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身份限制
未幾,趙基就見幾名虎賁騎士護衛敕使前往郡兵陣列。
郡兵也是輪流警戒,大半人席地而坐。
白波諸將被殺的消息正在郡兵中傳播軍心起伏不定。
王邑臨時設置帷幕,在帷幕內迎奉敕使。
來宣詔的依舊是黃門侍郎鍾繇,他站在矮桌另一頭,捧著詔書念:「上詔,衛、范豪橫亂法,不得姑息。」
詔書內容就十個字,王邑長拜:「臣奉詔。」
起身接了詔書,為難詢問:「天使,衛范族裔眾多,姻親廣泛,又有子弟應募虎賁,不知如何處理?」
鍾繇也感到十分棘手,卻說:「這是河東郡內之事,河東若不能決,可上報廷尉府。」
王邑聞言去看鐘繇側臉,鍾繇家學就是律法,此前當過廷尉正,相當於人形法律條文解釋機器。
鍾繇面不改色:「衛范二族各有部曲千人,雖系歷史遺留,但鎮北將軍亦有罪責。不可遲疑,快快緝拿衛范之賊。」
「喏。」
王邑捧著詔書,引著郡府諸曹屬吏走出帷幕,問左右:「該當如何?」
郡吏們盡數沉默,衛氏、范氏在河東根深蒂固,誰都與他們有牽扯。
治的輕了,朝廷不滿意,所有人都倒霉;治的重了,又怕引火燒身。
眾人的沉默,讓王邑有一種鈍刀子割肉的無力感。
這種桎梏感將他包圍,瞪目作色:「若再遲疑,朝廷調動虎賁行事,就非本郡所能周旋!」
聞言,一眾郡吏還是神情愁苦。
眾人目光去看功曹皮氏人岐茂,岐茂垂目不語,仿佛沒有察覺。
於是眾人目光又落到郡主簿安邑劉政臉上,劉政低著頭不想招惹這個禍端。
王邑能感覺到身後鍾繇的不滿,當即主動詢問:「元方乃宗室,今朝廷危難之際,何不直言?」
劉政欲哭無淚,面容沉肅對王邑長拜:「敢問明公,衛、范可是重罪?」
王邑此刻也只能硬著頭皮回答:「彼不敬朝廷,罪在不赦,自然是極重之罪。」
劉政聞言稍稍安定,又問關鍵問題:「可會族之?」
郡吏們側目觀察,這個問題很關鍵,非常關鍵。
鍾繇始終旁觀,不發一語。
河東的問題很嚴重,眼前尤為棘手,更會給以後接觸各方時形成慣例。
嚴重處理衛范二家,必然會讓各郡豪強牴觸朝廷。
可不處理,朝廷公卿吃什麼,虎賁吃什麼!
難道公卿們分成兩班,單日一班,雙日一班,輪流去衛范兩家吃白食,借錢糧度支?
公卿們能吃多少?
虎賁呢?
虎賁的馬匹吃的更多!
主簿劉政詢問,王邑也沒等到鍾繇的回應,就咬牙說:「族其家!」
王邑壓抑的精氣神宣洩出來,神情也兇惡起來。
劉政也如釋重負,不止是他,其他郡吏也都鬆一口氣。
這種事情,就怕弄的不上不下,讓他們難受,還後患不絕。
劉政當即拱手,進一步摸查底線:「衛范二家乃河東之望姓,門生故吏、親族遍及各縣。」
鍾繇見此,開口表態:「罪在衛范兩家,余者不問。」
見此,劉政又對王邑說:「明公行文用印,仆與賊曹率十餘名獄卒,即可擒來衛、范父子。」
「可。」
王邑當即準備手寫抓捕文書,蓋上河東郡守銀印後,劉政也不含糊,匯合賊曹與十幾個郡兵騎馬向南而去。
范氏、衛氏族裔太多,不可能盡滅。
處理這種事情,兩漢中樞、地方上也有豐富經驗和前例可以遵循。
政變這種事情,除了極端幾個皇帝殺伐酷烈外,其他都是點到為止,並不會誅連部屬、奴僕。
尤其是後漢政變,特色就是軍隊、部屬奉令而動,只問決策者,不問執行者。
所以後漢政變時軍隊賣命拼殺,分出結果後也乖乖歸營。
現在也是大差不差,把事情交給郡府來辦,那衛氏父子近支是沒活路了,可年齡小的孩子模糊身份,以旁支的身份還是能活下去的。
剝奪財富後,這些孩子以後上學都難,更別說是出頭人地,為父兄復仇。
衛氏實在是太龐大了,除掉豪強這一脈,以衛氏的底蘊,未來自會再發展出豪強一脈。
衛氏的底蘊是入仕的這幾支,豪強一脈只是安全、溫飽的保障。
混亂的世道讓衛氏豪強一脈過於膨脹,出仕的幾支衛氏發展不順,已經有壓不住的跡象。
放任不管,再過一兩代人,或許豪強一脈就成了衛氏嫡流,獲取衛氏主導權。
可眼前河東各縣衛氏的門生故吏與豪強一脈並沒有多少恩情,他們是入仕各支衛氏的門生故吏。
豪強一脈太強了,若不能盡數打死,他們真的不敢動手。
鍾繇將河東郡吏的反應盡收眼底,在他看來不管是哪支衛氏,都是河東衛氏的一員,一體多面,現在就是要砍掉衛氏的財源、武力。
即便不牽連其他衛氏,可他們的損失依舊無法避免。
逢年過節,或者其他節日,衛氏各支相互走動……本質上就是財富的再分配。
打掉豪強一脈,衛氏各支都要過苦日子。
為了出仕、名聲考慮,專心仕途的幾支衛氏基本不治產業,不蓄僕僮。
要麼出仕吃俸祿,要麼吃學費,再要麼吃族裡以各種名目流轉分配的錢糧。
未來這幾支衛氏餓肚子的時候,怎麼可能不恨朝廷?
可鍾繇又有什麼辦法?
他也挨過餓,餓急了的時候,真的什麼都得吃。
現在決斷權在手,讓朝廷餓,還是讓衛氏餓,這個不難選。
鍾繇在這裡傳令,議郎趙蕤持另一封詔書南下,先與趙基碰頭。
這位趙蕤年近四旬,身形高瘦,是常山諸多趙氏之一。
他身體還沒有休養好,嘴唇泛白:「趙中郎,朝廷已有決斷,認同右賢王去卑申辯,已下詔河東治罪宗賊。不知中郎如何看去卑?」
「卑職已與此人面談過,他願意匡扶朝廷,也願屈身做些別的事情。」
趙基也不下馬,指著衛氏莊園:「此人奸滑兇殘,卑職想編其麾下匈奴。」
「這恐怕有些難。」
趙蕤面有難色,解釋說:「中郎有所不知,最初去卑率眾渡河勤王時,麾下約有三千義從騎士。因朝廷籍冊、器物落在賊手,形勢亦窘迫,故其麾下義從多散去,各自返鄉。如今所留五百餘騎,是為討要……軍費。」
見趙基能聽明白這個,趙蕤又說:「這不是五百人積欠的軍費,是三千匈奴,數額不淺。若要收編,這軍費何來?未來軍費更是沉重,非朝廷所能負擔。」
趙蕤還打量趙基,有點害怕趙基就著這個由頭詢問虎賁軍費、賞賜的事情。
他已經見多了這種場面,公卿們被不識一字的大頭兵圍著,凶神惡煞討要賞賜,就跟明搶一樣。
朝廷沒有錢糧,只能不斷提高官職,才能讓這些大頭兵散去。
就見趙基腦袋一歪,恍然模樣:「這麼說……眼下不該諒解去卑?朝廷困頓,哪裡有錢結清軍費?敢問天使,朝廷可有備用手段?」
「這,自然是有的。」
趙蕤卻勸:「去卑又作亂,朝廷念其功勳,赦免此罪。是以討要軍費之事,亦不宜再提。中郎,今虎賁疲倦,還請饒過去卑。」
「朝廷有決斷,我自奉詔而行。」
趙基爽快應下,去卑這個傭兵頭目討不回血汗錢,頭上戴的那頂右賢王王冠更虛了,想來會積極與自己合作,去兼併其他匈奴。
郡兵也是輪流警戒,大半人席地而坐。
白波諸將被殺的消息正在郡兵中傳播軍心起伏不定。
王邑臨時設置帷幕,在帷幕內迎奉敕使。
來宣詔的依舊是黃門侍郎鍾繇,他站在矮桌另一頭,捧著詔書念:「上詔,衛、范豪橫亂法,不得姑息。」
詔書內容就十個字,王邑長拜:「臣奉詔。」
起身接了詔書,為難詢問:「天使,衛范族裔眾多,姻親廣泛,又有子弟應募虎賁,不知如何處理?」
鍾繇也感到十分棘手,卻說:「這是河東郡內之事,河東若不能決,可上報廷尉府。」
王邑聞言去看鐘繇側臉,鍾繇家學就是律法,此前當過廷尉正,相當於人形法律條文解釋機器。
鍾繇面不改色:「衛范二族各有部曲千人,雖系歷史遺留,但鎮北將軍亦有罪責。不可遲疑,快快緝拿衛范之賊。」
「喏。」
王邑捧著詔書,引著郡府諸曹屬吏走出帷幕,問左右:「該當如何?」
郡吏們盡數沉默,衛氏、范氏在河東根深蒂固,誰都與他們有牽扯。
治的輕了,朝廷不滿意,所有人都倒霉;治的重了,又怕引火燒身。
眾人的沉默,讓王邑有一種鈍刀子割肉的無力感。
這種桎梏感將他包圍,瞪目作色:「若再遲疑,朝廷調動虎賁行事,就非本郡所能周旋!」
聞言,一眾郡吏還是神情愁苦。
眾人目光去看功曹皮氏人岐茂,岐茂垂目不語,仿佛沒有察覺。
於是眾人目光又落到郡主簿安邑劉政臉上,劉政低著頭不想招惹這個禍端。
王邑能感覺到身後鍾繇的不滿,當即主動詢問:「元方乃宗室,今朝廷危難之際,何不直言?」
劉政欲哭無淚,面容沉肅對王邑長拜:「敢問明公,衛、范可是重罪?」
王邑此刻也只能硬著頭皮回答:「彼不敬朝廷,罪在不赦,自然是極重之罪。」
劉政聞言稍稍安定,又問關鍵問題:「可會族之?」
郡吏們側目觀察,這個問題很關鍵,非常關鍵。
鍾繇始終旁觀,不發一語。
河東的問題很嚴重,眼前尤為棘手,更會給以後接觸各方時形成慣例。
嚴重處理衛范二家,必然會讓各郡豪強牴觸朝廷。
可不處理,朝廷公卿吃什麼,虎賁吃什麼!
難道公卿們分成兩班,單日一班,雙日一班,輪流去衛范兩家吃白食,借錢糧度支?
公卿們能吃多少?
虎賁呢?
虎賁的馬匹吃的更多!
主簿劉政詢問,王邑也沒等到鍾繇的回應,就咬牙說:「族其家!」
王邑壓抑的精氣神宣洩出來,神情也兇惡起來。
劉政也如釋重負,不止是他,其他郡吏也都鬆一口氣。
這種事情,就怕弄的不上不下,讓他們難受,還後患不絕。
劉政當即拱手,進一步摸查底線:「衛范二家乃河東之望姓,門生故吏、親族遍及各縣。」
鍾繇見此,開口表態:「罪在衛范兩家,余者不問。」
見此,劉政又對王邑說:「明公行文用印,仆與賊曹率十餘名獄卒,即可擒來衛、范父子。」
「可。」
王邑當即準備手寫抓捕文書,蓋上河東郡守銀印後,劉政也不含糊,匯合賊曹與十幾個郡兵騎馬向南而去。
范氏、衛氏族裔太多,不可能盡滅。
處理這種事情,兩漢中樞、地方上也有豐富經驗和前例可以遵循。
政變這種事情,除了極端幾個皇帝殺伐酷烈外,其他都是點到為止,並不會誅連部屬、奴僕。
尤其是後漢政變,特色就是軍隊、部屬奉令而動,只問決策者,不問執行者。
所以後漢政變時軍隊賣命拼殺,分出結果後也乖乖歸營。
現在也是大差不差,把事情交給郡府來辦,那衛氏父子近支是沒活路了,可年齡小的孩子模糊身份,以旁支的身份還是能活下去的。
剝奪財富後,這些孩子以後上學都難,更別說是出頭人地,為父兄復仇。
衛氏實在是太龐大了,除掉豪強這一脈,以衛氏的底蘊,未來自會再發展出豪強一脈。
衛氏的底蘊是入仕的這幾支,豪強一脈只是安全、溫飽的保障。
混亂的世道讓衛氏豪強一脈過於膨脹,出仕的幾支衛氏發展不順,已經有壓不住的跡象。
放任不管,再過一兩代人,或許豪強一脈就成了衛氏嫡流,獲取衛氏主導權。
可眼前河東各縣衛氏的門生故吏與豪強一脈並沒有多少恩情,他們是入仕各支衛氏的門生故吏。
豪強一脈太強了,若不能盡數打死,他們真的不敢動手。
鍾繇將河東郡吏的反應盡收眼底,在他看來不管是哪支衛氏,都是河東衛氏的一員,一體多面,現在就是要砍掉衛氏的財源、武力。
即便不牽連其他衛氏,可他們的損失依舊無法避免。
逢年過節,或者其他節日,衛氏各支相互走動……本質上就是財富的再分配。
打掉豪強一脈,衛氏各支都要過苦日子。
為了出仕、名聲考慮,專心仕途的幾支衛氏基本不治產業,不蓄僕僮。
要麼出仕吃俸祿,要麼吃學費,再要麼吃族裡以各種名目流轉分配的錢糧。
未來這幾支衛氏餓肚子的時候,怎麼可能不恨朝廷?
可鍾繇又有什麼辦法?
他也挨過餓,餓急了的時候,真的什麼都得吃。
現在決斷權在手,讓朝廷餓,還是讓衛氏餓,這個不難選。
鍾繇在這裡傳令,議郎趙蕤持另一封詔書南下,先與趙基碰頭。
這位趙蕤年近四旬,身形高瘦,是常山諸多趙氏之一。
他身體還沒有休養好,嘴唇泛白:「趙中郎,朝廷已有決斷,認同右賢王去卑申辯,已下詔河東治罪宗賊。不知中郎如何看去卑?」
「卑職已與此人面談過,他願意匡扶朝廷,也願屈身做些別的事情。」
趙基也不下馬,指著衛氏莊園:「此人奸滑兇殘,卑職想編其麾下匈奴。」
「這恐怕有些難。」
趙蕤面有難色,解釋說:「中郎有所不知,最初去卑率眾渡河勤王時,麾下約有三千義從騎士。因朝廷籍冊、器物落在賊手,形勢亦窘迫,故其麾下義從多散去,各自返鄉。如今所留五百餘騎,是為討要……軍費。」
見趙基能聽明白這個,趙蕤又說:「這不是五百人積欠的軍費,是三千匈奴,數額不淺。若要收編,這軍費何來?未來軍費更是沉重,非朝廷所能負擔。」
趙蕤還打量趙基,有點害怕趙基就著這個由頭詢問虎賁軍費、賞賜的事情。
他已經見多了這種場面,公卿們被不識一字的大頭兵圍著,凶神惡煞討要賞賜,就跟明搶一樣。
朝廷沒有錢糧,只能不斷提高官職,才能讓這些大頭兵散去。
就見趙基腦袋一歪,恍然模樣:「這麼說……眼下不該諒解去卑?朝廷困頓,哪裡有錢結清軍費?敢問天使,朝廷可有備用手段?」
「這,自然是有的。」
趙蕤卻勸:「去卑又作亂,朝廷念其功勳,赦免此罪。是以討要軍費之事,亦不宜再提。中郎,今虎賁疲倦,還請饒過去卑。」
「朝廷有決斷,我自奉詔而行。」
趙基爽快應下,去卑這個傭兵頭目討不回血汗錢,頭上戴的那頂右賢王王冠更虛了,想來會積極與自己合作,去兼併其他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