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章 詩成
「上面的小子,勸你一句,趕緊下來吧。」
...
「你這詩基本平仄都不合,更枉論韻律格調,如何與詩壁之上的佳作一較高下。」
...
「少年人有衝勁自當是好事,可再怎麼招基本功總是要再夯實些。」
...
...
與宴席之上的狀況相似,蘇皓在紙上的第一句詩剛剛寫成,底下一眾文人便瞬間已然議論開來。
語氣之中除了嘲弄之外,卻還帶著幾分淡淡的失望。
原以為這少年敢頂著如此佳作上前提筆,胸中自當是蘊藏不少筆墨。
誰曾想到,第一句詩出來後眾人才發現,此子卻是個連最基本的作詩原理都沒弄明白的愣頭青。
面對底下人一眾看衰的言語,蘇皓只是微微一笑,不以為意。
原則上只要宴會上那位沒有出言阻止,那麼他自然便還有在詩壁之上繼續題詩的資格。
一句落成,蘇皓只是稍作停頓,第二句詩便揮毫而成: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不一會的工夫,這寫好的第二句便送到宴會一眾官僚案頭。
此句一出,先前原本一邊倒的聲音卻是有了些變化。
這一句雖然與上句一樣,完全是不符韻律格調。
甚至還犯下了前一句幾乎全用仄聲,而後一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
如此句式,即便是出自學倌童子之手都不免是要挨夫子劈頭蓋臉一頓訓誡。
可瑕不掩瑜的是,這一句與前一句兩句詩連在一起,卻是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了一副相當遼闊的氣象!
仙人乘鶴歸去,余高樓兀自佇立於白雲之間。
從格律而言,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可一口氣讀下來,確是完全可以一氣通暢,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
不僅如此,這兩句看似落筆重點在仙人,實則確是借仙人乘鶴暗比黃鶴樓的崢嶸縹緲。
兩句一出,從某種程度來說卻是足以掩蓋這詩格律之上的問題的。
果然,當第二句詩歌傳閱完畢,宴席之上原本喧鬧的眾人漸漸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都在等。
等著那少年人這下一句又會如何提筆。
畢竟詩文創作左不過「起、承、轉、合」四字。
而今,這「起」與「承」兩句已然鋪開如此恢宏的畫面,那這最關鍵的「轉」又要如何,卻已然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了。
若是轉的過於突兀,那前面精心營造的意境便是在頃刻之間毀於一旦,如此,這首詩不合格律的缺點便會再次被放大。
有了前兩句的轉折與鋪墊,在場眾人都開始好奇,這少年人又會給他們怎樣的驚喜。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以少年人詩詞造詣,寫出前面兩句純屬意外。
主位之上,看著底下陷入爭論的眾人,江郡守臉上神色變得愈發微妙起來。
兩句落罷,一個念頭已然在他心裡油然而生:
這少年手中篇章,會不會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鎮壓千古的驚世孤篇呢?
而就在一眾爭論與等待之中,少年人的第三句也已然緊跟著送到眾人案頭: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當眾人讀完這一聯的兩句之後。
酒宴之上從上到下幾乎是瞬間都陷入了沉默。
寂靜!!
死一般的寂靜!!!
所有人瞪大了眼睛看著被謄抄在紙上的詩句,臉上滿是愕然神色。
要不是親眼看著這少年人一字一字將詩題在這詩壁之上,所有人甚至都不敢相信寫下這一句的與前兩句的作者會是同一個人!
工整!
實在是太工整了呀!!
如果說前面兩句從韻律格式上看根本就是出自門外漢之手的話,那這第三句所展現的,卻是極其紮實的詩文功底!
此文一出不禁讓眾人不由得聯想:
難道前面兩句的率性之作,卻是那少年人故意所為?!!
真若此,此子的詩文功底,當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呀。
這第三句不僅僅只是在格式上工整,在內容呈現之上,同樣是令人拍案叫絕的。
前面兩句,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格局雖大,卻難免顯得有些虛浮。
而這第三句卻是筆鋒陡轉,變而縹緲仙人為晴川草樹。
這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卻是很巧妙的將發散的思緒又一股腦收了回來。
「大才!!!此子絕對是驚世大才啊!!!」
席間一文人激動地拍案而起,由於力道過於巨大,卻是將桌上的酒水瓜果一併掀翻在地!!
若是尋常,這一行為定當會被算著僭越的大不敬之舉,只是在而今這種情況之下,卻顯然已是無人在意。
「恭喜郡守,於今日尋覓這般絕妙詩篇,此詩一成,很可能便是這黃鶴樓上的當世絕唱啊!!」
一眾文人紛紛雙手舉杯朝向主位的江臨鶴。
不過此時,聽到下屬這番言語的江郡守卻還是沒有任何表示。
而是看著眼前的三句成詩,含笑不語。
他在等待。
等著少年人為這首詩寫上一個圓滿的結尾。
詩壁旁。
少年人三句詩之後,底下的剛剛喧鬧的文人此刻也已然沒了任何聲響。
無他,這少年人僅僅用了三句詩,便已然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
他們伸長了脖子望著石壁上空白位置,都在等著這少年人會如何為此詩收尾。
只不過讓所有人意外的是,三句之後,少年人卻十分突兀地放下了筆,在萬眾期待之中,他徑直走向了不遠處的圍欄處,側身半倚,似乎是在思索。
儘管所有人內心都想快點看到完整詩作,可這般情況,卻是無一人敢出言做任何催促。
若是因為這外界的影響壞了這麼一首足以載入史冊的千古絕唱,那這罪過,可著實是太大了些。
只不過眾人萬萬沒想到,這一等,卻是一直從下午等到了日暮時分。
直到落日的餘暉散漫江畔,少年人才轉頭回到石壁,提筆為這首詩寫下了最後一句: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至此,詩成。
...
「你這詩基本平仄都不合,更枉論韻律格調,如何與詩壁之上的佳作一較高下。」
...
「少年人有衝勁自當是好事,可再怎麼招基本功總是要再夯實些。」
...
...
與宴席之上的狀況相似,蘇皓在紙上的第一句詩剛剛寫成,底下一眾文人便瞬間已然議論開來。
語氣之中除了嘲弄之外,卻還帶著幾分淡淡的失望。
原以為這少年敢頂著如此佳作上前提筆,胸中自當是蘊藏不少筆墨。
誰曾想到,第一句詩出來後眾人才發現,此子卻是個連最基本的作詩原理都沒弄明白的愣頭青。
面對底下人一眾看衰的言語,蘇皓只是微微一笑,不以為意。
原則上只要宴會上那位沒有出言阻止,那麼他自然便還有在詩壁之上繼續題詩的資格。
一句落成,蘇皓只是稍作停頓,第二句詩便揮毫而成: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不一會的工夫,這寫好的第二句便送到宴會一眾官僚案頭。
此句一出,先前原本一邊倒的聲音卻是有了些變化。
這一句雖然與上句一樣,完全是不符韻律格調。
甚至還犯下了前一句幾乎全用仄聲,而後一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
如此句式,即便是出自學倌童子之手都不免是要挨夫子劈頭蓋臉一頓訓誡。
可瑕不掩瑜的是,這一句與前一句兩句詩連在一起,卻是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了一副相當遼闊的氣象!
仙人乘鶴歸去,余高樓兀自佇立於白雲之間。
從格律而言,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可一口氣讀下來,確是完全可以一氣通暢,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
不僅如此,這兩句看似落筆重點在仙人,實則確是借仙人乘鶴暗比黃鶴樓的崢嶸縹緲。
兩句一出,從某種程度來說卻是足以掩蓋這詩格律之上的問題的。
果然,當第二句詩歌傳閱完畢,宴席之上原本喧鬧的眾人漸漸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都在等。
等著那少年人這下一句又會如何提筆。
畢竟詩文創作左不過「起、承、轉、合」四字。
而今,這「起」與「承」兩句已然鋪開如此恢宏的畫面,那這最關鍵的「轉」又要如何,卻已然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了。
若是轉的過於突兀,那前面精心營造的意境便是在頃刻之間毀於一旦,如此,這首詩不合格律的缺點便會再次被放大。
有了前兩句的轉折與鋪墊,在場眾人都開始好奇,這少年人又會給他們怎樣的驚喜。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以少年人詩詞造詣,寫出前面兩句純屬意外。
主位之上,看著底下陷入爭論的眾人,江郡守臉上神色變得愈發微妙起來。
兩句落罷,一個念頭已然在他心裡油然而生:
這少年手中篇章,會不會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鎮壓千古的驚世孤篇呢?
而就在一眾爭論與等待之中,少年人的第三句也已然緊跟著送到眾人案頭: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當眾人讀完這一聯的兩句之後。
酒宴之上從上到下幾乎是瞬間都陷入了沉默。
寂靜!!
死一般的寂靜!!!
所有人瞪大了眼睛看著被謄抄在紙上的詩句,臉上滿是愕然神色。
要不是親眼看著這少年人一字一字將詩題在這詩壁之上,所有人甚至都不敢相信寫下這一句的與前兩句的作者會是同一個人!
工整!
實在是太工整了呀!!
如果說前面兩句從韻律格式上看根本就是出自門外漢之手的話,那這第三句所展現的,卻是極其紮實的詩文功底!
此文一出不禁讓眾人不由得聯想:
難道前面兩句的率性之作,卻是那少年人故意所為?!!
真若此,此子的詩文功底,當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呀。
這第三句不僅僅只是在格式上工整,在內容呈現之上,同樣是令人拍案叫絕的。
前面兩句,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格局雖大,卻難免顯得有些虛浮。
而這第三句卻是筆鋒陡轉,變而縹緲仙人為晴川草樹。
這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卻是很巧妙的將發散的思緒又一股腦收了回來。
「大才!!!此子絕對是驚世大才啊!!!」
席間一文人激動地拍案而起,由於力道過於巨大,卻是將桌上的酒水瓜果一併掀翻在地!!
若是尋常,這一行為定當會被算著僭越的大不敬之舉,只是在而今這種情況之下,卻顯然已是無人在意。
「恭喜郡守,於今日尋覓這般絕妙詩篇,此詩一成,很可能便是這黃鶴樓上的當世絕唱啊!!」
一眾文人紛紛雙手舉杯朝向主位的江臨鶴。
不過此時,聽到下屬這番言語的江郡守卻還是沒有任何表示。
而是看著眼前的三句成詩,含笑不語。
他在等待。
等著少年人為這首詩寫上一個圓滿的結尾。
詩壁旁。
少年人三句詩之後,底下的剛剛喧鬧的文人此刻也已然沒了任何聲響。
無他,這少年人僅僅用了三句詩,便已然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
他們伸長了脖子望著石壁上空白位置,都在等著這少年人會如何為此詩收尾。
只不過讓所有人意外的是,三句之後,少年人卻十分突兀地放下了筆,在萬眾期待之中,他徑直走向了不遠處的圍欄處,側身半倚,似乎是在思索。
儘管所有人內心都想快點看到完整詩作,可這般情況,卻是無一人敢出言做任何催促。
若是因為這外界的影響壞了這麼一首足以載入史冊的千古絕唱,那這罪過,可著實是太大了些。
只不過眾人萬萬沒想到,這一等,卻是一直從下午等到了日暮時分。
直到落日的餘暉散漫江畔,少年人才轉頭回到石壁,提筆為這首詩寫下了最後一句: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至此,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