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口賦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興到了太守府,發現徐庶和糜竺簡雍等人都在。

  剛坐下,便聽劉備對功曹李嚴問道:「南陽現在有多少人口?」

  李嚴立即答道:「現有二十六萬餘戶,人口一百二十五萬,不過,近幾年有許多來南陽避亂之人,南陽現有實際人口恐怕要更多。」

  「南陽人口最多的時候,曾有二百四十多萬!」李嚴又補了一句。

  劉備不禁嘆道:「如此說來,竟減了一半人口!」

  黃巾之亂,袁術與張繡之禍,使南陽損失了許多人口。

  不過,現在南陽還有一百多萬人,這也算是個好消息。

  如今徵兵的標準是十戶一士,二十六萬戶,可得兩萬六千多名兵士。

  但劉備不可能這麼去徵募兵士。

  那樣會引來曹操的猜疑,甚至可能會引來曹操的兵馬征討。

  襄陽未取,荊州未得,眼前還需要穩住曹操,所以不能和在小沛一樣大張旗鼓的去招兵買馬。

  前車之鑑尚在眼前啊!

  「軍師,我們需要多少人屯田?」劉備又對陳興問道。

  「屯田兵至少一萬,屯田民二三萬即可。」陳興答道。

  李嚴問道:「屯田民只要二三萬人是否太少?」

  「不少了,主公不想勞師動眾,更不想擾民,二三萬足矣!」

  陳興沒有說出自己的實際想法。

  屯田乃是官屯,百姓來耕種實際上是為官府打工,除了能得一口吃的和免去算賦之外,不能再得到什麼。

  南陽有不少逃難於此的外來人口,這些人無田可耕,生活困苦,鮑出一家即是如此。

  因此二三萬人很容易招到,再多就有些難了。

  劉備也不想去強迫百姓來屯田!

  但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陳興考慮的是以後。

  以後劉備如果攻取襄陽,恐怕南陽就要讓給曹操了。

  否則,曹操不會安心讓你在荊州謀發展!

  只有把南陽讓給曹操,使許都有了緩衝之地,曹操才會安心。

  既然南陽遲早要讓給曹操,如果屯田太多,那便是為別人做嫁衣了!

  陳興現在不想把心裡這個想法說出來,尤其是當著南陽人李嚴的面。

  徐庶似乎猜到了陳興的用意,隨即附和道:「屯田雖是善策,但此事不可操之過急,主公新得南陽,當緩漸而行。」

  劉備微微點頭,雖然他還不知道陳興心裡的實際想法,但他確實不想過度擾民。

  而且也想到,如果自己得了荊州,在與曹操反目為敵之前,南陽肯定要讓出去。

  「還有一點,如今百姓稅賦過重,田稅十比一,算賦一百二十錢,口賦二十錢。算賦以十五歲起征至五十六歲,口賦本以七歲起征至十四歲,然而自從袁術任南陽太守以來,口賦皆以一歲起征,是如此嗎?」

  陳興說完看向功曹李嚴問道。

  李嚴是南陽本地人,又為郡吏,對於這點肯定比陳興更加了解。

  「確實如此。」李嚴答道。

  「百姓稅賦繁重,尤以口賦一歲起征為甚,使百姓生子則殺,此乃傷民悖道之事,不可不糾!」

  陳興繼續說道:「主公,興以為,為減民負,不再使百姓生子而殺,口賦可從十歲起征,暫行三年!」

  算賦是為「治庫兵車馬」,口賦則是「以食天子」,是要上交給天子的,作為皇室收入,由少府管理。

  算是天子的私錢。

  本來口賦是從七歲開始徵收,每口二十錢,武帝的時候征伐過多,加收三錢補車騎馬,共二十三錢。

  袁術在南陽奢淫驕逸,揮霍無度,又養兵甚多,加上不恤百姓,便從一歲開始徵收口賦。

  當然,收來的口賦錢肯定不會交給天子朝廷。

  自此以後,不少地方都跟著從一歲或三歲開始徵收口賦,百姓怨聲載道,不敢生子,即便生了也是即刻溺殺!

  因為交不起賦錢。

  漢末人口之所以大減,除了戰亂之外,這也是一個主因。


  窮人生不起兒子,更養不起,人口當然會減!

  陳興提議從十歲開始徵收口賦,這麼做是為了劉備的名聲。

  如果從七歲開始徵收,如舊制,沒什麼稀奇,那便不能顯出劉備的仁德。

  從十歲開始徵收,特立獨行,施惠於民,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快就能傳遍荊州,甚至是傳遍天下!

  不過,這麼做有利也有弊。

  這麼做會少收很多錢,在朝廷和曹操那裡也不好交待。

  如何徵收稅賦,應該由朝廷規定頒令,劉備現在只是一個南陽太守,又遵奉朝廷之令,如果擅自提高口賦徵收年齡,恐怕曹操會有意見。

  還有一點,以後得了荊州,其他郡是不是也要從十歲開始徵收口賦?

  但陳興仔細權衡之後,覺得還是利大於弊。

  利不用說,劉備肯定會收穫一片讚頌之音。

  而弊,從十歲開始徵收和從七歲開始徵收,實際上所損失的錢並不算多,再說,只要劉備還沒有與曹操反目為敵,這些錢也是要上交給天子朝廷的。

  損失的是曹操的錢!

  至於曹操那裡,就要看他怎麼想了。

  總不至於為此而興兵來討吧!

  即便曹操不許,那也是劉備當了善人,而曹操作了惡人,百姓會記住誰善誰惡!

  劉備頗顯驚異,憂心道:「如此惠民,可活無數嬰兒,乃吾心所願,只是……恐怕曹公不肯答應!」

  徐庶沉思片刻,敬佩的看了陳興一眼,轉對劉備道:「主公,此事曹公不答應也得答應,他若嚴令主公不可如此,則主公得民心而曹公失民心,其所不為也!況且,陳軍師說了,僅是暫行三年,此乃一時之政,非長久之計!」

  劉備再一想,覺得也是,就算曹操不肯答應,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反而無論如何都可獲利。

  「既然如此,即依軍師之議,以十歲開始徵收口賦,余者不變。」

  「主公如此寬仁厚德,嚴代南陽百姓謝過主公!」

  李嚴起身向劉備行禮拜謝。

  劉備微微點頭,看向陳興問道:「軍師,杜伯侯找到了嗎?」

  陳興搖了搖頭:「還沒有。」

  「屯田之事不可再遲,降兵不散,曹公不安啊!既然杜伯侯尚未尋到,那便以簡憲和為典農都尉,與子龍一起負責屯田,軍師以為如何?」

  「如此也好,另外,造船之事可由夏侯校尉負責。」

  造船是為了向劉表示弱,只要荊州兵一來,造船的人就跑,所造之船由他們毀壞。

  讓劉表以為,劉備無法渡江,或再無渡江之念,從而放鬆戒備。

  由夏侯博來造船正好合適。

  劉備欣然應允,當即令簡雍為典農都尉,趙云為典農校尉。

  趙雲負責帶領兩千西涼降兵,另招一萬精壯之人在漢江北面邊上的鄧縣一帶屯田。

  簡雍負責在宛城一帶屯田。

  又令夏侯博在漢江邊督造戰船。

  同時讓關羽張飛加強兵馬訓練。

  而從十歲開始徵收口賦之令一出,南陽百姓奔走相告,無不歡喜稱讚,都說劉備是仁德太守!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許都,曹操找來荀彧和程昱等人商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