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右匈奴故地(2)
沒想到歐陽浩看似大大咧咧,主管二司的政務並沒有多少差池,季無憂嘆服,「大人日常告誡我等,做官務必以識人、用人為上,事務掌握大略、方向即可,而不是事事親力親為,下官見識淺薄,仍一意孤行,九原候花費的精力只有我的一半,仍將偌大的佑國軍、保國軍打理的井井有條,可笑我還將大王的警句置之腦後」
九原候,是歐陽浩的封爵,而季無憂自己的封爵則是永豐候,封地都在遼國陰山南麓的轄區(巴彥淖爾附近),朝廷也算是煞費苦心。
讓季無憂出來散散心,便是李晟基唯一的目的。
帶上張思軌,主要是為了沿途與散落在靈州以南的党項人打交道,至於薛力居,則是考慮到將來與可能會碰到的、曾占據右匈奴故地的薛延陀人打交道。
只有區區兩百人,李晟基自然不能明目張胆地打出自己的旗號,一行人中,王孝章是「大掌柜」,季無憂是「帳房」,李晟基是「護衛頭目」,為了掩人耳目,李晟基將短須也剪掉了。
一行人很快來到藏才部駐地附近,李晟基在張文禮的陪同下在附近轉了轉,見到孩童們玩耍、嬉鬧用的都是漢話,看來他的影響下一代的大計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了。
十五日後,一行人抵達靈州南邊的大片的綠洲地帶,後世中寧、中衛所在,目前也屬於無主之地,朔方的地盤也僅僅抵達屈吳山北麓。
大片的綠洲上,原本的農田也長滿了野草,按照王孝章的消息,這片綠洲是目前一個党項人的小部落占領者,有兩千帳左右,彼等牧民見到燕軍的商隊,都流露出貪婪的神色,不過在王孝章與其首領交涉後,僅僅以五十斤食鹽、一把橫刀的價格便順利地通過了此地。
路過中衛後,李晟基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儘快實施河套攻略,然後染指隴右,這麼好的地方不能平白讓彼等糟蹋了。
一日後商隊來到黃河河曲,後世沙坡頭附近,此時正值盛夏,河水正盛,不過由於河水在此處拐了一個近乎三百度的大灣,有一處河面的河水流速較慢,此處有一個渡口,有兩艘船隻和十幾個羊皮筏子在此處招攬生意,渡口附近還有一片房舍,房舍周圍還有兩丈高的圍牆。
「大人……」,王孝章正要開口說話,李晟基瞪了他一眼,王孝章趕緊改口道:「姚護衛,此處的渡口是一個叫阿虎的漢人把持著,他手下有一百騎,還有船工上百人,是此處至會州河面的一霸,此人惡名遠播,不過由於與媼圍縣城的吐蕃人以及前面的党項部落的首領都交好,附近的人,無論番漢,都不敢惹他……」
正說話間,從房舍那邊奔來幾騎,等彼等走近了,只見當頭的一位是典型的漢人打扮,約莫四十歲上下,絡腮鬍子,一對銅鈴大眼,令人望而生畏。
那人見到王孝章便嚷道:「老王,去涼州啊,不好意思,最近兄弟們手頭緊,過河的費用漲價了,嗯……」,他瞥了一下商隊,「一匹馬或駱駝一串錢,人嘛,減半」
王孝章心想以往馬匹、駱駝才五十個銅錢,人都是免費的,如今怎地漲了一倍,他們有兩百匹馬、兩百頭駱駝,十串一貫,這就要四十貫,加上兩百餘人,過一趟黃河就要五十貫,雖說雲中商品利潤高,但也不是這麼個糟踐法。
其實西堡與五虎堡之間的黃河浮橋已經修好了,他們完全可以從黃河西岸走,靈州城也有浮橋,不過此次有李晟基在,他想沿途了解一下「風土人情」,最後還是選擇了東岸。
「阿虎兄弟,這運費方面,我等雲中商行與你等不說已經說好了嘛,每年的例敬也從來沒有斷過,如今怎地……」,王孝章上前說道。
「老王,我就跟你實說吧,以前我等守著這個渡口,只有東頭和媼圍需要打點,可現在會州的播斤大人也插了一槓子,彼等可是有兩千騎,我等勢單力薄,只得應允」
王孝章還想跟他討價還價,後邊的李晟基捅了他一下,並輕聲說:「答應他」
「唉,阿虎兄弟,我等這一趟的利有一半都放到你這裡了,你等倒好,一天淨賺五十貫」,王孝章嘆了口氣說道。
「一半的利?老王你可別誑我,眼下誰不知曉雲中的貨物搶手得很?再說了,這五十貫最終落到兄弟們手裡也就二十貫,唉……」
「阿虎兄弟,我等雲中貨品的利是不低,不過沿途都要打點,最終落到我等的口袋裡也不多」
……
最後四百頭牲口乘大船,兩百餘人坐羊皮筏子,花了半天功夫才全部運完,接下來就全部是陸路了,等他們趕到五十里以外的媼圍縣城時,天已經黑了,縣城的大門已經關閉了。
一行人只得在縣城外面露宿,幸好是夏季,也不需要大帳篷,在野外的草地上一趟,一夜就過去了。
當然了,他們也可以不穿過縣城,從野外繞過去,不過有李晟基在,他們還是按既定計劃行事。
第二天一早,等城門打開了,商隊便向城門走去。
媼圍縣城規模不大,只有東西兩座城門,城外還有一些農田,田裡有早起的農戶正在勞作著,有漢人,也有吐蕃人、党項人,不過一個個蓬頭垢面的,面黃肌瘦,成年男子就在腰間圍了一圈破麻布,十多歲的少年則光著屁股,一個個都是黑黑瘦瘦的,身上的肋骨清晰可見,女人們倒穿著衣服,不過與其說是衣服,不如說是一塊有洞的破布,腦袋從破布洞中穿過,其他地方用草繩一紮,就是一件「衣服」了。
「此地竟如此貧窮!」,李晟基心裡暗嘆,王孝章見李晟基神色不虞,便給他介紹道:「此等人都是城中頭人們的奴隸,城中最大的頭人據說以前還是吐蕃國的貴族,姓論,名惹溫,現在城中的人除了他的一千士卒的家屬,其他的人,無論番漢,都是奴隸,有農奴、牧奴、匠奴,奴隸的婚配也全部由頭人們說了算,奴隸的女兒出嫁前需要伺候頭人一個月才行」
「不光是媼圍,據說會州、原州以及其它隴右地帶的由吐蕃人、党項人控制的地方相差仿佛,這些地方就是三種人,僧侶、頭人是第一等,士卒及家屬是第二等,第三等的全部是奴隸」
「據說顯赫一時的吐蕃國就是因為內部的奴隸造反才衰落至此的,不過如今這些頭人們依然故我」
城門口站著四個吐蕃漢子,典型的吐蕃人打扮,頭髮都編成了辮子,面色黃中帶紅,腰裡挎著吐蕃人特製的略有弧形的刀具,每人手裡還有一根長矛。
除了四個士兵,城門口還坐著一位中年吐蕃漢子,他面前支著一張矮桌,桌上放著一個陶盆,裡面還有一些零散的銅錢。
這人自然認識王孝章,見了他也打了招呼,王孝章給他塞了一些東西,那人大概打量了一下商隊的人、貨便揮手讓他們進去了。
「姚護衛,我等商隊每年要給論惹溫繳納價值一百貫的貨物」,進城後,王孝章偷偷地跟李晟基說道,李晟基聽了點點頭,也沒有說什麼。
媼圍縣城人口不多,除了一千士卒的家屬,再就是匠奴以及往來的商戶了,商戶也不多,估計此城油水也不大。
街面上走的幾乎都是士卒的家屬,從氣色、衣著來看,就比城外的奴隸好多了,看見李晟基這支商隊,眼裡都冒著妒忌的神色,不過能進城的商隊,大多都與論惹溫交好,彼等也不敢造次,吐蕃人最嚴厲的懲罰莫過於將「平民」降為奴隸了,所以這些平民表面上還比較老實。
穿過破破爛爛的街道,很快就出了西城門,城外除了大片的農田,還有一些草屋和窩棚,也有一些破破爛爛的帳篷。
從媼圍向西,有二十里的綠洲,再往前走就是光禿禿的荒山,沿途隔三差五長著一些野草和灌木,北邊不遠處便是茫茫大沙地。
沿著荒漠走了約五十里地後,一片比媼圍附近大的多的綠洲赫然出現在眾人面前——涼州快到了。
由於有從祁連山流下來多條河水的灌溉,涼州城附近的農田廣布,在裡面勞作的農戶雖然也是面目蒼黃,不過男女老少至少都有衣服穿,看來甘州回鶻的治理水平要比吐蕃人強不少,不遠處的祁連山坡還有大片的草場。
甘州回鶻治下有三座大城——涼州、甘州、肅州,都得益於祁連山雪水的灌溉,人煙稠密,商旅如織,每座城池都有七八萬人,甘州更是接近十萬。
根據王孝章的情報,甘州回鶻掌管甘涼一帶至今,本部至少有十萬人口,可出精騎三萬,加上境內的漢人、吐蕃人、党項人以及在此地的商人,總數只怕有三十萬之巨。
三座大城中,每座城池都至少有回鶻騎兵五千人,加上漢番步軍,總兵力但在五萬左右。
回鶻人對商業、宗教持開放態度,對境內的農戶、牧民的壓迫也不像吐蕃人那樣嚴苛,從目前來看,正是他們最為興盛的時候。
九原候,是歐陽浩的封爵,而季無憂自己的封爵則是永豐候,封地都在遼國陰山南麓的轄區(巴彥淖爾附近),朝廷也算是煞費苦心。
讓季無憂出來散散心,便是李晟基唯一的目的。
帶上張思軌,主要是為了沿途與散落在靈州以南的党項人打交道,至於薛力居,則是考慮到將來與可能會碰到的、曾占據右匈奴故地的薛延陀人打交道。
只有區區兩百人,李晟基自然不能明目張胆地打出自己的旗號,一行人中,王孝章是「大掌柜」,季無憂是「帳房」,李晟基是「護衛頭目」,為了掩人耳目,李晟基將短須也剪掉了。
一行人很快來到藏才部駐地附近,李晟基在張文禮的陪同下在附近轉了轉,見到孩童們玩耍、嬉鬧用的都是漢話,看來他的影響下一代的大計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了。
十五日後,一行人抵達靈州南邊的大片的綠洲地帶,後世中寧、中衛所在,目前也屬於無主之地,朔方的地盤也僅僅抵達屈吳山北麓。
大片的綠洲上,原本的農田也長滿了野草,按照王孝章的消息,這片綠洲是目前一個党項人的小部落占領者,有兩千帳左右,彼等牧民見到燕軍的商隊,都流露出貪婪的神色,不過在王孝章與其首領交涉後,僅僅以五十斤食鹽、一把橫刀的價格便順利地通過了此地。
路過中衛後,李晟基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儘快實施河套攻略,然後染指隴右,這麼好的地方不能平白讓彼等糟蹋了。
一日後商隊來到黃河河曲,後世沙坡頭附近,此時正值盛夏,河水正盛,不過由於河水在此處拐了一個近乎三百度的大灣,有一處河面的河水流速較慢,此處有一個渡口,有兩艘船隻和十幾個羊皮筏子在此處招攬生意,渡口附近還有一片房舍,房舍周圍還有兩丈高的圍牆。
「大人……」,王孝章正要開口說話,李晟基瞪了他一眼,王孝章趕緊改口道:「姚護衛,此處的渡口是一個叫阿虎的漢人把持著,他手下有一百騎,還有船工上百人,是此處至會州河面的一霸,此人惡名遠播,不過由於與媼圍縣城的吐蕃人以及前面的党項部落的首領都交好,附近的人,無論番漢,都不敢惹他……」
正說話間,從房舍那邊奔來幾騎,等彼等走近了,只見當頭的一位是典型的漢人打扮,約莫四十歲上下,絡腮鬍子,一對銅鈴大眼,令人望而生畏。
那人見到王孝章便嚷道:「老王,去涼州啊,不好意思,最近兄弟們手頭緊,過河的費用漲價了,嗯……」,他瞥了一下商隊,「一匹馬或駱駝一串錢,人嘛,減半」
王孝章心想以往馬匹、駱駝才五十個銅錢,人都是免費的,如今怎地漲了一倍,他們有兩百匹馬、兩百頭駱駝,十串一貫,這就要四十貫,加上兩百餘人,過一趟黃河就要五十貫,雖說雲中商品利潤高,但也不是這麼個糟踐法。
其實西堡與五虎堡之間的黃河浮橋已經修好了,他們完全可以從黃河西岸走,靈州城也有浮橋,不過此次有李晟基在,他想沿途了解一下「風土人情」,最後還是選擇了東岸。
「阿虎兄弟,這運費方面,我等雲中商行與你等不說已經說好了嘛,每年的例敬也從來沒有斷過,如今怎地……」,王孝章上前說道。
「老王,我就跟你實說吧,以前我等守著這個渡口,只有東頭和媼圍需要打點,可現在會州的播斤大人也插了一槓子,彼等可是有兩千騎,我等勢單力薄,只得應允」
王孝章還想跟他討價還價,後邊的李晟基捅了他一下,並輕聲說:「答應他」
「唉,阿虎兄弟,我等這一趟的利有一半都放到你這裡了,你等倒好,一天淨賺五十貫」,王孝章嘆了口氣說道。
「一半的利?老王你可別誑我,眼下誰不知曉雲中的貨物搶手得很?再說了,這五十貫最終落到兄弟們手裡也就二十貫,唉……」
「阿虎兄弟,我等雲中貨品的利是不低,不過沿途都要打點,最終落到我等的口袋裡也不多」
……
最後四百頭牲口乘大船,兩百餘人坐羊皮筏子,花了半天功夫才全部運完,接下來就全部是陸路了,等他們趕到五十里以外的媼圍縣城時,天已經黑了,縣城的大門已經關閉了。
一行人只得在縣城外面露宿,幸好是夏季,也不需要大帳篷,在野外的草地上一趟,一夜就過去了。
當然了,他們也可以不穿過縣城,從野外繞過去,不過有李晟基在,他們還是按既定計劃行事。
第二天一早,等城門打開了,商隊便向城門走去。
媼圍縣城規模不大,只有東西兩座城門,城外還有一些農田,田裡有早起的農戶正在勞作著,有漢人,也有吐蕃人、党項人,不過一個個蓬頭垢面的,面黃肌瘦,成年男子就在腰間圍了一圈破麻布,十多歲的少年則光著屁股,一個個都是黑黑瘦瘦的,身上的肋骨清晰可見,女人們倒穿著衣服,不過與其說是衣服,不如說是一塊有洞的破布,腦袋從破布洞中穿過,其他地方用草繩一紮,就是一件「衣服」了。
「此地竟如此貧窮!」,李晟基心裡暗嘆,王孝章見李晟基神色不虞,便給他介紹道:「此等人都是城中頭人們的奴隸,城中最大的頭人據說以前還是吐蕃國的貴族,姓論,名惹溫,現在城中的人除了他的一千士卒的家屬,其他的人,無論番漢,都是奴隸,有農奴、牧奴、匠奴,奴隸的婚配也全部由頭人們說了算,奴隸的女兒出嫁前需要伺候頭人一個月才行」
「不光是媼圍,據說會州、原州以及其它隴右地帶的由吐蕃人、党項人控制的地方相差仿佛,這些地方就是三種人,僧侶、頭人是第一等,士卒及家屬是第二等,第三等的全部是奴隸」
「據說顯赫一時的吐蕃國就是因為內部的奴隸造反才衰落至此的,不過如今這些頭人們依然故我」
城門口站著四個吐蕃漢子,典型的吐蕃人打扮,頭髮都編成了辮子,面色黃中帶紅,腰裡挎著吐蕃人特製的略有弧形的刀具,每人手裡還有一根長矛。
除了四個士兵,城門口還坐著一位中年吐蕃漢子,他面前支著一張矮桌,桌上放著一個陶盆,裡面還有一些零散的銅錢。
這人自然認識王孝章,見了他也打了招呼,王孝章給他塞了一些東西,那人大概打量了一下商隊的人、貨便揮手讓他們進去了。
「姚護衛,我等商隊每年要給論惹溫繳納價值一百貫的貨物」,進城後,王孝章偷偷地跟李晟基說道,李晟基聽了點點頭,也沒有說什麼。
媼圍縣城人口不多,除了一千士卒的家屬,再就是匠奴以及往來的商戶了,商戶也不多,估計此城油水也不大。
街面上走的幾乎都是士卒的家屬,從氣色、衣著來看,就比城外的奴隸好多了,看見李晟基這支商隊,眼裡都冒著妒忌的神色,不過能進城的商隊,大多都與論惹溫交好,彼等也不敢造次,吐蕃人最嚴厲的懲罰莫過於將「平民」降為奴隸了,所以這些平民表面上還比較老實。
穿過破破爛爛的街道,很快就出了西城門,城外除了大片的農田,還有一些草屋和窩棚,也有一些破破爛爛的帳篷。
從媼圍向西,有二十里的綠洲,再往前走就是光禿禿的荒山,沿途隔三差五長著一些野草和灌木,北邊不遠處便是茫茫大沙地。
沿著荒漠走了約五十里地後,一片比媼圍附近大的多的綠洲赫然出現在眾人面前——涼州快到了。
由於有從祁連山流下來多條河水的灌溉,涼州城附近的農田廣布,在裡面勞作的農戶雖然也是面目蒼黃,不過男女老少至少都有衣服穿,看來甘州回鶻的治理水平要比吐蕃人強不少,不遠處的祁連山坡還有大片的草場。
甘州回鶻治下有三座大城——涼州、甘州、肅州,都得益於祁連山雪水的灌溉,人煙稠密,商旅如織,每座城池都有七八萬人,甘州更是接近十萬。
根據王孝章的情報,甘州回鶻掌管甘涼一帶至今,本部至少有十萬人口,可出精騎三萬,加上境內的漢人、吐蕃人、党項人以及在此地的商人,總數只怕有三十萬之巨。
三座大城中,每座城池都至少有回鶻騎兵五千人,加上漢番步軍,總兵力但在五萬左右。
回鶻人對商業、宗教持開放態度,對境內的農戶、牧民的壓迫也不像吐蕃人那樣嚴苛,從目前來看,正是他們最為興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