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馬邑兵敗楊廣起殺心,眾人力勸叔德早起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晉陽宮內酒醒的李淵,在得知侍寢宮女身份後,簡單整理衣冠,慌忙向宮外走去,唯恐被他人所見。

  李淵邊走邊對緊跟身後的裴寂抱怨:「你這小子啊,可把我害慘了,這不要了我的老命嗎!」

  公元617年,李淵已五十有二,裴寂四十有五,兩人因長期黏在一起,關係緊密,說起話來不分你我。裴寂聽後,快步向前與李淵並排而行,說道:「淵兄,你怎麼看也不像膽小之人啊,以你現在的實力和地位,別說是得了兩個宮人美婦,就是得了整個天下又有何不可呢?」

  李淵一驚,趕忙收住腳步,四處看看,還好未見他人。低語道:「你小子不要命了,我們都是朝廷臣子,說出這叛逆之話,若讓旁人聽到,那可是要被殺頭的!」

  裴寂態度變得誠懇,說道:「留守大人,您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啊。目前,楊廣昏庸且無能,民眾生活困苦,中原地區群雄並起,競爭激烈,連晉陽城外也即將成為戰場。唐公您現在可是掌握著強大的軍隊,您的二公子李世民廣交天下英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您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時機起兵,安撫受苦的百姓,推翻這殘暴的楊廣,定鼎中原,開國立朝!」

  李淵低聲回應道:「我李家世代受到國家的恩惠,不敢有背叛之念。」說完,撇下裴寂,快速離宮而去。

  前章我們曾分析過,李淵其實已有反隋之心,但他可不是一般的人,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能成為一國之君的人,他的城府可不是一般的深。從本作開始到現在,我們在文中可以感受到,李淵的性格特點是謹言慎行、深思熟慮、善於隱忍、果斷行動、胸懷大志的,而且善於用人。如果單憑裴寂簡單幾句話,就能讓李淵表露出內心想法,那當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的局勢錯綜複雜,關係網絡縱橫交錯,人與人之間更是風譎雲詭,李淵身邊不知被安插了多少隋煬帝的耳目。李淵明白,此時所面對的壓力和誘惑,能夠保持冷靜,隱忍不發是極為重要的。

  李淵回到府中,剛收拾停當,突然,有一親兵前來稟報,說道:「突厥兵已經攻到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了,請留守大人儘快定奪,抵抗來犯之敵!」

  李淵聽後,急忙趕往前堂。此時,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等人已在前堂等候。李淵急忙與他們眾人商討對策。經過一番討論,李淵最終決定派遣高君雅率領一萬兵馬前往馬邑進行支援。高君雅領命後立刻出發。

  前文講過,李淵升任太原留守之時,隋煬帝楊廣特意安排王威和高君雅作為副留守的同時,負責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李淵趁此機會先支走一個,也不是沒有道理。高君雅率軍趕往馬邑支援,此時王仁恭擔任馬邑太守,負責馬邑地區的軍事和政務。

  王仁恭(558年-617年),字元實,天水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人。王仁恭出身武將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擅長騎射。他追隨名將楊素征戰,屢立軍功,從車騎將軍逐漸升任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等職。在抗擊突厥的戰役中表現出色,尤其是在靈武(即靈武郡,位於今天的寧夏靈武市西南,是隋朝抵禦突厥入侵的前哨陣地)和新城(即新城郡,後改設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鹽亭、射洪等縣地)的戰鬥中,他率領精銳部隊擊敗突厥,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王仁恭在晚年因收受賄賂、不體恤百姓而失去民心。最終,被部下劉武周殺害,結束了他的一生。至於劉武周為何殺死王仁恭,我們會在下章提到。

  王仁恭在隋朝末年的政治和軍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軍事才能和對突厥的抵抗為隋朝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然而,他的晚節不保和對百姓的冷漠,也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王仁恭的一生充滿了矛盾,他既是抗擊外敵的英雄,也是失去民心的悲劇人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個人的品行和選擇對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高君雅和王仁恭都是隋朝末年的重要軍事人物,二人在抗擊突厥的戰役中有著重要的角色。高君雅帶領援軍到達馬邑後,與王仁恭在共同抗擊突厥的過程中,因戰術和目標不同而產生矛盾,相互搶功冒進,導致隋軍大敗。這場敗仗不僅使唐軍損失慘重,也加劇了李淵在隋朝統治集團中的危機,對李淵的政治和軍事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淵在此事後更堅定了舉兵反隋的決心。

  李淵接到戰報高君雅和王仁恭戰敗,再加上幾日前晉陽宮醉酒失態之事,憂心如焚,如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安,獨自在內室左右徘徊,獨自思索對策,心想隋煬帝楊廣若要怪罪下來,該怎麼辦?

  正在此時,突然一位少年推開房門,闖入內室,見到李淵便急切地說:「父親,你怎麼還躲在這裡!現在不想辦法應對危機,還要等到何時?」

  李淵聽後抬起頭,看到來人是正是二兒子李世民,心情瞬間平復許多,他早知道李世民私下結交權貴、廣收門客之事,明知故問道:「你有何妙計?」


  李世民抓住機會,低聲勸誡父親:「如今天下動盪不安,朝廷岌岌可危。父親若繼續拘泥於小節,猶豫不決,恐怕不久將面臨盜賊肆虐、兵敗降罪的困境,大禍將至。咱們唯有順應民心,起兵造反,方能化險為夷。」

  李淵聽後佯裝大怒,對李世民說:「休要胡言亂語!小心我把你抓去報官,以免連累於家門。」

  李世民回答:「兒子深知天時地利人和,形勢已至此,故敢直言不諱。若父親執意將兒子送往官府,兒子亦不敢違抗。」

  李淵嘆了口氣,說道:「你是我的親生骨肉,我又怎能忍心告發你,讓你陷入死地。你現在羽翼未豐,容易快犢破車,今後說話要慎重些。」

  聽到父親的話,李世民已然領會了其中的一些端倪,於是他快步走出了房間。

  李淵對親生兒子都不表露內心,對比前章尚未起兵、就已鬧得人盡皆知的楊玄感,可見李淵何其謹慎,何其沉穩。

  數日後,隨著突厥軍隊入侵的戰報愈發緊急,李世民再次找到父親。說道:「如今盜賊愈發猖獗,遍布天下各地。父親您受命討伐賊寇,然而您想想,這些賊寇豈能全部剿滅?倘若賊寇不能徹底剷除,父親您恐怕難以避免獲罪的風險。況且,民間流傳著李氏將興的傳言,皇上如今對姓李之人極為忌憚。郕公李渾即便無罪,皇帝還是將他處死,並誅滅了他的族人。父親若真將盜賊全部消滅,恐怕會功高震主,李家的處境將更加危急。兒子我思慮再三,仍認為只有起兵的之計才能免除禍患,請父親大人不要再猶豫了!」

  這時,李淵的態度與往日已大有不同,回應道:「我連日來也反覆思這個問題,你說的話確實有些道理。是福是禍,便由你來決定吧,我也無法做主了。不過,目前我們的家人仍在河東,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我們還需慢慢籌劃。」

  李世民聽後,連忙說道:「既然父親如此說,我立刻派遣可靠之人去接家人。」

  李淵點頭表示同意。李世民拜退後,急忙派人快馬加鞭趕往河東去接家人。

  公元617年5月,正當李淵父子緊鑼密鼓安排籌劃之時,

  因突厥進攻馬邑,並打敗了李淵所派援軍,楊廣聞訊大怒,以「不時捕虜,縱為邊患」為由,遣使赴太原將李淵就地拘押,並準備將王仁恭斬首。

  正如李淵父子所料,該來的終將要來,畢竟隋煬帝楊廣等待李淵出錯的這個機會已經等了好久,此等大好時機,再不出手等待何時?

  然而,李淵並非易於慌亂之人,他迅速冷靜下來,立即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將領和幕僚進行密議。

  裴寂首先表達了對當前形勢的擔憂,指出情況緊急,不能再猶豫,他進言道:「明公,前些日子我一直在勸您,就是擔憂這個禍事會降臨。如今形勢緊迫,刻不容緩,不能再有絲毫猶豫了。古人有云:『先發制人,後發被人所制。』請您務必深思啊!」

  在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裴寂在這次重要的會議場合開始使用敬語「明公」來稱呼李淵,而不再像以前那樣以兄弟相稱。「明公」這一稱謂專門用於尊稱有名位的人物,它不僅體現了對對方品德和能力的高度認可,還蘊含著對其賢明形象的讚賞。

  在古代的奏疏、書信乃至小說戲曲中,「明公」一詞頻繁出現,常伴隨著如「明公仁德兼備」「願明公垂憐」等敬語,這些表述都強調了對方的賢德和公眾影響力。這一用詞的選擇不僅彰顯了裴寂對李淵的尊敬,更隱含著對李淵未來身份變化的預示。

  通過使用「明公」這一尊稱,裴寂實際上在向在場的所有人傳遞一個信息:李淵的身份即將發生重大變化,每個人都應當更加敬重他。同時,這也是對李淵本人的一種提醒,讓他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隋朝的臣子,而是即將成為新王朝的領袖,需要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身份和行為。

  總之,「明公」一詞的使用不僅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禮儀色彩,更在古代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交際角色,而裴寂在此場合的使用也充分展現了他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和對李淵的深厚情誼。

  裴寂話音剛落,李世民便急切的接著說道:「當今皇上昏庸無道,治國無方,我們實在不應再盲目地盡忠於他。況且,偏將出師不利,竟然要加罪於主帥,這樣的國法豈非荒謬至極!既然主上不遵守法律,臣下自然也無需再受其束縛。」

  李淵聽後,又是嘆了口氣,表現出憂心忡忡的模樣,說道:「可如果我們行動失敗,弄巧成拙,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此時李淵估計心中正在琢磨,看吧,起兵之事可不是我自己的意思,可是大家經過研究,逼著我乾的。

  裴寂立刻回應道:「明公何必為此憂慮!晉陽城兵精糧足,您又積累了巨額財富,起義成功乃是十拿九穩之事。如今關中由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留守,他年紀尚幼,無力掌控局勢。關隴地區的豪傑們正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領袖,渴望有人能引領他們。倘若您此刻起兵,率領大軍西進,招攬各方英豪,攻占關中將輕而易舉。何必甘心受制於人,白白送命呢?」

  裴寂見李淵仍遲疑不決,便使出了殺手鐧,直擊李淵最擔心之事,說道:「前幾日,我安排兩位宮女服侍大人,這本身已是死罪。二公子擔憂此事泄露,一直保持高度戒備。如今朝廷又因剿寇之事要對大人問責,倘若兩罪並罰,我裴寂自知死不足惜,但大人您恐怕難逃誅滅九族的厄運啊!」

  李淵其實早已考慮到自己已經深陷絕境之中,此刻的李淵不管是順水推舟也好,覺得毫無退路也罷,聽聞此話,先是一愣,眼中閃過一絲決然,告訴大家這件事可以考慮一下。

  看過唐朝正史著作的讀者們應該都知道,其實李淵並非如一些演義小說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優柔寡斷。實際上,他是一位具有堅定意志和敏銳洞察力的領導者。李淵在起兵反隋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規劃,包括聯合突厥、招兵買馬等,顯示了他的深思熟慮和智慧。不久後在起兵反隋時,能夠果斷起兵,並在短時間內成功攻占長安,展現了他的果敢和堅毅。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淵採取了靈活多變的戰術,成功擊敗了多個割據勢力,這位開國帝王的能力和勇氣是有目共睹的。

  總的來說,李淵是大智若愚之人,外表看似普通,實則聰明絕頂,性格沉穩不張揚。他既是一位果敢堅毅的領袖,也是一位深思熟慮的政治家。目前,他知道,起兵反隋並非易事,需要周密的策劃和強大的實力才可行動。因此,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他需要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淵的性格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既果斷又睿智,又勇敢又沉穩。只不過,心思過於縝密,有時也會適得其反,李淵也正是因此在日後幾次重要機遇面前錯失了先機。具體如何,我們後文再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