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三綱五常
聽到此話,沈立筠下意識的轉過了頭,只見周巡年正悠悠站在了他的身後,旁邊還站著一臉嚴肅的种放。
沈立筠笑道:「伯賢兄,種兄,勞煩二位親自送我。」
「額……」周巡年遲疑了片刻,繼續說道:「玄竹兄你誤會了,在下並非是為了送你而來,而是要與你一起走。」
种放在一旁默默的點了點頭。
「與我一起走?」沈立筠疑惑道。
周巡年拱手道:「沒錯,剛才在下聽了玄竹兄一言,在與玄竹兄相處的這一天中,在下心中甚為感慨啊!」
周巡年面上露出一抹慚愧:「戚先生常常教導我們,讀聖賢之言,當經世致用,憂心萬民,憂勞朝廷,可嘆在下這些日子並未領會戚先生所言何意,苦苦追尋上古先賢聞達之道,自詡立世為萬民而憂勞,卻從未將聖人之道付諸於行動,白白浪費了大好年華!」
「便是如此,在下願隨玄竹兄左右,親歷萬民憂勞,與玄竹兄學習治世之道,誓要將平生所學,盡皆用之於民,如此方不悔戚先生之教導。」
看周巡年說得一臉誠懇,沈立筠轉過頭看向种放,問道:「種兄,你……也是?」
种放年紀雖小,但舉手投足看起來倒不像是個活潑的少年,極其老成的拱手道:「今聽玄竹兄一言,雖然在下不甚理解,但仍然受益頗多。因而在下與伯賢兄所想一致,暫時……便先跟著玄竹兄,切身體會玄竹兄的道。」
看著目光炯炯,精神頭兒格外狂熱的二人,沈立筠沉默片刻,微微點了點頭,輕聲開口道:「來可以,不包吃。」
周巡年與种放一陣汗顏,二人也不是吃不起飯的主兒,沈立筠這個大款哪裡包不起飯,但沈立筠都這樣說了,二人只好默默點點頭。
沈立筠皺著眉頭,深深凝視面前的兩匾良久,突然開口問道:「伯賢兄,你說此匾乃是戚先生的恩師楊先生所書?」
周巡年點點頭:「對啊,書院的弟子們都知道,不知玄竹兄……」
沈立筠悠悠踱步到下闋處,打量了片刻,問道:「既然是楊先生所書,那為何此匾的下闋寫著「宋廷」二字?莫非是楊先生也有什麼通天地,曉陰陽的本事不成?」
一想到這兒,沈立筠就想起了家中那個只看事兒的大伯沈光仁,有此天賦,不去學學陰陽之術真可謂是暴殄天物,此乃傷仲永啊!
若是他能貪戀陰陽之術倒還好,就怕他天天打著什么小心思。
沈立筠想到此處,隨即嗤笑一聲,周巡年還以為沈立筠是在笑話楊先生,趕忙解釋道:「玄竹兄你誤會了!此匾雖是楊先生所寫,但自楊先生仙去以後,戚先生曾將此匾修改過。」
「原來楊先生的下闋,寫得乃是「俊才擎聖廷」。但這些年聖上重視文治,多次嘉獎與封賞我睢陽書院,因為如此,戚先生便改了此匾。」
「將「俊才擎聖廷」改為了「俊才擎宋廷」。」
沈立筠聽罷,不由得暗暗一笑。
沒想到戚先生這清正剛直的,竟也會在一塊兒匾上做文章,用以討好聖上,還真是……人不可貌相。
想來當年楊先生正是因為時局不定,改朝換代如家常便飯,這才僅敢用「聖廷」二字。
而如今的戚先生想必定是看出了大宋如今立國之穩,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安定治世已近在咫尺,再加上當今聖上趙匡胤又對睢陽書院極為重視。這才大筆一揮,更改了恩師所作之匾。
「原來如此……」沈立筠默默看了半晌,這才嘆息一口說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戚先生與楊先生的理念一脈相傳,我想在楊先生與戚先生看來,入朝為官或許才是最終歸宿吧。」
周巡年眨眨眼,當即說道:「難道不是嗎?唯有入朝為官,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沈立筠搖搖頭,說道:「在我看來,入朝為官應是手段,而非目的。」
「哦?」周巡年不解道:「何為手段?若無法入朝為官,如何將平生所學報效朝廷,恩澤百姓?」
「我想,玄竹兄的意思是,你我讀書之人,應當是為了報效朝廷而去參加科舉,為了恩澤百姓而去入朝為官,這才是最後的目的。至於要在朝廷中身居何官,官居幾品,這並不重要。玄竹兄……我說得對嗎?」
沈立筠一副你瞧瞧人家的模樣瞥了周巡年一眼,應聲說道:「正是。在我看來,無論是身居何官,官居幾品,都是為了實現理想的一種手段罷了。不入流的差役尚可善待百姓,一品大員更可惠及萬民,身處何位,便實現何理想,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周巡年沒有說話,默默低頭思忖著,沉默了半晌後,周巡年猛地抬起頭,說道:「既然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惠及百姓,就連做官都成了手段,那聖上呢?」
「為人子者,當以父親為天;為人臣者,當以君上為天;為人婦者,當以丈夫為天,如此方為綱常有別。為臣子者,做官如果不是為了君上,那……那……」
周巡年話到一半,忽然閉口噤聲,喉嚨中支支吾吾起來。
沈立筠默默聽著,周巡年為何突然不說話了,自己怎能不知道?
周巡年哪裡是不會說,他只是不敢再說罷了。
自古,不,是自漢時起,三綱五常的桎梏一層層加深,直至今日,已不知套上了多少層枷鎖。
所謂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當年的孔孟二聖都沒有這麼說過,但歷經秦漢乃至後世的一層層演化,最終化成了這個句子,一以貫之到如今。
亞聖孟子更是說,若是君視臣如手足,那麼臣子則視君如腹心;若是君視臣子如土芥,那麼臣子便視君為寇讎;若是君上對百姓好,那麼百姓自然願意與君諧亡;若是君上對百姓殘暴,那麼百姓則更是視君上為仇人。
從古至今,上趕子拍皇上馬屁的狗腿子自然是看不得這些話,自然要對此大為淡化,搞出什麼補丁版本的三綱五常,用來加固百姓的思想鋼印。如此種種,在後世有個統一簡明的說法——糟粕。
沈立筠笑道:「伯賢兄,種兄,勞煩二位親自送我。」
「額……」周巡年遲疑了片刻,繼續說道:「玄竹兄你誤會了,在下並非是為了送你而來,而是要與你一起走。」
种放在一旁默默的點了點頭。
「與我一起走?」沈立筠疑惑道。
周巡年拱手道:「沒錯,剛才在下聽了玄竹兄一言,在與玄竹兄相處的這一天中,在下心中甚為感慨啊!」
周巡年面上露出一抹慚愧:「戚先生常常教導我們,讀聖賢之言,當經世致用,憂心萬民,憂勞朝廷,可嘆在下這些日子並未領會戚先生所言何意,苦苦追尋上古先賢聞達之道,自詡立世為萬民而憂勞,卻從未將聖人之道付諸於行動,白白浪費了大好年華!」
「便是如此,在下願隨玄竹兄左右,親歷萬民憂勞,與玄竹兄學習治世之道,誓要將平生所學,盡皆用之於民,如此方不悔戚先生之教導。」
看周巡年說得一臉誠懇,沈立筠轉過頭看向种放,問道:「種兄,你……也是?」
种放年紀雖小,但舉手投足看起來倒不像是個活潑的少年,極其老成的拱手道:「今聽玄竹兄一言,雖然在下不甚理解,但仍然受益頗多。因而在下與伯賢兄所想一致,暫時……便先跟著玄竹兄,切身體會玄竹兄的道。」
看著目光炯炯,精神頭兒格外狂熱的二人,沈立筠沉默片刻,微微點了點頭,輕聲開口道:「來可以,不包吃。」
周巡年與种放一陣汗顏,二人也不是吃不起飯的主兒,沈立筠這個大款哪裡包不起飯,但沈立筠都這樣說了,二人只好默默點點頭。
沈立筠皺著眉頭,深深凝視面前的兩匾良久,突然開口問道:「伯賢兄,你說此匾乃是戚先生的恩師楊先生所書?」
周巡年點點頭:「對啊,書院的弟子們都知道,不知玄竹兄……」
沈立筠悠悠踱步到下闋處,打量了片刻,問道:「既然是楊先生所書,那為何此匾的下闋寫著「宋廷」二字?莫非是楊先生也有什麼通天地,曉陰陽的本事不成?」
一想到這兒,沈立筠就想起了家中那個只看事兒的大伯沈光仁,有此天賦,不去學學陰陽之術真可謂是暴殄天物,此乃傷仲永啊!
若是他能貪戀陰陽之術倒還好,就怕他天天打著什么小心思。
沈立筠想到此處,隨即嗤笑一聲,周巡年還以為沈立筠是在笑話楊先生,趕忙解釋道:「玄竹兄你誤會了!此匾雖是楊先生所寫,但自楊先生仙去以後,戚先生曾將此匾修改過。」
「原來楊先生的下闋,寫得乃是「俊才擎聖廷」。但這些年聖上重視文治,多次嘉獎與封賞我睢陽書院,因為如此,戚先生便改了此匾。」
「將「俊才擎聖廷」改為了「俊才擎宋廷」。」
沈立筠聽罷,不由得暗暗一笑。
沒想到戚先生這清正剛直的,竟也會在一塊兒匾上做文章,用以討好聖上,還真是……人不可貌相。
想來當年楊先生正是因為時局不定,改朝換代如家常便飯,這才僅敢用「聖廷」二字。
而如今的戚先生想必定是看出了大宋如今立國之穩,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安定治世已近在咫尺,再加上當今聖上趙匡胤又對睢陽書院極為重視。這才大筆一揮,更改了恩師所作之匾。
「原來如此……」沈立筠默默看了半晌,這才嘆息一口說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戚先生與楊先生的理念一脈相傳,我想在楊先生與戚先生看來,入朝為官或許才是最終歸宿吧。」
周巡年眨眨眼,當即說道:「難道不是嗎?唯有入朝為官,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沈立筠搖搖頭,說道:「在我看來,入朝為官應是手段,而非目的。」
「哦?」周巡年不解道:「何為手段?若無法入朝為官,如何將平生所學報效朝廷,恩澤百姓?」
「我想,玄竹兄的意思是,你我讀書之人,應當是為了報效朝廷而去參加科舉,為了恩澤百姓而去入朝為官,這才是最後的目的。至於要在朝廷中身居何官,官居幾品,這並不重要。玄竹兄……我說得對嗎?」
沈立筠一副你瞧瞧人家的模樣瞥了周巡年一眼,應聲說道:「正是。在我看來,無論是身居何官,官居幾品,都是為了實現理想的一種手段罷了。不入流的差役尚可善待百姓,一品大員更可惠及萬民,身處何位,便實現何理想,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周巡年沒有說話,默默低頭思忖著,沉默了半晌後,周巡年猛地抬起頭,說道:「既然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惠及百姓,就連做官都成了手段,那聖上呢?」
「為人子者,當以父親為天;為人臣者,當以君上為天;為人婦者,當以丈夫為天,如此方為綱常有別。為臣子者,做官如果不是為了君上,那……那……」
周巡年話到一半,忽然閉口噤聲,喉嚨中支支吾吾起來。
沈立筠默默聽著,周巡年為何突然不說話了,自己怎能不知道?
周巡年哪裡是不會說,他只是不敢再說罷了。
自古,不,是自漢時起,三綱五常的桎梏一層層加深,直至今日,已不知套上了多少層枷鎖。
所謂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當年的孔孟二聖都沒有這麼說過,但歷經秦漢乃至後世的一層層演化,最終化成了這個句子,一以貫之到如今。
亞聖孟子更是說,若是君視臣如手足,那麼臣子則視君如腹心;若是君視臣子如土芥,那麼臣子便視君為寇讎;若是君上對百姓好,那麼百姓自然願意與君諧亡;若是君上對百姓殘暴,那麼百姓則更是視君上為仇人。
從古至今,上趕子拍皇上馬屁的狗腿子自然是看不得這些話,自然要對此大為淡化,搞出什麼補丁版本的三綱五常,用來加固百姓的思想鋼印。如此種種,在後世有個統一簡明的說法——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