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捉鳥
張洪和孩子們手握著繩子,遠遠地看著有鳥兒從遠處飛來。
南門這邊有一小片樹林,裡面大部分是移栽的果樹,冬季也有一些鳥類沒有遷徙或者冬眠,它們會在田野、樹林裡尋找一些草籽、果實果腹,視力都是很好的。
看到張洪布置的陷阱下面有穀子,毫不猶豫地飛下來,落在篩子下面,一邊吃著穀子,一邊警惕著打量著周圍,只要有東西靠近,立馬就能飛走。
這是這些鳥類躲避天敵獵殺的手段,也是他們敢來吃穀子的依靠。
不過與人類相比,它們的應對方式就很單一了。
等到篩子底下有了好幾隻鳥在吃東西後,張洪將繩子猛地一拉,木棍應聲而倒,支在木棍上的篩子也落在地上,躲閃不及時的鳥類有好幾隻沒罩在了裡面。
「成功嘍成功嘍,」孩子們興奮地跳著鼓掌,「族長族長,真厲害。」
張洪也很開心,說明魯迅先生的方法很靠譜。
這些鳥以麻雀居多,對於這種毛茸茸的小傢伙們,張洪沒有吃它們的打算,而是讓孩子們摸一摸之後,就給它們放歸野外。
不是張洪愛心泛濫,而是這些鳥類身上總會帶著一些病毒、細菌,摸一摸還好,要是吃下去,指不定能得什麼病出來,畢竟後世很多疾病引起的原因,就是食用這些野生動物。
除了麻雀外,還有一種體型更大的鳥類,就是野鴿子。
張洪讓人送來了裝鳥的小籠子,把這些鴿子給放了進去。張洪有人工繁殖、馴養這些鴿子的想法。
鴿子可以馴養成肉鴿和信鴿,對於肉食不怎麼缺的熊部落,馴養成信鴿的價值無疑更大。
在前世,信鴿被人類使用了好幾千年,直到二戰,信鴿的作用依舊很大,甚至在民間,都有很多個人和機構專門培養信鴿,組織各類信鴿比賽。
張洪小的時候,家裡就落下過一隻受傷的信鴿,他還照顧過很多天,小時候不明白它們腿上綁著的號碼牌的含義,直到長大後偶然看到信鴿比賽,出於好奇搜索了一下,才知道信鴿的一些知識。
當然在原始時代,沒有人比張洪更清楚這些小傢伙們的用法。
孩子們的歡呼聲持續了好幾天,直到另一場降雪把掃開的空地給覆蓋住,這支原本只有幾個小孩後來發展到幾十人的隊伍,才被張洪下令解散。
收穫不小。
被抓住的除了麻雀、野鴿子、斑鳩外,還有幾隻八哥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鳥類。
既然不是為了吃肉,那也沒必要弄死這些小傢伙的生命,於是讓孩子們摸了摸之後,這些鳥就被放歸大自然了。
除了野鴿子。
隨著部落領地的不斷擴大,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要跟得上,而且張洪這兩年要開始計劃著把周圍的部落都納入到熊部落的勢力範圍裡面,那跟各部落建立溝通交流就十分重要。
另外,如果再有像冬天外出長時間在外面的情況,定期放飛鴿子回來,也能讓留在部落的族人們放下心,掌握一些外出隊伍的動態。
鴿子送信的原理是利用鴿子的歸巢本能。
鴿子會在出生後或者被人類馴養後,對自己的巢或者住所產生強烈的依戀,無論飛到哪裡,都會想要回到自己的家。
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人們美好的想法。
實際上鴿子能夠送信,取決於這隻鴿子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鴿子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後世科學家們多年研究,發現鴿子有多種導航方式。一種是利用地球的磁場,鴿子的頭部有一些含鐵的細胞,可以感知磁場的方向,幫助它們確定南北方向。另一種是利用太陽的位置,鴿子有一個生物鐘,可以根據太陽的高度和角度判斷時間和方向。還有一種是利用地標,鴿子會記住沿途飛行時看到的山脈、河流、建築物等特徵物,作為參考點。
當然,鴿子也會受到風力、氣候、視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並不是每隻鴿子都能成功送達信息。
還有不少以鴿子為獵物的猛禽,比如游隼,在部落附近就曾見過他們的身影。
被抓到的野鴿子有20多隻,雖然一時半會分不出來公母,張洪還是決定在雞窩旁邊再搭一個大一點的籠子,周圍圍上網,讓這些鴿子住在裡面。
每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讓他們對這裡產生依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可以逐漸地打開鴿子籠,讓它們飛出去,看是否可以再回來,如果回來,就說明馴化差不多算是成功了。
等到這些鴿子再次產卵、孵化,這第一批的信鴿,估計就能馴化完成了吧。
正常情況下,可能需要個幾個月的時間,這第一代的信鴿就基本可以投入使用了。
張洪計劃在鴿子能夠穩定歸巢後,開始訓練它們攜帶小布條或者輕巧的信物,這樣就可以在部落之間傳遞簡單的信息。
到那個時候,只要遠距離的外出,就可以帶上一對鴿子中的一隻,有需要的時候,把信息寫在麻布上,讓它帶回部落,讓部落留守的人員知道前線的事情和需求,就能更好地配合。
這些鴿子被張洪寄予厚望,要想維持一個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保持良好的信息傳遞方式與匹配的武力同樣重要。
抓鳥尤其是抓這種野鴿子的工作還是不能停下來,恰好在部落周圍,棲息著不少這種野鴿子,平日裡很難抓到,趁著這個冬天,多捕獲一些,光靠現在的20多隻,自然繁育下來,估計要等到張洪入土才能完成設想。
除了自己部落要用,明年準備組織起來的部落聯盟,也要有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不然光靠馬匹傳遞信息,很容易耽誤事情。
雪停後,部落圍牆外,到處是拿著篩子、藤筐、木棍和繩子的族人,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這項抓鳥活動,也成為了另一項族人們津津樂道的娛樂方式,尤其是那些孩子們,愛玩更是他們的天性。
用竹子做成的鳥籠中,放著許多被抓到的鴿子,但能夠配對的卻很少,只能由部落強制分配他們的配偶,讓它們慢慢產生感情。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第一代的馴化肯定是最難,等到這些鴿子能下蛋孵化出了第二代、第三代鴿子,基本上這個事情就差不多完成了。
南門這邊有一小片樹林,裡面大部分是移栽的果樹,冬季也有一些鳥類沒有遷徙或者冬眠,它們會在田野、樹林裡尋找一些草籽、果實果腹,視力都是很好的。
看到張洪布置的陷阱下面有穀子,毫不猶豫地飛下來,落在篩子下面,一邊吃著穀子,一邊警惕著打量著周圍,只要有東西靠近,立馬就能飛走。
這是這些鳥類躲避天敵獵殺的手段,也是他們敢來吃穀子的依靠。
不過與人類相比,它們的應對方式就很單一了。
等到篩子底下有了好幾隻鳥在吃東西後,張洪將繩子猛地一拉,木棍應聲而倒,支在木棍上的篩子也落在地上,躲閃不及時的鳥類有好幾隻沒罩在了裡面。
「成功嘍成功嘍,」孩子們興奮地跳著鼓掌,「族長族長,真厲害。」
張洪也很開心,說明魯迅先生的方法很靠譜。
這些鳥以麻雀居多,對於這種毛茸茸的小傢伙們,張洪沒有吃它們的打算,而是讓孩子們摸一摸之後,就給它們放歸野外。
不是張洪愛心泛濫,而是這些鳥類身上總會帶著一些病毒、細菌,摸一摸還好,要是吃下去,指不定能得什麼病出來,畢竟後世很多疾病引起的原因,就是食用這些野生動物。
除了麻雀外,還有一種體型更大的鳥類,就是野鴿子。
張洪讓人送來了裝鳥的小籠子,把這些鴿子給放了進去。張洪有人工繁殖、馴養這些鴿子的想法。
鴿子可以馴養成肉鴿和信鴿,對於肉食不怎麼缺的熊部落,馴養成信鴿的價值無疑更大。
在前世,信鴿被人類使用了好幾千年,直到二戰,信鴿的作用依舊很大,甚至在民間,都有很多個人和機構專門培養信鴿,組織各類信鴿比賽。
張洪小的時候,家裡就落下過一隻受傷的信鴿,他還照顧過很多天,小時候不明白它們腿上綁著的號碼牌的含義,直到長大後偶然看到信鴿比賽,出於好奇搜索了一下,才知道信鴿的一些知識。
當然在原始時代,沒有人比張洪更清楚這些小傢伙們的用法。
孩子們的歡呼聲持續了好幾天,直到另一場降雪把掃開的空地給覆蓋住,這支原本只有幾個小孩後來發展到幾十人的隊伍,才被張洪下令解散。
收穫不小。
被抓住的除了麻雀、野鴿子、斑鳩外,還有幾隻八哥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鳥類。
既然不是為了吃肉,那也沒必要弄死這些小傢伙的生命,於是讓孩子們摸了摸之後,這些鳥就被放歸大自然了。
除了野鴿子。
隨著部落領地的不斷擴大,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要跟得上,而且張洪這兩年要開始計劃著把周圍的部落都納入到熊部落的勢力範圍裡面,那跟各部落建立溝通交流就十分重要。
另外,如果再有像冬天外出長時間在外面的情況,定期放飛鴿子回來,也能讓留在部落的族人們放下心,掌握一些外出隊伍的動態。
鴿子送信的原理是利用鴿子的歸巢本能。
鴿子會在出生後或者被人類馴養後,對自己的巢或者住所產生強烈的依戀,無論飛到哪裡,都會想要回到自己的家。
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人們美好的想法。
實際上鴿子能夠送信,取決於這隻鴿子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鴿子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後世科學家們多年研究,發現鴿子有多種導航方式。一種是利用地球的磁場,鴿子的頭部有一些含鐵的細胞,可以感知磁場的方向,幫助它們確定南北方向。另一種是利用太陽的位置,鴿子有一個生物鐘,可以根據太陽的高度和角度判斷時間和方向。還有一種是利用地標,鴿子會記住沿途飛行時看到的山脈、河流、建築物等特徵物,作為參考點。
當然,鴿子也會受到風力、氣候、視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並不是每隻鴿子都能成功送達信息。
還有不少以鴿子為獵物的猛禽,比如游隼,在部落附近就曾見過他們的身影。
被抓到的野鴿子有20多隻,雖然一時半會分不出來公母,張洪還是決定在雞窩旁邊再搭一個大一點的籠子,周圍圍上網,讓這些鴿子住在裡面。
每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讓他們對這裡產生依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可以逐漸地打開鴿子籠,讓它們飛出去,看是否可以再回來,如果回來,就說明馴化差不多算是成功了。
等到這些鴿子再次產卵、孵化,這第一批的信鴿,估計就能馴化完成了吧。
正常情況下,可能需要個幾個月的時間,這第一代的信鴿就基本可以投入使用了。
張洪計劃在鴿子能夠穩定歸巢後,開始訓練它們攜帶小布條或者輕巧的信物,這樣就可以在部落之間傳遞簡單的信息。
到那個時候,只要遠距離的外出,就可以帶上一對鴿子中的一隻,有需要的時候,把信息寫在麻布上,讓它帶回部落,讓部落留守的人員知道前線的事情和需求,就能更好地配合。
這些鴿子被張洪寄予厚望,要想維持一個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保持良好的信息傳遞方式與匹配的武力同樣重要。
抓鳥尤其是抓這種野鴿子的工作還是不能停下來,恰好在部落周圍,棲息著不少這種野鴿子,平日裡很難抓到,趁著這個冬天,多捕獲一些,光靠現在的20多隻,自然繁育下來,估計要等到張洪入土才能完成設想。
除了自己部落要用,明年準備組織起來的部落聯盟,也要有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不然光靠馬匹傳遞信息,很容易耽誤事情。
雪停後,部落圍牆外,到處是拿著篩子、藤筐、木棍和繩子的族人,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這項抓鳥活動,也成為了另一項族人們津津樂道的娛樂方式,尤其是那些孩子們,愛玩更是他們的天性。
用竹子做成的鳥籠中,放著許多被抓到的鴿子,但能夠配對的卻很少,只能由部落強制分配他們的配偶,讓它們慢慢產生感情。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第一代的馴化肯定是最難,等到這些鴿子能下蛋孵化出了第二代、第三代鴿子,基本上這個事情就差不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