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貫中投誠高郵變
羅貫中快馬加鞭趕回滁州,馬蹄揚起一路塵土。他一路疾馳,心中滿是對未來的篤定,已然將身家性命與滿腹才華,押注在了朱元璋這方。入了城,徑直奔向知府衙門,守門士兵見是他,急忙通傳。
朱元璋聽聞羅貫中歸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立刻起身相迎:「羅先生,可算把你盼回來了!我就知道,先生是有大抱負之人,不會被些許瑣事絆住手腳。」羅貫中翻身下馬,疾步上前,單膝跪地行禮:「朱將軍,貫中願為麾下效力,肝腦塗地,在所不惜!」朱元璋大喜,扶起羅貫中,連聲道:「好!好!有先生相助,大事可期。」
一旁的李善長與劉逸塵也面露喜色,李善長笑著說:「羅先生這一來,咱們軍中便多了一員智囊,往後謀劃布局,定能更加周全。」劉逸塵也點頭附和:「是啊,先生文筆犀利,若記錄下咱們征戰四方之事,必能激勵士氣,傳揚我軍威名。」羅貫中忙謙遜道:「各位謬讚了,貫中定當竭盡所能,不負所托。」
自羅貫中投誠後,朱元璋對他委以重任,時常邀他參與軍機要事商討。羅貫中也不負期望,憑藉自己的學識與遊歷見聞,提出不少獨到見解。在商議應對張士誠之策時,羅貫中分析道:「誠王張士誠,雖說現下根基穩固,可他行事風格過於保守,又急於稱王,已失了部分民心。咱們可先從輿論入手,在民間散布他橫徵暴斂、驕奢淫逸之事,瓦解他的聲望;再徐徐圖之,尋機出兵,必能事半功倍。」朱元璋深以為然,立刻安排人手去辦。
朱元璋心裡明白,這流言傳播得有技巧才行。他差人尋來一批常穿梭於高郵周邊城鎮鄉村的江湖藝人,還有茶館裡能說會道的說書先生,把這些人秘密召集到一處。堂中,朱元璋的親信將編好的關於張士誠惡行的故事,一樁樁、一件件講給眾人聽,許下重金,只要他們把這些內容巧妙融入到表演、說書里,往後好處少不了。這些江湖藝人、說書先生平日裡就廣受百姓喜愛,在市井之中頗有影響力,得了這般指示,自是滿口答應。
於是,在高郵周邊的城鎮鄉村,藝人們敲著鑼、拉著二胡,把張士誠如何加重賦稅,只為供自己享樂之事,編成段子唱出來;說書先生則在茶館裡,一拍醒木,繪聲繪色講起張士誠的士兵在城中強搶民女、欺壓百姓的傳聞。百姓們本就愛聽這些新奇事兒,一傳十,十傳百,沒幾日,流言蜚語便鬧得沸沸揚揚。
城中的富商們聽聞這些傳聞,也開始擔憂起自家產業。以往與張士誠合作,是看他勢大,能保生意安穩,如今卻怕被牽連。於是,不少商賈暗中減少與高郵的貿易往來,轉而向集慶、滁州等地輸送物資,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張士誠在高郵王府內,起初並未將這些流言當回事,只以為是些小打小鬧。可日子一長,眼見著城中商業衰敗,民心浮動,才覺出不對勁。他怒拍桌子,對謀士們吼道:「定是朱元璋那小兒在背後搞鬼!給我徹查,把散播謠言之人統統抓起來。」謀士們領命而去,可流言一旦傳開,哪那麼容易止住?抓了一批人,又有新的傳言冒出來,弄得高郵城內人心惶惶。
與此同時,張士誠的軍隊內部也出現了問題。由於商業稅收減少,糧草軍備供應漸漸吃緊。士兵們的口糧被削減,冬日的棉衣也遲遲未能發放,怨聲載道。將領們多次向張士誠反映,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張士誠一時也拿不出足夠錢糧來安撫軍心。
就在高郵城內亂成一鍋粥時,朱元璋覺得時機成熟,與羅貫中等人商議出兵之事。羅貫中進言道:「主公,此時出兵,高郵軍心民心皆不穩,正是絕佳時機。但不可強攻,高郵城防堅固,強攻損耗太大。咱們可佯裝攻城,主力卻去截斷他的糧草補給線,圍而不攻,待城中糧盡,敵軍自亂。」朱元璋點頭稱善:「先生此計甚妙,就依你所言。」
大軍開拔,朝著高郵進發。徐達率前鋒部隊,一路上大張旗鼓,做出要直搗黃龍的架勢。張士誠在高郵城樓上望見城外紅巾軍軍旗招展,心中不免緊張,立刻加強城防,把兵力都集中在城牆之上。
劉逸塵則帶著一支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如鬼魅般朝著糧草囤積地潛行。途中,不小心驚起了一群棲息的飛鳥,守糧士兵有所警覺,巡邏隊開始在周邊巡查。劉逸塵忙令士兵就地隱蔽,待巡邏隊靠近,身手敏捷的先鋒隊員如獵豹出擊,迅速捂住巡邏兵的嘴,將其制伏。解決了這波危機,部隊才得以繼續前進。
靠近糧草營地時,又遭遇暗哨。暗哨剛要呼喊示警,眼尖的士兵拋出飛刀,精準命中,暗哨悶聲倒下。潛入糧草營地後,守糧士兵察覺異樣,雙方即刻短兵相接。劉逸塵的部隊訓練有素,一番激戰,逐漸占了上風,最終成功點燃糧草。大火沖天而起,映紅了半邊天。
火光就是信號,城外的朱元璋大軍齊聲吶喊,攻勢愈發猛烈,城牆上的張士誠士兵望著後方糧草起火,頓時沒了鬥志,軍心大亂。
城內百姓見此情形,知道大勢已去,不少人偷偷打開家門,歡迎紅巾軍入城。張士誠還想組織抵抗,卻發現麾下士兵已無心戀戰,紛紛逃竄。謀士們勸他:「誠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突圍出去,再圖後計。」張士誠長嘆一聲,不甘地丟下武器,帶著親信,趁亂從後門突圍而出,狼狽逃往泰州。
高郵就此易主,朱元璋大軍入城,羅貫中隨軍同行。看著城中百姓夾道歡迎的景象,羅貫中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一場勝仗,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民心向背的結果。朱元璋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又張貼榜文,安撫人心,承諾輕徭薄賦,讓高郵百姓重拾生活希望。
入城之後,朱元璋命士兵分組在城中巡邏,防止有人趁亂打劫。又組織城中有威望的鄉紳,一同清查戶籍、盤點城中物資,為後續的治理打下基礎,讓高郵儘快從戰亂中恢復生機。
高郵的變故,如同一顆巨石投入江南的局勢之湖,激起千層浪。周邊觀望的小股勢力,見朱元璋勢如破竹,紛紛派使者前來,表示願投靠歸附。而那些還在猶豫的賢才,也被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與用人之道所吸引,接踵而至。一時間,滁州、集慶、高郵這片土地上,匯聚起一股蓬勃力量,在朱元璋的引領下,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開啟新的征程,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篇章。
朱元璋聽聞羅貫中歸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立刻起身相迎:「羅先生,可算把你盼回來了!我就知道,先生是有大抱負之人,不會被些許瑣事絆住手腳。」羅貫中翻身下馬,疾步上前,單膝跪地行禮:「朱將軍,貫中願為麾下效力,肝腦塗地,在所不惜!」朱元璋大喜,扶起羅貫中,連聲道:「好!好!有先生相助,大事可期。」
一旁的李善長與劉逸塵也面露喜色,李善長笑著說:「羅先生這一來,咱們軍中便多了一員智囊,往後謀劃布局,定能更加周全。」劉逸塵也點頭附和:「是啊,先生文筆犀利,若記錄下咱們征戰四方之事,必能激勵士氣,傳揚我軍威名。」羅貫中忙謙遜道:「各位謬讚了,貫中定當竭盡所能,不負所托。」
自羅貫中投誠後,朱元璋對他委以重任,時常邀他參與軍機要事商討。羅貫中也不負期望,憑藉自己的學識與遊歷見聞,提出不少獨到見解。在商議應對張士誠之策時,羅貫中分析道:「誠王張士誠,雖說現下根基穩固,可他行事風格過於保守,又急於稱王,已失了部分民心。咱們可先從輿論入手,在民間散布他橫徵暴斂、驕奢淫逸之事,瓦解他的聲望;再徐徐圖之,尋機出兵,必能事半功倍。」朱元璋深以為然,立刻安排人手去辦。
朱元璋心裡明白,這流言傳播得有技巧才行。他差人尋來一批常穿梭於高郵周邊城鎮鄉村的江湖藝人,還有茶館裡能說會道的說書先生,把這些人秘密召集到一處。堂中,朱元璋的親信將編好的關於張士誠惡行的故事,一樁樁、一件件講給眾人聽,許下重金,只要他們把這些內容巧妙融入到表演、說書里,往後好處少不了。這些江湖藝人、說書先生平日裡就廣受百姓喜愛,在市井之中頗有影響力,得了這般指示,自是滿口答應。
於是,在高郵周邊的城鎮鄉村,藝人們敲著鑼、拉著二胡,把張士誠如何加重賦稅,只為供自己享樂之事,編成段子唱出來;說書先生則在茶館裡,一拍醒木,繪聲繪色講起張士誠的士兵在城中強搶民女、欺壓百姓的傳聞。百姓們本就愛聽這些新奇事兒,一傳十,十傳百,沒幾日,流言蜚語便鬧得沸沸揚揚。
城中的富商們聽聞這些傳聞,也開始擔憂起自家產業。以往與張士誠合作,是看他勢大,能保生意安穩,如今卻怕被牽連。於是,不少商賈暗中減少與高郵的貿易往來,轉而向集慶、滁州等地輸送物資,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張士誠在高郵王府內,起初並未將這些流言當回事,只以為是些小打小鬧。可日子一長,眼見著城中商業衰敗,民心浮動,才覺出不對勁。他怒拍桌子,對謀士們吼道:「定是朱元璋那小兒在背後搞鬼!給我徹查,把散播謠言之人統統抓起來。」謀士們領命而去,可流言一旦傳開,哪那麼容易止住?抓了一批人,又有新的傳言冒出來,弄得高郵城內人心惶惶。
與此同時,張士誠的軍隊內部也出現了問題。由於商業稅收減少,糧草軍備供應漸漸吃緊。士兵們的口糧被削減,冬日的棉衣也遲遲未能發放,怨聲載道。將領們多次向張士誠反映,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張士誠一時也拿不出足夠錢糧來安撫軍心。
就在高郵城內亂成一鍋粥時,朱元璋覺得時機成熟,與羅貫中等人商議出兵之事。羅貫中進言道:「主公,此時出兵,高郵軍心民心皆不穩,正是絕佳時機。但不可強攻,高郵城防堅固,強攻損耗太大。咱們可佯裝攻城,主力卻去截斷他的糧草補給線,圍而不攻,待城中糧盡,敵軍自亂。」朱元璋點頭稱善:「先生此計甚妙,就依你所言。」
大軍開拔,朝著高郵進發。徐達率前鋒部隊,一路上大張旗鼓,做出要直搗黃龍的架勢。張士誠在高郵城樓上望見城外紅巾軍軍旗招展,心中不免緊張,立刻加強城防,把兵力都集中在城牆之上。
劉逸塵則帶著一支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如鬼魅般朝著糧草囤積地潛行。途中,不小心驚起了一群棲息的飛鳥,守糧士兵有所警覺,巡邏隊開始在周邊巡查。劉逸塵忙令士兵就地隱蔽,待巡邏隊靠近,身手敏捷的先鋒隊員如獵豹出擊,迅速捂住巡邏兵的嘴,將其制伏。解決了這波危機,部隊才得以繼續前進。
靠近糧草營地時,又遭遇暗哨。暗哨剛要呼喊示警,眼尖的士兵拋出飛刀,精準命中,暗哨悶聲倒下。潛入糧草營地後,守糧士兵察覺異樣,雙方即刻短兵相接。劉逸塵的部隊訓練有素,一番激戰,逐漸占了上風,最終成功點燃糧草。大火沖天而起,映紅了半邊天。
火光就是信號,城外的朱元璋大軍齊聲吶喊,攻勢愈發猛烈,城牆上的張士誠士兵望著後方糧草起火,頓時沒了鬥志,軍心大亂。
城內百姓見此情形,知道大勢已去,不少人偷偷打開家門,歡迎紅巾軍入城。張士誠還想組織抵抗,卻發現麾下士兵已無心戀戰,紛紛逃竄。謀士們勸他:「誠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突圍出去,再圖後計。」張士誠長嘆一聲,不甘地丟下武器,帶著親信,趁亂從後門突圍而出,狼狽逃往泰州。
高郵就此易主,朱元璋大軍入城,羅貫中隨軍同行。看著城中百姓夾道歡迎的景象,羅貫中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一場勝仗,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民心向背的結果。朱元璋下令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又張貼榜文,安撫人心,承諾輕徭薄賦,讓高郵百姓重拾生活希望。
入城之後,朱元璋命士兵分組在城中巡邏,防止有人趁亂打劫。又組織城中有威望的鄉紳,一同清查戶籍、盤點城中物資,為後續的治理打下基礎,讓高郵儘快從戰亂中恢復生機。
高郵的變故,如同一顆巨石投入江南的局勢之湖,激起千層浪。周邊觀望的小股勢力,見朱元璋勢如破竹,紛紛派使者前來,表示願投靠歸附。而那些還在猶豫的賢才,也被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與用人之道所吸引,接踵而至。一時間,滁州、集慶、高郵這片土地上,匯聚起一股蓬勃力量,在朱元璋的引領下,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開啟新的征程,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