽提升電影軟實力。
另一方面,《金陵十三釵》涉及了審查爭議,不只是沈三通說的問題,還有基督教元素,最終版本也是經過刪改後。
態度是「有限支持」。
默認影片「沖奧」,但是並不宣傳,也沒有全力支持其海外宣發。
不反對張一謀的電影藝術表達,但是持觀望和保留態度。
如今這個局面,局裡洞若觀火。
沈三通炮轟《金陵十三釵》,劍指張一謀和張偉評,看似是各自的問題,實則是新舊兩代領軍導演的角力。
電影局現在就是端水,當個裁判,讓雙方不要打急眼,不要往下三路打。
今天這個場合,後續消息必然滿天飛。
老張必須做足姿態——說什麼都是張一謀要說的,和電影局沒關係,某些媒體別來找茬。
張一謀開門見山說:「我今天就是回應沈三通對我的批評。」
現場一陣騷動。
未曾想張一謀這麼直接。
張一謀翻開筆記本,說:「沈三通的批判,本質是藝術表達與時代語境的錯位。」
「我的作品始終以探索中國文化內核和人性複雜性為目標。」
「《紅高粱》《英雄》等影片的創作初衷,是希望用國際化的視聽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而非刻意迎合西方視角。藝術表達存在多元解讀,但我的創作根基始終立足於本土文化土壤。」
「我依然記得,當年《紅高粱》,西方觀眾第一次看到中國土地的野性與血性的震撼,不是死寂和刻板,而是一種鮮活。」
「隨著電影市場發展需要,我拍了《英雄》,全球票房1.7億美元,至今是華語片海外發行紀錄,讓世界看到中國電影的商業潛力。」
「《英雄》也是國內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電影,2002年全球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有媒體評價這部電影推動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
「我不敢居功,只能說這些嘗試,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鋪了一點點路,為了今天的市場繁榮做了微不足道的探索。」
「《金陵十三釵》技術團隊90%為中國班底,展現了本土工業化水平,這些嘗試也為中國電影國際化積累了一定經驗。」
「不同時代的創作必然受限於當時的社會語境和國際環境。」
「今天的觀眾和行業對文化主體性有了更高要求,這是中國電影進步的體現。」
「中國電影需要多元聲音和不同路徑的探索。無論是立足本土市場還是國際舞台,目標都是提升中國文化的全球話語權。」
「我尊重沈導的觀點,也希望同行能共同推動行業良性競爭。」
會場中人不由暗自叫絕。
老謀子水平高啊。
沒陷入沈三通的節奏,而是強調創作初心與藝術追求
淡化「迎合西方」的指控,突出個人藝術使命感,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爭論。
同時承認時代局限性,展現開放態度。
謙遜姿態回應批評,既不完全否定過去,又表明與時俱進的意願。
用過往歷史成績轉移焦點,強調其對行業發展的貢獻,弱化「文化依附」標籤。
不忘展現大格局,將爭議轉化為「求同存異」的行業共識,避免輿論進一步分裂。
見會場不少人竊竊私語,張一謀突然抬高聲調:「我說這些不是擺資歷,而是藝術評價不該脫離歷史語境!」
然後迅速壓低聲音:「八十年代,我們連拍電影的錢都要靠海外電影節施捨。不走出去,誰看得見中國電影?」
就當眾人以為老謀子鋪墊完要干,誰知他話鋒一轉。
張一謀幹脆說:「沈三通批評,我虛心接受,未來創作中,我會更注重敘事視角的平衡,既保留藝術探索,也強化本土價值表達。」
「當然,批判可以,但不能否定一代電影人的集體努力,不能否定老一輩電影人的集體努力!」
張一謀絕口不提電影細節,因為他知道這是死穴。
張偉評堅持用「倪妮玉墨情慾戲」做宣傳噱頭,甚至買熱搜詞條#十三釵尺度突破#,徹底將嚴肅題材庸俗化。
必須避重就輕。
也足夠了。
官方這方面很寬容,只要他立場不出問題,細節都是小事情。
強調歷史成績只是一方面,重點是「電影人的集體努力」。
沈三通才多大?
二十來歲,不管他們有什麼樣的問題,作為後輩依然是在前輩肩膀上往前走的,就這麼急著把他們這些前輩無情的踩在地上嗎?
老張忽然插話道:「張導的貢獻,行業有目共睹。」
張一謀立刻接住:「是,奧運開幕式後,我本可以退休,但為什麼還要拍《金陵十三釵》?因為我想證明中國導演既能駕馭家國情懷,也能處理複雜人性。」
他掃視全場,目光停在老張臉上,說:「就像當年《活著》被禁,我卻從沒停止用電影記錄這片土地。」
老張微微頷首,算是同意。
老謀子歷史記錄很好,受委屈了沒有往外跑,不至於撂挑子。
散會後。
張一謀鑽進保姆車,對陪著來的付露露苦笑道:「沈三通說的對,我確實踏過了線。」
付露露自然不會說老謀子的不是:「我看是他會扣帽子。」
張一謀望著窗外,搖頭:「一會給沈三通去個簡訊,事情差不多結束。」
他想起沈三通在《誅仙》劇組說的話。
馮曉剛也在拍歷史戰爭片,題材很是文藝,華易陪著他,也不得不陪著。
相比之下,他就像是張偉評編織的網上的小蟲子,掙脫不得。
此刻,張一謀從未如此迫切地想要切斷與張偉評的聯繫。
沒人比他更清楚,真正讓他狼狽的不是沈三通,而是張偉評。
沒有床戲沒有炒作,說破天也在藝術表達之內。
張一謀不懼任何質疑。
偏偏越過了這條線。
相比於業務龐雜的華易,只有他能依仗的新畫面,張偉評,卻把他掌握的死死的。
中午。
沈三通的私人手機震動。
來電顯示「老韓」。
沈三通調侃道:「哎,您這大領導不會是來當說客的吧?」
韓三瓶:「.你小子就喜歡堵我話,真飄了?」
「沒,沒有。我就是猜測。」
韓三瓶正色道:「三通,張導畢竟做過奧運總導演,適當退一步對你有好處,你年輕急什麼?」
「我對張導沒意見,直播的時候我一再強調這點。」沈三通不想背上搶班奪權的名聲,說:「當年在學校里我為了維護他差點掛科。」
「你知道就好。」見他知道輕重,韓三瓶掛了電話。
掛斷電話的沈三通,下巴抵住佟麗丫的髮絲,摸著她隆起的肚子,
佟麗丫問:「誰啊?」
「韓三。」
「誰,哪個韓三,韓憨」佟麗丫想著剛剛打電話時的神態,至少地位是對等的,或者尊重的,遲疑問:「不是韓董吧?」
沈三通平靜的嗯了一聲。
「好吧。」佟麗丫習慣了他偶爾的小嘚瑟。
掛斷電話之後多輕狂,打電話的時候就有多矜持。
剛溫馨沒一會,沈三通手機鈴聲又響了,還是私人手機,沈三通不好意思:「說好陪你的。」
「你去忙。」佟麗丫無奈,也習慣了。
談了十來分鐘,見他談完了,佟麗丫問:「這次誰啊?」
沈三通故作平靜道:「張一謀那邊的。」
佟麗丫很意外:「啊,他給你打電話了。」
「沒有,是他女兒。」沈三通道:「不過給我寫了封信,還在路上。」
佟麗丫不解:「什麼意思?」
沈三通簡單說了下今天的座談會:「直白點來說,低頭了,看在他以往的貢獻上,放過他。」
佟麗丫驚訝的合不上嘴。
沈三通炮轟張一謀已經夠勁爆,張一謀竟然低頭了。
「你這什麼表情?」沈三通樂了。
佟麗丫沒好氣:「這是張一謀,張一謀啊!」
「張一謀怎麼了?」沈三通故意反問。
佟麗丫難以置信:「那可是張一謀!」
改開之後的電影史,如果沒有沈三通的崛起,至少一半內容都是關於張一謀的。
公眾層次也許沒有深切體會,身處其中的圈內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震撼——新神加冕了,以屠戮舊神的方式。
沈三通見她激動,也不逗了:「行行,我知道張一謀是誰了。」
其實沈三通自己也意外,炮轟《金陵十三釵》沒想這麼多。
從私下裡到半公開,再到公開,不是他揪住不放,而是問題很大。
不過現在來看,有很多意外收穫。
很豐厚的收穫。
首先,展現了三通娛樂的力量。
力量是需要用一次的,哪怕只有一次,也要使用。
三通娛樂悄然間,通過票房成績、內容創新,成為了行業「定海神針」,華易、學院派逐漸邊緣化。
行業生態重構,商業公司轉向本土化類型片,青年導演擁抱市場邏輯。
文藝片的「跪姿敘事」失去生存空間。
文化自主覺醒,公眾與從業者開始反思「西方標準」,中國電影從「迎合」轉向「自覺」。
沈三通見證了變革,同時是這一變革的推手,變革也給予了他無盡的力量。
在這股強大的力量面前,張一謀要十分小心的辯解。
炮轟《金陵十三釵》正好展現了一次。
不用雷霆手段,怎知菩薩心腸?
張一謀還要說聲謝謝!
不知不覺間,沈三通成為了規則的制定者。
走到這一步沈三通靠的不是壟斷地位,不是來自於公權力,也沒用任何見不得台面的手段。
依靠的只有內容,乾乾淨淨的內容。
以銀幕為劍,劈開時代的暗瘡與謊言!
此刻迎來了收穫!
沈三通理解了「大音希聲」四字的意思,沒有轟轟烈烈,輿論悄然發生了轉向。
此後也許不需要嘶吼,只需輕輕一推,那些垃圾電影,便會如多米諾骨牌般傾倒。
沈三通有一股難言的成就感。
一路走來,遭遇的攻擊不可計數。
至少在電影領域,這一塊陣地是打下來了,遠談不上文化脊樑,但是說一句重塑電影文化脊樑絕對當得起。
他撕開的不只是張一謀的遮羞布,更是切斷囚禁自身創作的枷鎖,甚至是中國電影的鏽鎖。
面對這股力量,張一謀不管心中如何想,也必須要退讓,成了沈三通前進路上的註腳。
用玄幻一點的說法,沈三通相當於弒殺了舊神,完成了自己的升格。
張一謀的影響力雖不及沈三通和三通娛樂的體量,但其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這種地位不是金錢所能衡量,是在過去歷史做了貢獻,除非沈三通能回到過去,否則無法改變。
而當張一謀低頭,這一切將成為沈三通主張敘事的一部分,其他導演生出拍類似題材的想法,就要想好後果。
午飯。
沈三通開了瓶黃酒,小酌了一杯。
時代變了,他已經聽到舊秩序的崩塌聲,《金陵十三釵》只是一個開始。
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跪著摘來的獎盃,不如站著掙的票房實在。
佟麗丫見他肉眼可見的開心,好奇問:「張導低頭,這事也算揭過了吧?」
「算是。」
沈三通輕輕點頭,張一謀算是揭過去了。
不是他要改良,而是現實世界,不可能趕盡殺絕。
如果是超凡世界,他是半神,或者心想事成的神明,要做什麼許個願就行了,不用這麼麻煩,可他不是。
原來也沒想過要怎樣,炮轟《金陵十三釵》不是帶有特殊目的的行為。
只是因為它有問題,必須站出來,和其做鬥爭。
沈三通無意窮追不捨,這並無實際意義。
他不是為了要打倒誰,而且張一謀也不至於要被打倒。
藝術片時代、商業片時代,張一謀都做了巨大貢獻。
奧運會更不用多說,確實也存在歷史觀問題,但張一謀不行,其他人行嗎?
而且張一謀不僅相比國內同行行,比國外也很行。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含金量,在此後每一次奧運會開幕式中得以彰顯。
張一謀的辯解沒說謊,《紅高粱》的確展現了民族血性。
因為同時代太爛。
田莊莊84年執導的《獵場札撒》,田莊莊風格代表作。
審核「看不懂」不讓公映。
荷蘭的導演尤里斯伊文思,當文化部的顧問,偶然的機會看了《獵場札撒》,看完之後他當晚就給領導打電話,說這是部非常好的電影為什麼沒通過,之後才通過了審查。
等到田莊莊在第二年拍攝的電影《盜馬賊》,伊文思在看過第一遍之後表示,這回是真的看不懂了。
田莊莊只好專門再放映一次,看過第二遍的伊文思才對影片發出了讚許之聲。
田莊莊的電影就是真看不懂,不是形容詞,就是看不懂。
電影內核更是逆天。
78年之後,「傷痕文學」正逢其時,電影界也不甘落後。
對此,田莊莊卻很不以為然,他後來回憶說,那時候「傷痕文學」在內地非常熱,他很不喜歡。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在為現狀歌功頌德,骨子裡並沒有分析國家對人的管理上的偏差,所以他要探索和傷痕不一樣的題材。
說白了,罵娘(否定之前)都不夠,還要罵自己(否定現在)。
都說張一謀電影劇情弱,可也要看和誰比,放眼同代的五代導演,很強。
《紅高粱》在當時,真就是有一股鮮活的生命力。
而且張一謀身上有多個歲月史書,國師是一個,揶揄他迎合主旋律。
張一謀一直以來,是主旋律主流價值的代表。
然後奧運會國師成為了褒義詞,這是一個歲月史書。
還有一個歲月史書,就是「農民」。
放在後世來看,這是張一謀營銷自己接地氣。
這個說法完全不了解以前的時代。
「農民」這個標籤,也是用來諷刺張一謀的。
一些人藉此說他譏諷他土,圈裡的和張一謀同時代的,也喜歡用這個詞,藉此來暗示張一謀在電影圈沒有跟腳,沒有家世。
到了後世,輿論翻轉,不是張一謀輿論,是大的輿論翻轉。
「農民」標籤成為好的了,又成了另一個歲月史書。
這個圈子確實不能細看,沈三通自己細究起來都受不了。
嘭!
新畫面影業辦公室內,張偉評將茶杯摔向牆壁。
電腦屏幕是《電影報》微博頭條,《對話張一謀:一個時代的電影突圍》。
沈三通進行了轉發,這是默契的信號。
官方需要張一謀這塊「國際招牌」,不允許他被輿論撕碎,沈三通也不想背上踐踏前輩的名聲。
悄然和解按理來說最好,但是張偉評卻滿腔怒火。
「誰讓他擅自回應的?!」
不經他手,事辦好了對他來說不是好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