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戰前準備(三)——種海田
在另一個時空的21世紀澳大利亞達爾文港附近的這些「大晉孤忠」、「當世蘇武」、「南島張騫」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後世歷史教科書給他們的稱號是「萬惡的殖民主義者」,而馬融、楊稷和毛炅則是「窮凶極惡的殖民主義頭子」、「屠戮南大陸原住民的劊子手」,他們的畫像在教科書上,分外張牙舞爪。
如果讓後世那些編撰教科書的專家教授們穿越到此時此地見證偉大的大晉南島都護府誕生的這一刻,他們怎麼都不會把這些哭哭啼啼的羈旅遊子和他們定性的那些稱號對應起來。怎麼回事呢,他們難道不是滿懷激情地開拓異域的嗎?就這副窩窩囊囊沒出息的樣子也能成為南大陸土著數個世紀以來眼中的夢魘、天神、惡魔……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甬東海域,碧波萬頃。
丁溫正在組織將士們捕撈海魚。
數十艘大小艦船停在一處海上,丁溫命令船隊散開,放下許多小舟。他親自從座船上下來——那是一艘新式海船,也來到小舟上,掄起棒槌,「梆梆梆」地敲擊船舷。士兵們也有樣學樣,有節奏地敲擊船舷。
漸漸地,海水開始泛黃,舟底也被撞得「砰砰」響,放眼望去,如同海潮一般,浮起無數的大黃魚。
「開捕!」丁溫下達命令,士兵們迫不及待地瘋狂下網,一筐筐大黃魚被撈上了船。
這個時代的捕魚手段相比後世還是非常原始和落後的。儘管將士們拼盡全力,面對這等規模的大黃魚群,似乎也只是取走了滄海一粟而已。
兩三個時辰後,將士們幾乎都力竭了,丁溫也只好戀戀不捨地下令返航。這一趟怎麼也有上千石的漁獲了,滿載而歸。
這種邪乎的敲船舷的方法是孫皓傳授的,丁溫將信將疑,雖然他一向很敬佩這位英明神武的陛下,但孫皓從小又沒有出過海,接觸過漁民,他怎麼會了解這方面的事。不過他還是照做了。第一次做的時候,那些軍士就跟看傻子一樣——他們當中有不少是以前的甬東海賊,漁民也不少,本來打魚就是海賊的重要謀生手段之一。他們對這種方法聞所未聞,自是不信。第一次「召喚」出大黃魚群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嚇了一跳。大黃魚在繁殖期的確會成群,但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哪能說召喚就召喚出來。但事實勝於雄辯,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對丁溫奉若神明。但丁溫也不攬功,口稱此法為陛下親傳。從此,甬東軍民開始盛傳孫皓是龍王轉世,天命所歸。
實際上,這是專門針對大黃魚習性的「敲罟」法,敲罟法捕魚,即兩條母船和幾十條小船,圍成一圈,不斷敲擊綁在船上的竹板,縮小包圍圈到一定距離,再加大敲擊力度,震暈黃魚後,再一併撈起。歷史上,此法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揚光大,走向興盛,自七十年代達到全盛。巔峰時期屬1974年,浙江省數次組織深入遠海大黃魚越冬地進行大規模捕撈,僅東海區的大黃魚產量就達到19萬噸。1970年代的閩浙沿海地區,野生大黃魚多如牛毛,供應充足,最便宜時零售價低至每斤0.1元,而同期的白菜和豬肉價格分別是每斤0.08元、0.6元,真是名副其實的「白菜價」。
然而,這種敲罟法的盛行,保證了廉價而充足的大黃魚供應,卻付出了「滅絕式捕撈」的沉痛代價:在使用敲罟法捕魚的海區,野生大黃魚資源開始經歷斷崖式衰竭,到了80年代,已難以形成漁汛。
但現在是公元三世紀,海洋還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富礦,在開發方式上,怎麼見效快就怎麼來。
甬東諸島上,到處都在醃製海魚乾。洪武三年開春以來,已經收穫了數萬石海魚,主要是大黃魚。
這些海魚主要充作東海水師的軍糧,也有一部分輸入到建鄴,孫皓也帶頭吃起了大黃魚。
「今天還吃大黃魚嗎?」賀質看著眼前的醃魚,面露難色。
「吃啊,為什麼不吃?」沈瑩笑道,「你知道一石海魚可以代替多少粟米或者稻米嗎?」
「這個……至少兩倍吧。」賀質遲疑道,「海魚養人,能充飢,本來能吃三碗米飯的,若有一條海魚佐餐,一碗飯也頂飽了,只是天天吃……」
「你可知道相比於米飯,海魚還有什麼好處?」
「常吃海魚,可以改善目力,夜視不再昏茫。」賀質笑出聲來。「這一點,我是有親身感受的,現在將士們的夜間作戰能力提升了不少。」
在古代,夜戰一般是儘可能避免的,因為普通士兵普遍吃得不好,有夜盲症,尤其是普通步卒,騎兵的情況則好得多。
但是現在,有了大量海魚作為食物,東海水師的夜盲症得到極大改善。
「所以,再難吃也要忍著,我們吃,下面的軍士們才肯吃。現在陛下也領著朝臣們也在堅持吃魚呢,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現在這六萬石海魚,可抵十數萬石粟米、稻米,足夠三萬大軍吃大半年了!」
賀質點點頭,皺著眉頭開始動筷。
建鄴朝廷。
「一晃已經過去快兩個月,是時候出師了。」孫皓道,「再不出師,風向就要變了。按照過去的規律,東北風還有最後半個月。從甬東南下,可直取夷州雞籠港!」
孫皓令陸凱總攬朝政,萬彧副之,丁奉總攬軍事,並主要負責揚州方向的事務。自己親領驍龍營、猛虎營,孫俊、孫德、孫謙、孫基和孫壹等人的部曲,並東海水師、南海水師共三萬人,分兩路出擊夷州。孫皓親統兩萬人從甬東南進,孫奉、周豫領南海水師從朱崖向東渡海擊澎湖。
詔令一下,令騎飛馳,煙塵滾滾。
在出發的前夜,孫皓宿在丁貴妃的宮中。
「陛下,莫怪臣妾多嘴。此番出征夷州,風高浪急,你怎能舍萬金之軀,非要親往呢?」她抱著襁褓中的四皇子孫鴻,「若真有個好歹,教我和好運兒何以自處?」
「這小子能給朕帶來好運,不會有閃失的。」孫皓笑著,摸了摸小傢伙的臉頰,「朕的座艦是新式海船,有水密隔艙,有配重塊,比樓船安全多了。這幾年可是非常寶貴的機遇,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一旦司馬炎完成對內部的整合,朕和他遲早會有一戰。不趁著現在積蓄實力,到那時就是死路一條,因為實力太懸殊,而且上游的益州也被他們占了,長江天險破了一半。
朕現在的舉動,是很冒險,甚至很瘋狂,很不可理喻。但這沒得選,朕必須引導國中的宗室、世家和軍頭們,把目光移向海外;朕必須要利用海外豐富的物產、財富來充實國力;朕還想給自己留條後路,既或是真的保不住江南,打不過司馬炎,那就出海去,再打一個大吳國出來!要想做到這些,我不帶頭,能行嗎,能扭轉他們的觀念嗎?
這是一場豪賭,但朕願意以身入局,因為當初,我大吳國,本就是一群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豪賭出來的國家!」
如果讓後世那些編撰教科書的專家教授們穿越到此時此地見證偉大的大晉南島都護府誕生的這一刻,他們怎麼都不會把這些哭哭啼啼的羈旅遊子和他們定性的那些稱號對應起來。怎麼回事呢,他們難道不是滿懷激情地開拓異域的嗎?就這副窩窩囊囊沒出息的樣子也能成為南大陸土著數個世紀以來眼中的夢魘、天神、惡魔……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甬東海域,碧波萬頃。
丁溫正在組織將士們捕撈海魚。
數十艘大小艦船停在一處海上,丁溫命令船隊散開,放下許多小舟。他親自從座船上下來——那是一艘新式海船,也來到小舟上,掄起棒槌,「梆梆梆」地敲擊船舷。士兵們也有樣學樣,有節奏地敲擊船舷。
漸漸地,海水開始泛黃,舟底也被撞得「砰砰」響,放眼望去,如同海潮一般,浮起無數的大黃魚。
「開捕!」丁溫下達命令,士兵們迫不及待地瘋狂下網,一筐筐大黃魚被撈上了船。
這個時代的捕魚手段相比後世還是非常原始和落後的。儘管將士們拼盡全力,面對這等規模的大黃魚群,似乎也只是取走了滄海一粟而已。
兩三個時辰後,將士們幾乎都力竭了,丁溫也只好戀戀不捨地下令返航。這一趟怎麼也有上千石的漁獲了,滿載而歸。
這種邪乎的敲船舷的方法是孫皓傳授的,丁溫將信將疑,雖然他一向很敬佩這位英明神武的陛下,但孫皓從小又沒有出過海,接觸過漁民,他怎麼會了解這方面的事。不過他還是照做了。第一次做的時候,那些軍士就跟看傻子一樣——他們當中有不少是以前的甬東海賊,漁民也不少,本來打魚就是海賊的重要謀生手段之一。他們對這種方法聞所未聞,自是不信。第一次「召喚」出大黃魚群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嚇了一跳。大黃魚在繁殖期的確會成群,但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哪能說召喚就召喚出來。但事實勝於雄辯,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對丁溫奉若神明。但丁溫也不攬功,口稱此法為陛下親傳。從此,甬東軍民開始盛傳孫皓是龍王轉世,天命所歸。
實際上,這是專門針對大黃魚習性的「敲罟」法,敲罟法捕魚,即兩條母船和幾十條小船,圍成一圈,不斷敲擊綁在船上的竹板,縮小包圍圈到一定距離,再加大敲擊力度,震暈黃魚後,再一併撈起。歷史上,此法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揚光大,走向興盛,自七十年代達到全盛。巔峰時期屬1974年,浙江省數次組織深入遠海大黃魚越冬地進行大規模捕撈,僅東海區的大黃魚產量就達到19萬噸。1970年代的閩浙沿海地區,野生大黃魚多如牛毛,供應充足,最便宜時零售價低至每斤0.1元,而同期的白菜和豬肉價格分別是每斤0.08元、0.6元,真是名副其實的「白菜價」。
然而,這種敲罟法的盛行,保證了廉價而充足的大黃魚供應,卻付出了「滅絕式捕撈」的沉痛代價:在使用敲罟法捕魚的海區,野生大黃魚資源開始經歷斷崖式衰竭,到了80年代,已難以形成漁汛。
但現在是公元三世紀,海洋還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富礦,在開發方式上,怎麼見效快就怎麼來。
甬東諸島上,到處都在醃製海魚乾。洪武三年開春以來,已經收穫了數萬石海魚,主要是大黃魚。
這些海魚主要充作東海水師的軍糧,也有一部分輸入到建鄴,孫皓也帶頭吃起了大黃魚。
「今天還吃大黃魚嗎?」賀質看著眼前的醃魚,面露難色。
「吃啊,為什麼不吃?」沈瑩笑道,「你知道一石海魚可以代替多少粟米或者稻米嗎?」
「這個……至少兩倍吧。」賀質遲疑道,「海魚養人,能充飢,本來能吃三碗米飯的,若有一條海魚佐餐,一碗飯也頂飽了,只是天天吃……」
「你可知道相比於米飯,海魚還有什麼好處?」
「常吃海魚,可以改善目力,夜視不再昏茫。」賀質笑出聲來。「這一點,我是有親身感受的,現在將士們的夜間作戰能力提升了不少。」
在古代,夜戰一般是儘可能避免的,因為普通士兵普遍吃得不好,有夜盲症,尤其是普通步卒,騎兵的情況則好得多。
但是現在,有了大量海魚作為食物,東海水師的夜盲症得到極大改善。
「所以,再難吃也要忍著,我們吃,下面的軍士們才肯吃。現在陛下也領著朝臣們也在堅持吃魚呢,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現在這六萬石海魚,可抵十數萬石粟米、稻米,足夠三萬大軍吃大半年了!」
賀質點點頭,皺著眉頭開始動筷。
建鄴朝廷。
「一晃已經過去快兩個月,是時候出師了。」孫皓道,「再不出師,風向就要變了。按照過去的規律,東北風還有最後半個月。從甬東南下,可直取夷州雞籠港!」
孫皓令陸凱總攬朝政,萬彧副之,丁奉總攬軍事,並主要負責揚州方向的事務。自己親領驍龍營、猛虎營,孫俊、孫德、孫謙、孫基和孫壹等人的部曲,並東海水師、南海水師共三萬人,分兩路出擊夷州。孫皓親統兩萬人從甬東南進,孫奉、周豫領南海水師從朱崖向東渡海擊澎湖。
詔令一下,令騎飛馳,煙塵滾滾。
在出發的前夜,孫皓宿在丁貴妃的宮中。
「陛下,莫怪臣妾多嘴。此番出征夷州,風高浪急,你怎能舍萬金之軀,非要親往呢?」她抱著襁褓中的四皇子孫鴻,「若真有個好歹,教我和好運兒何以自處?」
「這小子能給朕帶來好運,不會有閃失的。」孫皓笑著,摸了摸小傢伙的臉頰,「朕的座艦是新式海船,有水密隔艙,有配重塊,比樓船安全多了。這幾年可是非常寶貴的機遇,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一旦司馬炎完成對內部的整合,朕和他遲早會有一戰。不趁著現在積蓄實力,到那時就是死路一條,因為實力太懸殊,而且上游的益州也被他們占了,長江天險破了一半。
朕現在的舉動,是很冒險,甚至很瘋狂,很不可理喻。但這沒得選,朕必須引導國中的宗室、世家和軍頭們,把目光移向海外;朕必須要利用海外豐富的物產、財富來充實國力;朕還想給自己留條後路,既或是真的保不住江南,打不過司馬炎,那就出海去,再打一個大吳國出來!要想做到這些,我不帶頭,能行嗎,能扭轉他們的觀念嗎?
這是一場豪賭,但朕願意以身入局,因為當初,我大吳國,本就是一群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豪賭出來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