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始料未及的展開
魏哲在帶方縣屯田時,曾糾結過到底要以何種糧食為主。
畢竟南橘北枳的道理他還是懂的,一味地生搬硬套只能撲街。
當時在這個問題上,魏哲其實為難了很久。
即便是戲志才在得知之後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於是無奈之下魏哲只能選擇最笨拙的方式,那便是讓最前線的人說話。
老農雖然不知什麼大道理,但對於糧食的感受卻是最真實的。
也正是在請教帶方縣的諸多老農後,魏哲才決定以粟米為屯田主糧。
話說自董仲舒請求漢武帝下令,讓關中百姓種植小麥開始,粟米的地位其實就已經漸漸下降了。
尤其是到了本朝,石磨的普及更是讓胡餅、湯餅成為了很多北人的主食。
在這種情況下,北方的小麥種植面積是越來越大。
畢竟相比於粟米而言,小麥的產量通常高於粟米,最關鍵的是小麥貌似比粟米更耐餓。
如果單從這些條件來看,貌似帶方縣更加應該種植小麥。
然而帶方縣本土的老農卻告訴他,他們更喜歡種植粟米。
因為由狗尾巴草人工馴化而來的粟米太抗造了,即便是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相比之下,小麥對氣候和土壤的要求就比較高了。
朝鮮半島可不是遼東,這裡沒有黑土地,地形也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土地貧瘠算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所以對於條件較好的地區,種植小麥可能更具優勢;
而對於條件較差的地區,種植粟米卻更為合適。
此謂「因地制宜」也!
日後魏哲若有機會去遼東開荒屯田,種植的主糧說不準就要換成小麥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粟米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但開荒卻註定是一個苦差事兒,尤其是開頭幾年。
就說帶方吧,魏哲從中平二年就開始墾荒了。
但是今年荒地新田的產量基本上只有熟地的十分之一。
去年若不是魏哲通過帶方鐵錢在三韓掠奪了一批糧食,光靠屯田的產出連打穢貊的糧草都不夠。
不過今年就好多了,樂浪郡的豪強聯手給他發了一個大禮包。
每縣千頃的良田熟地,讓魏哲徹底吃了個飽。
畢竟按照每百畝收一百石粟米來說,一千頃可就是十萬石。
九縣九千頃,那可就是九十萬石的產量。
如果算上開荒的糧食收成,一百萬石是絕對有了。
當然,魏哲還不至於竭澤而漁,屯兵和屯民也是要吃飯的。
為了讓他們保持積極性,好讓魏哲能可持續性的剝削,他嚴格按照當初的契約履行,最後拿到手也就是五十多萬石。算上今年交易所得,勉強也夠用了。
每每想到此處,魏哲就格外羨慕曹操那傢伙。
畢竟當初曹操在許昌城外實驗性屯田,當年可就收上來穀物百萬石。
沒辦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原地區早就沒有什麼荒地了。
曹操那廝的屯田條件可是要比魏哲好太多了,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而且他只是收上來了百萬石,由此可見當年許昌屯田收穫應有近兩百萬石。
「算了,不想了,越想越氣!」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和戲志才商量好出兵三韓的方案後,魏哲便開始準備起來。
收糧,選兵,操練等等,堪稱是繁雜之極。
而在這個過程中,國淵所展現的能力則讓所有人都為之驚訝。
孫邵、氏儀的表現亦是十分亮眼,無論是船隊還是工匠所都絲毫沒出差錯。
在兩人的默契配合下,國淵幾乎主導了整個後勤工作。
可以說他這個侯府大管家,硬是靠能力讓郡府諸郡吏不自覺的聽令行事。
對於這樣的情況,魏哲自然甚是欣慰。
本來人員稀少的西平鄉侯府,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壯大起來。
而就在樂浪郡這邊忙得熱火朝天時,三韓之地的情況開始變得越發嚴峻。
說來也怪,明明他們的存糧還沒有見底,但所有人都開始恐慌起來。
無論是馬韓、秦韓還是弁韓,驚恐的情緒幾乎無處不在。
手中有糧食的部落惶恐,糧食見底的部落也惶恐,死亡開始迅速蔓延!
雖然糧食欠收已成定局,但餓死的人沒幾個,倒是有大量三韓人死於刀兵。
甚至在糧食尚且充裕的時候,很多部落就已經開始人為製造饑荒了。
諸多部落權貴手中握著大量的糧食,但卻偏偏不願意給底層族人一點。
他們寧願讓這些族人餓死,也不願意讓自己冒一點被餓死的風險。
而被他們籠絡的部落勇士雖同情那些族人,但為了家人還是選擇為虎作倀。
人性的複雜與醜陋,在此刻被赤裸裸的暴露出來。
而這其實是魏哲始料未及的。
他本以為至少還要兩個多月,三韓才會因為大饑荒而崩潰。
但現在看來魏哲還是保守了一點。
不過最讓魏哲想不到的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饑荒,馬韓最南端楚山塗卑離國的百姓竟然開始選擇冒險出海。
因為在楚山塗卑離國之西有一座大島(濟州島),上面也有不少人居住。
在樂浪郡的官府檔案上,將這些人稱之為「州胡」。
這些州胡與三韓人不同,男子俱有文身,身高更為短小,並且言語也不與三韓相同,一個個皆髡頭如鮮卑一般,服飾穿著也是有上衣無下衣,幾如裸態。
不過這些州胡卻喜歡養豬牛等牲畜,常常乘船去馬韓巿買物資。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楚山塗卑離國人才會冒險前往,希望能找到糧食。
與之類似的是,弁韓沿海的古資彌凍國、冉奚國,狗邪國、斯盧國等部落,也開始有大量的族人劃著名獨木舟,甚至是抱著浮木就朝東邊的倭島游去。
要知道早在前漢武帝時期,武帝滅朝鮮時倭人就曾遣使朝貢。
後來班固在《漢書》中記載:
倭人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為居,凡百餘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男子皆黥面文身,女人被發屈紒,衣如單被,貫頭而著之。
等到了本朝光武帝繼位之後,倭奴國又奉貢朝賀,光武帝還賜以印綬。
甚至在安帝永初元年,還有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請見。
可以說大漢周邊蠻夷之中,就要屬倭國對朝貢最熱心。
不過當今天子劉宏繼位之後,倭國大亂,內部互相攻伐,歷年無主。
最後有一巫女名曰卑彌呼者,因為擅長事鬼神之道,最後竟然迷惑眾人擁立她為王,日常起居侍婢足有千餘人,但少有能親自看見她的。因為這位倭國女王的日常飲食,只讓一個男子伺候。
而這些諸多消息,則多是從三韓傳播到漢地的。漢人能知道這些,三韓之地的東夷自然也清楚。
於是在陰差陽錯之下,大量的三韓百姓開始東渡倭島求生。
一時間倒是擾得倭島沿海大亂,令不少倭人直呼拿下入侵者為韓寇,彼此間開始征戰不休。
與此同時,在辰韓北端的戶路國、難彌離凍國等部也開始衝擊穢貊地。
當發現這個情況之後,著實讓太史慈有些哭笑不得。
他沒想著自家還沒有攻打辰韓,他們竟然主動打過來了。
於是無奈之下他只能令邊境處的穢貊各部猛殺了一通,才遏制了這個趨勢。
受此影響,樂浪郡與馬韓接壤處,也開始有不少伯濟國人逃亡帶方縣。
由於人數太多,邊牆的守塞戍卒捉襟見肘,戲志才見狀只能無奈出手。
帶方縣的新人屯兵雖然操練不足,但依靠邊牆守衛還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戲志才也不是什麼人都攔,婦人他還是要的。
至於其他的馬韓蠻夷,現在還不是收留的時候。
「火候未至!」
在丟下這句話後,戲志才便面帶喜色的去尋魏哲了。
「明公,我知道該如何師出有名了!」
當看見魏哲之後,戲志才的一開口就讓魏哲精神一振。
畢竟漢人開疆擴土向來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否則也不會有「漢使」存在。
魏哲這次本來也想效仿前人,派遣一個使者出使三韓,但一直未下定決心。
此刻見戲志才這麼一說,他頓時便做洗耳恭聽之態……
-----------------
參考資料:
全漢昇《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東漢-仲長統《昌言•損益》
《汜勝之書》《後漢書》《漢書•食貨志》
《史記•河渠書》《史記•溝洫志》《史記•貨殖列傳》
畢竟南橘北枳的道理他還是懂的,一味地生搬硬套只能撲街。
當時在這個問題上,魏哲其實為難了很久。
即便是戲志才在得知之後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於是無奈之下魏哲只能選擇最笨拙的方式,那便是讓最前線的人說話。
老農雖然不知什麼大道理,但對於糧食的感受卻是最真實的。
也正是在請教帶方縣的諸多老農後,魏哲才決定以粟米為屯田主糧。
話說自董仲舒請求漢武帝下令,讓關中百姓種植小麥開始,粟米的地位其實就已經漸漸下降了。
尤其是到了本朝,石磨的普及更是讓胡餅、湯餅成為了很多北人的主食。
在這種情況下,北方的小麥種植面積是越來越大。
畢竟相比於粟米而言,小麥的產量通常高於粟米,最關鍵的是小麥貌似比粟米更耐餓。
如果單從這些條件來看,貌似帶方縣更加應該種植小麥。
然而帶方縣本土的老農卻告訴他,他們更喜歡種植粟米。
因為由狗尾巴草人工馴化而來的粟米太抗造了,即便是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相比之下,小麥對氣候和土壤的要求就比較高了。
朝鮮半島可不是遼東,這裡沒有黑土地,地形也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土地貧瘠算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所以對於條件較好的地區,種植小麥可能更具優勢;
而對於條件較差的地區,種植粟米卻更為合適。
此謂「因地制宜」也!
日後魏哲若有機會去遼東開荒屯田,種植的主糧說不準就要換成小麥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粟米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但開荒卻註定是一個苦差事兒,尤其是開頭幾年。
就說帶方吧,魏哲從中平二年就開始墾荒了。
但是今年荒地新田的產量基本上只有熟地的十分之一。
去年若不是魏哲通過帶方鐵錢在三韓掠奪了一批糧食,光靠屯田的產出連打穢貊的糧草都不夠。
不過今年就好多了,樂浪郡的豪強聯手給他發了一個大禮包。
每縣千頃的良田熟地,讓魏哲徹底吃了個飽。
畢竟按照每百畝收一百石粟米來說,一千頃可就是十萬石。
九縣九千頃,那可就是九十萬石的產量。
如果算上開荒的糧食收成,一百萬石是絕對有了。
當然,魏哲還不至於竭澤而漁,屯兵和屯民也是要吃飯的。
為了讓他們保持積極性,好讓魏哲能可持續性的剝削,他嚴格按照當初的契約履行,最後拿到手也就是五十多萬石。算上今年交易所得,勉強也夠用了。
每每想到此處,魏哲就格外羨慕曹操那傢伙。
畢竟當初曹操在許昌城外實驗性屯田,當年可就收上來穀物百萬石。
沒辦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原地區早就沒有什麼荒地了。
曹操那廝的屯田條件可是要比魏哲好太多了,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而且他只是收上來了百萬石,由此可見當年許昌屯田收穫應有近兩百萬石。
「算了,不想了,越想越氣!」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和戲志才商量好出兵三韓的方案後,魏哲便開始準備起來。
收糧,選兵,操練等等,堪稱是繁雜之極。
而在這個過程中,國淵所展現的能力則讓所有人都為之驚訝。
孫邵、氏儀的表現亦是十分亮眼,無論是船隊還是工匠所都絲毫沒出差錯。
在兩人的默契配合下,國淵幾乎主導了整個後勤工作。
可以說他這個侯府大管家,硬是靠能力讓郡府諸郡吏不自覺的聽令行事。
對於這樣的情況,魏哲自然甚是欣慰。
本來人員稀少的西平鄉侯府,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壯大起來。
而就在樂浪郡這邊忙得熱火朝天時,三韓之地的情況開始變得越發嚴峻。
說來也怪,明明他們的存糧還沒有見底,但所有人都開始恐慌起來。
無論是馬韓、秦韓還是弁韓,驚恐的情緒幾乎無處不在。
手中有糧食的部落惶恐,糧食見底的部落也惶恐,死亡開始迅速蔓延!
雖然糧食欠收已成定局,但餓死的人沒幾個,倒是有大量三韓人死於刀兵。
甚至在糧食尚且充裕的時候,很多部落就已經開始人為製造饑荒了。
諸多部落權貴手中握著大量的糧食,但卻偏偏不願意給底層族人一點。
他們寧願讓這些族人餓死,也不願意讓自己冒一點被餓死的風險。
而被他們籠絡的部落勇士雖同情那些族人,但為了家人還是選擇為虎作倀。
人性的複雜與醜陋,在此刻被赤裸裸的暴露出來。
而這其實是魏哲始料未及的。
他本以為至少還要兩個多月,三韓才會因為大饑荒而崩潰。
但現在看來魏哲還是保守了一點。
不過最讓魏哲想不到的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饑荒,馬韓最南端楚山塗卑離國的百姓竟然開始選擇冒險出海。
因為在楚山塗卑離國之西有一座大島(濟州島),上面也有不少人居住。
在樂浪郡的官府檔案上,將這些人稱之為「州胡」。
這些州胡與三韓人不同,男子俱有文身,身高更為短小,並且言語也不與三韓相同,一個個皆髡頭如鮮卑一般,服飾穿著也是有上衣無下衣,幾如裸態。
不過這些州胡卻喜歡養豬牛等牲畜,常常乘船去馬韓巿買物資。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楚山塗卑離國人才會冒險前往,希望能找到糧食。
與之類似的是,弁韓沿海的古資彌凍國、冉奚國,狗邪國、斯盧國等部落,也開始有大量的族人劃著名獨木舟,甚至是抱著浮木就朝東邊的倭島游去。
要知道早在前漢武帝時期,武帝滅朝鮮時倭人就曾遣使朝貢。
後來班固在《漢書》中記載:
倭人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為居,凡百餘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男子皆黥面文身,女人被發屈紒,衣如單被,貫頭而著之。
等到了本朝光武帝繼位之後,倭奴國又奉貢朝賀,光武帝還賜以印綬。
甚至在安帝永初元年,還有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請見。
可以說大漢周邊蠻夷之中,就要屬倭國對朝貢最熱心。
不過當今天子劉宏繼位之後,倭國大亂,內部互相攻伐,歷年無主。
最後有一巫女名曰卑彌呼者,因為擅長事鬼神之道,最後竟然迷惑眾人擁立她為王,日常起居侍婢足有千餘人,但少有能親自看見她的。因為這位倭國女王的日常飲食,只讓一個男子伺候。
而這些諸多消息,則多是從三韓傳播到漢地的。漢人能知道這些,三韓之地的東夷自然也清楚。
於是在陰差陽錯之下,大量的三韓百姓開始東渡倭島求生。
一時間倒是擾得倭島沿海大亂,令不少倭人直呼拿下入侵者為韓寇,彼此間開始征戰不休。
與此同時,在辰韓北端的戶路國、難彌離凍國等部也開始衝擊穢貊地。
當發現這個情況之後,著實讓太史慈有些哭笑不得。
他沒想著自家還沒有攻打辰韓,他們竟然主動打過來了。
於是無奈之下他只能令邊境處的穢貊各部猛殺了一通,才遏制了這個趨勢。
受此影響,樂浪郡與馬韓接壤處,也開始有不少伯濟國人逃亡帶方縣。
由於人數太多,邊牆的守塞戍卒捉襟見肘,戲志才見狀只能無奈出手。
帶方縣的新人屯兵雖然操練不足,但依靠邊牆守衛還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戲志才也不是什麼人都攔,婦人他還是要的。
至於其他的馬韓蠻夷,現在還不是收留的時候。
「火候未至!」
在丟下這句話後,戲志才便面帶喜色的去尋魏哲了。
「明公,我知道該如何師出有名了!」
當看見魏哲之後,戲志才的一開口就讓魏哲精神一振。
畢竟漢人開疆擴土向來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否則也不會有「漢使」存在。
魏哲這次本來也想效仿前人,派遣一個使者出使三韓,但一直未下定決心。
此刻見戲志才這麼一說,他頓時便做洗耳恭聽之態……
-----------------
參考資料:
全漢昇《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東漢-仲長統《昌言•損益》
《汜勝之書》《後漢書》《漢書•食貨志》
《史記•河渠書》《史記•溝洫志》《史記•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