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雙喜臨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時間,禮樂俱停。

  正院擺了香案。

  一個太監滿臉笑容的走了進來。

  劉正心中一動。已經明白了。

  周延儒等了這麼多天的詔書,終於來了。

  此刻不僅僅,周延儒心中歡喜。

  劉正,乃至院子裡的周延儒派系核心人物都滿心歡喜。

  周延儒真正復相,對劉正來說,鹽墾大計,在政策上的問題,朝廷方面的問題,就完全不是問題了。甚至還能得到朝廷一些幫助。

  劉正的大計,已經將之前以廟灣為中心,變成吞下整個兩淮鹽場。

  在周延儒復相後,也不是什麼問題了。

  周延儒其他心腹,自然各有各的利益。

  這就是周延儒縱然知道這個位置有些燙屁股,但必須爭取的原因。

  天下事,何由人。

  太監站在香案後。

  周延儒帶著兒子跪下接旨。

  拉開聖旨,大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朕紹承鴻業,夙夜兢惕。今天下多故,寇氛未靖,邊陲屢警,黎庶凋殘。內外臣工,或拘泥文法,或苟且因循,鮮有能振頹綱、紓國難者。

  原任首輔周延儒,昔贊樞機,才猷敏練,可堪大任。雖暫歸林下,朕未嘗一日忘其忠悃。茲特頒綸音,召還京師,復入內閣,總領機務。爾其體朕至意,滌慮洗心,協和文武,共濟時艱。

  欽此!

  崇禎十四年五月。」

  太監宣讀完聖旨,滿臉堆笑,說道:「周閣老,接旨吧。」

  周延儒雙手接過聖旨,才被周奕封攙扶起來。

  周延儒說道:「還沒有問公公姓名?」

  「小的龐天壽。」

  周延儒對太監一點也不敢小心。

  這一次他起復,不知道給宮裡用了多少銀子,單單說大明的政治生態中,宦官是絕對不能缺少的一環。此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能不得罪,就不得罪。

  周延儒說道:「小女出閣,公公不妨喝杯水酒。」

  「那敢情好。」龐天壽答應下來。

  這個小小的插曲過去了。

  婚禮的氣氛,更加熱烈。

  本來外面就有很多人,此刻聽了這個消息。更是有無數人從四面八方趕來。

  復社有名有姓的人物,紛紛到場。

  這個時候,一個磚頭砸下去,都是在百度百科有名有姓的人物。

  婚禮是劉正。但場卻是捧給首輔的。

  繡樓前。

  李香君一身紅衣,卻是丫鬟服飾。

  這一段時間,李香君一直在袁小姐身邊。

  與大大咧咧,腦子長在長槍上的劉慕華相比,李香君在秦淮河長大,心思可就多太多了。

  她深知袁小姐的厲害。

  袁小姐更是短短几日,就看穿了李香君的心思。

  李香君本姓吳,父親是一位武官,因支持東林,被閹黨迫害,家破人亡。流落煙花之地,跟嬤嬤姓,改姓李。

  如此坎坷經歷的李香君,一輩子所求,說好聽得一良人託付終身。但本質上,就是想安穩的活下去,不被人當做一個物件。

  這就是李香君選中劉正的原因。

  固然是劉正被這麼多人看重前程遠大,但也是與劉正短暫接觸中,李香君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

  不是一個阿貓阿狗,玩意物件。

  這才是大明士大夫對所謂的秦淮美人真正的態度。

  袁小姐正是看出了這一點,讓她作為自己的陪嫁丫鬟進劉府的門。

  不要小看這一點差距。

  陪嫁。這代表了她與夫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也是袁小姐拿李香君當自己人。

  代表了李香君身份地位:不是被從外面買來的妖艷賤貨。

  這個身份,只要她不做什麼作死的事情。在劉家這輩子都穩了。


  李香君此刻,就代表袁小姐在這裡攔駕:「我家小姐正在梳妝。」

  這是例行催妝詩環節。

  劉正咳嗽一聲,他已經提前請陳子龍寫了幾首,此刻正要背出來。

  「慢------」侯方域笑道:「劉兄,天下奇才。豈能與其他庸碌男兒一樣,」

  「歷來催妝詩,都是閨閣之作,又有什麼好說的。今日劉兄,家事既定,自然要立業。就讓劉兄,當著所有人的面,也當著嫂夫人的面。給做詩一首,聊以述懷。如何?」

  李香君一直是侯方域的目標。

  但侯方域要納李香君,並不是為了李香君的人品才學。笑話,他侯公子什么女人沒有玩過。

  對於侯方域這種貴胄公子,女人根本不算什麼。

  他看重的是秦淮河的關係網。

  如河東君,背後起錢謙益,董小宛背後是冒辟疆,這還是有名的。復社中人,誰在秦淮河上沒有幾個相好的。那才是讓人笑話的。李香君在這個圈子裡地位其實很高的。只要拿下李香君,就算是打入了復社的關係網。

  後世所謂復社四公子,其他三個都是復社老人,很早就加入復社了。只有侯方域是崇禎十二年後才混進復社,卻能後來居上,沒有心機手腕怎麼可能。

  李香君是他篩選後才選中。要的就是李香君在秦淮美人中的地位。

  卻不想被劉正給截胡了。

  再加上之前幾次,每一次都擋了侯方域的道。

  侯方域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

  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是精心設計的。

  對於復社中人,催妝詩,實在是沒有難度,也難有新意了。大部分都是那幾個套路,誰不能臨時寫上幾首。

  述懷,遣懷這類詩詞,也是詩詞中的大類。詩言志嗎。創作空間,比催妝詩大了不知道多少。

  也不算為難人。

  而且大喜的日子,只要過得去,誰還挑字眼嗎?沒有人這麼沒有眼色。

  但劉正如果拿出一首不成樣子的詩詞,那就丟臉丟大了。直接將臉丟給整個江南了。

  這是侯方域早已打聽出劉正詩文底細,專門想讓劉正丟一個大臉,表面上還很無辜,將來也能接受為無心之失。算是算計透了。

  「對。侯兄說得對。」

  「換詩。」

  侯方域這一說,引得無數人紛紛贊同。

  這些人未必都知道侯方域的用心。但晚明風俗,早就偏向開放。婚禮上鬧一鬧也本就尋常。更不要說,劉正在一個月內暴得大名。

  有些人嫉妒,自然想稍稍為難一下劉正。

  有些人卻是好奇。好奇劉正是從什麼地方冒出來。也想從劉正述懷詩中,了解劉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