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前世今生
我的父母假裝道歉,鄰居們紛紛散去之後,我又來到了之前買豆漿的鋪子。
倒不是怕被打,今天這一出之後,我的父母肯定不敢打人。
在前世,我挨了一頓罵之後,又拿了一塊五來買一袋豆漿。
在父母面前我只敢沉默,當好我的沙袋。可我分明記得,前世又一次回到這裡時,我對豆腐店的老闆發了脾氣。
那個有些矮胖的女人聽了我的哭訴,默默打好了兩袋豆漿,小心翼翼地裝進袋子裡,又套上了兩個袋子,確保牢固後,交到我手上。
「孩子,對不起!真的對不起!」不知道是做生意不想惹麻煩,還是真的同情我的遭遇,但前世她確實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當我回家,母親聽說豆腐店老闆給了豆漿沒收我的錢,眉開眼笑地又從我手裡把那一塊五收走了。
一直到我重生,我都再沒見過這個女人。
不知為什麼,我今天就是想來看看。
這家豆腐店位於農貿市場外圍的一條巷子入口處,往外是車馬繁榮的街道,往裡是賣各種食物和日用品的一家家店鋪。
前世的我曾一次次穿行於這條巷子,但從來不敢左右看。
我的使命是按母親的吩咐買回她規定的菜,他們的謀生是如此辛苦,沒有一分錢可以用在我感興趣的東西上,還必須把孩子當沙袋。
我只是在十幾米外默默地看著那個我一直頗為感激的賣豆腐的女人,此刻她正為了什麼和旁邊的水果店主爭吵。
這個女人並不是一個完人,她也有她的喜怒哀樂。此刻她的臉漲紅了,聲嘶力竭地喊著,我和她中間隔著十幾米的人流,也能聽見她的罵聲。
她有孩子嗎?大概是有的,這年齡段的人,沒有孩子的是少數。
她回家後,是不是也會對她的孩子無端大吼呢?有可能吧,畢竟我不了解她,沒辦法為她打包票。
但是,面對著一個大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也只能好言相慰,而不能吼叫威脅。因為有調節人際關係的準則在,也就是倫理。
可恰恰也是倫理,讓我父母那麼多年的精神和肢體暴力有了理由,不僅不用受到懲罰,還被讚頌為「父母之愛」。
可實際上,他們只是想發泄情緒罷了。情緒的來源也並不是我或者妹妹的什麼行為,而是逐漸偏離了他們理解範圍的世界。
當自私有了無私的名字,當恨以愛的名義肆意宣洩,我和無數像我一樣的孩子就只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無盡地獄之中。
我站在重生後不知幾年級的街道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恐怕無一例外,我的父母恐怕也無一例外。
他們是真心地認為對我的暴力利人利己,所以才會十幾年如一日地反反覆覆。
對社會快速發展的不適應和憤怒,在漫長的歲月里積蓄著。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個人,不管他們對這個人做什麼,這個人都只能甘之如飴。
一直被訓斥,一直被看不起的人,終於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又怎麼肯輕易收手呢?
何況他們把這些稱之為「愛」。
這是我的理解,而我的父母始終不願意多解釋和討論,而把那些統稱為「愛」。
被稱為「愛」的暴力,這就是在前世對我糾纏不休的荊棘。
更可悲的是,這次的重生,似乎就是以這荊棘為線索的。
那些曾經有過的快樂和閒適被略去,苦難以更加密集的頻率撲面而來,甚至有時次序顛倒。
這似乎不能稱為重生了,我只是以一種異常真切的方式複習著前世那些對我糾纏不休的夢魘。
原因是沒有原因,道理是沒有道理。
和第一次一樣,第二次就這樣撲面而來。照這個架勢看,說不定還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我拼命搖了頭,似乎想甩開這些思緒。然後我開始往家走。
我似乎能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如果真的和我猜的一樣,那我想我已經掌握了重生後時間和事件的規律。
一個令人悲哀的規律。
但我必須去驗證它。證明或證偽它。然後,面對它。
路過一個公交站,包含孩子在內的一家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家人里的父親拿著看起來是剛買的大件玩具。母親站在孩子身後,雙手搭在孩子肩上。
那個不怎麼好看的孩子放肆地笑著。倒不是他的笑聲或姿勢格外囂張,只是這樣的笑容是我前世今生都不敢露出的。
他以這樣的方式,向我肆無忌憚地炫耀著他父母的愛,儘管他本人並不知曉。
儘管回到了小學生的身體裡,我也已經二十七歲了,那個造型略顯浮誇的玩具並不能引起我的興趣,只是,我和我的父母從沒有過這樣的氛圍。
聽了幾段新聞,看了幾篇雞湯,這兩個讀書時是學渣,出了社會碰得一頭包的中年人就覺得自己掌握了教育的真諦。
他們固執地認為,只要堅持吼叫和打罵,我就能成為他們嚮往的「神童」,實現他們平生的抱負和願望。
無論是讀書還是社會實踐,他們都難以堅持。我時常想,要堅持努力到底固然很難,可是要堅持從頭到尾一下都不努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兩隻笨鳥索性也就不飛了,躲在窩裡一心一意地催蛋。
如果蛋一直是個蛋的話,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樣激烈的衝突。
可是蛋里孵出了雛鳥,渴望安度餘生或是一飛沖天的雛鳥,不願意重複笨鳥悲哀鳥生的雛鳥。
早年在我姨夫那裡參的一成股份在漫長的時間裡給他們帶來了即使在東都也令人羨慕的財富,他們卻把這財富全部用作人間地獄的物質基礎,困住了前世的我。
恐怕還會不可避免地困住這一世的我。
倒不是怕被打,今天這一出之後,我的父母肯定不敢打人。
在前世,我挨了一頓罵之後,又拿了一塊五來買一袋豆漿。
在父母面前我只敢沉默,當好我的沙袋。可我分明記得,前世又一次回到這裡時,我對豆腐店的老闆發了脾氣。
那個有些矮胖的女人聽了我的哭訴,默默打好了兩袋豆漿,小心翼翼地裝進袋子裡,又套上了兩個袋子,確保牢固後,交到我手上。
「孩子,對不起!真的對不起!」不知道是做生意不想惹麻煩,還是真的同情我的遭遇,但前世她確實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當我回家,母親聽說豆腐店老闆給了豆漿沒收我的錢,眉開眼笑地又從我手裡把那一塊五收走了。
一直到我重生,我都再沒見過這個女人。
不知為什麼,我今天就是想來看看。
這家豆腐店位於農貿市場外圍的一條巷子入口處,往外是車馬繁榮的街道,往裡是賣各種食物和日用品的一家家店鋪。
前世的我曾一次次穿行於這條巷子,但從來不敢左右看。
我的使命是按母親的吩咐買回她規定的菜,他們的謀生是如此辛苦,沒有一分錢可以用在我感興趣的東西上,還必須把孩子當沙袋。
我只是在十幾米外默默地看著那個我一直頗為感激的賣豆腐的女人,此刻她正為了什麼和旁邊的水果店主爭吵。
這個女人並不是一個完人,她也有她的喜怒哀樂。此刻她的臉漲紅了,聲嘶力竭地喊著,我和她中間隔著十幾米的人流,也能聽見她的罵聲。
她有孩子嗎?大概是有的,這年齡段的人,沒有孩子的是少數。
她回家後,是不是也會對她的孩子無端大吼呢?有可能吧,畢竟我不了解她,沒辦法為她打包票。
但是,面對著一個大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也只能好言相慰,而不能吼叫威脅。因為有調節人際關係的準則在,也就是倫理。
可恰恰也是倫理,讓我父母那麼多年的精神和肢體暴力有了理由,不僅不用受到懲罰,還被讚頌為「父母之愛」。
可實際上,他們只是想發泄情緒罷了。情緒的來源也並不是我或者妹妹的什麼行為,而是逐漸偏離了他們理解範圍的世界。
當自私有了無私的名字,當恨以愛的名義肆意宣洩,我和無數像我一樣的孩子就只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無盡地獄之中。
我站在重生後不知幾年級的街道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恐怕無一例外,我的父母恐怕也無一例外。
他們是真心地認為對我的暴力利人利己,所以才會十幾年如一日地反反覆覆。
對社會快速發展的不適應和憤怒,在漫長的歲月里積蓄著。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個人,不管他們對這個人做什麼,這個人都只能甘之如飴。
一直被訓斥,一直被看不起的人,終於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又怎麼肯輕易收手呢?
何況他們把這些稱之為「愛」。
這是我的理解,而我的父母始終不願意多解釋和討論,而把那些統稱為「愛」。
被稱為「愛」的暴力,這就是在前世對我糾纏不休的荊棘。
更可悲的是,這次的重生,似乎就是以這荊棘為線索的。
那些曾經有過的快樂和閒適被略去,苦難以更加密集的頻率撲面而來,甚至有時次序顛倒。
這似乎不能稱為重生了,我只是以一種異常真切的方式複習著前世那些對我糾纏不休的夢魘。
原因是沒有原因,道理是沒有道理。
和第一次一樣,第二次就這樣撲面而來。照這個架勢看,說不定還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我拼命搖了頭,似乎想甩開這些思緒。然後我開始往家走。
我似乎能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如果真的和我猜的一樣,那我想我已經掌握了重生後時間和事件的規律。
一個令人悲哀的規律。
但我必須去驗證它。證明或證偽它。然後,面對它。
路過一個公交站,包含孩子在內的一家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家人里的父親拿著看起來是剛買的大件玩具。母親站在孩子身後,雙手搭在孩子肩上。
那個不怎麼好看的孩子放肆地笑著。倒不是他的笑聲或姿勢格外囂張,只是這樣的笑容是我前世今生都不敢露出的。
他以這樣的方式,向我肆無忌憚地炫耀著他父母的愛,儘管他本人並不知曉。
儘管回到了小學生的身體裡,我也已經二十七歲了,那個造型略顯浮誇的玩具並不能引起我的興趣,只是,我和我的父母從沒有過這樣的氛圍。
聽了幾段新聞,看了幾篇雞湯,這兩個讀書時是學渣,出了社會碰得一頭包的中年人就覺得自己掌握了教育的真諦。
他們固執地認為,只要堅持吼叫和打罵,我就能成為他們嚮往的「神童」,實現他們平生的抱負和願望。
無論是讀書還是社會實踐,他們都難以堅持。我時常想,要堅持努力到底固然很難,可是要堅持從頭到尾一下都不努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兩隻笨鳥索性也就不飛了,躲在窩裡一心一意地催蛋。
如果蛋一直是個蛋的話,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樣激烈的衝突。
可是蛋里孵出了雛鳥,渴望安度餘生或是一飛沖天的雛鳥,不願意重複笨鳥悲哀鳥生的雛鳥。
早年在我姨夫那裡參的一成股份在漫長的時間裡給他們帶來了即使在東都也令人羨慕的財富,他們卻把這財富全部用作人間地獄的物質基礎,困住了前世的我。
恐怕還會不可避免地困住這一世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