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阿姐一路辛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14章 阿姐一路辛苦!

  朱寅一身緋紅常服,胸口四品文官的雲雁補子,一副清貴文臣的派頭。

  在一眾頂盔攢甲的武將之中,顯得格外亮眼。

  朱寅繼續道:「自古李姓多名將。如松將軍虎頭燕頷,氣勢不凡,果真古名將風采,在下見之心折。這次有李將軍出馬,我與大將軍如有神助啊。」

  李如柏見朱寅如此熱情,沒有欽差巡撫和天下奇才的架子,多少有點意外。

  大名鼎鼎的江左朱郎,對自己這麼客氣的麼?

  朱寅十二歲三元及第,驚才絕艷,前所未有。江左朱郎的大名響徹天下,民間皆以為是文曲星君轉世,不是一般的文官相公可比。

  如今年僅十五,已是一個傳奇。文官之清貴,臻於極點。

  毫不誇張的說,天下很多人不知道首輔,卻很少有人不知道朱寅。

  這種人物,李如松本來以為會像很多文官那樣盛氣凌人,對武將不假顏色,誰知居然如此平易近人。

  二弟說江左朱郎和他關係莫逆,乃是忘年之交。難道是看在二弟的面子,才對自己青睞?

  李如松堂堂二品武官(都督事),身經百戰的大將,聽了朱寅的話居然有點受寵若驚了,趕緊俯首作揖道:

  「撫台相公過獎了,末將萬不敢當。相公大名如雷貫耳,末將今日一見,方知傳言不虛。」

  李如松的一張國子臉居然微微發熱,不由想起少年時期學習兵法,老師徐渭誇獎自己時的感覺。

  李如松和李如柏乃是親兄弟,可樣貌卻大有不同。

  李如柏是肉乎乎的圓臉,眼晴細長,長相有點像藏狐。雖然也有武將的氣概,卻多少帶著一絲喜感。

  李如松就不同了。

  他已經年過四旬,面貌頗有風霜之色,身材高大挺拔,偉岸如松,正如其名。而且濃眉大眼、鼻直口方,不怒自威,頗有凜冽殺伐之氣,一看就是武將。

  在朱寅看來,李如松是個硬漢風格的師氣大叔,十分有范兒。長相有點像張豐毅,又有點像段奕宏。

  李如松是徐渭的學生,作為李成梁長子,他資格很老。早在九年前就任山西總兵。

  幾年前,李如松又調任宣府總兵。但這位將門虎子很有武人的風骨,多次得罪了文臣,屢遭彈劾。

  當時,新任宣府巡撫的許守謙檢閱邊軍,按照慣例,李如松應該主動拜見巡撫,讓許先生上座,自己甘居陪座。

  巡按御史作為文官,當然要站在巡撫許守謙這邊。於是巡按彈劾李如松「跋扈」,被免去宣府總兵之職,又調到山西。

  到山西後再次被文官彈劾,山西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回到遼東。

  皇帝召他入京去中軍都督府出任閒職,心高氣傲的李如松如何會去那養老?於是掛著都督事的頭銜待在遼鎮。

  這一次,朱寅巡撫寧夏主持平叛,第一時間就運作李如松接任寧夏總兵官,作為提督軍務戚繼光的副手。

  而原本的歷史上,李如松是作為提督軍務被啟用,掛師鎮壓哮拜之亂。

  李如松感激朱寅舉薦,卻不知道如果不是朱寅這個穿越者,他這次就是掛師的提督,而不是應該病死好幾年的戚繼光當提督。

  朱寅又在戚繼光的介紹下,依次和大同總兵董一奎、副總兵馬林、參將陳琳、駱尚志敘禮,言語之間平易近人,十分熱絡,完全沒有監軍欽差的架子。

  尤其是對穿著皮鞋的李如柏,最是親切。

  諸將頓時對這位清貴無比的少年欽差更有好感。

  武將在文臣面前本來就很自卑,更別說面對連中三元、當過翰林學士、

  教過皇子的的文臣了。

  這是文臣中的文臣,相公中的相公,民間有生祠祭祀的貴人啊。卻對他們這些只知道擊戟操戈的武夫如此禮待,怎不令人心折?

  想到這裡,諸將都是心中感念,敷衍之心蕩然無存。

  李如柏容光煥發,忍不住看向又敬又怕的兄長,一臉瑟。

  意思分明是:「阿兄你看到沒?俺和稚虎先生真是故人,忘年之交。」

  這一下,就連李如松也對這個弟弟有點肅然起敬了。

  朱寅肅然道:「國家安危,寧夏之事,在下就拜託諸君了。在下雖非武將,願與諸君彎弓射天狼,並駕齊驅於沙場!」


  眾將不禁動容,李如松拱手道:「不敢讓相公犯險!相公但坐大帳運籌帷喔,自有我等奮力軍前,有死而已!」

  朱寅朗聲笑道:「豈敢後也!功成之日,當於諸君痛飲於幕府,獻俘於午門!」

  諸將沒想到朱寅如此豪邁,不禁歡顏道:「願效死力!」

  緊接著,一群文官也出來迎接。打頭的是大同巡撫刑,後面是大同知府黃嘉善等人。

  文官們見到朱寅就隨意的多了,只是拱手行禮,稱呼也不同。

  大同巡撫刑站在道右行禮,滿面春風的笑道:「早聞稚虎兄大名,稚虎兄一路辛苦,這就請入城暫歇息吧,請!請!。」

  刑階年已五十,朱寅年方十五,可是刑階卻口稱「稚虎兄」,這沒毛病雖然都是掛都御史銜的巡撫,可他和朱寅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刑比朱寅早了十幾年做官,卻只是三甲進士,知縣出身。說是資格老,但和朱寅怎麼比?

  大明官場,先講官位,再講出身,再講資歷,最後敘年齒。

  刑階年紀大,資格老,可惜乃是三甲出身,知縣起步。本官也只是四品金都御史。

  朱寅呢?狀元出身,翰林侍講起步!

  即便不說連中三元,只說朱寅是翰林出身、皇子之師,他也只能甘居下風。

  其他文官也都很客氣,由此可見出身有多重要。連中三元的招牌一亮,

  翰林學士的出身一壓,沒人輕視他年少,沒人認為他資歷淺。

  朱寅答禮之後笑道:「伯兄客氣了。伯兄請,諸位請!」

  他對刑很是尊重,這位可是歷史上的薊遼總督、抗倭經略啊。

  當下眾人一起擁著朱寅入城。

  朱寅過了護城河,從和陽門進入這北魏故都、三朝陪都的大同。

  但見角樓密布,軍台相望,氣勢雄渾,不愧是北國鎖鑰,巍巍古城。

  朱寅一進城,首先看到的是代王府,

  大同城是王城,最恢弘的建築不是撫院、府衙和總兵幕府,而是代王府。

  巨大的代王府坐落在城池中間,占了大同城的五分之一。無論從哪個門進入大同城,都要經過代王府附近,躲都躲不過。

  朱寅的儀仗隊在大批文武官員的簇擁下前往欽差行轅幕府,經過代王府時往左一看,只見靠近高牆的高樓上,站著一位身穿親王常服的男子。

  此時正是黃昏。這位王者憑欄而望,目光空茫,頭頂是漫天晚霞,身後是沉寂的朱樓。

  這一幕看上去,很有點蒼涼。

  眾人遙望這位王者,都是默然無語。無人行禮,也無人搭理。

  可是那位王者,卻突然對看朱寅一行人拱手行禮,口中似乎說著什麼,

  朱寅眼見王者竟然主動行禮,只能立刻下馬,遙遙對著高樓中的王者,

  拱手作揖,口中道:「臣遙拜大王。」

  戚繼光、李如松等人也拱手道:「臣遙拜大王。」

  雖然官員嚴禁和藩王交往,不能入府拜見,可如果遇到藩王,當然還是要行禮。

  這位王者,當然就是名義上的大同之主,代王。

  親王會對路過的巡撫行禮,聽起來很荒謬,然而這就是世道。

  如今別說是巡撫,就是地方官,親王也不敢輕易得罪。

  永樂之後,藩禁制度代代「添磚加瓦」,一代比一代嚴格,以至於到了喪心病狂、荒腔走板的地步。

  每一代皇帝登基,都會強化藩禁制度,在藩王宗室身上再捆一根繩索再貼一道封印。

  在朱寅眼中,此時的明朝藩王是一群可憐人。

  可憐到什麼地步?本質上就是囚犯。不僅僅是藩王本人是囚犯,而是一家人都是囚犯。

  先是不能出封地,之後是不能出王城,最後竟是不能出王府,層層加碼。

  出城祭祀要先上奏批准。至於遊玩、購物,更是想都別想,很多常人隨便做的事情,都要上奏才能幹。

  嚴禁和王府屬官之外的任何官員交往。哪怕對方只是個從九品,那也不行。

  藩王之間,就是親兄弟也不能見面。


  襄憲王和親弟弟梁莊王分別之際,梁莊王悲慟的說:「你我兄弟,終身不能相見了。」襄王十分悲戚,左右一起涕下。

  藩王不但被關在府中毫無自由,而且還受到最少四種人的監視:地方官員,王府屬官,錦衣衛,外派太監。

  很多藩王終其一生,都沒機會看看王府附近的風景,甚至不知道王府所在城池的全貌,沒進過本城的茶樓酒肆,沒感受過本地的風土人情。

  自古以來只有明朝把宗室當豬養,也只有明朝宗室最可悲。

  不過,朝廷嚴厲的藩禁制度,倒是省了朱寅的事。

  若是明初太祖那會兒,他必須要去跪拜代王,聆聽代王的訓令。

  可是現在,他完全可以當做代王不存在。代王呢,也不能要求他任何事。

  大同城中的軍民得知稚虎先生入城,都是爭相瞻仰,很多人見到朱寅,

  都是不由自主的下跪,口稱先生。

  甚至太迷信的人,直接稱呼「星君老爺」,令朱寅無所適從,只能端著架子,當作不知道。

  十二歲就連中三元的國家祥瑞,在民間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在場文武,都是羨慕不已。

  同樣是做官,差別怎麼這麼大啊?

  眾人簇擁著朱寅進入欽差行轅。接下來一段時日,朱寅必須留在大同,

  等待其他兵馬到來,更重要的是準備糧秣軍需。

  這些不準備好,大軍就不能動。

  起碼要在大同等候大半個月才能出兵。

  至於寧夏那邊,只能讓固原、延綏鎮派出的偏師和叛軍對峙了。

  朱寅算著,再過大半個月,秦良玉的白杆軍和熊廷弼的兵馬也該到了。

  還有兩支老熟人的兵馬近在尺,明天就該到了吧。

  其中還有一位是女子呢,呵呵。

  果然第二天下午,郝運來和鄭國望就作為監軍,帶著一個參將兩個游擊,率領鄭洛的督標兩營,從陽和城來到大同匯集。

  雖然只有四千人,但騎兵就有一千多,都是精銳。

  鄭洛對他們很大方。

  這個情報,朱寅早就知道了。

  「下官見過撫台軍使!」郝運來首先稟報,「下官奉經略相公鈞旨,監標下營兵,受軍使節制!」

  郝運來雖然和朱寅很熟悉,卻故意很生分,因為鄭國望在場。

  鄭國望蛾眉一揚,大喇喇的拱手道:「我也一樣,奉了經略相公之名,

  願受節制。」

  說完取出關防、驗符。神色十分清高冷傲。

  這幾年,她越發清高了,和誰都不敢親近,唯恐被看出破綻。

  朱寅似笑非笑的看了兩人一眼,目光含義各有不同,

  他老實不客氣的說道:「兩位道長既然受本官節制,那本官也就公事公辦了。」

  「你們率領經略標營,暫時駐在得勝堡。」

  「駐在得勝堡?」鄭國望天鵝般的脖子一梗,「朱撫軍,得勝堡外就是蒙古人,那本是互市的榨場,你讓我等去那裡駐軍?」

  朱寅微微一笑,「鄭—-道長怕了?」

  鄭國望秋水般的眸冷如寒潭,「誰怕了?去又如何?你是監軍之首,你說了算就是了。哼。」

  郝運來也不爭論,直接說道:「那就請軍使寫下手令吧。」

  他對朱寅也很不滿。

  你怎麼回事?把我們打發到得勝堡,和蒙古人面對面?

  稚虎,我可是你老鄉啊。你就是這麼對我的?

  鄭國望拿到朱寅的手令,冷哼一聲就轉身離去。

  她從來沒把朱寅放在眼裡。

  郝運來拱拱手,也神色複雜的退下。

  朱寅看著兩人的背影,微微一笑。

  接下來一段日子,三千戚家軍、三千薊州車兵,五千山西兵等兵馬陸續到來,糧秣也籌辦的差不多了。

  又過了幾天,一位身穿銀甲的女將,率領三千手持白杆長槍的兵馬,到了大同城外。

  白杆兵到了!

  雖然只有三千人,可那種彪悍的氣勢卻怎麼也掩飾不住。就是善戰的戚家軍,見了這支客軍也不敢小看。

  朱寅聞訊,親自出城迎接。

  城外的女將沒有想到,欽差監軍居然親自出來迎接自己。她驚之下安敢怠慢?腰身一扭的跳下馬背。

  這遠道而來的女將,當然就是秦良玉。

  朱寅一見到秦良玉,就自來熟般的呵呵說道:

  「阿姐一路辛苦!小弟等候多時!」

  PS:今天年會,太忙了,只能寫這些了,蟹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