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幫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翌日清晨,一騎飛馳於南海縣子城內的青磚大道之上,揚起一陣細塵。

  「馭!」

  劉陟一把扯住韁繩,將坐騎勒於南海縣衙之前;然後鬆開了已被汗水浸濕的韁繩,轉而擦起頭上的細汗。

  二月時分,天氣還有些寒冷,劉陟出汗自然不是因為熱,而是心中尚有餘悸——原主身體對於馭馬的條件反射還在,但他自己卻沒一點控馬的意識和經驗,所以這一路騎來都很難適應。

  可再難適應也只能硬著頭皮騎馬;否則讓劉隱看出什麼端倪,就不如昨日那麼容易矇混過去了。

  尚未等他下馬,一個人影已經迎了上來,「諮議參軍,下吏在此恭候多時了。」

  劉陟覺得這聲音有些耳熟,便循著聲音望去,發現是昨日的經學博士後,從懷中取了印信道:「節使命我領南海、番禺二縣縣尉,勞煩你引我去衙中,以便召集屬吏。」

  「諮議參軍,這...這縣尉屬吏......」那博士臉上陪著笑,指向自己,「止有下吏一人了。」

  「什麼?莫非其他屬吏被另一位縣尉占了?」劉陟昨夜惡補了些關於縣衙行政架構的知識,了解了南海縣乃是上縣,設有兩名縣尉,才有了這一問。

  「諮議參軍有所不知,節下為節省開支,將附郭廣州的南海、番禺二縣官吏汰撤了大半,平日這兩縣的政務,皆由幕府、州衙處理。而如今南海縣常設的吏員,只剩身兼六曹司佐、典獄、經學博士的下吏;官員則不常設,只有徵收夏秋兩稅時,州中會遣人來兼領縣丞、縣尉。」

  這博士的一番話,倒是讓劉陟對清海節度糟糕的財政狀況有了更深刻體會;同時他也覺得,這次去徵稅,絕不是什麼容易的差事。

  本著多個人多份助力的原則,劉陟又問了一句,「那照例的話,番禺縣應也有一小吏吧,此人現在何處,我今日急缺人手,速速把他召來。」

  「這番禺縣的縣衙,都被節下當做餉錢抵給了那些軍頭,哪裡還有什麼屬吏;倒是本縣不領俸的白直,雖被縣丞帶走了大半,但也還有三五個,下吏這便把他們喊來。」

  「罷了罷了,」劉陟瞟了眼縣衙大門旁立著的那匹孤零零的瘦馬,擺了擺手,「那些白直又不曾配馬,等他們走到,天怕是都黑了,你趕快去取來相應冊籍文書及稱重計量的公器,隨我下鄉入里。」

  一個時辰後,劉陟駐馬於一個微微隆起的土坡之上,揚起馬鞭指著半里外的一處村落道:「馮全乂,這便是你所說的郁右里?」

  馮全乂自然是那經學博士的名字,他聽到劉陟詢問,立即回了個「正是」,然後取出所帶冊籍,「此里有戶二百四十三,所欠稅款……」

  劉陟倒是沒顧上聽這些數據,他的注意力已被村口聚集的數十人吸引了,那些人大多身著茶白色缺胯袍,腰間俱挎著刀兵,看上去應是一隊軍士。

  「過去看看!」話音剛落,劉陟已催動座下馬匹,馮全乂只得趕快收拾好手中書冊,縱馬趕上。

  一箭之地,轉瞬即至;還沒等村口眾人問劉陟從何而來,他已迎著那些人疑問的目光率先發問,「不知各位是哪營軍士,來這偏鄉僻里有何貴幹。」

  「牙外馬步軍都指揮使親兵都!」

  數十軍士中傳出一聲乾脆的回應,隨後那些士卒散向兩側、讓開一條路來。一位弱冠年歲的軍官緩緩走出,上下打量了一番劉陟的官服,目光頓在了他的臉上,像是對縣尉如此年幼有些驚訝。

  「都頭秦彥彰,不知閣下.......」

  「南海尉,劉陟!」劉陟回答的乾淨利落,並未因自己形單影隻而輸了氣勢。

  正當二人目光相互試探之際,一老叟跌跌撞撞從秦彥彰身後爬出,祈求道:「縣尉,請縣尉為郁右里百姓做主!」

  姍姍來遲的馮全義見地上伏著個六七十的老人,立即翻身下馬扶起了他,一番交談才知:此人乃是本地里正,因阻撓這隊軍士入村徵稅,被他們拿了。

  屬吏已至,劉陟心中更是不怵,他聲音又高了一分,「收賦徵稅,乃是州縣政務,何時輪到官軍插手!」

  「你一縣尉,從九品的芝麻小官,也敢……」一軍吏見劉陟這副態度,正要呵斥,卻被秦彥彰止住;他指著村子方向讓開了路,「既然如此,那還請劉縣尉儘快收足去年所差稅錢,好補上軍中缺額。」

  初番交鋒略勝一籌的劉陟漫不經心應了一聲,雙腿輕夾馬腹向村中騎去;那裡正見此,癱在地上喃喃道:「說了輕稅減徭,卻是一厘不少;去年餓死了十幾口,不知今年幾家絕戶,幾家為奴。」


  甫一進村,劉陟便看到幾個小兒在村頭樹下嬉戲,口中還反覆囔著什麼:「官家征布,小民絕戶;官家納糧,餓死耶娘......」

  這幾個孩童嬉鬧的笑臉與他們口中的殘酷現實形成強烈反差,令劉陟心中一堵。

  跟著劉陟入村的不止馮全義,還有領著七八個親衛的秦彥彰;劉陟還未質問他們為何跟來,秦彥彰就已解釋道:

  「這一村數百戶人家,怎麼也得補交上個百十貫稅,一貫錢便是六斤四兩;若是收得糧食、布帛,則更不便於攜帶,縣尉不需要在下幫忙麼?」

  劉陟暗道自己考慮不周,只能捏著鼻子認了;而後喊了馮全乂下馬,二人對著帶來的冊籍,一家一戶清點。雖說是遇到好幾戶不得不將口糧、春種作稅上繳的人家哭天搶地,但整個過程還算得上大體平穩。

  辛苦數個時辰,二人的馬背上已盡掛著裝滿錢帛、米糧的布袋,就連跟隨的軍士手中都拎有不少糧袋,全里的秋稅基本補征齊全了。

  劉陟靠近最後一戶人家,正要敲門;一個青年男子推搡著一個稍長他幾歲的孕婦往門外走來,邊走邊說著:

  「快些吧嫂嫂,要是來不及把它賣些錢財,家中口糧都要被收去,到時候一家五口都得餓死。」

  看這這二人空空如也的雙手,劉陟不禁心生疑竇,自言自語道:「什麼都沒帶,這是要賣些什麼?」

  那青年男子聞言面上無光,背過身去;而孕婦已經是淚眼婆娑,她無奈的指了指隆起的小腹,後竟忍不住抽泣起來。

  劉陟猜到了些什麼,但又難以置信,回頭望向馮全乂;後者心領神會,靠上來耳語,「參軍,這便是『指腹賣』,先立下字據將胎兒賣與富戶得錢,待臨盆之時,便去富戶家中,直接將孩子生予他家為奴,若是個死胎,還要一直生,生出個活的才……」

  「世上怎麼會有如此荒唐之事,我替你交了這稅!」

  那孕婦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秦彥彰潑了一盆冷水:「縣尉倒是慷慨,就是不知這鄰里百姓知道了此事,會不會紛紛到縣尉面前跪著,求閣下幫他們納稅,而閣下又能幫幾人納稅?」

  劉陟三步並作兩步趕至秦彥彰身前,壓低聲音用商量的語氣說道::「秦都頭,請你不要聲張…」

  誰料秦彥彰一反常態,直接駁了他的話,「少一文也不行,你替她交了我也要再從她手上收一回!」

  「如今清海軍的節帥乃是我兄長,與我方便一次,將來必有重謝!」

  秦彥彰卻絲毫不驚訝,指著劉陟的袍子譏笑著,「身為縣尉卻穿著一身五品官的緋色官服,我早早的就猜出你不是一般人,不然哪會對你那麼客氣。」

  而後他豎起食指晃了晃,「不過小衙內你可聽好了,家父可是統領本鎮兩萬牙外兵的馬步軍都指揮使,你的面子,我——不——認——」

  劉陟沒想到自己最大的底牌也無濟於事,一時語塞,但他又不忍心看著那孕婦賣兒,形勢比人強的局面下只好放下身段、抱拳懇請,「算我求你,給他們一條活路吧。」

  「他們要活,又捨不得孩子,那自己賣身為奴不就行了?主人定不會看著他們餓死。」

  秦彥彰一面說著,臉上一面滲出猙獰的笑容,「這般想賣身為奴,便能賣身為奴的生活;不比河東、河北、中原那些死後都不得安生、被製成米肉的蟻民們,好上百倍、千倍?」

  這一番話迴響在劉陟耳畔,激地他雙拳緊攥、指甲嵌入肉中,整條手臂也因用力過猛而顫抖;他暗暗告誡自己絕不可以卵擊石,一連深吸了好幾口氣,才把怒火壓制下去。

  等到劉陟再轉向那戶門前時,叔嫂二人已經拿著一袋錢回來了,應是覺得別無出路,做了那「指腹賣」的交易。

  劉陟不忍卒視,正要吩咐馮全乂趕快收完最後一戶人家的錢,卻又聽到了秦彥彰那惱人的聲音:「《律例》有雲: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這戶人家院中,怎麼曬了一副紙甲?來人,給我拿下!」

  「這副發霉的紙甲,是家中先祖父的遺物,」那男子撲通一聲便跪下了,邊叩著頭邊求饒,「不是私藏的甲冑,還請各位官健網開一面。」

  秦彥彰絲毫不動容,冷冰冰的問了句,「你祖父是做什麼的。」

  那孕婦也顧不上自己的身子,一併跪下解釋:

  「咸通五年,阿翁(公公)與翁父應安南的高都護(高駢)徵募,隨討入寇交趾的南詔蠻,翁父戰歿於南定,屍骨無存,阿翁只帶回了他戰前換下的半襠紙甲回來......」


  「哈哈,原來是個整日做著封侯夢的傻子,結果只消一仗,便被南蠻宰了,」秦彥彰趕忙吩咐要去取那紙甲的軍士,「別拿這蠢人的東西,晦氣!」

  此番言論引得眾軍士紛紛應和;在這一刻,那名三十多年的前死於國事的老卒,仿佛成了天底下最不堪的人。

  心中本就憋著一股氣的劉陟,終於被這幫兵(和諧)痞的言行壓垮了最後一絲理智,破口罵道:「衛疆土、殉國家的忠志之士,自然不及你們這些有爹生沒娘養的孬貨聰明!」

  「你說什麼!」秦彥彰一個箭步沖至劉陟身前,直接將其放倒在地;而後徑直坐在了劉陟身上,單手箍著他雙手,腳上的長靿靴更是結結實實地印在了劉陟臉上,「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你真以為我不敢殺你。」

  一旁的馮全乂見上官有難,也顧不上自身安危,隨手就抄起一根扁擔沖向秦彥彰,結果被旁邊的牙外兵一招放倒。

  劉陟年歲比秦彥章小了六七歲,又不曾在軍中打熬過,無法掙脫束縛;他不顧臉上火辣辣的疼,繼續罵道:「我本以為你們只是有些跋扈,尚可以曉以忠義;卻沒想到你們心都爛透了,漚成了一堆豬屎狗糞。」

  出了口氣的秦彥章倒是冷靜了下來,暗自忖道:

  雖說我不用十分顧及節帥的面子,但要是真傷了這衙內,手下的兵卒怕是沒幾個會因這個原因與節帥作對,倒是更有可能直接縛了我這罪魁禍首邀功。畢竟其他都虞候、兵馬使也能替這幫丘八爭錢索餉,不必非得靠著我父親。

  考慮到這一層,秦彥彰收了踩在劉陟面門上的腳,回到一眾下屬身邊。

  身邊軍吏趁機提議帶走劉陟二人收來的稅錢,卻被秦彥彰拒絕;他故意用劉陟聽得到的聲音向身邊親衛解釋:「他們千辛萬苦收回去,到時候還不是得一分不少發予軍中;我只要想到這衙內百般不願卻又無可奈何的樣子,就十分暢快。」

  「走了,收隊回營!」

  說罷,引著一眾士卒揚長而去。

  掙扎著起身的劉陟心中苦悶、不甘、委屈與憤怒交雜,他氣急之下竟發瘋似的錘起地面,錘得滿手儘是鮮血,頭上的青筋也因那雙瞪地通紅的雙眼而暴起。

  身上的疼痛與遭受的侮辱於劉陟而言,不過是苔蘚之疾;真正讓其感覺的絕望的,是他發覺自己不得不充當這些驕兵悍將壓榨百姓的工具。

  幾個兵將,罵也就罵了;但要是少發藩鎮兵一丁點軍餉,以都指揮使為首的軍頭絕對能在這上面大做文章,煽動士卒作亂。藩鎮兵不會因長官被辱罵而跟藩鎮節帥鬧翻,但絕對會願意為財帛跟節帥兵戎相見。

  劉陟十指狠狠地抓著身下已被鮮血染紅的黃土,疼痛的刺激讓他的眼神漸漸恢復清明;忽然,劉陟猛地抬起頭望向秦彥彰消失的方向,

  「這天下病了,病的很重......」

  「我,要治好這漢家江山的沉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