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雙匾
戚先生咂了咂嘴,看著沈立筠的目光更加滿意。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詩賦色瑰異,收處和婉,表面上看只是醉心於心上之人,但其內里,也唯有自己體會最深啊……
猶記當年,父母俱喪,孤苦伶仃,與外祖母寄人籬下,孤單貧苦,無力求學。
再到之後學有所成,滿心報國之時,卻只見滿目瘡痍,天下大亂,武人亂政,民不聊生。
自己又何嘗不是為了心中之志,不願與世俗合流同污,這才誓不做官,只是秉承恩師之志,一心教書育人,只願日後弟子也能學有所成,重現昔年大治盛世!
寶馬如游龍,香車如流水,人潮熙熙攘攘,自己視若無物。一心想見的,只是那個在人群之中秉持本心,不斷抗爭的自己罷了。
「逝者如斯,一晃竟已過了七十載……」戚先生喃喃著,感慨的望著沈立筠,說道:「平生遇一玄竹,無憾矣!」
鄧峰仿佛失了魂一般,跪在地上,手中捧著周巡年所書,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喉嚨如哽住了一般,怎麼也說不出話來。
堂下諸生同樣的靜默不語。
自己飽讀詩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自己求學問道到底是為了什麼?
沈立筠的道,僅僅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安穩活著嗎?
聖人之道……好像也是如此……
那自己的道呢?究竟是什麼呢?
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一直守在戚先生身邊讀著聖人之道,直到今日,自己好似做了個黃粱大夢一般,竟連自己的道是什麼都沒有想過。
沈立筠朝著戚先生深深作揖,說道:「今日學生來此多有打擾,還請戚先生恕罪,學生這便去了。」
戚先生趕忙說道:「講學之事,算得甚麼打擾?玄竹啊,日後,記得常來,你可還是吾的入室弟子,呵呵……」
「學生謹記,定會常常來求教戚先生。」沈立筠說罷,對沈令月輕聲說道:「我們走吧。」
沈令月微微點了點頭,從地上將沈立筠的袍子拾了起來,輕拍上面的塵土,正要為沈立筠穿上。
突然她的眉頭一皺,突然像想到了什麼似的,驚得失手又將袍子掉在了地上。
沈立筠疑惑道:「可是有心事?」
沈令月趕忙撿起地上的袍子,胡亂的塞給沈立筠,小聲說道:「都多大了還讓我給你穿衣服!綱常有別,我是你姐姐,你自己穿吧!」
說罷,沈令月便退至一旁。
聽著沈令月這沒來由的幾句話,沈立筠是一頭霧水,但也並未多想,將袍子往身上一披,便大步朝外走去。
周巡年回過神來,才發現沈立筠早已踏出了明倫堂,趕忙伸手跟了上去:「玄竹兄,等等我!」
种放看著周巡年也跟著跑了出去,心神激盪還未平復,此時他好像下定了什麼決心一般,也揮手說道:「玄竹兄,等等我!」
种放也隨即追了出去。
戚先生笑著搖了搖頭。自己確實是老了,未來,還要靠他們啊……
就在戚先生還在感嘆歲月不饒人之時,在諸生充滿大大疑惑的眼神中,自閣樓屏風之中閃身而出一個小女孩。
「沈立筠,等等我!」
這一句清脆的聲音直接給戚先生和諸生打回了現實。
戚先生一見小女孩的模樣,當即說道:「清玉,你……你去哪?」
清玉著急的拱手道:「拜見戚先生,清玉與沈立筠頗為投緣,要去尋他,戚先生告辭!」
說罷,清玉便風風火火的沖了出去。
戚先生年老體衰,反應也慢了一分,他阻止的話還未出口,清玉已經在目瞪口呆的眾諸生的目光中跑了出去。
戚先生只能無奈說道:「風風火火,這……這成何體統啊!」
話音未落,戚先生就見身前又俏生生的站了個女子,面上帶著些許著急的神色,正是持瑤。
「你……也是去尋玄竹的?」戚先生似乎是猜到了持瑤要說什麼,當即開口道。
持瑤趕忙搖了搖頭,自己又不是清玉那般小女娃,哪能說要去尋沈立筠?若是像清玉那般說自己與沈立筠投緣,自己還嫁不嫁人啦!
她的柔弱的身子微微一沉,施禮道:「小女持瑤拜見戚先生,持瑤並非是要去尋沈公子,而是要去尋清玉。」
戚先生點頭笑道:「無妨,去尋玄竹如何,尋清玉又如何,去吧,去吧……」
看著戚先生小而精的眼神,持瑤心虛的臉蛋一紅,有如雪山綻桃花,看呆了好幾個弟子。
持瑤趕忙施禮說道:「那……持瑤便去了,待過幾日,持瑤與清玉再來拜訪戚先生。」
沈立筠看著天空一片黑黢黢,本以為太陽剛剛落山不久,瞧這架勢,恐怕已經酉時,快接近戌時了。
今日立春,按規矩來說自己應該先拜訪太公,再回家拜訪父親的,但看現在的情況,自己還回得去嗎?
沈立筠看向一旁的沈令月,說道:「姐姐,今日看來是回不去了,我們不如先在睢陽書院借宿一晚,待明日回去可好?」
燈籠的光束打在沈令月雪白的面頰,一對嫵媚的桃花眼籠罩著一絲憂色,她只是淡淡的說道:「既然如此,隨你便好。」
沈立筠哪裡明白沈令月為何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但男人的直覺告訴他,女人出現這幅模樣時最好還是別過多詢問了,若是和自己無關,少搭理幾天自然會好;若是和自己有關的話……到時候再說唄……
正在此時,沈立筠看到了掛在睢陽書院門口大柱上的兩塊兒木匾,沈立筠頓時來了興趣。
這睢陽書院還真是奇怪,兩塊木匾不掛在門口外面的柱子上,偏偏掛在了門口裡面的柱子上。
這樣一來,進睢陽書院者看不見,出睢陽書院者方可看見,果真是奇怪得很。
借著微弱的燭光,只見上闕寫道:睢陽始興學,書院冠華夏。
下闋寫道:學子頻中第,俊才擎宋廷。
「這是昔年戚先生的恩師楊先生所寫,戚先生認為我等應虛懷若谷,但又不可忘記楊先生對我等的教誨,便將此匾掛在了門口之內,以便我等離開之時,能秉承楊先生遺志而離開。」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詩賦色瑰異,收處和婉,表面上看只是醉心於心上之人,但其內里,也唯有自己體會最深啊……
猶記當年,父母俱喪,孤苦伶仃,與外祖母寄人籬下,孤單貧苦,無力求學。
再到之後學有所成,滿心報國之時,卻只見滿目瘡痍,天下大亂,武人亂政,民不聊生。
自己又何嘗不是為了心中之志,不願與世俗合流同污,這才誓不做官,只是秉承恩師之志,一心教書育人,只願日後弟子也能學有所成,重現昔年大治盛世!
寶馬如游龍,香車如流水,人潮熙熙攘攘,自己視若無物。一心想見的,只是那個在人群之中秉持本心,不斷抗爭的自己罷了。
「逝者如斯,一晃竟已過了七十載……」戚先生喃喃著,感慨的望著沈立筠,說道:「平生遇一玄竹,無憾矣!」
鄧峰仿佛失了魂一般,跪在地上,手中捧著周巡年所書,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喉嚨如哽住了一般,怎麼也說不出話來。
堂下諸生同樣的靜默不語。
自己飽讀詩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自己求學問道到底是為了什麼?
沈立筠的道,僅僅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安穩活著嗎?
聖人之道……好像也是如此……
那自己的道呢?究竟是什麼呢?
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一直守在戚先生身邊讀著聖人之道,直到今日,自己好似做了個黃粱大夢一般,竟連自己的道是什麼都沒有想過。
沈立筠朝著戚先生深深作揖,說道:「今日學生來此多有打擾,還請戚先生恕罪,學生這便去了。」
戚先生趕忙說道:「講學之事,算得甚麼打擾?玄竹啊,日後,記得常來,你可還是吾的入室弟子,呵呵……」
「學生謹記,定會常常來求教戚先生。」沈立筠說罷,對沈令月輕聲說道:「我們走吧。」
沈令月微微點了點頭,從地上將沈立筠的袍子拾了起來,輕拍上面的塵土,正要為沈立筠穿上。
突然她的眉頭一皺,突然像想到了什麼似的,驚得失手又將袍子掉在了地上。
沈立筠疑惑道:「可是有心事?」
沈令月趕忙撿起地上的袍子,胡亂的塞給沈立筠,小聲說道:「都多大了還讓我給你穿衣服!綱常有別,我是你姐姐,你自己穿吧!」
說罷,沈令月便退至一旁。
聽著沈令月這沒來由的幾句話,沈立筠是一頭霧水,但也並未多想,將袍子往身上一披,便大步朝外走去。
周巡年回過神來,才發現沈立筠早已踏出了明倫堂,趕忙伸手跟了上去:「玄竹兄,等等我!」
种放看著周巡年也跟著跑了出去,心神激盪還未平復,此時他好像下定了什麼決心一般,也揮手說道:「玄竹兄,等等我!」
种放也隨即追了出去。
戚先生笑著搖了搖頭。自己確實是老了,未來,還要靠他們啊……
就在戚先生還在感嘆歲月不饒人之時,在諸生充滿大大疑惑的眼神中,自閣樓屏風之中閃身而出一個小女孩。
「沈立筠,等等我!」
這一句清脆的聲音直接給戚先生和諸生打回了現實。
戚先生一見小女孩的模樣,當即說道:「清玉,你……你去哪?」
清玉著急的拱手道:「拜見戚先生,清玉與沈立筠頗為投緣,要去尋他,戚先生告辭!」
說罷,清玉便風風火火的沖了出去。
戚先生年老體衰,反應也慢了一分,他阻止的話還未出口,清玉已經在目瞪口呆的眾諸生的目光中跑了出去。
戚先生只能無奈說道:「風風火火,這……這成何體統啊!」
話音未落,戚先生就見身前又俏生生的站了個女子,面上帶著些許著急的神色,正是持瑤。
「你……也是去尋玄竹的?」戚先生似乎是猜到了持瑤要說什麼,當即開口道。
持瑤趕忙搖了搖頭,自己又不是清玉那般小女娃,哪能說要去尋沈立筠?若是像清玉那般說自己與沈立筠投緣,自己還嫁不嫁人啦!
她的柔弱的身子微微一沉,施禮道:「小女持瑤拜見戚先生,持瑤並非是要去尋沈公子,而是要去尋清玉。」
戚先生點頭笑道:「無妨,去尋玄竹如何,尋清玉又如何,去吧,去吧……」
看著戚先生小而精的眼神,持瑤心虛的臉蛋一紅,有如雪山綻桃花,看呆了好幾個弟子。
持瑤趕忙施禮說道:「那……持瑤便去了,待過幾日,持瑤與清玉再來拜訪戚先生。」
沈立筠看著天空一片黑黢黢,本以為太陽剛剛落山不久,瞧這架勢,恐怕已經酉時,快接近戌時了。
今日立春,按規矩來說自己應該先拜訪太公,再回家拜訪父親的,但看現在的情況,自己還回得去嗎?
沈立筠看向一旁的沈令月,說道:「姐姐,今日看來是回不去了,我們不如先在睢陽書院借宿一晚,待明日回去可好?」
燈籠的光束打在沈令月雪白的面頰,一對嫵媚的桃花眼籠罩著一絲憂色,她只是淡淡的說道:「既然如此,隨你便好。」
沈立筠哪裡明白沈令月為何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但男人的直覺告訴他,女人出現這幅模樣時最好還是別過多詢問了,若是和自己無關,少搭理幾天自然會好;若是和自己有關的話……到時候再說唄……
正在此時,沈立筠看到了掛在睢陽書院門口大柱上的兩塊兒木匾,沈立筠頓時來了興趣。
這睢陽書院還真是奇怪,兩塊木匾不掛在門口外面的柱子上,偏偏掛在了門口裡面的柱子上。
這樣一來,進睢陽書院者看不見,出睢陽書院者方可看見,果真是奇怪得很。
借著微弱的燭光,只見上闕寫道:睢陽始興學,書院冠華夏。
下闋寫道:學子頻中第,俊才擎宋廷。
「這是昔年戚先生的恩師楊先生所寫,戚先生認為我等應虛懷若谷,但又不可忘記楊先生對我等的教誨,便將此匾掛在了門口之內,以便我等離開之時,能秉承楊先生遺志而離開。」