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更改戰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回到邦戛已經是12日了,還有6天就要攻打砂勞越了。

  林百祥先是同父兄見面了解了情況,5家頭人可以出兵2200人,能夠自備兵械,但是帆艦不足。

  張家四支脈可以出動1200人,只是他們沒有兵械船舶。

  各家私兵沒有受過統一訓練,若是跟著林家行動只怕會拖後腿。

  而且人員混雜不好,存在聯絡不暢的弊端。

  林家的帆船隻夠運送自家的戰兵,海運運力不足,這個難題讓林家福和林百吉很是頭疼。

  等到林百祥回來,父子三人商量一通後,覺得必須改變既定戰略,從原來的海戰決勝變成海陸並進。

  陸上出兵吸引砂勞越地方土酋和砂勞越總督的注意力,林家再率領戰兵乘坐帆船攻打古晉直搗黃龍。

  ……

  砂勞越地區的土酋勢力很大,原定的策略是閃擊拿下古晉,再分兵掃蕩地方上的土酋勢力。

  諸家私兵數量龐大但是戰力不行,不若直接放到砂勞越境內掃蕩出擊。

  一方面滅殺土酋勢力,清剿的同時即可以收繳戰利品,又能削弱地方土酋的勢力。

  鐵與火是宣示兵威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打服了他們,他們才會乖乖聽命服從林家的統治。

  這樣做也是一種惑敵誘敵的策略,陸上攻擊的聲勢越大,越能吸引古晉城內砂勞越總督的注意力。

  發現陸上的戰事後,砂勞越總督必定要分出兵力去陸上抵擋。

  這樣一來,古晉的城防力量就會更加薄弱,減少海上出擊的難度。

  所以陸上的戰事鬧得越大越好,這樣海上奇襲的效果越好。

  諸家先行出擊,勢必要有林家人坐鎮,不然諸家不會相信林家。

  林百吉主動提出,他來帶領諸家從陸上出擊。

  林家福和林百祥一致同意,從林家訓練的2000戰兵中抽調500人,交給林百吉統帶。

  各家的頭人和張氏各脈的私兵,統統歸入林百吉的統率之下。

  父子三人商定之後,林家福緊急召見各家,告知更改後的新戰略。

  各家得知是林百吉帶500精銳統率大家從陸上出擊,他們自然都沒有意見了。

  陸上出擊需要準備幾天,但是不帶大批輜重,此戰施行以戰養戰的戰法,就是要讓陸上兵峰儘量消耗砂勞越地方上的有生力量和戰爭潛力。

  各家私兵戰力差,但是燒殺搶掠卻不怎麼需要戰力。

  他們殺得越多弄得越亂,越能造成大破壞,越能消耗土人的戰爭潛力。

  陸上作戰的方針就是儘量殺死土人中的男丁和老弱,只留女人幼兒、牲畜和財物。

  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後續移民到來後,能儘快繁衍生息,只要華人在這邊大量繁育就能最快的速度同化土人,日後這邊也就成了華夏文明文化圈的一份子。

  若是土人的男丁大量留存,既保留了他們反抗的戰爭潛力,又妨礙了清國移民到來時的繁衍速度。

  林家福代表三條溝公司任命林百吉為出擊砂勞越陸上總統兵官,委任朱鳳華為副總統兵官。

  其他頭人和張家四支脈分列中層統兵官。

  最後林家福嚴肅警告諸家:陸上行軍一切以軍令為準,任何人膽敢違背,必斬不赦!

  諸家齊道不敢。

  1月16日,陸上部隊集結完畢,朝著砂勞越前進。

  陸上部隊沿途也會經過三發地區,這邊的蘇丹已經被華人斬了。

  但是三發境內仍殘留不少中小型土酋聚落,出擊路上遇到了就趁此機會一併屠戮了。

  宣揚兵威後,為後續分封各家打基礎。

  林家福坐鎮後方,他會組織民夫部隊前去收攏運回陸上部隊沿途收繳的戰利品,等戰後再和諸家清算交割。

  至於海路的統帥權交由林百祥負責,他去年在海上打過海盜且獲得大勝,林家福和林百吉也都放心他獨當一面了。

  陸路從邦戛到古晉需要耗費將近十天,是以海路出兵的時間定在1月26日,這樣兩邊的攻擊間歇能夠銜接上。

  ……

  趁著還有時間,林百祥帶著趙一去了府庫,查找三發蘇丹那邊繳獲的物資。


  因為三發蘇丹早早就和荷蘭人聯絡了,是以他們那邊肯定有荷蘭人的計量工具。

  而葡萄牙、比利時和荷蘭是最早同法國一道採用公制的國家。

  是以他們的計量工具就是公制度量體系的製造出來的。

  大夏公司要在殖民地內採用公制單位,只需要簡單的進行本土化就可以了。

  常萬全是個不錯的執行人才,他把荷蘭人的標準米尺和標準砝碼,統統進行了本土化改造。

  同時,從打撈鹿過來的印書坊和年畫印刷團隊,也都交給常萬全統帶。

  他們將要聯合邦戛本地的印書團隊進行合併,而年畫團隊則是要加班印製大夏公司的工分券。

  套版印刷並沒有什麼難點,主要是耗費功夫,其中最耗費功夫的就是製版。

  同時林百祥還要成立一家工分券的發行單位-華隆糧行。

  這家糧行承擔工分券的發行和兌換糧食業務,華隆糧行將會從殖民地內的各級單位中獨立出來,歸屬林百祥直接領導。

  工分券的規制採用兩種規格,一種是分券,長120毫米*寬70毫米,面值分為1分,5分和10分。

  另外一種是厘券,長90毫米*寬60毫米,面值分為1厘,2厘,5厘。

  這些紙幣採用橫版單面,票面上的圖案都是統一的,顏色分別是紅色和綠色。

  紙幣兩側分別是用稻穗和麥穗,中間是面額數字。

  紙幣四角還會有祥雲紋和面額漢字,票面的下面是大夏公司華隆糧行糧食取用券,以及年月日。

  票面上的所有文字都是標準語,工分券的左上角還要加印鈔票的序號,這個暫時只能以人工加印。

  另外票面上需要加蓋華隆糧行鋼印,以及林百祥私印。

  這兩個印記都會特製,採用清國票號通用的印記缺筆法,達到明面上的防偽手法。

  至於暗面上的防偽手段,則是把林百祥親筆寫的「華隆糧行和面額數字」做成防偽印記。

  這種防偽印記是通過在票面上印戳沾染酸性墨的印戳,酸性墨遇到火烤會顯形。

  這種防偽方法只有林百祥能掌握,別人想要模仿必須得先學習有機化學。

  另外在紙幣在最下面註明:僅限大夏公司殖民地境內使用。

  另外林百祥還打算鑄造一些錫幣當做輔幣,稱作毫錢,做圓形幣,正面是標準語:1毫和鑄造紀年,背面則是:大夏公司華隆糧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