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番外:財稅和教育改革
歷朝歷代,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必然要做的三件事情,用一句話說,就是:削藩均田下長安。
所謂的削藩,實際上就是反壟斷。
反對特權階級壟斷各方各面的事情,這其中,包括各種資源,以及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等方方面面。
均田,指的則是均衡稅賦。
我國的稅收,採取的階梯式繳納的方式。
總計分為8檔。
其中,以個人收入納稅的要求為例。
標準為,收入低於上一年度全國人均收入60%以下的,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收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60%(不含),低於全國人均收入的,,超出部分,徵收1.2%的個人所得稅。
收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不含),低於全國人均收入1.5倍的,超出部分徵收3%的個人所得稅。
收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1.5倍(不含1.5倍),低於2.5倍的,超出部分徵收9%的個人所得稅。
高於2.5倍(不含2.5倍),低於4.2倍的,超出部分徵收16%的個人所得稅。
高於4.2倍(不含4.2倍),低於6.6倍的,超出部分徵收28%的個人所得稅。
高於6.6倍(不含6.8倍),低於10倍的,超出部分徵收43%的個人所得稅。
超過10倍(不含10倍)的,超出部分徵收65%的個人所得稅。
而全國人均收入的數據,由每年年終國家信息平台公布的數據為準。
就比如,張某擔任某公司高層領導,並且,享有公司1%的股份分紅權。
他每年的工資加上分紅,大約200萬元。
而上一年度的全國人均收入為50000元。
那麼,他今年真正能夠拿到手裡的錢,就是899210元(為了避免有讀者看不懂,計算公式如下:30000+(20000-20000*1.2%)+(25000-25000*3%)+(50000-50000*9%)+(85000-85000*16%)+(120000-120000*28%)+(170000-170000*43%)+(1500000-1500000*65%)=899210)。
是的,最終,他能夠拿到手裡的,便是899210元。
而另一個,他們同一個公司最底層的普通職員,假設其每月工資只有5000元,一年的工資只有60000元。
而這名普通員工,每年真正能夠拿到手裡的工資,通過計算,便是59460元(計算公式如下:計算公式如下:30000+(20000-20000*1.2%)+(10000-10000*3%)=59460)。
如此一來,即使是公司最高層和最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稅收的方式,便是被平衡了一大部分,他們原本相差三十多倍的收入,通過賦稅的徵收,達到了只有十幾倍的差距。
而這,便是均衡稅賦的意義所在,
最後的下長安,其中「長安」指的是政治、經濟意義上的長安,是政治、經濟上的長治久安。
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即使建國已經數十年的時間了,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也是實行了多年以後,整個國家的貧富差距,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差距。
全國範圍內,資產超過百億的『富豪』,只有屈指可數的那麼幾位,而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一些超大型企業的領頭人或者持股人。
而這些資產遠超普通人的富豪,約占總人口的1%左右,其總計掌握的財富,也不超過全國資產總量的20%。
剩下的99%的人口,則是占據著剩餘的大約80%的資產。
當然了,如果換一個算法的話,那麼以20年央行發布的信息看,全國最有錢的20%的人,大約占據全國53%的資產總量,剩餘的80%的人,只能占據到剩餘的47%的資產總量。
雖然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但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至少不會出現10%的人掌握著90%的資產,90%的人掌握剩餘的10%的資產的情況就是了。
這其中,當然有著張浩一直作為定海神針注意著這方面的事情有關係。
也因此,整個國家的經濟分布,總體來說,還是在穩中向好發展。
從另一方面講,經濟的穩中向好發展,有利於各方面的發展。
以教育方面為例。
我國在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二年,也就是61年,便是首先開始實行6年義務教育制度。
所有適齡兒童,必須經過小學階段的六年教育,屬於是強制性的。
緊跟著,在77年5月,伴隨著張浩走入政壇,便是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並且,在82年正式成為第二代領導核心後,開始強力推進9年義務教育制度。
次年,張浩在原有全國的數百所大學的基礎上,又分別於各地撥款數百億元,建立了上百所二流大學,用於大學生擴招的工作。
社會的發展,終歸還是要以人才為主。
同時,在85年,張浩提出,要參考美蘇等國的院校,建立10所世界一流院校,也就是851計劃。
而在10所世界一流大學院校的基礎上,還要再建立一批全國頂尖高校,加上十所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院校,最終共計36所頂尖高校入選,因為這個提議是85年7月份提出的,所以,這一工程又被稱為是857工程。
當時間來到95年的時候,第三代核心的江總也是提出,要在原有的36所頂尖院校的基礎上,再從全國範圍內選擇一批院校,組成總計100所院校,用於21世紀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而這個,便是211工程了。
而雄安大學,自然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高校。
再加上雄安作為首都,其中的很多院校也都是入選了這些名單。
而要建立的十所世界一流院校,實際上,在21世紀初,便已經事實上建立成功了。
這十大院校,全都在06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中,排到了全球前一百名。
要知道,這些排名,可都是西方人排的,都是比較偏向於西方的大學的。
但是,既然能把十所我國的大學全都排進全世界前一百,那就說明,就算是再不願意承認,西方人也是認為,這十所院校,都是世界一流大學。
而根據各項科研成果的出產來說,雄安大學的綜合水平,在24年的時候,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排名第一的院校。
只是,雄安大學因為其特殊性,對於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的選擇上,是要求極高的,所以,學校之中的留學生並不多。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西方人所排的大學排名之中,雄安大學排在了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的劍橋大學以及牛津大學還有美國的哈佛大學之後,位列世界第五。
只是,這個榜單的可信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越來越沒有可信度了。
畢竟,連諾獎,在我國都已經沒有什麼可信度了。
雖然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後,也是有不少我國的科學家獲得諾獎。
但實際上,在國內,因為諾獎不能作為教授評定職稱時候使用,所以,更多的只是一種還行的榮譽。
反而是最早於87年由雄安大學為首的十大851計劃大學聯合舉辦的星河獎,其含金量在國內已經超過了諾獎。
就比如張浩的三子張勝利,簡直天生就是為科研而生的,八十年代,張勝利先後解決了多個數學猜想,按照他的成就,獲得一個菲爾茨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菲爾茨獎並未頒發給張勝利。
但張勝利對此也並不是太在意就是了。
而其後,92年的時候,37歲的張勝利,作為雄安大學的教授,收了一名名叫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蘇聯留學生。
兩人雖然相差十多歲,但可謂是一見如故,興趣相投。
在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啟發下,張勝利突然對世界難題的龐加萊猜想產生了興趣。
隨即,張勝利經過一年多時間的不斷演算和驗證後,成功證明龐加萊猜想。
此舉,一舉震驚世界,而張勝利也是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對此,雖然西方社會不願意,但也是不得不表示,會為張勝利頒發菲爾茨獎的獎章。
但是,結果卻是,張勝利拒絕了菲爾茨獎,反而是選擇了當時在世界範圍內還不太顯赫的星河數學家。
此舉,一下子讓星河獎的含金量提高了不少。
而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再加上國家經濟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國的科研進度,也是慢慢的追平了世界一流水平。
並且,開始慢慢的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從21世紀初開始,星河獎也是不再局限於國內的科學家了,而是放眼所有願意加盟星河獎的國家。
截止25年,全世界共計133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接受星河獎的頒獎。
基本上,除了美國和其鐵桿盟友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成為了星河獎的評選區域。
星河獎每兩年一屆,設置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四個大獎。
每個獎項,最少1人,最多4人得獎。
而獎金,則是根據上一年度全國人均收入水平來頒發的。
每個獎項的獎金,為上一年度全國人均收入水平的10倍。
而獎金,則是由獲獎者均分,一個獲獎者,就一個人獨享,四個獲獎者,就四個人平分,很合理。
而實際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國的國際實力的不斷提高帶來的。
雖然現如今諾獎和菲獎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兩大科學類獎項。
但星河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我國世界地位的提升,已經逐漸的達到了一個同樣的高度。
這些變化,無疑也是帶動了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
所謂的削藩,實際上就是反壟斷。
反對特權階級壟斷各方各面的事情,這其中,包括各種資源,以及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等方方面面。
均田,指的則是均衡稅賦。
我國的稅收,採取的階梯式繳納的方式。
總計分為8檔。
其中,以個人收入納稅的要求為例。
標準為,收入低於上一年度全國人均收入60%以下的,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收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60%(不含),低於全國人均收入的,,超出部分,徵收1.2%的個人所得稅。
收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不含),低於全國人均收入1.5倍的,超出部分徵收3%的個人所得稅。
收入高於全國人均收入1.5倍(不含1.5倍),低於2.5倍的,超出部分徵收9%的個人所得稅。
高於2.5倍(不含2.5倍),低於4.2倍的,超出部分徵收16%的個人所得稅。
高於4.2倍(不含4.2倍),低於6.6倍的,超出部分徵收28%的個人所得稅。
高於6.6倍(不含6.8倍),低於10倍的,超出部分徵收43%的個人所得稅。
超過10倍(不含10倍)的,超出部分徵收65%的個人所得稅。
而全國人均收入的數據,由每年年終國家信息平台公布的數據為準。
就比如,張某擔任某公司高層領導,並且,享有公司1%的股份分紅權。
他每年的工資加上分紅,大約200萬元。
而上一年度的全國人均收入為50000元。
那麼,他今年真正能夠拿到手裡的錢,就是899210元(為了避免有讀者看不懂,計算公式如下:30000+(20000-20000*1.2%)+(25000-25000*3%)+(50000-50000*9%)+(85000-85000*16%)+(120000-120000*28%)+(170000-170000*43%)+(1500000-1500000*65%)=899210)。
是的,最終,他能夠拿到手裡的,便是899210元。
而另一個,他們同一個公司最底層的普通職員,假設其每月工資只有5000元,一年的工資只有60000元。
而這名普通員工,每年真正能夠拿到手裡的工資,通過計算,便是59460元(計算公式如下:計算公式如下:30000+(20000-20000*1.2%)+(10000-10000*3%)=59460)。
如此一來,即使是公司最高層和最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稅收的方式,便是被平衡了一大部分,他們原本相差三十多倍的收入,通過賦稅的徵收,達到了只有十幾倍的差距。
而這,便是均衡稅賦的意義所在,
最後的下長安,其中「長安」指的是政治、經濟意義上的長安,是政治、經濟上的長治久安。
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即使建國已經數十年的時間了,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也是實行了多年以後,整個國家的貧富差距,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差距。
全國範圍內,資產超過百億的『富豪』,只有屈指可數的那麼幾位,而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一些超大型企業的領頭人或者持股人。
而這些資產遠超普通人的富豪,約占總人口的1%左右,其總計掌握的財富,也不超過全國資產總量的20%。
剩下的99%的人口,則是占據著剩餘的大約80%的資產。
當然了,如果換一個算法的話,那麼以20年央行發布的信息看,全國最有錢的20%的人,大約占據全國53%的資產總量,剩餘的80%的人,只能占據到剩餘的47%的資產總量。
雖然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但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至少不會出現10%的人掌握著90%的資產,90%的人掌握剩餘的10%的資產的情況就是了。
這其中,當然有著張浩一直作為定海神針注意著這方面的事情有關係。
也因此,整個國家的經濟分布,總體來說,還是在穩中向好發展。
從另一方面講,經濟的穩中向好發展,有利於各方面的發展。
以教育方面為例。
我國在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二年,也就是61年,便是首先開始實行6年義務教育制度。
所有適齡兒童,必須經過小學階段的六年教育,屬於是強制性的。
緊跟著,在77年5月,伴隨著張浩走入政壇,便是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並且,在82年正式成為第二代領導核心後,開始強力推進9年義務教育制度。
次年,張浩在原有全國的數百所大學的基礎上,又分別於各地撥款數百億元,建立了上百所二流大學,用於大學生擴招的工作。
社會的發展,終歸還是要以人才為主。
同時,在85年,張浩提出,要參考美蘇等國的院校,建立10所世界一流院校,也就是851計劃。
而在10所世界一流大學院校的基礎上,還要再建立一批全國頂尖高校,加上十所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院校,最終共計36所頂尖高校入選,因為這個提議是85年7月份提出的,所以,這一工程又被稱為是857工程。
當時間來到95年的時候,第三代核心的江總也是提出,要在原有的36所頂尖院校的基礎上,再從全國範圍內選擇一批院校,組成總計100所院校,用於21世紀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而這個,便是211工程了。
而雄安大學,自然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高校。
再加上雄安作為首都,其中的很多院校也都是入選了這些名單。
而要建立的十所世界一流院校,實際上,在21世紀初,便已經事實上建立成功了。
這十大院校,全都在06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中,排到了全球前一百名。
要知道,這些排名,可都是西方人排的,都是比較偏向於西方的大學的。
但是,既然能把十所我國的大學全都排進全世界前一百,那就說明,就算是再不願意承認,西方人也是認為,這十所院校,都是世界一流大學。
而根據各項科研成果的出產來說,雄安大學的綜合水平,在24年的時候,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排名第一的院校。
只是,雄安大學因為其特殊性,對於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的選擇上,是要求極高的,所以,學校之中的留學生並不多。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西方人所排的大學排名之中,雄安大學排在了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的劍橋大學以及牛津大學還有美國的哈佛大學之後,位列世界第五。
只是,這個榜單的可信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越來越沒有可信度了。
畢竟,連諾獎,在我國都已經沒有什麼可信度了。
雖然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後,也是有不少我國的科學家獲得諾獎。
但實際上,在國內,因為諾獎不能作為教授評定職稱時候使用,所以,更多的只是一種還行的榮譽。
反而是最早於87年由雄安大學為首的十大851計劃大學聯合舉辦的星河獎,其含金量在國內已經超過了諾獎。
就比如張浩的三子張勝利,簡直天生就是為科研而生的,八十年代,張勝利先後解決了多個數學猜想,按照他的成就,獲得一個菲爾茨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菲爾茨獎並未頒發給張勝利。
但張勝利對此也並不是太在意就是了。
而其後,92年的時候,37歲的張勝利,作為雄安大學的教授,收了一名名叫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蘇聯留學生。
兩人雖然相差十多歲,但可謂是一見如故,興趣相投。
在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啟發下,張勝利突然對世界難題的龐加萊猜想產生了興趣。
隨即,張勝利經過一年多時間的不斷演算和驗證後,成功證明龐加萊猜想。
此舉,一舉震驚世界,而張勝利也是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對此,雖然西方社會不願意,但也是不得不表示,會為張勝利頒發菲爾茨獎的獎章。
但是,結果卻是,張勝利拒絕了菲爾茨獎,反而是選擇了當時在世界範圍內還不太顯赫的星河數學家。
此舉,一下子讓星河獎的含金量提高了不少。
而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再加上國家經濟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國的科研進度,也是慢慢的追平了世界一流水平。
並且,開始慢慢的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從21世紀初開始,星河獎也是不再局限於國內的科學家了,而是放眼所有願意加盟星河獎的國家。
截止25年,全世界共計133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接受星河獎的頒獎。
基本上,除了美國和其鐵桿盟友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成為了星河獎的評選區域。
星河獎每兩年一屆,設置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四個大獎。
每個獎項,最少1人,最多4人得獎。
而獎金,則是根據上一年度全國人均收入水平來頒發的。
每個獎項的獎金,為上一年度全國人均收入水平的10倍。
而獎金,則是由獲獎者均分,一個獲獎者,就一個人獨享,四個獲獎者,就四個人平分,很合理。
而實際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國的國際實力的不斷提高帶來的。
雖然現如今諾獎和菲獎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兩大科學類獎項。
但星河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我國世界地位的提升,已經逐漸的達到了一個同樣的高度。
這些變化,無疑也是帶動了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