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目標: 夷州
孫皓來到甬東,視察新開闢的鹽場和醃魚場,非常滿意;又召見丁溫、沈瑩和賀質,勉勵他們再立新功;最後在水寨登高而望,眼前數百條大小戰船,旌旗蔽空,上萬意氣飛揚的水師將士接受著他的檢閱,孫皓心潮澎湃。
這樣規模的水師,在南海還有一支,都是能在海上稱雄的虎狼之師。在公元三世紀,這就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海軍,沒有之一。
現在,他們將要扯起風帆,隨孫皓向南航行,登陸夷州。在後世,這不知道是多少人魂牽夢縈、做夢都盼望的盛舉,直到他穿越前,此事仍然遙遙無期。但在此時此地,孫皓一聲令下,就能調動數萬人隨他跨海遠征。
孫皓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改寫歷史的力量。他確實已經改寫了歷史,朱崖島已經再次納入大吳的版圖,交州也提前五年收復了。
「諸君,此番出師夷州,討伐白虎賊,乃為報我大吳五大恨也。一恨者,嚴許之賊,昔日便不服王化,興兵對抗長沙桓王之王師,後又行刺長沙桓王,若非大皇帝以神武之姿,任用賢能,我江東基業恐早傾覆矣;二恨者,昔日大皇帝以衛溫、諸葛直率甲士一萬浮海求夷州、亶州,欲宣化蠻夷,播我大吳之威於東海之上,卻在夷州為白虎賊所沮,數千軍士死於疾疫;三恨者,白虎賊長期為禍東南沿海郡縣,我揚州吳郡、會稽郡、臨海郡和建安郡無不深受其害,那海鹽城數千吏民慘死於白虎賊刀下,朕每念之,無不肝腸寸斷;四恨者,白虎賊勾結甬東賊,作亂於東海之上,我大吳漁民、海商常被劫掠,卻苦於無人伸冤;五恨者,此賊凶頑至極,怙惡不悛,竟妄圖弒朕!對於這樣的兇徒,若不平滅,東海不寧!今日,朕應天順人,親統天兵,弔民伐罪,蕩平白虎賊!」孫皓的聲音中氣十足,迴蕩在天地之間,「夷州多有金銅寶貨,土地肥沃,蠻夷如山越者甚多,此誠壯勇之士建功立業之時,諸君,勉之!」
「必勝,萬歲!必勝,萬歲……」兩萬將士的狂熱情緒徹底點燃,歡呼的聲音一浪蓋過一浪,不絕於耳。
孫皓拔出天子劍,下令出師。
朱崖島。
孫奉集結一萬將士,準備東行。他剛從澳洲回來,就接到孫皓下達的東擊澎湖的詔令。顧不得休整,他立刻下令東征。好在周豫早就安排妥當,一切都井井有條。孫奉從澳洲回航的時候又在歌營和婆羅大索數千石稻米,滿載而歸。
「我說孫大都督,現在正值春荒,你這樣是不是做得太過了些?索取這麼多糧米,那些土人怕是要鬧饑荒了。」周豫有些擔心。
「哼,他們田土肥沃,一年三熟,稻米甚多,何飢之有?」孫奉滿不在乎道,「再說了,那些土人,非我大吳之民,他們的死活,與我何干。用他們的糧食讓我大吳的天兵、子民吃飽肚子,是這些蠻夷的福分,是我大吳朝給他們的恩典!」
孫奉蠻橫霸道的言行讓周豫甚是無語,這傢伙是真把陛下那套理論給參悟透了的。這時,孫奉又轉頭看向裨將馬文——他是馬鼉的族人,朱崖賊舊部,問道:「這次東征的嚮導官就是你了,你不會帶錯路吧?」
「稟都督,」馬文把胸口拍得咚咚響,「錯不了的,先前就是末將負責與白虎賊的貿易,每年都會跑三四趟的。若有閃失,末將願領軍法!」
「好!」孫奉眉開眼笑,「你也算是識抬舉的人了,這仗打完,本都督重重有賞!你們朱崖馬氏只要心向王化,忠於大吳,在我麾下好好立功,如今東海南海都是大有可為之地,你們的前途也是很光明的!」
「謝都督抬愛!我馬氏定當洗心革面,為王前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馬文急忙表達忠心。
「哦,還有一件事,馬鼉最近已經返航,回到臣延島,正在休整。馬鼉的船隊,三艘船沉了一艘,人員死亡過半,但陛下交給他的任務都圓滿完成,那些作物都已找到。」周豫越說越激動,「另外,他帶回來整整一船黃金!」
「什麼?!」孫奉驚得下巴都合不攏了,「一船……黃金?」
「對!他說那片大陸的殷人,他們長相與我們有些相似,但他們皮膚比較偏紅偏黑一些,而且似乎並不通人言,更不知道什麼商紂王、蘇妲己、比干和攸侯喜的事;且武力低微,沒有鐵器和青銅器,只用石器,還有金器,真是奇哉怪也!那些作物和黃金,都是馬鼉用一些刀槍軍械和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鐵器換來的,那些殷人沒見過,如獲至寶,殷人的部落頭人還留著馬鼉他們過了一冬。馬鼉本來還帶了幾個殷人回來,但路上水土不服,都死了。」
「真是個好地方啊。」孫奉有些神往,「世上竟有這樣的仙境,比南邊那個大島好多了。陛下是對的,海外有這麼多好地方,若是華夏之人能齊心外拓,呵,昔日周朝從三河之地發派諸侯,開拓九州,至始皇一統,用了八百年之久,而九州也不過天下一隅耳,萬世怕也開拓不完,大吳豈不是能萬世不易?」
「然而晉人是不會這樣想的。」周豫嘆道,「將來少不了要與他們惡戰!」
「真是一群不知好歹的東西!」孫奉憤慨道,「鼠目寸光之輩,眼裡也就只看得到華夏九州這一隅了。口口聲聲想統一天下,不過是守戶之犬耳,將來必為我大吳所敗!」
「馬鼉想進京面聖,你看……」
「讓他繼續在臣延島再待一段時間吧。」孫奉擺擺手道,「眼下出征在即,陛下已經去甬東整軍了。待夷州事畢,再安排他面聖。」
「也好。」周豫點點頭。
「出師,起錨!」
南海水師浩浩蕩蕩,揚帆東行。
夷州,雞籠港。
在航行十餘日後,孫皓穩穩地踏上了夷州的土地。他站在海灘上,甚是感慨。在穿越前,他未曾來過這片土地。而現在,他作為大吳的皇帝,也是諸夏之君,登臨了這片土地,這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此刻,大吳的重臣高陵亭侯,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也是建鄴學宮的文史院祭酒——韋昭,就站在孫皓身邊,也在領略夷州風光。韋昭曾經是孫和的老師,孫皓也一直對他敬重有加。歷史上,韋昭撰寫了大吳的國史《吳書》。如今韋昭已是花甲之年,身體此前一直不甚好。孫皓為此在去年初夏時特意親赴豫章,請出在此隱居的董奉,經過數月調養,韋昭已經變得精神矍鑠。這次甚至主動請纓伴駕,要親自見證並記錄御駕征討夷州白虎國之事。
董奉字君異,公元200年生人,如今也是花甲之年,歷史上活了80歲,還有十餘年壽數,歷史上正好是在東吳滅亡那年去世。此人少年學醫,年輕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雲遊四方,留下不少奇聞異事,還在交州救過士燮一命。此人與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他晚年在豫章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治病不取財物,只讓病癒者栽杏。輕病癒者栽杏一株,重病癒者栽杏五株。夏日杏熟時,他便建一草倉存儲杏子,需要杏子的人,以粟米或稻米交換,再用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還誕生了一個稱頌醫家的「杏林春暖」的典故,正源於此事。
孫皓到時,發現此處已經有杏萬株,蔚然成林。董奉起初不肯跟孫皓去建鄴,他說自己淡泊名利,且年事已高,無意於榮華富貴。相比於給達官貴人治病,他更想多救幾個庶民。因為建鄴城裡的貴人有的是醫者給他們看病,但這裡的小民卻只有他。孫皓只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董公醫者仁心,朕甚是崇敬,但朕希望董公能把畢生所學著書立說,如張仲景一般,這樣才能救更多的人。朕願延請董公任建鄴學宮醫學院祭酒,著書所需人力財力一律由朝廷承擔,董公的家人也可在建鄴安享富貴。另外董公還能多教出一些徒弟,傳道授業,拯救天下蒼生,此方為大仁大德也。董奉也漸漸被孫皓忽悠得上頭了,有心答應,卻還是放不下這裡的百姓。附近的百姓聞訊,也來了數千人,跪地哀哭,懇請孫皓收回成命,不要帶走董神醫。孫皓頭都大了,一咬牙一跺腳,召來豫章太守,令其派員駐守此處,看管杏林,延續董奉的善舉,還派來一名太醫代替董奉。為了防止這些人把事情辦砸,孫皓還讓周處派錦衣衛監督,誰敢壞了這杏林善政,就殺誰的頭。
百姓們見孫皓如此有誠意,才戀戀不捨地散去。孫皓總算如願以償,把董奉帶回建鄴。
自從董奉到了建鄴,數月之後,陸凱、韋昭這些老頭的身體都好了不少。丁奉原本身子就不錯,經過董奉的調理,更加雄壯。丁貴妃生四皇子的時候,也由董奉親自指揮接生。當然,孫皓也沒有食言,董奉的著書和教學工作都進展順利,要啥有啥,孫皓十分慷慨。
在船隊靠岸時,海岸上幾十個夷人投來木槍,被吳軍的弓弩凌厲反擊,射死數人,余者四散而逃。眾將都認為他們肯定回去報信了,前面不遠處就是雞籠城,此城是在衛溫他們的航海行動過去十餘年後才修築的,要不然當初就能發現白虎賊了。而雞籠城翻過山後,便是白虎國的國都金石城。
要打金石城,肯定要先拔掉雞籠城。但眼下,吳軍還在陸續登岸,立足未穩,最緊要的事情是防止白虎賊趁機來襲。
賀質、孫俊紛紛請纓由他們所部來擔任警戒,掩護大軍登岸。但孫皓卻不顧眾人反對,自為先鋒,率領猛虎營率先登岸,在沙灘上結陣,迎擊可能出現的白虎賊。
丁溫等人一個頭兩個大,真拿這個陛下沒辦法。只能抓緊時間登陸。
這樣規模的水師,在南海還有一支,都是能在海上稱雄的虎狼之師。在公元三世紀,這就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海軍,沒有之一。
現在,他們將要扯起風帆,隨孫皓向南航行,登陸夷州。在後世,這不知道是多少人魂牽夢縈、做夢都盼望的盛舉,直到他穿越前,此事仍然遙遙無期。但在此時此地,孫皓一聲令下,就能調動數萬人隨他跨海遠征。
孫皓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改寫歷史的力量。他確實已經改寫了歷史,朱崖島已經再次納入大吳的版圖,交州也提前五年收復了。
「諸君,此番出師夷州,討伐白虎賊,乃為報我大吳五大恨也。一恨者,嚴許之賊,昔日便不服王化,興兵對抗長沙桓王之王師,後又行刺長沙桓王,若非大皇帝以神武之姿,任用賢能,我江東基業恐早傾覆矣;二恨者,昔日大皇帝以衛溫、諸葛直率甲士一萬浮海求夷州、亶州,欲宣化蠻夷,播我大吳之威於東海之上,卻在夷州為白虎賊所沮,數千軍士死於疾疫;三恨者,白虎賊長期為禍東南沿海郡縣,我揚州吳郡、會稽郡、臨海郡和建安郡無不深受其害,那海鹽城數千吏民慘死於白虎賊刀下,朕每念之,無不肝腸寸斷;四恨者,白虎賊勾結甬東賊,作亂於東海之上,我大吳漁民、海商常被劫掠,卻苦於無人伸冤;五恨者,此賊凶頑至極,怙惡不悛,竟妄圖弒朕!對於這樣的兇徒,若不平滅,東海不寧!今日,朕應天順人,親統天兵,弔民伐罪,蕩平白虎賊!」孫皓的聲音中氣十足,迴蕩在天地之間,「夷州多有金銅寶貨,土地肥沃,蠻夷如山越者甚多,此誠壯勇之士建功立業之時,諸君,勉之!」
「必勝,萬歲!必勝,萬歲……」兩萬將士的狂熱情緒徹底點燃,歡呼的聲音一浪蓋過一浪,不絕於耳。
孫皓拔出天子劍,下令出師。
朱崖島。
孫奉集結一萬將士,準備東行。他剛從澳洲回來,就接到孫皓下達的東擊澎湖的詔令。顧不得休整,他立刻下令東征。好在周豫早就安排妥當,一切都井井有條。孫奉從澳洲回航的時候又在歌營和婆羅大索數千石稻米,滿載而歸。
「我說孫大都督,現在正值春荒,你這樣是不是做得太過了些?索取這麼多糧米,那些土人怕是要鬧饑荒了。」周豫有些擔心。
「哼,他們田土肥沃,一年三熟,稻米甚多,何飢之有?」孫奉滿不在乎道,「再說了,那些土人,非我大吳之民,他們的死活,與我何干。用他們的糧食讓我大吳的天兵、子民吃飽肚子,是這些蠻夷的福分,是我大吳朝給他們的恩典!」
孫奉蠻橫霸道的言行讓周豫甚是無語,這傢伙是真把陛下那套理論給參悟透了的。這時,孫奉又轉頭看向裨將馬文——他是馬鼉的族人,朱崖賊舊部,問道:「這次東征的嚮導官就是你了,你不會帶錯路吧?」
「稟都督,」馬文把胸口拍得咚咚響,「錯不了的,先前就是末將負責與白虎賊的貿易,每年都會跑三四趟的。若有閃失,末將願領軍法!」
「好!」孫奉眉開眼笑,「你也算是識抬舉的人了,這仗打完,本都督重重有賞!你們朱崖馬氏只要心向王化,忠於大吳,在我麾下好好立功,如今東海南海都是大有可為之地,你們的前途也是很光明的!」
「謝都督抬愛!我馬氏定當洗心革面,為王前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馬文急忙表達忠心。
「哦,還有一件事,馬鼉最近已經返航,回到臣延島,正在休整。馬鼉的船隊,三艘船沉了一艘,人員死亡過半,但陛下交給他的任務都圓滿完成,那些作物都已找到。」周豫越說越激動,「另外,他帶回來整整一船黃金!」
「什麼?!」孫奉驚得下巴都合不攏了,「一船……黃金?」
「對!他說那片大陸的殷人,他們長相與我們有些相似,但他們皮膚比較偏紅偏黑一些,而且似乎並不通人言,更不知道什麼商紂王、蘇妲己、比干和攸侯喜的事;且武力低微,沒有鐵器和青銅器,只用石器,還有金器,真是奇哉怪也!那些作物和黃金,都是馬鼉用一些刀槍軍械和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鐵器換來的,那些殷人沒見過,如獲至寶,殷人的部落頭人還留著馬鼉他們過了一冬。馬鼉本來還帶了幾個殷人回來,但路上水土不服,都死了。」
「真是個好地方啊。」孫奉有些神往,「世上竟有這樣的仙境,比南邊那個大島好多了。陛下是對的,海外有這麼多好地方,若是華夏之人能齊心外拓,呵,昔日周朝從三河之地發派諸侯,開拓九州,至始皇一統,用了八百年之久,而九州也不過天下一隅耳,萬世怕也開拓不完,大吳豈不是能萬世不易?」
「然而晉人是不會這樣想的。」周豫嘆道,「將來少不了要與他們惡戰!」
「真是一群不知好歹的東西!」孫奉憤慨道,「鼠目寸光之輩,眼裡也就只看得到華夏九州這一隅了。口口聲聲想統一天下,不過是守戶之犬耳,將來必為我大吳所敗!」
「馬鼉想進京面聖,你看……」
「讓他繼續在臣延島再待一段時間吧。」孫奉擺擺手道,「眼下出征在即,陛下已經去甬東整軍了。待夷州事畢,再安排他面聖。」
「也好。」周豫點點頭。
「出師,起錨!」
南海水師浩浩蕩蕩,揚帆東行。
夷州,雞籠港。
在航行十餘日後,孫皓穩穩地踏上了夷州的土地。他站在海灘上,甚是感慨。在穿越前,他未曾來過這片土地。而現在,他作為大吳的皇帝,也是諸夏之君,登臨了這片土地,這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此刻,大吳的重臣高陵亭侯,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也是建鄴學宮的文史院祭酒——韋昭,就站在孫皓身邊,也在領略夷州風光。韋昭曾經是孫和的老師,孫皓也一直對他敬重有加。歷史上,韋昭撰寫了大吳的國史《吳書》。如今韋昭已是花甲之年,身體此前一直不甚好。孫皓為此在去年初夏時特意親赴豫章,請出在此隱居的董奉,經過數月調養,韋昭已經變得精神矍鑠。這次甚至主動請纓伴駕,要親自見證並記錄御駕征討夷州白虎國之事。
董奉字君異,公元200年生人,如今也是花甲之年,歷史上活了80歲,還有十餘年壽數,歷史上正好是在東吳滅亡那年去世。此人少年學醫,年輕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雲遊四方,留下不少奇聞異事,還在交州救過士燮一命。此人與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他晚年在豫章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治病不取財物,只讓病癒者栽杏。輕病癒者栽杏一株,重病癒者栽杏五株。夏日杏熟時,他便建一草倉存儲杏子,需要杏子的人,以粟米或稻米交換,再用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還誕生了一個稱頌醫家的「杏林春暖」的典故,正源於此事。
孫皓到時,發現此處已經有杏萬株,蔚然成林。董奉起初不肯跟孫皓去建鄴,他說自己淡泊名利,且年事已高,無意於榮華富貴。相比於給達官貴人治病,他更想多救幾個庶民。因為建鄴城裡的貴人有的是醫者給他們看病,但這裡的小民卻只有他。孫皓只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董公醫者仁心,朕甚是崇敬,但朕希望董公能把畢生所學著書立說,如張仲景一般,這樣才能救更多的人。朕願延請董公任建鄴學宮醫學院祭酒,著書所需人力財力一律由朝廷承擔,董公的家人也可在建鄴安享富貴。另外董公還能多教出一些徒弟,傳道授業,拯救天下蒼生,此方為大仁大德也。董奉也漸漸被孫皓忽悠得上頭了,有心答應,卻還是放不下這裡的百姓。附近的百姓聞訊,也來了數千人,跪地哀哭,懇請孫皓收回成命,不要帶走董神醫。孫皓頭都大了,一咬牙一跺腳,召來豫章太守,令其派員駐守此處,看管杏林,延續董奉的善舉,還派來一名太醫代替董奉。為了防止這些人把事情辦砸,孫皓還讓周處派錦衣衛監督,誰敢壞了這杏林善政,就殺誰的頭。
百姓們見孫皓如此有誠意,才戀戀不捨地散去。孫皓總算如願以償,把董奉帶回建鄴。
自從董奉到了建鄴,數月之後,陸凱、韋昭這些老頭的身體都好了不少。丁奉原本身子就不錯,經過董奉的調理,更加雄壯。丁貴妃生四皇子的時候,也由董奉親自指揮接生。當然,孫皓也沒有食言,董奉的著書和教學工作都進展順利,要啥有啥,孫皓十分慷慨。
在船隊靠岸時,海岸上幾十個夷人投來木槍,被吳軍的弓弩凌厲反擊,射死數人,余者四散而逃。眾將都認為他們肯定回去報信了,前面不遠處就是雞籠城,此城是在衛溫他們的航海行動過去十餘年後才修築的,要不然當初就能發現白虎賊了。而雞籠城翻過山後,便是白虎國的國都金石城。
要打金石城,肯定要先拔掉雞籠城。但眼下,吳軍還在陸續登岸,立足未穩,最緊要的事情是防止白虎賊趁機來襲。
賀質、孫俊紛紛請纓由他們所部來擔任警戒,掩護大軍登岸。但孫皓卻不顧眾人反對,自為先鋒,率領猛虎營率先登岸,在沙灘上結陣,迎擊可能出現的白虎賊。
丁溫等人一個頭兩個大,真拿這個陛下沒辦法。只能抓緊時間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