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內王外霸
從樂浪郡進入馬韓,其實有很多條路。
但無論走哪條,都必須經過伯濟國。
於是在三韓求援使到達朝鮮城的次日,浩浩蕩蕩的樂浪漢軍就這樣跨過了帶水,踏入了伯濟國境內。
相比於漢地,馬韓境內就比較蕭條了。
不,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算是一片荒蕪。
甚至大軍路過一處邑落時,裡面已然衰草叢生,成為了一片廢墟。
見此情形,隨軍的管休頓時不由一臉感慨。
「侯楷,我要是沒記錯的話,此處便是你當初勞作的地方吧?」
一旁的隨從聞言,眼神亦是有些複雜:
「正是此地,多虧家主搭救,否則小人此刻恐怕已是一具白骨了。」
侯楷此言倒不是奉承,而是真的肺腑之言。
要知道七年前伯濟入寇時,帶方縣與他一同被擄的鄉人足足有三百餘人,皆斷髮為奴,活得甚至比不上牲口。
如果不是遇到管休,恐怕侯楷早就勞累而死了。
所以管休在三韓搞事兒的時候,就要數侯楷最為高興了。
有時候他甚至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去執行管休的種種計劃。
三韓對於別人或許只是陌生人,但他卻是真正見過這群人的殘忍與野蠻。
馬上的魏哲聞言卻絲毫沒有意外。
實際上如果他沒有來,那麼樂浪郡這幾十萬漢人的下場都不會太好。
除了極少數豪強可以靠塢堡苟延殘喘,甚至主動融入三韓之中,其他的漢民只能成為三韓發展的燃料,被他們吃的骨頭渣都不剩,從而讓三韓從部落時代進入封建時代。
民族之爭就是如此,無善惡之分,只有弱肉強食。
就比如伯濟國,他之所以能令馬韓大王無可奈何,還不是因為他靠近帶方,在以往的歲月里可以通過包括擄掠的各種手段強大自己。
甚至在原歷史之中,伯濟國之所以能成為半島三國之一,和地理位置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可以說百濟的崛起,與樂浪漢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魏哲才從來不會感覺愧疚。
還是那句話: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連管休都敢高呼「萬般不祥,皆歸我身」,魏哲又何曾缺少這種氣魄呢!
……
且不說這一路管休如何感慨。
在跨過帶水之後,漢軍便按照魏哲制定好的計劃行動起來。
話說伯濟國除了本部都城之外,其實還有五支貴種的「小別邑」在外。
而這也是伯濟國主能一直抗衡馬韓大王的本錢,畢竟他這五支貴種的「小別邑」,基本上與馬韓南端諸國差不多了。
於是在進入伯濟國後魏哲沒有浪費時間,直接命張敞、柳毅、韓忠、匡晟、胥寬五人各率兵一千前去剿滅。
至於魏哲則率領著剩下的四千人朝著伯濟國的都城進發。
次日,公山城外。
只見管休指著不遠處一座三十餘丈的小土坡道:「君侯,那便是公山城,據說伯濟國祖輩便定居於此,乃是三韓有名的堅城。」
然而魏哲聞言卻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麼。
一座百米不到的……山?
好吧,三韓的計量單位果然還是這麼與眾不同。
不過鄙視歸鄙視,在騎馬繞著公山城大概看了一圈之後,魏哲竟然頗為讚許的點了點頭。
雖然山坡矮了些,但北靠錦水,居高臨下,勉強也算形勝之地。
畢竟視野開闊,對於守城者來說也便於瞭望防禦。
而且相比於穢貊七城,伯濟國的建築水平顯然要好上不少。
這公山城竟然是一座土城,並且根據地形而建,倒是有幾分可稱道之處。
與此同時,管休也在一旁替魏哲介紹著城中布局:
「伯濟國主的宮殿就在城內西側山脊上方的平地,乃是城中最高處,諸多倉儲也都在那裡,是城中最緊要的所在!」
管休一邊說著還掏出一份筆記看了一眼,而後又道:「城中有三處水井,長期或許難以維持,但短期絕無缺水之虞。」
聞聽此言,魏哲當即瞭然的點了點頭。
果然,商隊就是最好的間諜。
當初他對三韓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眼下不說是了如指掌也差不多了。
於是在觀察的差不多後,魏哲便回到縱馬回到本陣之中。
與此同時,公山城上的伯濟國主溫祚則臉色慘白,手腳發顫。
看著城下那烏泱泱一片的漢軍,他甚至都沒有開口質問的勇氣。
沒辦法,誰讓他經常入寇漢地燒殺搶掠呢。
如今漢人想要收拾他,連他自己都覺得理所當然。
而一旁的伯濟國貴人在看罷之後,更是一臉畏懼道:「大王,不如請降吧?」
可聞聽此言,伯濟國主反而恢復過來,當即憤怒道:「我乃一國之主,焉能不戰而降,漢人若要殺我,先破我兩千步騎再說!」
不對,準確來說眼下公山城中只有一千步騎。
因為還有一千人屬於伯濟國另外五支貴種的,顯然基本上算是報銷了。
甚至還不僅如此,柳毅等人直接將那五處邑落全部給俘虜了。
無論男女老少,俱都齊齊驅趕到了公山城下。
片刻之後,漢軍大纛下。
只見魏哲點將道:「陽明,此戰便交給你了。」
「一個時辰!」正當公孫昭面露喜色之時,卻見魏哲又道:「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我只要公山城!」
此言一出,公孫昭頓時心中一緊,頓時也顧不上高興。
只是心念一轉,他便躬身道:「卑職領命,定不讓君侯失望!」
說罷他便面色凝重的疾馳而去。
隨即只見公孫昭縱馬在柳毅等人抓來的伯濟國俘虜面前說了些什麼,經過譯者的翻譯俘虜們頓時一臉惶恐,甚至有點躁動。
但公孫昭卻絲毫沒有手軟,當即便令親兵斬了數十名試圖爭辯的俘虜。
當看見面前的俘虜再次恢復平靜之後,公孫昭這才讓人將雲梯與木盾扔給他們,然後便領五營屯兵在後面驅趕俘虜攻城。
足足萬餘東夷人就這樣哀嚎著、嘶吼著,朝自家都城衝去。
見此情形,城頭上的伯濟國主溫祚頓時又驚又怒,當即便令守衛射箭。
然而有公孫昭的督戰隊在後面,這群俘虜只能硬頂著往前沖。
只不過片刻時間,本來就不寬的山道上幾乎滿是屍首。
城牆不過丈許高的公山城,乍一看竟然好似矮了一截似得。
見此情形,漢軍大纛下的魏哲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確實十分雙標。
他驅趕韓人攻城可以,但高句麗人驅趕漢民攻城就不行!
因為相比於內聖外王,他更喜歡對外施以霸道,對內實行王道。
正如前漢宣帝所言: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對此,魏哲深以為然。
不過最讓他欣慰的還是公孫昭的表現,此人倒是頗有用兵之才。
有了這些可堪一用的將領在,接下來他想要造勢就方便多了……
但無論走哪條,都必須經過伯濟國。
於是在三韓求援使到達朝鮮城的次日,浩浩蕩蕩的樂浪漢軍就這樣跨過了帶水,踏入了伯濟國境內。
相比於漢地,馬韓境內就比較蕭條了。
不,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算是一片荒蕪。
甚至大軍路過一處邑落時,裡面已然衰草叢生,成為了一片廢墟。
見此情形,隨軍的管休頓時不由一臉感慨。
「侯楷,我要是沒記錯的話,此處便是你當初勞作的地方吧?」
一旁的隨從聞言,眼神亦是有些複雜:
「正是此地,多虧家主搭救,否則小人此刻恐怕已是一具白骨了。」
侯楷此言倒不是奉承,而是真的肺腑之言。
要知道七年前伯濟入寇時,帶方縣與他一同被擄的鄉人足足有三百餘人,皆斷髮為奴,活得甚至比不上牲口。
如果不是遇到管休,恐怕侯楷早就勞累而死了。
所以管休在三韓搞事兒的時候,就要數侯楷最為高興了。
有時候他甚至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去執行管休的種種計劃。
三韓對於別人或許只是陌生人,但他卻是真正見過這群人的殘忍與野蠻。
馬上的魏哲聞言卻絲毫沒有意外。
實際上如果他沒有來,那麼樂浪郡這幾十萬漢人的下場都不會太好。
除了極少數豪強可以靠塢堡苟延殘喘,甚至主動融入三韓之中,其他的漢民只能成為三韓發展的燃料,被他們吃的骨頭渣都不剩,從而讓三韓從部落時代進入封建時代。
民族之爭就是如此,無善惡之分,只有弱肉強食。
就比如伯濟國,他之所以能令馬韓大王無可奈何,還不是因為他靠近帶方,在以往的歲月里可以通過包括擄掠的各種手段強大自己。
甚至在原歷史之中,伯濟國之所以能成為半島三國之一,和地理位置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可以說百濟的崛起,與樂浪漢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魏哲才從來不會感覺愧疚。
還是那句話: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連管休都敢高呼「萬般不祥,皆歸我身」,魏哲又何曾缺少這種氣魄呢!
……
且不說這一路管休如何感慨。
在跨過帶水之後,漢軍便按照魏哲制定好的計劃行動起來。
話說伯濟國除了本部都城之外,其實還有五支貴種的「小別邑」在外。
而這也是伯濟國主能一直抗衡馬韓大王的本錢,畢竟他這五支貴種的「小別邑」,基本上與馬韓南端諸國差不多了。
於是在進入伯濟國後魏哲沒有浪費時間,直接命張敞、柳毅、韓忠、匡晟、胥寬五人各率兵一千前去剿滅。
至於魏哲則率領著剩下的四千人朝著伯濟國的都城進發。
次日,公山城外。
只見管休指著不遠處一座三十餘丈的小土坡道:「君侯,那便是公山城,據說伯濟國祖輩便定居於此,乃是三韓有名的堅城。」
然而魏哲聞言卻有些不知道該說什麼。
一座百米不到的……山?
好吧,三韓的計量單位果然還是這麼與眾不同。
不過鄙視歸鄙視,在騎馬繞著公山城大概看了一圈之後,魏哲竟然頗為讚許的點了點頭。
雖然山坡矮了些,但北靠錦水,居高臨下,勉強也算形勝之地。
畢竟視野開闊,對於守城者來說也便於瞭望防禦。
而且相比於穢貊七城,伯濟國的建築水平顯然要好上不少。
這公山城竟然是一座土城,並且根據地形而建,倒是有幾分可稱道之處。
與此同時,管休也在一旁替魏哲介紹著城中布局:
「伯濟國主的宮殿就在城內西側山脊上方的平地,乃是城中最高處,諸多倉儲也都在那裡,是城中最緊要的所在!」
管休一邊說著還掏出一份筆記看了一眼,而後又道:「城中有三處水井,長期或許難以維持,但短期絕無缺水之虞。」
聞聽此言,魏哲當即瞭然的點了點頭。
果然,商隊就是最好的間諜。
當初他對三韓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眼下不說是了如指掌也差不多了。
於是在觀察的差不多後,魏哲便回到縱馬回到本陣之中。
與此同時,公山城上的伯濟國主溫祚則臉色慘白,手腳發顫。
看著城下那烏泱泱一片的漢軍,他甚至都沒有開口質問的勇氣。
沒辦法,誰讓他經常入寇漢地燒殺搶掠呢。
如今漢人想要收拾他,連他自己都覺得理所當然。
而一旁的伯濟國貴人在看罷之後,更是一臉畏懼道:「大王,不如請降吧?」
可聞聽此言,伯濟國主反而恢復過來,當即憤怒道:「我乃一國之主,焉能不戰而降,漢人若要殺我,先破我兩千步騎再說!」
不對,準確來說眼下公山城中只有一千步騎。
因為還有一千人屬於伯濟國另外五支貴種的,顯然基本上算是報銷了。
甚至還不僅如此,柳毅等人直接將那五處邑落全部給俘虜了。
無論男女老少,俱都齊齊驅趕到了公山城下。
片刻之後,漢軍大纛下。
只見魏哲點將道:「陽明,此戰便交給你了。」
「一個時辰!」正當公孫昭面露喜色之時,卻見魏哲又道:「不管你用什麼辦法,我只要公山城!」
此言一出,公孫昭頓時心中一緊,頓時也顧不上高興。
只是心念一轉,他便躬身道:「卑職領命,定不讓君侯失望!」
說罷他便面色凝重的疾馳而去。
隨即只見公孫昭縱馬在柳毅等人抓來的伯濟國俘虜面前說了些什麼,經過譯者的翻譯俘虜們頓時一臉惶恐,甚至有點躁動。
但公孫昭卻絲毫沒有手軟,當即便令親兵斬了數十名試圖爭辯的俘虜。
當看見面前的俘虜再次恢復平靜之後,公孫昭這才讓人將雲梯與木盾扔給他們,然後便領五營屯兵在後面驅趕俘虜攻城。
足足萬餘東夷人就這樣哀嚎著、嘶吼著,朝自家都城衝去。
見此情形,城頭上的伯濟國主溫祚頓時又驚又怒,當即便令守衛射箭。
然而有公孫昭的督戰隊在後面,這群俘虜只能硬頂著往前沖。
只不過片刻時間,本來就不寬的山道上幾乎滿是屍首。
城牆不過丈許高的公山城,乍一看竟然好似矮了一截似得。
見此情形,漢軍大纛下的魏哲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確實十分雙標。
他驅趕韓人攻城可以,但高句麗人驅趕漢民攻城就不行!
因為相比於內聖外王,他更喜歡對外施以霸道,對內實行王道。
正如前漢宣帝所言: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對此,魏哲深以為然。
不過最讓他欣慰的還是公孫昭的表現,此人倒是頗有用兵之才。
有了這些可堪一用的將領在,接下來他想要造勢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