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張居正初掌大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572年六月十六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未穿透層層薄霧,整個京城便已被一種壓抑而緊張的氛圍所籠罩。紫禁城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一頭沉睡的巨獸,卻又似乎隨時可能甦醒發出怒吼。皇宮內的宮殿莊嚴肅穆,雕樑畫棟在黯淡的光線下顯得有些陰森。

  會極門前,大臣們早早地便聚集在此,他們身著朝服,神情各異,有的面色凝重,有的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著。每個人都能感覺到今天將會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

  高拱當值,他昂首挺胸地站在那裡,身姿挺拔,目光中透著威嚴。他的內心既充滿了對今天局勢的期待,又有著一絲不安。他期待著能夠借著這個機會,將馮保這個眼中釘拔除,恢復內閣應有的權力,以實現自己輔佐幼主、振興大明的抱負。然而,他也深知馮保在宮中的勢力盤根錯節,這場鬥爭的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今日,定要與那馮保做個了斷。」高拱握緊了拳頭,心中暗暗想道。

  張居正稱病未到,這讓高拱心中隱隱有些疑惑。他知道張居正與自己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但在這關鍵時刻稱病,高拱總覺得事情有些蹊蹺。「張居正此舉,到底是何用意?難道他已經知曉了什麼?」高拱皺起了眉頭,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慮。

  此時,朱翊鈞在會極門召見大臣們,他坐在龍椅上,小小的身軀在寬大的座椅中顯得有些單薄。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緊張和不安,畢竟他只是一個年僅十歲的孩子,面對這樣複雜的朝廷局勢,他還遠遠無法理解和掌控。在他身旁,馮保站得筆直,眼睛卻不停地掃視著下方的大臣們,嘴角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

  朱翊鈞催促張居正前來,聲音稚嫩卻又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大臣們聽到皇帝的旨意,心中更加疑惑。高拱則認為這是將要驅逐馮保的前奏,他的心跳不禁加快了幾分,臉上露出了一絲期待的神情。「看來,今天就是解決馮保問題的好時機。」高拱心中暗自想道,他整了整衣冠,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對決。

  然而,事情卻朝著高拱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馮保向前一步,清了清嗓子,大聲傳皇后、皇貴妃、皇帝之旨:「敬告內閣、五府、六部大臣們。先帝歸天的前一日,召內閣三大臣至御榻前,與我們母子三人,親受遺詔,說:『太子年少,靠你們輔導。』大學士高拱,攬權專政,削奪皇權,作威作福,全不許皇帝作主,我們母子日夜擔驚受怕。即令他回原籍閒住,不許停留。你們這些大臣,受國家大恩,怎麼阿附權臣,蔑視幼主!從今以後,應該洗心革面,盡忠報效,有重蹈覆轍者,依法懲處。」

  馮保的聲音在會極門廣場上迴蕩,每一個字都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直直地刺向高拱。高拱聽到旨意,如遭雷擊,他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這……這是污衊!我高拱對大明忠心耿耿,何時攬權專政、削奪皇權了?」高拱憤怒地吼道,他的身體微微顫抖,雙手緊緊地握成拳頭,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

  大臣們聽到旨意,也都驚愕地看向高拱,他們中有些人雖然對高拱的強勢有所不滿,但也不相信他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一時間,廣場上鴉雀無聲,只有高拱憤怒的吼叫聲在空氣中迴蕩。

  高拱看向馮保,眼中燃燒著憤怒的火焰。「馮保,你這奸佞小人,竟敢污衊我!你以為你可以一手遮天嗎?」高拱怒聲說道,他恨不得立刻衝上去將馮保撕成碎片。

  馮保卻絲毫不懼,他冷笑一聲,說道:「高拱,這是皇后、皇貴妃和皇上的旨意,你還敢違抗嗎?」

  高拱知道此時與馮保爭辯已經無濟於事,他把目光投向了坐在龍椅上的朱翊鈞,眼中充滿了失望和痛心。「皇上,老臣冤枉啊!老臣一心輔佐皇上,絕無貳心,請皇上明察!」高拱撲通一聲跪下,朝著朱翊鈞的方向磕頭,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響。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眼神中閃過一絲猶豫。他年幼無知,對朝廷中的政治鬥爭並不完全理解,只是聽從了太后和馮保的話。他看著跪在地上的高拱,心中有些不忍,但又不敢違背太后的旨意。「高……高拱,你先回原籍吧。」朱翊鈞小聲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高拱聽到皇帝的話,知道大勢已去。他緩緩站起身來,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不甘。他環顧四周,看著那些曾經共事的大臣們,有的面露同情之色,有的則低下頭不敢與他對視。高拱仰天大笑,笑聲中充滿了悲涼。「哈哈哈哈,這就是我高拱的下場嗎?我一心為國,卻落得如此田地。」

  說完,高拱當天便離開朝門。他失魂落魄地走在京城的街道上,腳步沉重而緩慢。他的朝服在風中凌亂,曾經的威風凜凜如今已消失不見。他來到城門口,找到一輛破舊的牛車,也顧不上許多,就站在了上邊。車夫揮動著鞭子,牛車緩緩啟動,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仿佛在為高拱的遭遇發出嘆息。


  錦衣衛校尉兵丁跟在後面,他們按照命令緩慢地追逐驅趕,看似是在執行公務,實則是在羞辱高拱。高拱站在牛車上,望著漸漸遠去的京城,心中五味雜陳。他想起自己多年來在朝廷中的奮鬥,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嘔心瀝血,沒想到最終卻被人陷害,落得個如此悽慘的下場。他的家產財物都被沒收,曾經的榮耀和地位如今都已化為烏有,他成為了京城百姓口中的笑柄。

  「想我高拱,一生清正廉潔,為了大明鞠躬盡瘁,卻不想被奸人所害。」高拱喃喃自語,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但他強忍著不讓淚水落下。他知道自己不能就這樣被打倒,他要等待機會,洗清自己的冤屈。

  高拱離開後,張居正為他申請乘驛車回鄉。張居正的內心十分複雜,他雖然與高拱有過競爭,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背後推波助瀾,但他也明白高拱是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家。他看著高拱落寞的背影,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愧疚。「高拱啊高拱,非我絕情,實乃形勢所迫。但願你回鄉後能安享晚年。」張居正心中暗自嘆息。

  而高儀不久也終於因病而死。張居正成為了這場權力鬥爭的最大贏家,他昂然成為首輔。

  、

  幾天後,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稀疏地灑落在紫禁城那宏偉壯麗的宮殿之上。皇宮內一片莊嚴肅穆,朱紅色的宮牆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鮮艷,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宮殿曾經見證過的無數歷史故事。宮殿的飛檐斗拱上雕刻著精美的龍鳳圖案,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

  在皇宮平台之上,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端坐在龍椅之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莊重和威嚴。儘管他還只是個孩子,但在這宮廷的氛圍薰陶下,他也逐漸學會了如何在眾人面前保持皇帝的儀態。他身著華麗的龍袍,龍袍上繡著的金線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張居正緩緩走上平台,他身姿挺拔,步伐穩健,一襲素色的朝服更襯得他氣宇軒昂。他的面容沉靜如水,眼神深邃而睿智,讓人難以捉摸他內心的想法。他走到平台中央,恭敬地向朱翊鈞行禮,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禮,每一個動作都標準而規範,額頭輕觸地面,發出輕微的聲響。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說道:「父皇多次稱讚先生是忠臣。」他的聲音清脆稚嫩,在這空曠的平台上迴蕩。

  張居正聽聞此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但他的表情依然保持著恭敬和謙遜。他緩緩抬起頭,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花,再次叩頭謝恩,說道:「陛下如此說,臣深感惶恐。臣蒙先帝厚恩,自當竭盡全力,效犬馬之勞。今國家要務,臣以為只在於遵守舊制,不必胡亂更改。祖宗之法歷經歲月考驗,自有其精妙之處,若貿然變更,恐生亂象。至於講學親賢,愛民節用,此又為君之道最重要的,請皇上留意。」張居正的言辭懇切,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他對國家和皇帝的忠誠。

  朱翊鈞微微點頭,說道:「好。」他雖然年幼,但也能感受到張居正話語中的真誠和重要性。

  隨後,朱翊鈞示意身邊的太監賜給張居正酒食銀、幣。太監們魚貫而出,手中端著精美的托盤,托盤上放著豐盛的酒食和閃閃發光的銀、幣。張居正再次叩頭謝恩,接過賞賜。他的心中明白,這不僅僅是皇帝對他個人的賞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責任。

  張居正自此當權,他站在權力的巔峰,望著遠方,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大明王朝如今面臨著諸多問題,內有財政虧空、吏治腐敗,外有邊疆憂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暗暗發誓,定要以天下為己任,扭轉這衰敗的局勢。「我張居正定要讓大明重現昔日輝煌,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張居正握緊了拳頭,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

  朝廷內外,眾人皆仰慕張居正的風采。他的名字如雷貫耳,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官員們對他既敬重又畏懼,敬重他的才華和能力,畏懼他那雷厲風行的改革手段。張居正一心尊崇君主的權力,他認為皇帝是國家的象徵,只有維護皇帝的權威,才能確保國家的穩定。他積極考核官吏政績,對那些貪污腐敗、無能之輩毫不留情。

  在朝堂之上,張居正常常與官員們商議國家大事。他言辭犀利,思維敏捷,每一個決策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常常說:「太祖(朱元璋)是深明為君威嚴之道的。世宗(朱厚熜)能領會其意旨,所以高臥處理政事的大殿之中,無為而治,天下不亂。當今天子,是世宗(朱厚熜)之孫,怎能不效法祖父呢!」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導朱翊鈞樹立正確的君主觀念,同時也為自己的改革措施尋找歷史依據。

  張居正準備詔書的草稿時,總是格外用心。他在書房中,秉燭夜書,周圍堆滿了各種書籍和文件。他時而皺眉沉思,時而奮筆疾書,每一個字都傾注了他的心血。他深知詔書的重要性,它代表著皇帝的旨意,關係到國家的政策走向。


  當張居正拿著詔書草稿向朱翊鈞請示時,朱翊鈞坐在御書房的龍椅上,表情嚴肅。他接過草稿,仔細閱讀,雖然他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還不能完全理解,但他能感受到張居正的用心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朱翊鈞決定召見群臣當廷告戒他們,以顯示皇帝對國家事務的重視。朝堂之上,氣氛莊重而緊張。百官們整齊地站列著,他們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皇帝此次召見所為何事。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大聲說道:「朕今日召集群臣,乃是為了國家大事。張閣老所擬詔書,關乎國計民生,朕已審閱。朕希望諸位大臣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為國家效力。若有懈怠者,定當嚴懲不貸。」他的聲音雖然稚嫩,但卻充滿了威嚴。

  百官們聽聞此言,心中一驚。他們明白,皇帝這是在表明態度,同時也是在警告他們。張居正站在一旁,微微低頭,心中暗自欣慰。

  半年後,京城寒風凜冽,呼嘯的北風如鋒利的刀刃,切割著每一寸空間。紫禁城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宮殿的琉璃瓦在白雪的映襯下閃爍著冰冷的光芒,宛如一座巨大的冰雪城堡。然而,在這寒冷的冬日裡,皇宮內卻因張居正的一項舉動而洋溢著別樣的暖意。

  張居正,這位心懷天下、立志改革的內閣首輔,深知教育年幼君主對於國家命運的重要性。他精心編撰了一部名為《帝鑒圖說》的書籍,希望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年僅十歲的朱翊鈞傳授為君之道、治國之理。這一日,張居正懷抱精心裝幀的《帝鑒圖說》書冊,神色莊重地走向皇宮。他的步伐沉穩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大明王朝的命運之弦上。他身著厚實的朝服,衣擺隨著腳步輕輕擺動,在雪地中留下一串清晰的腳印。

  朱翊鈞正在宮中,他對張居正的到來滿懷期待。當張居正捧著書冊踏入宮殿的那一刻,朱翊鈞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喜形於色。他小小的身軀迅速從座位上起立,動作敏捷而充滿活力,展現出孩童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渴望。「張先生,您來了!」朱翊鈞清脆的聲音中帶著興奮。

  張居正恭敬地走到朱翊鈞面前,微微躬身,雙手呈上《帝鑒圖說》。朱翊鈞迫不及待地命左右侍從展開書冊,他的眼神緊緊地盯著那逐漸展開的畫卷,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

  張居正站在一旁,開始為朱翊鈞指點大義。他的聲音沉穩而富有磁性,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將書中的智慧緩緩注入朱翊鈞的心田。「陛下,此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聖哲芳規』講述的是歷代聖明君主的嘉言善行,下篇『狂愚覆轍』則是警示君主們不可重蹈的昏庸之舉。」張居正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著書中的圖畫和文字,深入淺出地講解著。

  朱翊鈞聽得入神,他的小腦袋隨著張居正的講解輕輕晃動,時而皺眉思考,時而點頭稱是。當張居正講到關鍵之處時,朱翊鈞會不由自主地向前傾身,生怕錯過一個字。「張先生,漢文帝為何要去細柳營勞軍呢?」朱翊鈞突然問道,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充滿了求知慾。

  張居正微微一笑,耐心地回答道:「陛下,漢文帝去細柳營勞軍,乃是為了彰顯對軍隊的重視,提振士氣。當時,國家雖處太平,但武備不可鬆懈。漢文帝深知,只有軍隊強大,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朱翊鈞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張先生,朕明白了。祖宗以武功定天下,如今太平日久,武備漸漸鬆弛,朕不能不及早整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堅定,仿佛在這一刻,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作為君主的責任。

  張居正心中暗自欣慰,他看著朱翊鈞,眼中充滿了期許。「陛下聖明,能有此覺悟,實乃大明之福。臣以為,陛下可從加強軍事訓練、改善軍備、選拔良將等方面著手,整頓武備。」

  朱翊鈞認真地聽著張居正的建議,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君臣二人一問一答,仿佛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一問一答間,朱翊鈞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感受到了張居正的忠誠和智慧,而張居正也看到了朱翊鈞的聰慧和可塑性。

  講解完畢後,朱翊鈞對這本書冊十分滿意,當下下令將《帝鑒圖說》送交史館。他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後世子孫學習為君之道的重要參考,讓大明的統治能夠永遠延續下去。隨後,朱翊鈞又賜給張居正銀、幣,以表彰他的用心。

  一日,朱翊鈞前往文華殿聽講。文華殿內,溫暖如春,爐火熊熊燃燒,驅散了冬日的嚴寒。朱翊鈞坐在御座上,神情專注地聽著講官講學。講官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歷史典故和治國方略,朱翊鈞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凝視講官,眼中閃爍著思考的光芒。

  講學完畢後,朱翊鈞開始瀏覽書籍。當他看到漢文帝至細柳營勞軍之事時,不禁想起了張居正之前的講解。他的手指輕輕撫摸著書頁上的文字,心中思緒萬千。

  正在此時,張居正前來文華殿向朱翊鈞匯報政務。他走進殿內,看到朱翊鈞正在閱讀關於細柳營的記載,便走上前說道:「皇上,臣此前向陛下提及過細柳營之事,陛下如今再次覽閱,想必有更深的感悟。皇上應該留心軍事,祖宗以武功定天下,太平日久,武備漸漸鬆弛,不能不及早整頓。」張居正的語氣誠懇而堅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國家軍事狀況的擔憂。

  朱翊鈞抬起頭,看著張居正,眼中充滿了敬佩。「張先生,朕記得您的話。朕近日也在思考如何整頓武備,只是朕年幼,還需先生多多教導。」

  張居正微微躬身,說道:「陛下謙虛了。臣以為,可先從京城的京營入手,加強士兵的訓練,提高他們的戰鬥力。同時,選派有經驗、有能力的將領負責京營的訓練和管理。此外,還應增加軍費投入,改善軍備,確保軍隊裝備精良。」

  朱翊鈞認真地聽著張居正的話,不時地點點頭。「張先生所言極是。朕會下令讓相關部門著手辦理此事。」

  張居正接著說:「陛下,軍事整頓不僅關乎京城的安全,更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穩定。地方上的軍隊也需加強管理和訓練,各邊防重鎮更是重中之重。我們要確保邊防穩固,才能抵禦外敵入侵。」

  朱翊鈞皺起眉頭,問道:「張先生,那如何才能確保邊防穩固呢?」

  張居正沉思片刻,回答道:「陛下,首先要選拔優秀的將領鎮守邊防。這些將領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忠誠的品質。其次,要加強邊防設施建設,如修築城牆、堡壘等。再者,要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的關係,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避免戰爭的發生。但同時,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放鬆軍事準備。」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心中豁然開朗。「張先生,朕明白了。朕會按照您的建議去做,努力整頓武備,讓大明的軍隊更加強大。」

  張居正看著朱翊鈞堅定的眼神,心中充滿了希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