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穿皮鞋的男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13章 穿皮鞋的男人

  北方邊地,少河川沼澤,多曠野荒原。

  加上乾旱少雨,一人雙馬,所以朱寅行軍很快。

  除了三百多精銳家兵,朱寅武有蘭察、丁紅纓、毛文龍等,文有商陽、

  韓尚等。

  毛文龍已經被保舉為巡撫標營的把總。雖然朱寅這個寧夏巡撫身邊還沒有標營,可毛文龍也是正兒八經的七品武官。

  暫時沒有標營可以統領,毛文龍卻能統領朱寅身邊的三百多精銳家兵。

  朱寅身邊還有專門負責西北情報的學生李鉉成。

  還有魏忠賢。

  魏忠賢自願為奴,為朱家當了一年的馬倌兒,果然將朱家所有的馬匹養的肥體壯,家中馬務也辦的井井有條。

  朱寅對這個「九千歲」十分滿意,就讓魏忠賢當了家兵中的風紀使,輔助毛文龍管理家兵。

  雖然文臣不能養太多的家丁,可朱家的家兵仍有五百多人,都是精挑細選,以後也會越來越多。

  為了家兵的風紀,朱寅設置風紀使。這個風紀使不僅僅是糾察,還有監視內部、預防滲透的特務使命。

  魏忠賢能幹機敏,又精通騎射,所以朱寅這次也帶上了他。

  軍情緊急,朱寅直接沿著北邊驛站,馳騁西去。一路上只在驛站夜宿、

  餵馬,不入城池、不受拜見。

  三日就到宣府,過而不入。又三日即入大同。

  北京至大同八百里的路程,不到六天就到了。

  一進入大同,地形雖然更加峻峭,人煙卻也更加密集,城鎮之中的商業也更加繁榮。

  大同雄鎮,此城真與鐵城同。

  七十二城堡,由南到北,層層防禦,星羅棋布。自宣府以西,峻垣深壕,烽埃相接,難怪于少保有詩曰:

  「百二連營秦壁壘,五原封鎖漢封疆。」

  可是朱寅一路走來,想到于謙的詩,卻覺得有點諷刺。

  大小軍寨、烽、隘口,皆有明軍把守。即便是僅容一人一馬通行的隘口,也有十人防守。

  問題是,此地還在長城之內,是屬於大明的大同府,並非塞外。

  朱寅看到這些辛苦守邊的戌卒,同情之餘也不以為然。

  堂堂天朝,本不該如此的。

  大同有八百多個堡寨,三百多個座墩台,光是戌守的駐防兵力就需要十萬人。

  這使得大同鎮號稱十幾萬大軍,九邊中兵力最多,可用來機動的野戰兵力,卻只有兩三萬人。

  明朝從永樂之後,常年在九邊軍鎮駐軍八十多萬人,戰馬十餘萬匹,每年耗費國家歲收的四成。

  兩百年如一日的耗費巨額錢糧,就是為了應付四分五裂的蒙古諸部。就這,還經常被蒙古兵攻入境內,燒殺搶掠。

  朱寅作為穿越者很難理解,花費這麼多兵力消極防禦,軍事上究竟有何意義。

  自從土木堡大敗後,明軍轉攻為守,對長城防禦的依賴前所未有。正統七年開始大修長城。到隆慶初修完,共歷時一百三十餘年。

  明朝大規模的修築長城,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砍光了北邊的森林,導致北邊更加凋,生態更加惡劣。

  但蒙古貴族仍然經常南下。

  等於說分裂的蒙古諸部,在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消耗了明朝近半的國力,硬是解決不掉。

  漢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比明朝時期的蒙古諸部強大,漢唐是怎麼幹的?

  就是被人垢病的宋朝,面對強大的契丹,也沒有消極防禦到這種地步。

  只要出幾個正常的皇帝,怎麼也把蒙古諸部整死了,更輪不到建州女真坐大。可惜朱棣的子孫沒有一個成器啊。

  經過宣大總督駐節的陽和城時,發現城邊有很多廟宇,有北嶽廟、淨土庵、千佛寺、奮忠祠,以及很多牌坊。

  其中有一座嶄新的廟宇,居然是供奉朱寅的神童廟!

  如今大明各地,有不少朱寅的廟宇、生祠。

  雖然是民間自發修建,可虎牙特務們的輿論宣傳也功不可沒。這種隱蔽的造神行為,已經持續數年。


  但見那神童廟門前的對聯是:

  「才氣通玄謨,文運生紫煙。」

  橫批:「連中三元。」

  眾人望廟中一瞅,但見正中佇立著一尊泥胎神像,高僅五尺,童子身形,角髻簪花,手中持笏,身穿大紅官服,雖然不倫不類,但也像尊神。

  神仙前的神位上,寫的是「文曲星君轉世神童連中三元江左朱郎稚虎公之神位」。

  商陽等人看到朱寅的神像都是神色古怪。看看主公,不約而同的一起低下腦袋,或者轉過頭去。

  他們主要是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就是朱寅自己,也有點尷尬了。

  特務李鉉成卻是笑道:「主公,這西北很多地方,如今都有主公的神社、生祠。九邊各鎮也有,已經不足為奇。」

  朱寅咳嗽一聲,「這——-唉,民心淳樸啊。過了,真是過了。「

  這是朱寅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生祠。

  魏忠賢看著朱寅的神廟生祠,恭維道:

  「主公是再世的神仙,轉世的佛爺,孩兒們哪敢不敬愛的?自然要修建生祠廟宇,表示虔誠孝心了。」

  朱寅神色古怪的看了魏忠賢一眼,似笑非笑,意味深長。

  魏忠賢不禁有點疑惑,主公看我的眼神,為何大有深意?

  隊伍很快來到陽和城下。

  朱寅端坐馬上,抬頭看著巍峨高大的城牆,目光玩味。

  情報學生李鉉成回報說,陽和城中現在有兩個熟人,

  陽和城是大同東路第一要塞,城牆近十里,固若金湯,既是一座巨大的車事要塞,也是陽和府的府城。

  著名的宣大總督就駐節在這陽和城。除了宣大總督,陽和城還駐紮一位兵備道。

  按理說,宣大總督駐節大同,寧夏鎮爆發叛亂,朝廷應該直接下詔,就近讓宣大總督或者三邊總制平叛。

  似乎輪不到朱寅。

  可是如今的宣大總督鄭洛,還兼任陝西四鎮經略,掛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太子太保銜!

  這位鄭經略的官位太大。反而不適合直接去寧夏戰場,

  因為朝廷不希望搞出太大動靜,有意淡化叛亂的嚴重性,也就沒有讓位高權重的鄭經略總攬平叛軍事,而是讓朱寅出馬。

  邏輯是等到朱寅遇挫,無法鎮壓叛軍,鄭經略才會出馬。

  要是一上來就是鄭洛出馬,那不是給叛軍臉麼?

  朱寅的儀仗隊伍出現在陽和城東門成安門下,又沿著城牆從南邊的迎暄門過,可是始終沒有人出迎。

  瓮城上的明軍士卒看著打著欽差對牌的朱寅,雖然目含敬仰和好奇,卻沒有出城的意思。

  朱寅敏銳的感覺到城樓之上有兩道熟悉的目光俯視,當下無聲的一笑,

  有意思。

  朱寅也不奇怪沒人迎接。

  開玩笑,鄭經略會出來迎接你一個巡撫?

  怎麼可能。

  就算鄭洛願意出城迎接,他也不能出城。因為朝廷禮制在此,等級森嚴,鄭洛也不能壞了體統。

  按道理,朱寅還應該入城拜見鄭洛。

  可是朱寅也沒有。而是經過陽和城直接往西而去。

  因為朱寅擔著平叛重任,兵貴神速,特殊時期也不用進城拜見,

  直到朱寅的隊伍走遠,西城樓上才出現一個身穿一品常服的老者。

  正是大名鼎鼎的宣大總督、陝西四鎮經略使、掛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太子太保,鄭洛。

  老者默默看著朱寅的背影,猶如一座石雕。

  這位名滿天下三元神童,能鎮壓叛軍麼?

  他這幾年不在朝中,對這位名聲極大的少年新貴,缺乏了解。

  「月盈,化吉,朱稚虎是你們的同年,你們可知此人?」

  老者身後轉出兩個七品官員。一個是新任陝西巡按郝運來,一個是新任山西巡按鄭國望。

  望,十五之月也,是為月盈。所以鄭國望字月盈。

  這次寧夏之亂,最先向朝廷匯報者,就是陝西巡按郝運來。


  按理說,郝運來做官才三年,是沒有資格當巡按的。他又沒在庶常館待過。

  可是有鄭氏的幫助,輕飄飄一個巡按御史就到手了,不知道羨煞多少同年。

  至於三甲進士鄭國望,身為「國舅」,那就更是官運亨通。

  三年工夫,都察院觀政一結束,也是巡按御史起步,簡直是作弊一般。

  說來也巧,兩人剛剛得了巡按御史的官位,寧夏就亂了。

  可郝運來立功升官之心如火如荼,鄭國望也一心證明自己是男兒好漢,

  反而都想利用職權參與平叛。

  作為巡按御史,他們本來就有資格成為監軍團中的成員。

  根本不需要朝命。巡按御史什麼都能插手,監軍更是天職,他們直接就能去軍前對武將們指手畫腳。

  兩人得知朱寅成了巡撫,都是幸災樂禍,希望朱寅一直在地方窩著,再也無法當京官。

  郝運來沒有說話,鄭國望卻是說道:

  「回族叔的話,朱寅雖然才高名大,可他從來沒有統兵過,這次去寧夏,多半勞師無功,受到陛下切責。」

  鄭洛皺眉道:「你如今已是巡按御史,怎麼還不知規矩?老夫說過了,

  不要叫我族叔,你我都是朝廷命官。」

  鄭洛和鄭氏的確是同宗。只是出了五服,血緣已經疏遠。但真要論起來,鄭洛的確是鄭國望的族叔。

  郝運來看著朱寅的背影,說道:「回經略相公的話,晚生以為,朱寅只要不犯大錯,聽取眾人建議,叛軍必敗。相公無需擔心。」

  「朱寅此人雖然沒有統兵過,可運氣向來極好。或許是個福將也未可知鄭洛微微點頭,「但願他馬到成功,不要讓寧夏糜爛,勞師無功。,

  老夫若是年輕幾歲,哪裡能坐在此地等待捷報。」

  「月盈,運來,老夫簽發手令,將督標兩營,讓你們帶到寧夏,聽從朱寅節制。」

  「你們一人統帥一營,明日大早就出發吧。

  鄭國望神色一喜,隨即蛾眉一皺的說道:

  「大同精兵很快就要被朱寅調走,防務本就空虛,經略相公把督標兩營讓我們帶走,那經略的安危誰來保護?若是韃子攻打大同·—」

  鄭洛擺擺手,「老夫年事已老,你們不用擔心老夫。若是韃虜真的攻打大同,督標兩營才四千兵馬,也無濟於事。」

  「眼下寧夏有事,平叛主力就是秦軍晉軍,你們是秦、晉巡按,本就有監軍之責,責無旁貸。」

  郝運來心中驚喜。他這次來陽和城,本來就想帶走鄭洛的督標。

  「經略放心便是,下官帶走督標去寧夏,督標回,下官回!』

  當天黃昏,朱寅就到了大同城。

  大同總兵、大同知府,代王府,全部在大同城。

  此地是唐之雲州,遼之西京,不但是邊城重城,也是繁華之地,商貿輻,貨集八方。否則當年正德皇帝也不會來此巡遊。

  明初第二次北征,徐達走的就是大同,可惜結果大敗。徐達在草原吃了大虧,為了防禦文重修大同城。

  朱寅沿途看到一座座關城烽,追古撫今,遙思後世,不禁感慨萬千。

  催門關抗遼,平型關抗日,都在這大同。

  大同周圍十三里,高四丈余,固若金湯,氣勢磅礴。整體布局如「鳳凰單展翅「。

  大同四門,東曰和陽,南曰永泰,西曰清遠,北曰武定。

  朱寅來到和陽樓下,不禁又想于謙的詩:

  「目極煙沙草帶霜,天寒歲暮景蒼茫。坑頭熾炭燒黃鼠,馬上彎弓射白狼。上將親平西突厥,前軍近斬左賢王。邊城無事烽塵靜,坐聽鳴筋送夕陽。」

  此時的大同城,戚繼光、李如松兄弟等人已經到了。

  按照朱寅之前的命令,一起出關的將領會在大同匯合。此時應該匯集了一半兵馬。

  朱寅不但向朝廷保舉調遣了熊廷弼、秦良玉、李如松,還調遣了麻貴、

  蕭如薰。

  他將和戚繼光率領這些人,主動出塞!

  朱寅知道,歷史上的寧夏之役,明軍犯了三個錯誤。


  一是初期主持平叛的總督魏學曾,一直企圖說服叛軍投降,始誤戰機。

  魏學曾被撤職下獄,又使明軍換帥。

  二是甘肅巡撫葉夢熊接替魏學曾後,無法有力統御各部,明軍各部難以協調,空有絕對兵力優勢,卻遲遲無法攻克叛軍占領的寧夏城(銀川)。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屬於戰略錯誤:明軍遲遲沒有切斷河套地區的蒙古外援,使得叛軍在蒙古部落的支持下,戰意堅定,軍心頑強。這是導致明軍沒無法速戰速決、叛軍負隅頑抗的首要原因。

  河套草原的蒙古首領,著力兔、僧宰等人聯合三萬騎兵支援叛軍。有這三萬蒙古鐵騎虎視耽耽,明軍怎能全力圍攻叛軍?

  明軍戰術上玩的很花,什麼水淹銀川、策反離間、圍點打援等等。

  可卻遲遲解決不了叛軍,耗銀兩三百萬。

  以後世馬後炮的視角看,平叛的關鍵之地根本不是銀川,而是蒙古部落占據的河套草原!

  說是平叛,其實叛軍不是重點,重點應該是叛軍背後的河套蒙古。

  打掉了河套蒙古,叛軍沒有了後援和希望,就會不戰自亂。軍心瓦解之下,可一鼓而下!

  這是釜底抽薪之策。

  這一點,明廷中的有識之士不是不知道,可是知道也沒用。

  因為朝廷不願意主動出塞「挑畔」韃子。對於蒙古諸部,朝廷多年的政策一直追求「和平」。明軍很少敢主動攻擊蒙古。

  朝廷和俺答汗議和通貢之後,也就消停了十幾年。

  就在去年,便爆發了洮河之變。朝廷下詔再次停止通貢互市。

  此時若是主動出寨攻擊河套,反而是個好機會,朝中的阻力最小,蒙古人也難以意料。

  朱寅的隊伍剛來到大同城外,剛剛豎起王命旗牌,城中就響起了蒼茫的號角聲。

  「嗚嗚嗚嗚鳴隨著號角吹響,鐘鼓聲也響了起來,

  緊接著,城頭上的號炮就隆隆轟向。

  「轟一一轟轟轟!」

  城頭有人大聲喊道:「欽差撫軍已到!開門迎接!」

  隨即和陽門大開,吊橋放下,甲衣鏗鏘之中旌旗招展,戚繼光、李如松等將領一起出來迎接。

  黑壓壓的大群將領來到朱寅的儀仗前,一起站在西邊,拱手的拱手,下跪的下跪,異口同聲的說道:

  「見過欽差撫軍,恭迎!」

  「恭迎!」

  最前面的人,就是提督諸軍的戚大帥。

  按明初的規矩,一品武將怎麼可能給四品文官拱手行禮?反過來才是,

  可是到了如今,文官監軍的情況下,一品武將也要對巡撫行禮。

  朱寅見到鬍子花白,身材高大的義父對著自已拱手行禮,不禁心中慚愧可是他不能暴露兩人的關係,只能趕緊下馬,裝模作樣的拱手答禮。

  「大將軍免禮,諸位免禮!」

  戚繼光看著意氣風發的義子,心中十分欣慰。

  義子年僅十五,就當巡撫平叛了。如此人物,居然是他的義子!

  朱寅對戚繼光道:「大將軍天下名將,國朝長城,晚生十分敬仰。今日見到大將軍,何幸如之。」

  戚繼光心中也是好笑,不動聲色的說道:「撫台客氣了。」

  兩人寒暄幾句,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撫台相公可還記得未將?」

  朱寅一看,只見戚繼光身後露出一張熟悉的面孔,

  卻不是李如柏是誰?

  「哈哈。原來是故人!少將軍,好幾年不見,在下甚為想念啊。」

  李如柏笑的合不攏嘴,臉都因為興奮有點發紅,搓著手說道:「末將也甚為想念撫台相公,想不到六年不見,公子已經清貴至此--未將真是——」

  李如柏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他以前以為朱寅是某位宗室,誰知不是,可連中三元的神童,卻更比宗室尊貴的多!

  朱寅笑道:「你我故人,不必如此。」

  說話間眼睛一掃,果然見到李如柏腳下的皮鞋。

  這是現場唯一穿皮鞋的男人。

  只是那雙皮鞋,實在是太熟悉了。

  很顯然,李如柏這次是故意穿了這雙皮鞋,彰顯故人的身份套近乎。

  朱寅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憋得有點辛苦。

  他怕笑出來,趕緊看向李如柏身邊的一位英氣逼人的挺拔男子,拱手說道:

  「如松將軍將門虎子,在下聞名久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