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淵反殺王威、高君雅,掃除障礙備起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世民得知劉武周占領了汾陽宮,火急火燎地找到李淵,急切的問道:「劉武周已經占據了離宮,恐怕我們還沒起事,大禍就要臨頭了。父親為何還遲遲不肯起兵呢?」

  李淵說:「這我也知道,只是咱們家人還沒趕到聚合,所以才不敢行動。」

  李世民道:「父親不用擔心,我已接到信報,母親大人和家人們已經啟程多日,想必這幾天就要到了。眼下事情迫在眉睫,父親要趕緊部署才好啊!」

  李淵皺眉道:「我擔心兵力不足,一時不能起事。而且王威等楊廣耳目尚在。」

  李世民聽了這話,連忙道「此事父親大可不必擔心。」

  李世民走向前去俯身對李淵耳語幾句,李淵連連點頭說好。

  李淵父子計劃已定,李淵立刻召集將領們商議對策。接到命令的王威等人紛紛趕到李府。李淵正襟危坐,鄭重地說道:「如今劉武周占據了汾陽宮,而我軍還未對其進行討伐,這無疑是滅族的大罪,各位必定也會深受影響,我們該如何是好?」

  王威等人齊聲回應:「我們一切行動都將遵從留守大人的指令。」

  李淵繼續分析道:「按照朝廷的慣例,用兵之前必須上報總管(即南北朝時期設置地方軍政長官『都督』,隋煬帝時期將都督改為總管,唐朝時改為節度使,是負責地方軍政事務的主官,也是為了限制地方官員的軍權)大人。但現在賊寇已近在咫尺,而江都卻遠在三千里之外,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正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因此我也頗感為難。」

  王威等人再度齊聲說道:「大人您身居要職,又是皇親國戚,理應與國家同舟共濟。若先稟報朝廷再行動,恐怕會錯失良機。當務之急是迅速討伐賊寇,所以大人您完全可以自行決策。只要能成功消滅賊寇,皇上必定不會降罪於您。」

  李淵沉吟片刻,佯裝在認真思考,隨後緩緩開口道:「既然諸位都持此觀點,那我只好自行決斷了。然而,目前突厥尚未撤兵,劉武周又步步緊逼,我們的兵力實在不足,亟需擴充兵力。」

  王威等人紛紛表示贊同:「這確實是當務之急,大人只管吩咐,我等必唯命是從。」

  李淵繼續說道:「劉文靜在此地擔任縣令多年,對當地情況了如指掌。我認為招兵買馬這件重任非他莫屬。我想暫時將他從獄中釋放,委以重任,負責招募新兵,諸位覺得如何?」

  眾人一致表示同意。於是,李淵下令將劉文靜從監獄中釋放,並指派他負責招兵買馬的事宜。隨後,他讓王威等人暫時退下,等待進一步的指示。

  在王威等人退去後,李淵作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命令劉弘基和長孫順德兩人協助劉文靜募兵。

  劉弘基(582年-650年),字宏基,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將領,以其勇猛和忠誠著稱。他出生於雍州池陽(今陝西省涇陽縣),是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劉弘基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封為夔國公,併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劉弘基早年以父蔭為右勛侍,後因避從征高句麗,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獄。出獄後,亡命江湖,以盜馬自給,後投奔太原留守李淵。李淵起兵時,劉弘基斬殺宋老生,擊破衛文升,圍攻長安,以功授右驍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拜為衛尉卿,改封夔國公,世襲朗州刺史,並以輔國大將軍致仕。永徽元年(650年),劉弘基去世,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諡曰襄,圖形於凌煙閣。劉弘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落拓不羈的少年到唐朝的開國功臣,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人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是後話,我們後文再講。

  長孫順德是唐朝開國名將、外戚,長孫順德是李世民的堂叔,。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隋朝開府長孫愷之子、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堂叔。他參與了唐朝的建立,並在玄武門之變中有重要貢獻。長孫順德在隋末逃避高句麗戰役,投靠唐國公李淵,配合劉弘基招兵買馬。晉陽起兵後,擔任統軍,平定霍邑、攻破臨汾,生擒名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唐朝建立後,拜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兩人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長孫順德的軍事才能和忠誠,使他成為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和盟友。武德九年(626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追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餘黨。唐太宗即位後,長孫順德深得重用,但後因居官貪賄,坐罪免官。後起任澤州刺史,折節為政,卒於任上,追贈荊州大都督、邳國公,諡號為襄。長孫順德也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並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被繪像於凌煙閣,列為功臣第十五。

  王威等人聽到李淵安排劉文靜等人負責徵兵的這個消息後,心中不免起了疑心。另外,王威十分清楚劉弘基、長孫順德的背景和身世,他們都是因逃避高句麗戰役被楊廣治罪的人,卻得到了李淵的重用,讓二人協助劉文靜徵兵不說,而且,所徵募的兵士也全部分配到二人帳下。這就更讓王威懷疑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陰謀。於是,他就找到了行軍司鎧參軍武士彠,想從武士彠那裡一探究竟。


  武士彠(577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開國功臣,東都丞武華之子,武周皇帝武則天之父。他的一生經歷了從商人到唐朝功臣的華麗轉變,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李淵被任命為河東撫慰大使,奉命平定叛亂。在路過武士彠的家鄉時,他被武士彠的熱情款待所打動,兩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此後,武士彠在李淵的軍事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李淵起兵反隋之時,武士彠被任命為行軍司鎧參軍,負責招募和管理軍隊,為李淵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持。

  當王威對李淵的意圖產生懷疑時,作為楊廣安插在李淵身邊的間諜,他在沒有深入了解清楚李淵身邊每位重要人物的背景時,竟然冒然選擇去詢問武士彠,顯然他們做間諜這個工作有失水準。

  武士彠得知二人來意後,盡力安撫王威和高君雅,勸說道:「以我所見,李淵對皇帝是絕對忠誠的,他還是楊廣的親戚,而且外甥女還在楊廣身邊,他怎麼敢產生造反的想法呢?」

  武士彠看到王威若有所思,就繼續勸說道:「李淵此時的行動可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福祉,而且此次招兵買馬,也是為了應對此時複雜的形勢和危機,這也是我們在參加會議時共同決定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在這關鍵時刻懷疑李淵,擾亂軍心呢?如果錯怪了李淵,錯失軍機,你我可都承擔不起呀!」

  王威想了想,又問道:「徵兵的事情倒沒什麼,只是這長孫順德和劉弘基是有罪之人,最近陸陸續續徵得的兵士,卻都歸這二人統領,我擔心這兩人如果趁機起亂,該怎麼辦?以我之意,咱們應該依法處置掉這兩個朝廷的罪犯。」

  武士彠聽後,反問道:「這兩個人可是李淵的門客,而且現在正是用人之時,兩人目前身兼重任,正在為了國家安危想盡一切辦法招募士兵,如果現在把他們處置了,誤了軍機要事,唐公會饒過你嗎?」

  王威聽後,感覺只憑自己一人之力,確實拿捏不住現在所面臨的形勢,若要冒然行動,估計要丟掉自己的小命。於是告辭離去。恰巧,被李淵派往防禦突厥軍隊的高君雅回城求援,來到王威住處相見,王威就把自己的猜測和疑慮講給高君雅,高君雅思索再三,也感覺事有蹊蹺,兩人就商議找機會誅殺李淵。

  沒想到,時機很快就來到了。此時正遇乾旱,李淵提前多日就開始齋戒,決定近期前往晉陽的晉祠去求雨。王威得知這一消息後,覺得這是一個難得一遇的機會,心道:「天助我也,這可是你李淵自投羅網啊!」

  只是李淵手握兵權,周圍將領也都是李淵心腹之人,自己無權調遣兵力,他趕忙找來高君雅密謀如何設計除掉李淵。兩人商量來商量去,竟然又想出了一個餿主意,而且還因此丟掉了性命。

  王威和高君雅竟然再次找到了李淵的另外一位要好的朋友晉陽鄉長劉世龍,讓劉世龍召集鄉兵,提前埋伏在晉祠裡面,待李淵前往祭祀之時,瞅準時機殺掉李淵。並承諾事成之後一定上報朝廷,給予榮華富貴。劉世龍假裝同意,王威和高君雅前腳剛走,劉世龍後腳就來到李淵府上,告知了李淵二人準備刺殺他的事情。

  劉世龍是并州晉陽人,生卒年不詳,是晉陽的首富。隋大業末年時,擔任晉陽鄉長一職。他通過裴寂的介紹與李淵早就相識,並被李淵的待客之道和個人品質所感動,對李淵情深義厚,忠心耿耿。在李淵起兵反隋後,劉世龍被李淵授予銀青光祿大夫,後轉為鴻臚卿,李淵登基後還給他改了名字叫劉義節,可謂風光至極。

  李淵連忙召來李世民,告知王、高二人謀劃刺殺之事,李世民分析道:「王威和高君雅兩人的死期已經不遠了,我正打算動手除掉他們,前期看他們對咱們也無大礙,一直沒忍心動手,沒想到他們竟然主動挑起事端,真是『閻王叫他三更死誰敢留其到五更』。」於是,李世民與李淵秘密商定了對策。

  第二天早晨,李淵來到議事堂,邀請王威和高君雅一同商議要事。突然,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匆匆趕來,拿出一封告密信,要呈交李淵審閱。李淵示意王威接過密信,王威剛想去接過密信,劉政會卻堅決表示反對,他說道:「唐公,我所告發的人正是副留守王威,因此,這封密信只有唐公您才能親自查閱。」

  聽到這話,李淵裝出一副十分驚訝的樣子:「不得胡說,王威乃是朝廷重臣,又是本府班子成員,對我工作更是全力支持,若要誣告,定當治罪!」

  於是,李淵親自拿起密信。只見信上寫著「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暗地裡引突厥來攻城」等話。李淵立刻把信遞給王威,顯得很不高興。王威還沒看完,就捋起袖子,大聲罵道:「你這奸人,竟敢來誣陷我們二人?」李淵冷笑一聲,說道:「叛徒不叛徒,問問你們兩人就知道了,來人,將此二人速速拿下!」

  王威和高君雅意識到事情不妙,急忙一起往外逃。然而,他們剛踏出門口,就被軍兵團團包圍了。李世民指揮劉文靜、劉弘基、長孫順德三人,迅速將王威和高君雅擒獲,並將他們投入大牢。

  兩天後,巧合的是,果然有數萬突厥兵前來攻打晉陽。李淵這些年沒少和突厥軍打交道,對突厥軍隊的戰法、戰術是有所了解的。他利用突厥軍善於勇猛衝擊的武鬥,而不善於動腦筋使謀略的缺陷,李淵命令裴寂等人分頭埋伏,並大開四面城門,城頭上不張旗幟,士兵不許向外探頭,不許發出任何聲響,故意顯示出太原城無防備的假象,確保城內城外暢通無阻。突厥兵衝進外城後,看到內城城門大開,都感到十分驚訝,面面相覷,心中生疑。喧鬧了一段時間後,突厥兵竟然選擇出城離去,時不知是中了李淵的「空城計」。

  那麼突厥兵為什麼沒敢進入內城呢?戰場之上,實實虛虛,虛虛實實,他們也害怕內城之中已布好了埋伏,就等著他們進入這個口袋,來上一出關門打狗的好戲,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稍不留神就可能會全軍覆沒,損失慘重,所以他們搶掠一通,急急忙忙撤軍退去。

  突厥兵退後,李淵命人將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綁地帶到鬧市,對軍兵和百姓們說:「就是這二人把突厥兵招來的,你們覺得他們該殺嗎?」百姓們信以為真,紛紛高呼該殺。李淵見狀,一聲令下,兩顆血淋淋的人頭隨即滾落在地。

  王威和高君雅的死,在正史書籍中均有記載。《舊唐書》卷一記載,李淵在晉陽起兵時,王威和高君雅懷疑李淵有反叛之意,因此謀劃在李淵前往晉祠祈雨時,意圖趁機殺害李淵。然而,他們的計劃被李淵得知,李淵遂先發制人,指使劉政會誣告王威和高君雅勾結突厥,意圖謀反。隨後,李淵以謀反罪將二人斬首。

  《新唐書》本紀第一中也提到了這一事件,內容與《舊唐書》大致相同,強調了李淵在起兵過程中的智謀和果斷《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記載了李淵誣殺王威和高君雅的過程,詳細描述了李淵如何利用突厥軍隊的壓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些正史書籍的記載,共同描繪了李淵在起兵反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即通過誣殺王威和高君雅來消除內部的威脅,為後來的起兵和建立唐朝掃清障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