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結識屈振文
一個月下來,馬力已經適應了在這裡的生活:
早上,他會早早的起床,趁著清涼的清晨,馬力穿上一身輕便的運動服,走出學校大院,沿著勝利村和前坨村轉一大圈,有時在胡同里兜兜轉轉,有時走「大外環」,有時會一路向北,一直走到黃河岸邊,去看流淌千年的黃河。盛夏的早晨總是很短暫,趁著清涼,這麼走一圈,整個人一天都會神清氣爽。
這樣的晨練習慣,逐漸帶動了服務隊的其他成員,服務隊漸漸地形成了能走路就不開車的綠色節能出行方式。因為五個幫扶村離校部都不遠,隊員們幾乎每天都會步行幾公里到各自村里去蹲守、調研、了解情況,這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在服務隊中悄然傳播開來。
晨練結束後,馬力回到學校大院後,他會去廚房幫著忙活10人的早餐,有時是麵條,有時是油條、豆漿、小米大米粥,有時是水煎包。
以前他一直不喜歡的麵條,現在卻很願意吃點麵條,簡單、方便、美味(隊長沈東把拿手的熗鍋麵條做出了天花板的味道),他很享受大鍋飯的美味。
在平日的走訪中,馬力對村裡的情況也了解的七七八八了。他走遍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從東頭的黃河故道到西邊的大片農田。他與村民們親切交談,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在馬力看來,他已對村裡的情況已經瞭然於胸,心中漸漸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藍圖。他知道,要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村莊向前發展。
但實際上,這些僅僅是馬力的所見所聞,僅僅是表象,甚至不客氣地說,是村裡的表象加上了馬力的自我演繹和想像,他還遠沒有真正地了解、掌握村裡的真實情況,就貿然地一頭扎進了具體的解剖麻雀的手術當中。年輕的馬力還需要好好地沉澱,才能深刻的理解農業、農村、農民。
慢慢地,一開始的新鮮感逐漸褪去。馬力不得不面對前坨村鄉村振興工作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
從表面上看,村裡的每戶都過得不錯,其實與城裡的樓房不相上下了:天然氣、空調、冰箱、代步工具……該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村集體經濟卻是零,村里沒有集體收入,每一戶村民都是在單打獨鬥。因為村集體沒錢,村里想干點什麼事兒幾乎都是不可能的,比如八月十五、春節搞個活動,村里建個老年食堂,村里都拿不出錢來,這讓村幹部沒一點底氣。
這天,馬力照例早起遛彎,走到前坨村西北角時,他看到一片葡萄園裡有人在勞作,「這麼早就開始干開了?果然是勤勞的致富帶頭人!」馬力心裡高興,準備進到葡萄園裡去看看。
葡萄園裡生機盎然,莖幹孔武有力,泛著暗綠,如人腕上脈脈的血管,彎彎曲曲地生長上去,葡萄葉密得幾乎不透陽光,遮擋的像搭起的布蓬,一串串青葡萄從布蓬低垂下來,煞是好看。來到葡萄園裡面,在綠葉的蔭庇下馬力身上的汗也消退了,心裡莫名其妙的輕快起來。
葡萄架下是一對年輕夫婦,男的負責摘葡萄,女的則負責把葡萄放到框裡去。馬力咳了一聲,準備搭訕說話。不料,年輕人也不轉身也不看,抬頭摘著葡萄,說道:「來了!?你是新來的第一書記吧?」
馬力被年輕人的成熟穩重的聲音一驚,說道:「哦。不是。我們是鄉村振興服務隊,不過也差不多。都是下派幫扶工作。哎,你怎麼知道?咱們之前見過?沒有印象啊?」
年輕人把眼下的一串葡萄摘下來,就把兩隻手相互拍了幾下,把手上的灰塵拍下來,用手指著旁邊的小茶桌和小板凳,邊坐下邊說:「來,坐坐坐,吃點葡萄,嘗嘗這個新品種,馬書記。我也是聽家裡人說村里來了下派幫扶第一書記。自我介紹一下,你好。我是屈振文,是一名現役的消防員,昨天休假探親剛回來。」屈振文說著,順手又拿起一串葡萄遞給馬力,「您嘗嘗,新鮮的口感最好。」
馬力一臉驚訝,馬上來了興趣,坐下來說:「一看你身姿挺拔,說話幹練,果然是當兵的出身。葡萄長勢很好啊,這是什麼品種啊?回家待多久?」馬力忙不迭的問。
「休20天。這不回家正好忙活忙活家裡的葡萄園子。這一片是巨峰葡萄。那邊的品種是試種的陽光玫瑰,是這幾年的新品種,最近幾年特別受歡迎,甜度高,香味濃郁,皮薄肉厚無籽,價格還不錯。這些今年第一年結果,就是銷路不行,賣不動啊。這不我爸帶著剛摘下來的葡萄去趕集了。我本想著搞一下採摘的,但是這裡交通不是很便利,種植的規模也小,知道的人不多,我回家休假的時間也不是很長,所以採摘就沒搞。」
原來,屈振文現在是SC省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北坪路站一分隊分隊長、二級消防士,今年29歲,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伍返鄉了。
屈振文入伍11年,參加過火警救援大小有一千多次,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他也因為工作表現特殊被評為三等功先進個人,擔任分隊隊長職務。
交談中,屈振文表達出了強烈的退伍返鄉創業的意向,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從小就對葡萄種植很感興趣,對農業有著近乎痴迷的熱愛。在外當兵這麼多年,心裡總是惦記著家鄉的葡萄園,他憧憬著退伍後,把家裡的葡萄園經營好,擴大一下種植規模,發展鄉村旅遊,採摘,民宿……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為家鄉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隨著在外的時間越長,他心中的這份渴望越來越強烈。
多年來,他花費了大量時間看一些葡萄種植的書籍和視頻,加上家裡有葡萄園,他對葡萄的生長習性和知識很了解,可以說是專家級別的了。他對現在市場上的流行葡萄品種了如指掌。什麼品種怎麼澆水、怎麼施肥、何時套袋、如何剪枝,他都說的頭頭是道,說的很專業。
他們在這張小茶桌面前坐著東拉西扯,話語如溪流般潺潺流淌,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溜走。可能是在農村年輕人很少,也可能是年齡相仿,經歷相似,他們倆很快熟絡起來,並發現兩人之間有很多共同點和共同話題:
比如馬力年長屈振文一歲,但其實馬力是下半年生人,屈振文是轉年的上半年生人,兩人如果在一個學校的話,是上同一個年級的。兩人都愛好讀書,脾氣秉性相近,都是忠厚老實的類型,雖然都是年近30歲的人,但從臉面上看還是學生氣十足,沒有沾染很重的社會氣。兩人都不抽菸,不打遊戲……
馬力與屈振文越聊越投機,越聊越興奮,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屈振文對村里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之路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像找到了知己般的一股腦的全部說了出來。
他指了指前坨村和勝利村之前的那片地,充滿了憧憬地說:「要是這裡直線把公路修起來就好了,那樣的話,這樣一來,我們村的交通就徹底打通了,無論是去往鎮上還是縣裡,都將變得無比便捷,來我們村的人流也會多起來,我們家的葡萄園肯定也能受益,採摘肯定能搞起來。」
他頓了頓,仿佛已經看到了那條公路帶來的繁榮景象:採摘能搞起來的話,葡萄銷路就有指望了。只要種葡萄掙了錢,就能帶動我們村其它農戶跟著種葡萄,到時候規模上來了,我們就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品牌,隨著品牌的不斷宣傳,葡萄銷售收入就能跟著上來,老百姓的生活就能上一個台階。」
他的話語充滿了對未來的期盼,透露出對村莊發展的責任感和對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真希望把這條路修起來啊!」屈振文一口氣說完,眼裡閃爍著光芒。
「是啊!打不開銷路和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馬力表示贊同。
「我們村的土地也是個大問題,周邊村的地都已經流轉了,但是我們村的地還都在各戶的手裡。每戶的土地有多有少,村里多年也沒有分地了,去世的老人不減地,新出生的小孩不增地,時間長了就不公平了。而且,我們村整體上每戶土地都不多,都自己種自己的,也沒有發展特色種植,土地收入很少,但不種不行,總不能讓地荒著吧,種地就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現在村裡的年輕人,甚至是50多歲的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上班,在家專門種地的很少了。農民只能兩頭兼顧,來回奔波。這就造成了有的地也種不好,工作也干不安穩。你看那一片種的玉米,地里的草長的那麼高,都快趕上玉米高了,這樣咋能高產呢?如果像別的村一樣把土地流轉了,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種地的專心種地,打工的安心在外打工,那樣就好了。」
馬力一邊點頭,一邊聚精會神地傾聽著屈振文的話,他發現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數月來,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村里破局鄉村振興,而如今,仿佛迷霧被一掃而空,他的思路變得清晰起來,方向和目標也變得明確起來。
「原來前坨村的新希望就在眼前啊!」馬力心中暗自思忖。屈振文所描述的美好未來給馬力帶來了極大的啟發,為前坨村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實際上,在馬力的內心,他也是在盤算著這兩個事情。他曾與村裡的兩委成員進行了溝通,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然而,村支書劉樂友的態度卻趨於保守,更傾向於維持現狀,不願意冒險嘗試。這讓馬力感到了困惑和苦惱,因為他深知,沒有其他村幹部的協助和支持,單憑他一人之力,很難推動計劃的實施。
馬力在與屈振文的交談中,也分享了自己的背景和經驗。他老家在濰坊,對農業種植,尤其是塑料溫室大棚種植很熟悉。他詳細地向屈振文描述了塑料溫室大棚的使用技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運作模式以及如何通過當地巨大的銷售市場實現盈利的情況。說起這些,都是馬力的回憶,他輕鬆地拈來舉例,話語流暢如瀑布般滔滔不絕。
屈振文聽後,對這些現代農業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即意識到這對他的葡萄園發展可能是一個極好的機遇。聽到那裡的銷售市場很大,屈振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馬書記,您能不能幫忙聯繫一下那邊的市場?看看能不能為我們提供一些葡萄的銷售渠道。」
馬力點頭應允:「沒問題,我可以幫著聯繫一下看看。」
很快,馬力通過在濰坊的父母親聯繫到了葡萄購銷點,購銷點老闆了解情況後,對遠在黃河口的葡萄很感興趣,通過微信看了葡萄的品相後,給出了很高的收購價格。
屈振文一家聽到這個消息後喜出望外,本來一籌莫展的銷路問題讓馬力輕輕鬆鬆的解決了。
時下正是葡萄的豐收季節,為了結識濰坊的葡萄購銷點老闆,屈振文決定開車把葡萄直接送到濰坊壽光去,順便去那裡看看市場情況,馬力向隊長沈東請了假,計劃和屈振文一同前往。
馬力向隊沈東匯報了在前坨村與屈振文的交流情況,得到了隊長的肯定。
隊長沈東一直以來對鄉村振興的首要要求就是產業發展,產業振興。
聽說前坨村的葡萄種植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性,馬上來了興趣。
扶持產業發展是服務隊的首要任務,
隊長囑咐馬力在幫助屈振文拓展葡萄銷路的基礎上,認真考慮怎麼做好下一步的結合文章。
盛夏時節,葡萄園內,清晨的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露水味和葡萄園特有的清香,屈振文一家,還有馬力早早地來到葡萄園採摘葡萄,屈振文經驗豐富,手起刀落間,一串串成熟的葡萄便輕輕落入籃中,而馬力則緊跟其後,學習著每一個細節,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
天蒙蒙亮的時候,馬力和屈振文出發了。
一路上,他們暢聊現實和未來,氛圍熱烈。車窗外的風景如畫卷般展開,遠處的太陽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緩緩升起,仿佛是一幅美麗絕倫的素描畫作。他們談論著各自的生活瑣事,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感慨萬分。
2個小時的車程,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很快,熟悉的縣城老家呈現在馬力的視野之內,馬力的心隨著眼前的景象一點點溫暖起來,那些熟悉的街景,雖不比大都市的繁華璀璨,卻有著無法替代的溫馨與質樸。公路兩側一排老舊的二層商品房和住宅樓房交織在一起,高低錯落,門頭的GG牌五顏六色,五金店、早餐店、漁具店、菸酒店、水果店、孕嬰店……賣什麼的店面也能找到,一直延伸到公路的盡頭,親愛的縣城還像往日一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顯出了它那誘人的魅力。
上大學後,馬力也走過不少的大城市小縣城,但在他眼裡,家鄉的縣城總是最親切最熟悉的。
此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中涌動的情感難以言表——是啊,不管走多遠,變多大,這座小城,這片土地,永遠是他的根,他的起點,給予他無盡的力量與安慰。
馬力明白,無論去到哪裡,心中故鄉的那個位置,永遠為這座親愛的縣城保留著,這裡有他的故事,有他割捨不斷的深情與記憶。
他的家是在縣城邊上的農村,他對這裡的一切都是熟悉的,親切的,從有印象起,他幾乎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他還記得初中那會兒,他們幾個發小蹬著自行車轉遍了縣城的邊邊角角。他對自己和社會的深入認識,對未來生活的無數夢想,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學校、街道、電影院、超市、大棚、網吧……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可是,大學以後,他就和這裡的一切告別了……現在,他又來了。帶著工作任務回到了這裡。
馬力站在家鄉的街頭,目光掃過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築,以及匆匆行走的人群。
每一次呼吸,都似乎能吸入一股親切的空氣,那是屬於家鄉的獨特氣息,是久違了的溫暖和寧靜。
他的心隨著周圍的景象而跳動,仿佛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那時的夢想和希望就像這些街道一樣,伸展得無限遠。
他看著那些曾經玩耍的地方,那些年少時無數次經過的巷弄,每一塊磚瓦,每一棵樹,都勾起了他心底深處的回憶。
那些年,他離開了這裡,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歷經風雨,經歷了無數的挑戰和困難。
現在,當他以一種全新的身份回到這裡,再看到熟悉的一切,他的心情變得輕鬆而歡快。
「衣錦還鄉」——這個成語竟猛地浮現在馬力的腦海中,
是的,衣錦還鄉,多年前雄心壯志的翩翩少年也是這麼自然地默念起這個成語。
「正當時!還不晚!加把勁!一定要做出成績來!」馬力心裡暗暗的想著。
「在一個未知的遙遠的明天,我要滿載榮耀和經驗回到起點,與家鄉的人們分享他的故事,也許還能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希望和變化。」此刻豪氣沖天的馬力咬緊牙關暗暗發誓。
年輕氣盛也罷,輕狂浮躁也罷,不管你認為此刻馬力的想法多麼幼稚和可笑,但這就是馬力,這就是馬力真實的想法,正是這些想法激發了他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讓我們暫且用寬容的心態看待此刻的馬力吧。
這是他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對未來可能貢獻的期待。他知道,無論他走得多遠,家鄉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是他永遠的歸宿。
葡萄銷售很順利,購銷點張老闆對葡萄品相和口感很滿意,說:「你們有多少都可以運輸到這裡來銷售。」
屈振文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長期合作下去。」
張老闆說:「沒問題,你們那裡有大棚嗎?能種植反季葡萄嗎?如果可以的話,價格會更高的。」
屈振文不無遺憾地說:「我們只種植露天葡萄,還沒有塑料大棚。」
「是啊,如果能在村里建上幾個大棚,再掌握大棚葡萄種植技術,那鄉村振興的夢想就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馬力和屈振文的腦海里都在盤算著這個事。
但是,村里沒有空閒的土地,村集體也沒有預留地,在哪裡建設塑料大棚呢?
大棚建設起來,誰懂種植?誰來運營和管理?收益如何分配?
……
一想到這些棘手的問題,馬力就感到了無形的壓力迎面撲來:「必須要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開展工作。任何新事物的推進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關鍵是要有明確的規劃,分步驟實施,同時要積極尋求各方的支持和合作。通過小步驟逐漸積累經驗,增強信心,最終實現目標。這中間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斷地努力。」馬力給自己加油打氣。
……
葡萄銷路的打通讓屈振文和馬力吃了定心丸。午飯過後,兩人到蔬菜批發市場轉了一圈,看到這裡「買全國,賣全國」的紅火場景,更堅定了馬力和屈振文對發展農業產業的信心。
返程路上,溫柔的太陽緩緩下沉,天邊的雲彩被夕陽的餘暉映照得紅彤彤的,遠處的天際線把天空和大地分割開來,呈現出一天中獨有的寧靜與壯麗。微風從車窗吹進,夾雜著各種自然的氣息,給兩人帶來了一絲涼意和新鮮空氣。
「現實的挑戰比頭腦中的想像要艱巨的多,必須要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才行。」坐在副駕駛的馬力看著眼前的美景陷入了沉思中。
屈振文打破車內寧靜,對馬力說:「馬書記,這次真的感謝你,感謝服務隊。但是我心裡也很清楚,你們幫著銷售葡萄,是幫助我個人,對村集體經濟來說,沒有任何收益。這實際是不符合你們服務隊鄉村振興目標的。對我來說,葡萄的銷路有了著落,家裡接下來可能就不那麼忙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就在想著怎麼幫著服務隊、幫著村里做點事情,出一份力。馬書記,你看看我能幫著做點什麼?你看這樣行嗎?馬書記,目前,周邊村里,就咱們前坨村土地還沒有流轉了,咱們幫著村里把土地流轉的事做做工作,怎麼樣?」
馬力立馬興奮地說:「咱倆想到一塊去了,我看前坨村發展的破局點就是土地流轉!」,幾天來,馬力已經將屈振文擺在村致富帶頭人的位置上了,他也在考慮如何讓屈振文與鄉村振興緊密聯繫在一起,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馬力接著說:「村裡的土地流轉了,滿盤皆活,一是村民地多地少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二是村民不用種地每年都有土地流轉費用,就可以騰出時間來打工,經商,創業。三是村集體可以留一部分土地流轉費用做為村集體收入,有了村集體收入,將來村里想做點事情,也就有基礎了。村裡的土地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擺在咱們村面前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屈振文說:「說的對,我的假期還有十多天,我可以和你一塊做做村民的工作,調研一下村民土地流轉的意願。」
馬力說:「做個土地流轉意願表,咱們先逐戶調研填表,掌握村裡的基本情況,然後,根據統計結果有重點地逐戶做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嘛,溝通解釋工作會很難做,但不試一下怎麼知道不行呢?我們要勇敢的邁出第一步,不然連發展的機會都沒有。如果解釋的通,再讓村支書組織開會制定個章程,這事准成。如果解釋不通,也可以根據情況制定適宜的土地流轉方案嘛。」
「同意!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咱們就當那個開路先鋒吧。這事要是成了,前坨村的發展就有希望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擬定了工作計劃。
屈振文說:「這事是不是要跟你們服務隊隊長匯報一下?」
「我看看吧。」馬力沒有給出明確答覆。
對於向領導匯報的事兒,馬力想著先默默地做調研,等調研有結果了,再跟隊長匯報調研情況,說不準在隊長的支持下,阻礙前坨村發展的這個大難題就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了,這樣,就為接下來就為前坨村發展鄉村振興事業掃清障礙了。
天色漸暗,路燈和車輛的燈光開始亮起,形成了一條光的河流,指引著回家的路。
載著馬力和屈振文的小貨車也很快地到家了。
夜晚,馬力獨自一人站在村頭老樹底下,望著星光下朦朧的天空,久久的出神。全村人都已進入夢鄉,看不到一星燈火;夏夜的風把他的頭髮吹得紛亂。
馬力越來越覺得來到這裡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覺得有無限的希望在這裡,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很多個寂靜的夜晚,他心中憧憬著前坨村美好的未來,兩年後的場景。他對這些目標充滿激情。他仿佛變成了14歲的聖拉爾夫,他要去創造一個奇蹟,屬於他的完全的勝利和成功。
早上,他會早早的起床,趁著清涼的清晨,馬力穿上一身輕便的運動服,走出學校大院,沿著勝利村和前坨村轉一大圈,有時在胡同里兜兜轉轉,有時走「大外環」,有時會一路向北,一直走到黃河岸邊,去看流淌千年的黃河。盛夏的早晨總是很短暫,趁著清涼,這麼走一圈,整個人一天都會神清氣爽。
這樣的晨練習慣,逐漸帶動了服務隊的其他成員,服務隊漸漸地形成了能走路就不開車的綠色節能出行方式。因為五個幫扶村離校部都不遠,隊員們幾乎每天都會步行幾公里到各自村里去蹲守、調研、了解情況,這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在服務隊中悄然傳播開來。
晨練結束後,馬力回到學校大院後,他會去廚房幫著忙活10人的早餐,有時是麵條,有時是油條、豆漿、小米大米粥,有時是水煎包。
以前他一直不喜歡的麵條,現在卻很願意吃點麵條,簡單、方便、美味(隊長沈東把拿手的熗鍋麵條做出了天花板的味道),他很享受大鍋飯的美味。
在平日的走訪中,馬力對村裡的情況也了解的七七八八了。他走遍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從東頭的黃河故道到西邊的大片農田。他與村民們親切交談,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在馬力看來,他已對村裡的情況已經瞭然於胸,心中漸漸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藍圖。他知道,要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村莊向前發展。
但實際上,這些僅僅是馬力的所見所聞,僅僅是表象,甚至不客氣地說,是村裡的表象加上了馬力的自我演繹和想像,他還遠沒有真正地了解、掌握村裡的真實情況,就貿然地一頭扎進了具體的解剖麻雀的手術當中。年輕的馬力還需要好好地沉澱,才能深刻的理解農業、農村、農民。
慢慢地,一開始的新鮮感逐漸褪去。馬力不得不面對前坨村鄉村振興工作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
從表面上看,村裡的每戶都過得不錯,其實與城裡的樓房不相上下了:天然氣、空調、冰箱、代步工具……該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村集體經濟卻是零,村里沒有集體收入,每一戶村民都是在單打獨鬥。因為村集體沒錢,村里想干點什麼事兒幾乎都是不可能的,比如八月十五、春節搞個活動,村里建個老年食堂,村里都拿不出錢來,這讓村幹部沒一點底氣。
這天,馬力照例早起遛彎,走到前坨村西北角時,他看到一片葡萄園裡有人在勞作,「這麼早就開始干開了?果然是勤勞的致富帶頭人!」馬力心裡高興,準備進到葡萄園裡去看看。
葡萄園裡生機盎然,莖幹孔武有力,泛著暗綠,如人腕上脈脈的血管,彎彎曲曲地生長上去,葡萄葉密得幾乎不透陽光,遮擋的像搭起的布蓬,一串串青葡萄從布蓬低垂下來,煞是好看。來到葡萄園裡面,在綠葉的蔭庇下馬力身上的汗也消退了,心裡莫名其妙的輕快起來。
葡萄架下是一對年輕夫婦,男的負責摘葡萄,女的則負責把葡萄放到框裡去。馬力咳了一聲,準備搭訕說話。不料,年輕人也不轉身也不看,抬頭摘著葡萄,說道:「來了!?你是新來的第一書記吧?」
馬力被年輕人的成熟穩重的聲音一驚,說道:「哦。不是。我們是鄉村振興服務隊,不過也差不多。都是下派幫扶工作。哎,你怎麼知道?咱們之前見過?沒有印象啊?」
年輕人把眼下的一串葡萄摘下來,就把兩隻手相互拍了幾下,把手上的灰塵拍下來,用手指著旁邊的小茶桌和小板凳,邊坐下邊說:「來,坐坐坐,吃點葡萄,嘗嘗這個新品種,馬書記。我也是聽家裡人說村里來了下派幫扶第一書記。自我介紹一下,你好。我是屈振文,是一名現役的消防員,昨天休假探親剛回來。」屈振文說著,順手又拿起一串葡萄遞給馬力,「您嘗嘗,新鮮的口感最好。」
馬力一臉驚訝,馬上來了興趣,坐下來說:「一看你身姿挺拔,說話幹練,果然是當兵的出身。葡萄長勢很好啊,這是什麼品種啊?回家待多久?」馬力忙不迭的問。
「休20天。這不回家正好忙活忙活家裡的葡萄園子。這一片是巨峰葡萄。那邊的品種是試種的陽光玫瑰,是這幾年的新品種,最近幾年特別受歡迎,甜度高,香味濃郁,皮薄肉厚無籽,價格還不錯。這些今年第一年結果,就是銷路不行,賣不動啊。這不我爸帶著剛摘下來的葡萄去趕集了。我本想著搞一下採摘的,但是這裡交通不是很便利,種植的規模也小,知道的人不多,我回家休假的時間也不是很長,所以採摘就沒搞。」
原來,屈振文現在是SC省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北坪路站一分隊分隊長、二級消防士,今年29歲,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伍返鄉了。
屈振文入伍11年,參加過火警救援大小有一千多次,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他也因為工作表現特殊被評為三等功先進個人,擔任分隊隊長職務。
交談中,屈振文表達出了強烈的退伍返鄉創業的意向,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從小就對葡萄種植很感興趣,對農業有著近乎痴迷的熱愛。在外當兵這麼多年,心裡總是惦記著家鄉的葡萄園,他憧憬著退伍後,把家裡的葡萄園經營好,擴大一下種植規模,發展鄉村旅遊,採摘,民宿……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為家鄉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隨著在外的時間越長,他心中的這份渴望越來越強烈。
多年來,他花費了大量時間看一些葡萄種植的書籍和視頻,加上家裡有葡萄園,他對葡萄的生長習性和知識很了解,可以說是專家級別的了。他對現在市場上的流行葡萄品種了如指掌。什麼品種怎麼澆水、怎麼施肥、何時套袋、如何剪枝,他都說的頭頭是道,說的很專業。
他們在這張小茶桌面前坐著東拉西扯,話語如溪流般潺潺流淌,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溜走。可能是在農村年輕人很少,也可能是年齡相仿,經歷相似,他們倆很快熟絡起來,並發現兩人之間有很多共同點和共同話題:
比如馬力年長屈振文一歲,但其實馬力是下半年生人,屈振文是轉年的上半年生人,兩人如果在一個學校的話,是上同一個年級的。兩人都愛好讀書,脾氣秉性相近,都是忠厚老實的類型,雖然都是年近30歲的人,但從臉面上看還是學生氣十足,沒有沾染很重的社會氣。兩人都不抽菸,不打遊戲……
馬力與屈振文越聊越投機,越聊越興奮,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屈振文對村里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之路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像找到了知己般的一股腦的全部說了出來。
他指了指前坨村和勝利村之前的那片地,充滿了憧憬地說:「要是這裡直線把公路修起來就好了,那樣的話,這樣一來,我們村的交通就徹底打通了,無論是去往鎮上還是縣裡,都將變得無比便捷,來我們村的人流也會多起來,我們家的葡萄園肯定也能受益,採摘肯定能搞起來。」
他頓了頓,仿佛已經看到了那條公路帶來的繁榮景象:採摘能搞起來的話,葡萄銷路就有指望了。只要種葡萄掙了錢,就能帶動我們村其它農戶跟著種葡萄,到時候規模上來了,我們就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品牌,隨著品牌的不斷宣傳,葡萄銷售收入就能跟著上來,老百姓的生活就能上一個台階。」
他的話語充滿了對未來的期盼,透露出對村莊發展的責任感和對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真希望把這條路修起來啊!」屈振文一口氣說完,眼裡閃爍著光芒。
「是啊!打不開銷路和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馬力表示贊同。
「我們村的土地也是個大問題,周邊村的地都已經流轉了,但是我們村的地還都在各戶的手裡。每戶的土地有多有少,村里多年也沒有分地了,去世的老人不減地,新出生的小孩不增地,時間長了就不公平了。而且,我們村整體上每戶土地都不多,都自己種自己的,也沒有發展特色種植,土地收入很少,但不種不行,總不能讓地荒著吧,種地就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現在村裡的年輕人,甚至是50多歲的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上班,在家專門種地的很少了。農民只能兩頭兼顧,來回奔波。這就造成了有的地也種不好,工作也干不安穩。你看那一片種的玉米,地里的草長的那麼高,都快趕上玉米高了,這樣咋能高產呢?如果像別的村一樣把土地流轉了,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種地的專心種地,打工的安心在外打工,那樣就好了。」
馬力一邊點頭,一邊聚精會神地傾聽著屈振文的話,他發現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數月來,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村里破局鄉村振興,而如今,仿佛迷霧被一掃而空,他的思路變得清晰起來,方向和目標也變得明確起來。
「原來前坨村的新希望就在眼前啊!」馬力心中暗自思忖。屈振文所描述的美好未來給馬力帶來了極大的啟發,為前坨村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實際上,在馬力的內心,他也是在盤算著這兩個事情。他曾與村裡的兩委成員進行了溝通,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然而,村支書劉樂友的態度卻趨於保守,更傾向於維持現狀,不願意冒險嘗試。這讓馬力感到了困惑和苦惱,因為他深知,沒有其他村幹部的協助和支持,單憑他一人之力,很難推動計劃的實施。
馬力在與屈振文的交談中,也分享了自己的背景和經驗。他老家在濰坊,對農業種植,尤其是塑料溫室大棚種植很熟悉。他詳細地向屈振文描述了塑料溫室大棚的使用技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運作模式以及如何通過當地巨大的銷售市場實現盈利的情況。說起這些,都是馬力的回憶,他輕鬆地拈來舉例,話語流暢如瀑布般滔滔不絕。
屈振文聽後,對這些現代農業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即意識到這對他的葡萄園發展可能是一個極好的機遇。聽到那裡的銷售市場很大,屈振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馬書記,您能不能幫忙聯繫一下那邊的市場?看看能不能為我們提供一些葡萄的銷售渠道。」
馬力點頭應允:「沒問題,我可以幫著聯繫一下看看。」
很快,馬力通過在濰坊的父母親聯繫到了葡萄購銷點,購銷點老闆了解情況後,對遠在黃河口的葡萄很感興趣,通過微信看了葡萄的品相後,給出了很高的收購價格。
屈振文一家聽到這個消息後喜出望外,本來一籌莫展的銷路問題讓馬力輕輕鬆鬆的解決了。
時下正是葡萄的豐收季節,為了結識濰坊的葡萄購銷點老闆,屈振文決定開車把葡萄直接送到濰坊壽光去,順便去那裡看看市場情況,馬力向隊長沈東請了假,計劃和屈振文一同前往。
馬力向隊沈東匯報了在前坨村與屈振文的交流情況,得到了隊長的肯定。
隊長沈東一直以來對鄉村振興的首要要求就是產業發展,產業振興。
聽說前坨村的葡萄種植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性,馬上來了興趣。
扶持產業發展是服務隊的首要任務,
隊長囑咐馬力在幫助屈振文拓展葡萄銷路的基礎上,認真考慮怎麼做好下一步的結合文章。
盛夏時節,葡萄園內,清晨的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露水味和葡萄園特有的清香,屈振文一家,還有馬力早早地來到葡萄園採摘葡萄,屈振文經驗豐富,手起刀落間,一串串成熟的葡萄便輕輕落入籃中,而馬力則緊跟其後,學習著每一個細節,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
天蒙蒙亮的時候,馬力和屈振文出發了。
一路上,他們暢聊現實和未來,氛圍熱烈。車窗外的風景如畫卷般展開,遠處的太陽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緩緩升起,仿佛是一幅美麗絕倫的素描畫作。他們談論著各自的生活瑣事,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感慨萬分。
2個小時的車程,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很快,熟悉的縣城老家呈現在馬力的視野之內,馬力的心隨著眼前的景象一點點溫暖起來,那些熟悉的街景,雖不比大都市的繁華璀璨,卻有著無法替代的溫馨與質樸。公路兩側一排老舊的二層商品房和住宅樓房交織在一起,高低錯落,門頭的GG牌五顏六色,五金店、早餐店、漁具店、菸酒店、水果店、孕嬰店……賣什麼的店面也能找到,一直延伸到公路的盡頭,親愛的縣城還像往日一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顯出了它那誘人的魅力。
上大學後,馬力也走過不少的大城市小縣城,但在他眼裡,家鄉的縣城總是最親切最熟悉的。
此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中涌動的情感難以言表——是啊,不管走多遠,變多大,這座小城,這片土地,永遠是他的根,他的起點,給予他無盡的力量與安慰。
馬力明白,無論去到哪裡,心中故鄉的那個位置,永遠為這座親愛的縣城保留著,這裡有他的故事,有他割捨不斷的深情與記憶。
他的家是在縣城邊上的農村,他對這裡的一切都是熟悉的,親切的,從有印象起,他幾乎都是在這裡度過的,他還記得初中那會兒,他們幾個發小蹬著自行車轉遍了縣城的邊邊角角。他對自己和社會的深入認識,對未來生活的無數夢想,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學校、街道、電影院、超市、大棚、網吧……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可是,大學以後,他就和這裡的一切告別了……現在,他又來了。帶著工作任務回到了這裡。
馬力站在家鄉的街頭,目光掃過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築,以及匆匆行走的人群。
每一次呼吸,都似乎能吸入一股親切的空氣,那是屬於家鄉的獨特氣息,是久違了的溫暖和寧靜。
他的心隨著周圍的景象而跳動,仿佛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那時的夢想和希望就像這些街道一樣,伸展得無限遠。
他看著那些曾經玩耍的地方,那些年少時無數次經過的巷弄,每一塊磚瓦,每一棵樹,都勾起了他心底深處的回憶。
那些年,他離開了這裡,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歷經風雨,經歷了無數的挑戰和困難。
現在,當他以一種全新的身份回到這裡,再看到熟悉的一切,他的心情變得輕鬆而歡快。
「衣錦還鄉」——這個成語竟猛地浮現在馬力的腦海中,
是的,衣錦還鄉,多年前雄心壯志的翩翩少年也是這麼自然地默念起這個成語。
「正當時!還不晚!加把勁!一定要做出成績來!」馬力心裡暗暗的想著。
「在一個未知的遙遠的明天,我要滿載榮耀和經驗回到起點,與家鄉的人們分享他的故事,也許還能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希望和變化。」此刻豪氣沖天的馬力咬緊牙關暗暗發誓。
年輕氣盛也罷,輕狂浮躁也罷,不管你認為此刻馬力的想法多麼幼稚和可笑,但這就是馬力,這就是馬力真實的想法,正是這些想法激發了他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讓我們暫且用寬容的心態看待此刻的馬力吧。
這是他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對未來可能貢獻的期待。他知道,無論他走得多遠,家鄉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是他永遠的歸宿。
葡萄銷售很順利,購銷點張老闆對葡萄品相和口感很滿意,說:「你們有多少都可以運輸到這裡來銷售。」
屈振文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長期合作下去。」
張老闆說:「沒問題,你們那裡有大棚嗎?能種植反季葡萄嗎?如果可以的話,價格會更高的。」
屈振文不無遺憾地說:「我們只種植露天葡萄,還沒有塑料大棚。」
「是啊,如果能在村里建上幾個大棚,再掌握大棚葡萄種植技術,那鄉村振興的夢想就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馬力和屈振文的腦海里都在盤算著這個事。
但是,村里沒有空閒的土地,村集體也沒有預留地,在哪裡建設塑料大棚呢?
大棚建設起來,誰懂種植?誰來運營和管理?收益如何分配?
……
一想到這些棘手的問題,馬力就感到了無形的壓力迎面撲來:「必須要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開展工作。任何新事物的推進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關鍵是要有明確的規劃,分步驟實施,同時要積極尋求各方的支持和合作。通過小步驟逐漸積累經驗,增強信心,最終實現目標。這中間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斷地努力。」馬力給自己加油打氣。
……
葡萄銷路的打通讓屈振文和馬力吃了定心丸。午飯過後,兩人到蔬菜批發市場轉了一圈,看到這裡「買全國,賣全國」的紅火場景,更堅定了馬力和屈振文對發展農業產業的信心。
返程路上,溫柔的太陽緩緩下沉,天邊的雲彩被夕陽的餘暉映照得紅彤彤的,遠處的天際線把天空和大地分割開來,呈現出一天中獨有的寧靜與壯麗。微風從車窗吹進,夾雜著各種自然的氣息,給兩人帶來了一絲涼意和新鮮空氣。
「現實的挑戰比頭腦中的想像要艱巨的多,必須要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才行。」坐在副駕駛的馬力看著眼前的美景陷入了沉思中。
屈振文打破車內寧靜,對馬力說:「馬書記,這次真的感謝你,感謝服務隊。但是我心裡也很清楚,你們幫著銷售葡萄,是幫助我個人,對村集體經濟來說,沒有任何收益。這實際是不符合你們服務隊鄉村振興目標的。對我來說,葡萄的銷路有了著落,家裡接下來可能就不那麼忙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就在想著怎麼幫著服務隊、幫著村里做點事情,出一份力。馬書記,你看看我能幫著做點什麼?你看這樣行嗎?馬書記,目前,周邊村里,就咱們前坨村土地還沒有流轉了,咱們幫著村里把土地流轉的事做做工作,怎麼樣?」
馬力立馬興奮地說:「咱倆想到一塊去了,我看前坨村發展的破局點就是土地流轉!」,幾天來,馬力已經將屈振文擺在村致富帶頭人的位置上了,他也在考慮如何讓屈振文與鄉村振興緊密聯繫在一起,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馬力接著說:「村裡的土地流轉了,滿盤皆活,一是村民地多地少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二是村民不用種地每年都有土地流轉費用,就可以騰出時間來打工,經商,創業。三是村集體可以留一部分土地流轉費用做為村集體收入,有了村集體收入,將來村里想做點事情,也就有基礎了。村裡的土地問題是核心中的核心,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擺在咱們村面前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屈振文說:「說的對,我的假期還有十多天,我可以和你一塊做做村民的工作,調研一下村民土地流轉的意願。」
馬力說:「做個土地流轉意願表,咱們先逐戶調研填表,掌握村裡的基本情況,然後,根據統計結果有重點地逐戶做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嘛,溝通解釋工作會很難做,但不試一下怎麼知道不行呢?我們要勇敢的邁出第一步,不然連發展的機會都沒有。如果解釋的通,再讓村支書組織開會制定個章程,這事准成。如果解釋不通,也可以根據情況制定適宜的土地流轉方案嘛。」
「同意!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咱們就當那個開路先鋒吧。這事要是成了,前坨村的發展就有希望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擬定了工作計劃。
屈振文說:「這事是不是要跟你們服務隊隊長匯報一下?」
「我看看吧。」馬力沒有給出明確答覆。
對於向領導匯報的事兒,馬力想著先默默地做調研,等調研有結果了,再跟隊長匯報調研情況,說不準在隊長的支持下,阻礙前坨村發展的這個大難題就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了,這樣,就為接下來就為前坨村發展鄉村振興事業掃清障礙了。
天色漸暗,路燈和車輛的燈光開始亮起,形成了一條光的河流,指引著回家的路。
載著馬力和屈振文的小貨車也很快地到家了。
夜晚,馬力獨自一人站在村頭老樹底下,望著星光下朦朧的天空,久久的出神。全村人都已進入夢鄉,看不到一星燈火;夏夜的風把他的頭髮吹得紛亂。
馬力越來越覺得來到這裡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覺得有無限的希望在這裡,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很多個寂靜的夜晚,他心中憧憬著前坨村美好的未來,兩年後的場景。他對這些目標充滿激情。他仿佛變成了14歲的聖拉爾夫,他要去創造一個奇蹟,屬於他的完全的勝利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