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辭舊歲
連續幾天,整個馬廄外圍滿了來看熱鬧的族人,對於冬季生活枯燥又無聊的族人們來說,在工作之餘看一看這些馴馬的場景,比悶在房間裡睡覺有意思的多了。
部落帶回來的200多匹野馬,適合騎乘的就有一半,剩下的50多匹是小馬駒,也是可以給部落里那些半大的孩子們準備的,還有一些馬,雖然不能騎乘,但也可以用來耕地或者拉車。
反正在部落里,即便是一根木棍、一條煤條都有它的用處,不用擔心被埋沒。
持續了5天的馴馬,讓張洪感覺胳膊都不是自己的了,每次馴馬的時候,他都得在旁邊控制著馬,不讓馬匹和騎手受傷,這讓他兩隻手上都是被韁繩勒的破皮的傷口,幸好其他族人也逐漸知道了怎樣馴服它們,不然張洪會更崩潰。
要不是外面都是茫茫大雪,族人們老早就騎著馬往遠方狂奔了。張洪隨後又跟熊巫制定了馬匹的使用照料要求,這些馴服好馬匹的騎手們,都要輪流來給這些馬餵草料、擦洗身體,還要多跟它們交流,別管它們聽不聽的懂,張洪認為這是跟它們處好關係的一個方法。
等到春耕之後,張洪會帶著人再去北邊的地方,看一看能不能抓到更多的野馬回來。有了這些馬匹的加入,部落就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將未知的區域都給探索出來。
馬身上需要有兩個重要的裝具,有了它們,會讓族人在馬背上待的更穩,行動起來也更加方便。
這就是張洪準備訓練時,能夠在馬背上射箭或者拿長矛刺擊的裝具:馬鞍和馬鐙。
華夏最早的馬鞍應該早於秦朝,在兵馬俑坑中可以看到,陶馬的背上已經配備了馬鞍,一個方形的墊子,裡面有一些填充物。
張洪對此很有體會,騎在馬上,要是沒有東西墊著,臀部就得跟馬背上的脊梁骨反覆撞擊和摩擦,別說騎上一天了,走上幾步都難受的不得了。
在馴服紫風後,張洪連夜用獸皮和麻布縫了一個墊子,做成了一個兩頭稍高,中間略低的形狀,跟後世的馬鞍很像。
但是在野外,沒有那麼多的條件,後世的馬鞍,基本上是以硬皮或者木頭做成的,與馬背接觸的地方也會用柔軟的材料給墊一下,防止磨破馬背。
回到部落里,張洪讓木工們根據馬匹背部的寬度設計了幾種不同規格的馬鞍——高橋馬鞍,這個大約出現在東漢時期,馬鞍前後突起,將騎兵的腰臀前後夾住,阻止騎兵身體的前後滑動。在沒有高橋馬鞍的時候,騎兵很難保持縱向的平衡,馬低頭急剎車,騎兵就容易向前落馬;馬揚起前蹄,騎兵就會往後落馬。
有了高橋馬鞍之後,腰臀有了依靠,雙手也解放了出來。
還有一個東西就是馬鐙,雖然結構很簡單,就是在馬鞍旁邊垂下兩根繩子,下面綁著一個用木頭做成的三角形框架,在騎乘的時候,雙腳就可以蹬在上面,有借力的地方,騎乘起來就十分方便。
人騎在沒有馬鐙的馬上,平穩地騎行尚可,不能做劇烈的動作,像長矛、大刀之類的長兵器均無法使用,更別說張洪心心念念的騎射了。
當然現在一切只是一個開始,部落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騎馬的。從馴化的過程來看,部落里還有至少四分之一的族人,對馬匹很是恐懼,或者由於身體原因,無法進行騎乘。
這些張洪也沒有要求,畢竟他不打算深入草原,當遊牧民族,現在有圍牆的保護,有周圍田地的產出,還有這麼多牲口的餵養,安全性和食物充足性要高上很多。遊牧民族能有啥,只有這些牲口可以吃。
後面抓到更多的馬匹,張洪還將把現在的驢車給改進一下,變成可以乘坐的馬車,馬的耐力和速度要比驢子高上很多,有了馬車,相信從最西邊的黑齒部落到最東邊的水部落,只要道路暢通的情況下,一個小時就能跑上20公里,3天就能跑到。
野馬群的馴化,讓張洪覺得這個冬天的冒險很是值得,今年有了經驗,明年就能抓到更多的馬匹,部落的各種事情,也會省力不少。
明年總算可以騎著馬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了,張洪撫摸著紫風的脖子,用木梳給它梳著油光發亮的毛髮。
而熊巫此時正在教室里給張洪沿途「忽悠」過來的其他族人,普及文字和語言。
「這個叫鐵鍬,是用來翻土、挖地的工具,跟我讀,鐵~鍬……」
教室里,30個人艱難地拿著用豬毛做成的筆,沾著碳粉調成的墨汁,在竹簡上寫著今天學到的字。
這些竹簡就相當於是他們的作業本,有人不小心寫錯,就要用小刀一點點地把上面寫錯的字給劃掉,然後再將正確的寫上去。
其他部落的族人,學習熊部落的語言和文字,張洪是覺得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其他族人能夠理解熊部落的各種安排,更好地配合日後的工作。
這些人到來之後,只來得及驚嘆熊部落的強盛,接著就被張洪扔到部落的各個工坊中去勞作,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不如跟著部落的人好好「學習」。
這個時代的人可沒有什麼摸魚的概念,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溫暖的房間,幹活的勁頭很足。他們也是帶著部落族人的叮囑而來,畢竟收了人家熊部落的東西,他們還提供食物和住宿,要比留在部落里挨餓受凍強不少,很多人都想著要留在這裡不回去了。
現在熊部落的原住民共有156人,加上這30個「外來務工人員」,每日的食物消耗量也增長迅速,看著每天不斷往下取的肉食,熊巫的眼神中滿是心疼。
部落食物的儲量還是很安全的,肉乾、魚肉、牛肉這些肉類,至少夠吃到明年夏天的,還有野菜、乾果,實在不行,宰殺掉一些牛羊也行,更別說還有滿滿幾大倉的穀子。這些食物不吃的話,等天氣暖和了,就容易壞掉,白白浪費還不如給這些人吃掉。
漫長的冬季過去快有一半了,按照去年的時間來看,應該也快到「過年」了。
熊巫從山洞裡取出了去年祭祀時的衣服和道具,自從張洪跟他講了很多後世關於過年的習俗和禮儀及注意事項後,熊巫就牢牢地刻在了木板上,只要沒有事情,就會去山洞翻一下,並不時地添加一些文字上去。
這幾天,隨著年節的到來,熊洪跟熊黑熊祀等幾個有祭祀經驗的人聚到一起,經常討論一些舞步啊、服飾啦這些,反正張洪對這個很不感冒,作為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受到後世科學系統的薰陶,只覺得這些很有趣,但也沒有制止他們的行為和想法。
總不能跟他們說自己來自後世,你們現在祭祀的東西有沒有還存在疑慮呢。有著原始的祭祀儀式也好,通過這樣的文化展現形式,讓周圍的部落都加入進來,共同「造神」,產生文化認同,那形成的新部落,凝聚力肯定要高上很多。
去年過年只是吃了一些美食,而今年,有了更多的食物。
過年前半個月,部落里就開始準備起來了。
按照張洪的安排,辛苦一年才織出來的麻布,一卷捲地從倉庫里搬出來,幾個專門縫製衣服、獸皮的女性,給每個族人都縫了一件衣服,作為福利,過年穿新衣麼。
部落圍牆裡也四處掛滿了用桃木木板刻成的符文,尤其是在宗廟正門兩側的立柱上,刻著張洪作詞、熊黑執筆寫的桃木對聯:
五穀豐惟願世上少饑饉,六畜興可盼人間滿倉廩
當然,要實現這個理想或者目標,窮極張洪一生,都不會有可能,但是願望是願望,這是一個對美好未來的想像。
部落現在有馬、牛、羊,雞、犬、豬這六種牲口,還有驢子、鹿、鴨子、鵝等動物,再加上部落周圍偶爾能碰到的蛇,水裡的魚,可以說肉食食譜已經很豐盛了。
植物這邊的五穀,目前只有粟、菽這兩種,至於高粱、麥子和稻穀,要麼還在遙遠的中亞,要麼還在南方,甚至還沒有進化到,張洪對此也很滿意,沒有就沒有吧,有什麼就吃什麼。
部落帶回來的200多匹野馬,適合騎乘的就有一半,剩下的50多匹是小馬駒,也是可以給部落里那些半大的孩子們準備的,還有一些馬,雖然不能騎乘,但也可以用來耕地或者拉車。
反正在部落里,即便是一根木棍、一條煤條都有它的用處,不用擔心被埋沒。
持續了5天的馴馬,讓張洪感覺胳膊都不是自己的了,每次馴馬的時候,他都得在旁邊控制著馬,不讓馬匹和騎手受傷,這讓他兩隻手上都是被韁繩勒的破皮的傷口,幸好其他族人也逐漸知道了怎樣馴服它們,不然張洪會更崩潰。
要不是外面都是茫茫大雪,族人們老早就騎著馬往遠方狂奔了。張洪隨後又跟熊巫制定了馬匹的使用照料要求,這些馴服好馬匹的騎手們,都要輪流來給這些馬餵草料、擦洗身體,還要多跟它們交流,別管它們聽不聽的懂,張洪認為這是跟它們處好關係的一個方法。
等到春耕之後,張洪會帶著人再去北邊的地方,看一看能不能抓到更多的野馬回來。有了這些馬匹的加入,部落就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將未知的區域都給探索出來。
馬身上需要有兩個重要的裝具,有了它們,會讓族人在馬背上待的更穩,行動起來也更加方便。
這就是張洪準備訓練時,能夠在馬背上射箭或者拿長矛刺擊的裝具:馬鞍和馬鐙。
華夏最早的馬鞍應該早於秦朝,在兵馬俑坑中可以看到,陶馬的背上已經配備了馬鞍,一個方形的墊子,裡面有一些填充物。
張洪對此很有體會,騎在馬上,要是沒有東西墊著,臀部就得跟馬背上的脊梁骨反覆撞擊和摩擦,別說騎上一天了,走上幾步都難受的不得了。
在馴服紫風後,張洪連夜用獸皮和麻布縫了一個墊子,做成了一個兩頭稍高,中間略低的形狀,跟後世的馬鞍很像。
但是在野外,沒有那麼多的條件,後世的馬鞍,基本上是以硬皮或者木頭做成的,與馬背接觸的地方也會用柔軟的材料給墊一下,防止磨破馬背。
回到部落里,張洪讓木工們根據馬匹背部的寬度設計了幾種不同規格的馬鞍——高橋馬鞍,這個大約出現在東漢時期,馬鞍前後突起,將騎兵的腰臀前後夾住,阻止騎兵身體的前後滑動。在沒有高橋馬鞍的時候,騎兵很難保持縱向的平衡,馬低頭急剎車,騎兵就容易向前落馬;馬揚起前蹄,騎兵就會往後落馬。
有了高橋馬鞍之後,腰臀有了依靠,雙手也解放了出來。
還有一個東西就是馬鐙,雖然結構很簡單,就是在馬鞍旁邊垂下兩根繩子,下面綁著一個用木頭做成的三角形框架,在騎乘的時候,雙腳就可以蹬在上面,有借力的地方,騎乘起來就十分方便。
人騎在沒有馬鐙的馬上,平穩地騎行尚可,不能做劇烈的動作,像長矛、大刀之類的長兵器均無法使用,更別說張洪心心念念的騎射了。
當然現在一切只是一個開始,部落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騎馬的。從馴化的過程來看,部落里還有至少四分之一的族人,對馬匹很是恐懼,或者由於身體原因,無法進行騎乘。
這些張洪也沒有要求,畢竟他不打算深入草原,當遊牧民族,現在有圍牆的保護,有周圍田地的產出,還有這麼多牲口的餵養,安全性和食物充足性要高上很多。遊牧民族能有啥,只有這些牲口可以吃。
後面抓到更多的馬匹,張洪還將把現在的驢車給改進一下,變成可以乘坐的馬車,馬的耐力和速度要比驢子高上很多,有了馬車,相信從最西邊的黑齒部落到最東邊的水部落,只要道路暢通的情況下,一個小時就能跑上20公里,3天就能跑到。
野馬群的馴化,讓張洪覺得這個冬天的冒險很是值得,今年有了經驗,明年就能抓到更多的馬匹,部落的各種事情,也會省力不少。
明年總算可以騎著馬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了,張洪撫摸著紫風的脖子,用木梳給它梳著油光發亮的毛髮。
而熊巫此時正在教室里給張洪沿途「忽悠」過來的其他族人,普及文字和語言。
「這個叫鐵鍬,是用來翻土、挖地的工具,跟我讀,鐵~鍬……」
教室里,30個人艱難地拿著用豬毛做成的筆,沾著碳粉調成的墨汁,在竹簡上寫著今天學到的字。
這些竹簡就相當於是他們的作業本,有人不小心寫錯,就要用小刀一點點地把上面寫錯的字給劃掉,然後再將正確的寫上去。
其他部落的族人,學習熊部落的語言和文字,張洪是覺得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其他族人能夠理解熊部落的各種安排,更好地配合日後的工作。
這些人到來之後,只來得及驚嘆熊部落的強盛,接著就被張洪扔到部落的各個工坊中去勞作,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不如跟著部落的人好好「學習」。
這個時代的人可沒有什麼摸魚的概念,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溫暖的房間,幹活的勁頭很足。他們也是帶著部落族人的叮囑而來,畢竟收了人家熊部落的東西,他們還提供食物和住宿,要比留在部落里挨餓受凍強不少,很多人都想著要留在這裡不回去了。
現在熊部落的原住民共有156人,加上這30個「外來務工人員」,每日的食物消耗量也增長迅速,看著每天不斷往下取的肉食,熊巫的眼神中滿是心疼。
部落食物的儲量還是很安全的,肉乾、魚肉、牛肉這些肉類,至少夠吃到明年夏天的,還有野菜、乾果,實在不行,宰殺掉一些牛羊也行,更別說還有滿滿幾大倉的穀子。這些食物不吃的話,等天氣暖和了,就容易壞掉,白白浪費還不如給這些人吃掉。
漫長的冬季過去快有一半了,按照去年的時間來看,應該也快到「過年」了。
熊巫從山洞裡取出了去年祭祀時的衣服和道具,自從張洪跟他講了很多後世關於過年的習俗和禮儀及注意事項後,熊巫就牢牢地刻在了木板上,只要沒有事情,就會去山洞翻一下,並不時地添加一些文字上去。
這幾天,隨著年節的到來,熊洪跟熊黑熊祀等幾個有祭祀經驗的人聚到一起,經常討論一些舞步啊、服飾啦這些,反正張洪對這個很不感冒,作為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受到後世科學系統的薰陶,只覺得這些很有趣,但也沒有制止他們的行為和想法。
總不能跟他們說自己來自後世,你們現在祭祀的東西有沒有還存在疑慮呢。有著原始的祭祀儀式也好,通過這樣的文化展現形式,讓周圍的部落都加入進來,共同「造神」,產生文化認同,那形成的新部落,凝聚力肯定要高上很多。
去年過年只是吃了一些美食,而今年,有了更多的食物。
過年前半個月,部落里就開始準備起來了。
按照張洪的安排,辛苦一年才織出來的麻布,一卷捲地從倉庫里搬出來,幾個專門縫製衣服、獸皮的女性,給每個族人都縫了一件衣服,作為福利,過年穿新衣麼。
部落圍牆裡也四處掛滿了用桃木木板刻成的符文,尤其是在宗廟正門兩側的立柱上,刻著張洪作詞、熊黑執筆寫的桃木對聯:
五穀豐惟願世上少饑饉,六畜興可盼人間滿倉廩
當然,要實現這個理想或者目標,窮極張洪一生,都不會有可能,但是願望是願望,這是一個對美好未來的想像。
部落現在有馬、牛、羊,雞、犬、豬這六種牲口,還有驢子、鹿、鴨子、鵝等動物,再加上部落周圍偶爾能碰到的蛇,水裡的魚,可以說肉食食譜已經很豐盛了。
植物這邊的五穀,目前只有粟、菽這兩種,至於高粱、麥子和稻穀,要麼還在遙遠的中亞,要麼還在南方,甚至還沒有進化到,張洪對此也很滿意,沒有就沒有吧,有什麼就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